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604篇
  免费   1896篇
  国内免费   1373篇
耳鼻咽喉   140篇
儿科学   187篇
妇产科学   65篇
基础医学   2267篇
口腔科学   566篇
临床医学   2973篇
内科学   4055篇
皮肤病学   47篇
神经病学   856篇
特种医学   2391篇
外国民族医学   1篇
外科学   14730篇
综合类   6432篇
预防医学   922篇
眼科学   372篇
药学   2061篇
  42篇
中国医学   1361篇
肿瘤学   405篇
  2024年   90篇
  2023年   538篇
  2022年   803篇
  2021年   1320篇
  2020年   1369篇
  2019年   993篇
  2018年   981篇
  2017年   1149篇
  2016年   1327篇
  2015年   1300篇
  2014年   2803篇
  2013年   2703篇
  2012年   2613篇
  2011年   2803篇
  2010年   2396篇
  2009年   2252篇
  2008年   1974篇
  2007年   2073篇
  2006年   1808篇
  2005年   1561篇
  2004年   1398篇
  2003年   1084篇
  2002年   843篇
  2001年   695篇
  2000年   483篇
  1999年   450篇
  1998年   333篇
  1997年   321篇
  1996年   246篇
  1995年   199篇
  1994年   149篇
  1993年   120篇
  1992年   97篇
  1991年   68篇
  1990年   45篇
  1989年   48篇
  1988年   47篇
  1987年   52篇
  1986年   47篇
  1985年   47篇
  1984年   28篇
  1983年   27篇
  1982年   44篇
  1981年   31篇
  1980年   20篇
  1979年   23篇
  1978年   12篇
  1977年   17篇
  1976年   9篇
  1975年   9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6 毫秒
991.
目的 提高妊娠期肾绞痛的诊断与治疗水平。方法 结合国内外文献,对48例首诊为妊娠期肾绞痛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B超发现肾积水伴输尿管结石21例,其中1例双侧输尿管结石;B超发现肾积水但未发现输尿管结石27例,其中1例首诊误诊为妊娠期肾绞痛,妊娠晚期剖宫产证实为右卵巢畸胎瘤不完全蒂扭转并卵巢部分坏死行卵巢部分切除术。35例行保守治疗有效;1例肾积水进展者、1例双输尿管结石伴双肾积水者、1例肾积脓者及9例顽固性肾绞痛者行Double J(D-J)管置入术;1例重度肾积水者行经皮肾造瘘(Percutaneous Nephrostomy, PCN)术。47例安全顺利分娩或剖宫产,1例早产。结论 妊娠期肾绞痛的诊断具有挑战性,须严格排除其他急腹症。保守治疗对大部分患者有效,但需随访肾积水进展;保守治疗无效时,D-J管置入术是一种安全、简单、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992.
目的:评价胸腰椎爆裂骨折后路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术+伤椎椎板松质型自固化磷酸钙人工骨植骨的短期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后路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术+伤椎椎板植骨方式治疗的26例胸腰椎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术后1周、3个月、6个月、12个月、15个月时伤椎 Cobb 角、伤椎前缘高度、术后疼痛情况的变化。结果患者均获随访。术后1周、3个月、6个月、12个月伤椎 Cobb 角及伤椎前缘高度均明显改善,并且术后疼痛情况明显缓解(P <0.01),但术后15个月时因内固定物已取出,部分患者出现伤椎再次塌陷,并伴随不同程度的后凸畸形从而再次引发腰背痛。结论后路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术结合伤椎椎板融合增加了伤椎后柱的稳定性,恢复了椎体的高度,加强了伤椎的抗压能力,但内固定取出后部分患者出现伤椎再次塌陷,导致迟发性胸腰背部疼痛等远期并发症的可能性,故临床应考虑多种植骨方式结合来治疗胸腰椎骨折。  相似文献   
993.
实验病理技术中标本的取材、固定以及后续的制片染色,对病理诊断结果的可靠性、真实性有很大的影响,本文对动物实验病理制片关键步骤中易出现的问题及对策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994.
目的 建立兔腰椎板开窗术后微小骨粒回植模型,为临床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将18只雄性新西兰兔,分为两组。对照组在全麻后以L5棘突为中心,充分显露左侧L5椎板,用微型小枪钳慢慢咬去椎板、黄韧带,进行开窗术,暴露约0.8 x 0.3 cm大小骨窗后直接缝合处理。实验组在L5左侧开窗后将开窗咬下的碎骨粒剪碎,然后将碎骨粒镶嵌于医用胶原蛋白海绵,塑成拱桥形,放置于硬膜外开窗处,缝合切口,术后观察椎板开窗位置CT及组织学变化。结果 CT检查示术后8周实验组开窗处微小骨粒形成菲薄的骨板,12周后形成的骨板较厚,骨梁连续,椎管形态及容积无明显变化,未见脊髓受压。对照组开窗处在8、12周局部有少量骨质增生,周围黏连组织侵入椎管,椎管未重建。结论 兔椎板开窗处再植自体微小骨粒的骨重建,形成的骨板可遮挡疤痕侵入椎管,减少椎管内黏连。  相似文献   
995.
996.
目的:探讨股骨近端解剖型锁定接骨板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38例转子间骨折患者采用切开复位,应用AO研制的股骨近端解剖型锁定接骨板内固定治疗。从骨折的临床愈合时间,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程度,术后并发症方面分析临床疗效。结果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6个月~24个月,术后均未出现切口感染,肺栓塞,延迟愈合,骨不连,内置物断裂,股骨头坏死,股骨干及大转子骨折,髋内翻,骨髓炎等并发症,平均骨折愈合时间3.5个月。髋关节功能评分按Harris评分标准,平均(89.0±8.7)分。结论股骨近端解剖型锁定接骨板具有操作步骤简单,固定稳固,手术时间短,并发症少等优点,适用于转子间骨折的治疗。  相似文献   
997.
998.
杨利斌  杨素敏  侯文根  路坦 《重庆医学》2015,(35):4972-4974
目的:探讨前路清除病灶、植骨联合后路经椎弓根钉棒系统治疗腰骶椎结核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该院2010年收治的31例腰骶椎结核患者为研究对象,病变部位为下腰椎及骶椎,术前抗结核治疗3周以上,采用后路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联合前路病灶清除、椎间植骨(髂骨)。术后卧床休息6~12周,持续使用抗结核药物12~18个月。结果随访12~43个月,有1例形成窦道,双侧形成脓肿,经再次手术切除窦道、清脓后愈合,植骨块无移位,结核病灶均愈合;13例有神经症状者基本恢复;31例术后随访未见椎体滑移,椎体高度、后突畸形矫正及椎体稳定性恢复满意,植骨于术后5~9个月骨性融合,无内固定松动、断裂。结论前后联合入路能彻底清除结核病灶和充分脊髓神经减压,矫正脊柱后凸畸形及坚强的三柱稳定性。  相似文献   
999.
目的 观察消退素D2(RvD2)对非压迫性腰椎间盘突出症所致根性神经痛模型大鼠的影响。 方法 选取雄性Sprague-Dawley(SD)大鼠36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和RvD2组,每组大鼠12只。模型组和RvD2组均采用自体髓核组织填充法制作非压迫性腰椎间盘突出症模型,假手术组仅暴露相应手术部位,不作其它处理。造模成功后连续3d对假手术组和模型组均鞘内给予磷酸盐缓冲液(PBS)10μl,RvD2组则鞘内给予RvD2溶液10ng/10μl。于造模前1d和造模成功后连续7d观察3组大鼠术侧的50%缩足阈值(PWT),并于造模成功后第7天获取大鼠术侧L4至L6节段脊髓背角,采用蛋白质印迹法测定磷酸化的蛋白激酶B(p-AKT),蛋白激酶B(t-AKT),磷酸化的糖原合成激酶3β(p-GSK-3β)和糖原合成激酶3β(GSK-3β)的蛋白表达量,并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测定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6(IL-6)、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和白介素-10(IL-10)的蛋白表达含量。 结果 造模成功后第1~7天,模型组和RvD2组大鼠50%PWT与假手术组同时间点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造模成功后第3~7天,RvD2组的50%PWT分别为(6.31±2.11)g、(7.37±1.58)g、(7.96±1.73)g、(8.46±1.55)g、(8.55±1.44)g,与模型组同时间点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造模成功后第7天,模型组和RvD2组的p-AKT和p-GSK-3β蛋白阳性表达水平与假手术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RvD2组的p-AKT和p-GSK-3β蛋白阳性表达水平与模型组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造模成功后第7天,模型组和RvD2组大鼠脊髓背角促炎细胞因子TNF-α和IL-6以及抗炎因子TGF-β1和IL-10的蛋白表达水平与假手术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且RvD2组促炎细胞因子TNF-α和IL-6以及抗炎因子TGF-β1和IL-10的蛋白表达水平与模型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RvD2可减轻非压迫性椎间盘突出大鼠的根性神经痛,其机制可能与抑制GSK-3β活性,下调促炎因子以及上调抗炎因子的蛋白表达水平相关。  相似文献   
1000.
目的 探讨非手术脊柱减压系统(SDS)对腰椎间盘突出症(LDH)患者腰椎旁肌表面肌电信号的影响。 方法 选取12例磁共振检查诊断为L4-5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依入院顺序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SDS组和对照组,每组6例,分别行单次SDS治疗和腰椎牵引治疗。分别于治疗前、治疗中和治疗后,采用表面肌电记录2组患者椎旁肌的平均肌电(AEMG)值并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 结果 治疗前,SDS组患者右竖脊肌、左竖脊肌、右多裂肌和左多裂肌的AEMG值分别为(2.222±0.194)μV、(1.802±0.138)μV、(1.893±0.196)μV和(1.925±0.152)μV,对照组的AEMG值依次为(7.128±1.476)μV、(7.559±2.119)μV、(6.375±1.728)μV和(5.163±1.011)μV,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过程中,SDS组右竖脊肌、右多裂肌的AEMG值分别为(2.343±0.286)μV和(1.792±0.165)μV,对照组依次为(8.779±1.680)μV和(11.921±5.490)μV,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SDS组右竖脊肌和右多裂肌的AEMG值分别为(2.242±0.276)μV和(1.840±0.142)μV,对照组依次为(9.168±2.266)μV和(9.091±3.413)μV,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 与单次腰椎牵引相比,单次SDS治疗能明显降低患者腰椎旁肌的紧张度,减轻肌肉疲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