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99篇
  免费   261篇
  国内免费   303篇
耳鼻咽喉   1篇
儿科学   4篇
妇产科学   3篇
基础医学   290篇
口腔科学   7篇
临床医学   327篇
内科学   30篇
皮肤病学   1篇
神经病学   140篇
特种医学   240篇
外科学   1961篇
综合类   515篇
预防医学   59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129篇
  3篇
中国医学   302篇
肿瘤学   50篇
  2024年   11篇
  2023年   79篇
  2022年   103篇
  2021年   141篇
  2020年   151篇
  2019年   94篇
  2018年   108篇
  2017年   123篇
  2016年   150篇
  2015年   137篇
  2014年   265篇
  2013年   230篇
  2012年   213篇
  2011年   267篇
  2010年   228篇
  2009年   214篇
  2008年   196篇
  2007年   220篇
  2006年   154篇
  2005年   162篇
  2004年   140篇
  2003年   131篇
  2002年   106篇
  2001年   66篇
  2000年   50篇
  1999年   60篇
  1998年   38篇
  1997年   29篇
  1996年   31篇
  1995年   21篇
  1994年   24篇
  1993年   20篇
  1992年   15篇
  1991年   13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10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12篇
  1986年   12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7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1篇
  1975年   1篇
  1973年   1篇
  196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06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The effects of intervertebral disc (IVD) degeneration on biomechanics of the lumbar spine were analyzed. Finite element models of the lumbar spine with various degrees of IVD degeneration at the L4-L5 functional spinal unit (FSU) were developed and validated. With progression of degeneration, intersegmental rotation at the degenerated FSU decreased in flexion–extension and left–right lateral bending, intradiscal pressure at the adjacent FSUs increased in flexion and lateral bending, and facet joint forces at the degenerated FSU increased in lateral bending and axial rotation. These results could provide fundamental information for understanding the mechanism of injuries caused by IVD degeneration.  相似文献   
82.
目的:探讨能谱CT在钛笼椎间植骨融合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8例脊柱钛笼椎间植骨融合术后患者行能谱CT扫描,扫描后获得常规混合能量图像(Mixed)及110 keV单能图像(GSI)。在工作站测量Mixed图像及GSI图像的噪声(SD)及信噪比(SNR)。由两位不同年资放射科医师使用5分法分别对同一患者的Mixed和GSI图像的伪影大小及植骨显示的清晰度进行评分,并分别根据Brantigan-Steffee-Fraser(BSF)分级法对钛笼内植骨融合情况进行分级。结果:两位评分者的评分一致性较好(ICC>0.60)。相对于Mixed图像,GSI图像噪声减低(t=15.292,P<0.001),SNR增加(t=-7.749,P<0.001)。每一位评分者对GSI图像与Mixed图像的伪影评分之间、植骨清晰程度评分之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虽然GSI图像与Mixed图像的BSF分级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Reader 1:Z=-1.633,P=0.102>0.05;Reader2:Z=-1.342,P=0.180>0.05),但有两位患者的BSF评分在使用GSI图像后发生了变化。结论:GSI可有效减少噪声及金属伪影,提高图像质量,使得钛笼内植骨显示更清晰,有利于评估钛笼内椎间植骨融合情况。  相似文献   
83.
Up until fairly recently, it was thought that sciatic pain in the lumbar herniated disc was caused by compression on the nerve root. However, the lumbar herniated disc shows mixed pictures which are difficult to explain by simple mechanical compromise. In recent years various immunology, immunohistochemistry and molecular biology studies have shown that the herniated tissue is not an inert material, but rather it Is biologically very active with the capability of expressing a series of inflammatory mediators: cytokines such as interleukin-1, interleukin-6, interleuquin-8 and tumor necrosis factor being the ones which stand out. The inflammation is not only induced by the chemical irritation of the bioactive substances released by the nucleus pulposus but also by an autoimmune response against itself. Thus, in addition to the mechanical factor, the biomechanical mediation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pathophysiology of sciatic pain and of radiculopathy. Through a review of a wide range of literature, we researched the cellular molecular mediators involved in this inflammatory process around the lumbar herniated disc and its involvement in sciatic pain.  相似文献   
84.
目的 构建变参数非线性模型,研究人体椎间盘在循环应变状态下的应力松弛特性。方法 采用变参数非线性模型结合椎间盘应力松弛和蠕变反应的实验数据,研究循环应变状态下椎间盘的应力松弛特性,比较线性与非线性模型在循环状态下椎间盘黏弹性特性的差异。结果 采用变参数非线性模型得出的循环模量和松弛系数在0.01Hz循环状态下与实验模型非常接近,得出的循环模量在0.1和1 Hz下也与实验值相近,但是得出的松弛系数在0.1和1 Hz下失真严重。结论 在压缩应变作用下椎间盘经历的是一个非线性的应力行为,非线性变参数模型更符合研究在循环应变下椎间盘应力松弛反应的需要。  相似文献   
85.
目的 探讨Modic改变对经皮椎间孔镜术疗效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2019年12月在该科行经皮椎间孔镜下腰椎髓核切除术(PELD)的43例腰椎间盘突出症(LDH)患者,根据磁共振成像(MRI)示是否伴有Modic改变将其分为MC组与对照组,分析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前、术后3 d、术后3和6个月的腰痛及腿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日本骨科协会评分(JOA)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结果 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前腰痛VAS评分、术前及术后腿痛VAS评分、术前ODI与JOA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但术后3 d、术后3和6个月腰痛VAS评分MC组高于对照组(P < 0.01),术后3和6个月MC组JOA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 < 0.01),术后3和6个月MC组ODI均高于对照组(P < 0.01),同时与术前相比,两组患者6个月时腰痛VAS评分、腿痛VAS评分、JOA评分及ODI均有改善(P < 0.05)。结论 经皮椎间孔镜术对伴随Modic改变(Ⅱ型)的LDH患者具有良好的疗效,是一种可靠、安全的治疗手段,但Modic改变会影响术后腰痛的缓解,针对此类患者需综合考虑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86.
椎间盘退变与细胞死亡的相关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腰椎间盘退行性变被认为是临床下腰痛的重要原因,其分子机制尚未明确.近年来,椎间盘退变的分子基础研究已经成为热门.椎间盘独特的生理结构和生物力学特性导致了它易于退变的特点.椎间盘退变开始与椎间盘细胞学行为的改变有关,包括细胞死亡的增加和细胞外基质的降解.然而,在退变椎间盘中的细胞死亡机制仍不明确,主要包括细胞凋亡和自噬.对椎间盘退变分子机制的深入研究能够为将来进一步改善和治疗椎闻盘退变打下基础.虽然椎间盘退变的生物学研究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是椎间盘本身的生物环境对生物学治疗的发展仍具有挑战性.  相似文献   
87.
目的:通过与双侧椎弓根螺钉固定并椎间融合器植骨方法对比,探讨单侧椎弓根螺钉联合对侧经皮椎板关节突螺钉固定并椎间融合器植骨方法治疗腰椎双节段病变的优缺点。方法:选择2009年6月至2011年12月分别采用上述两种固定方法治疗的腰椎双节段病变49例,男17例,女32例,其中单侧椎弓根螺钉联合瞄准器引导下经皮对侧椎板关节突螺钉固定并椎间融合器植骨组(A组)23例,双侧椎弓根螺钉固定并椎间融合器植骨组(B组)26例。腰椎间盘突出伴椎管狭窄症29例,腰椎间盘退变17例,腰椎退行性滑脱(Ⅰ度)3例;L2,3、L3,4 1例,L3,4、L4,5 30例,L4,5、L5S1 18例。对比两组病例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液量。根据影像资料对比两组病例手术前后病变节段椎间隙高度的变化、腰椎冠状面和矢状面Cobb角变化,观察椎弓根螺钉、椎板关节突螺钉有无松动、断裂,以及椎间融合器有无移位,评价椎间融合情况。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对腰部切口疼痛进行评分。术前、末次随访采用JOA下腰痛评分系统,评价两组病例的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术后切口无感染及皮肤坏死。术中、术后未出现脑脊液漏,未出现马尾或神经根损伤以及下肢神经根功能恶化现象。两组病例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术后切口引流液量对比,A组优于B组。术后72 h,VAS评分A组为2.35±1.20,B组3.11±1.00,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获随访,时间12~48个月,平均29个月。所有患者椎间隙高度获得良好的恢复,并有良好的维持,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未出现椎板关节突螺钉或椎弓根螺钉松动、移位、断裂,亦未出现椎间融合器移位现象。末次随访时两组病例的腰椎冠状面和矢状面Cobb角均获得良好的改善,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融合率A组为93.5%,B组为96.2%,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JOA评分均较术前改善(P<0.01),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双侧椎弓根螺钉固定相比,单侧椎弓根螺钉联合瞄准器引导下经皮对侧椎板关节突螺钉固定并椎间融合器植骨方式治疗腰椎双节段病变具有切口小、创伤小、操作简单、稳定性好、融合率高、恢复快等优点,可作为部分腰椎双节段病变病例固定融合的较好选择。  相似文献   
88.
唐强  袁帅  王伟东  孔抗美  王新家 《中国骨伤》2015,28(11):994-999
目的:探讨MRI中椎管及硬膜囊大小对椎间盘突出症治疗方法选择的参考价值。方法:对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非手术和手术治疗的144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非手术组91例,男55例,女36例,年龄20~ 68岁,平均(43.37±12.48)岁;手术组53例,男28例,女25例,年龄20~ 64岁,平均(42.98±12.95)岁。采用JOA评分(29 分)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临床表现(包括症状、体征、日常活动受限度和膀胱功能)及效果进行量化评价。同时在腰椎MRI T2轴位测量椎管和硬膜囊大小的相关参数(包括椎管正中矢径和有效矢径、侧隐窝宽度、椎管和硬膜囊面积),并计算有效矢径/正中矢径、隐窝宽度/正中矢径和膜囊面积/椎管面积的比值。将两组患者的各参数值进行统计学比较,并分析其与治疗前JOA评分的相关性。结果:(1)144例患者随访1~3年,平均2.1年。治疗前非手术组和手术组的JOA评分分别为16.27±2.96和12.64±3.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319,p<0.01).末次随访非手术组与手术组比较,JOA评分(25.41±2.22 vs 25.76±2.29;t=-0.853,p=0.396>0.05),改善率[(72.95±12.54)% vs (76.80±9.45)%;t=-1.855,p=0.065>0.05]和优良率(84.91% vs 78.02%;χ2=3.704,p=0.295>0.05)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但非手术组的复发率(14.29%)较手术组(5.67%)高。(2)手术组椎管正中矢径和有效矢径、侧隐窝宽度、椎管和硬膜囊面积、有效矢径/正中矢径、隐窝宽度/正中矢径均小于非手术组,硬膜囊面积/椎管面积则大于非手术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3)治疗前JOA评分与椎管正中矢径和有效矢径、侧隐窝宽度、椎管及硬膜囊面积有正相关性(p<0.01);与有效矢径/正中矢径、侧隐窝宽度/正中矢径也有正相关性(p<0.05);而与硬膜囊面积/椎管面积有负相关性(p<0.01).结论:非手术和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均能获得良好的效果,但非手术治疗复发率较高。术前测量椎管及硬膜囊的MRI参数对椎间盘突出症治疗方法的选择有一定的临床参考价值,但需要进一步完善和临床验证。  相似文献   
89.
吴海挺  蒋国强  卢斌  罗科锋  岳兵  陆继业 《中国骨伤》2015,28(11):1000-1005
目的:探讨Dynesys动态中和内固定系统治疗多节段腰椎退变性疾病的中远期临床疗效。方法:对2008年12月至2011年5月采用Dynesys系统治疗的多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和多节段腰椎管狭窄症28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16例,女12例;年龄27~75岁,平均49.1岁。多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13例,L3-L5 7例,L2-L4 1例,L4-S1 5例;多节段腰椎管狭窄症15例,L3-L5 10例,L2-L5 4例,L2-S1 1例。所有患者腰腿痛和(或)间歇性跛行症状经正规保守治疗6个月以上无效。记录手术前后患者的腰腿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通过影像学资料观察固定节段及头侧邻近节段的椎间隙高度和椎间活动度,采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对疗效进行评定。结果:28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且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38~65个月,平均50.6个月。末次随访时腰腿痛VAS评分分别为1.25±0.70和1.29±0.89,ODI为(25.10±6.52)%,腰腿痛VAS评分及ODI较术前有明显下降(p<0.05).术后随访固定节段椎间隙高度较术前有所升高,椎间活动度下降,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及术后各随访时间点头侧邻近节段活动度、椎间隙高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ynesys治疗多节段腰椎退变性疾病中远期临床疗效满意,能保留部分椎间活动度,对邻近节段影响小。Dynesys远期临床疗效还有待更长时间的随访观察。  相似文献   
90.
目的:分析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椎间孔内神经根受压的原因,选择合理的减压方式。方法 :2010年1月~2013年8月,我院共收治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178例,其中56例为椎间孔内神经根受压所致的单侧神经根型颈椎病,术前VAS评分为8.99±1.01分(7~10分);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为41.15±7.12分(37~49分)。根据术前影像学资料判断椎间孔内神经根受压的原因分为3组:单纯椎间盘压迫,14例(A组);单纯骨性压迫,22例(B组);混合压迫(椎间盘+骨性压迫),20例(C组)。A组切除椎间盘至钩椎关节,适当扩大椎间孔,取出突出髓核;B、C组切除椎间盘至钩椎关节后,将钩突基底部内侧磨平,充分显露钩突后部、上位椎体后下角及钩椎关节间隙,刮除上位椎体后下角及部分增生的钩突。减压后均行椎间植骨内固定。使用Surgimap软件测量患者术前颈椎双斜位X线片上病变节段的双侧椎间孔面积,将健侧与患侧的椎间孔面积进行对比。比较3组患者术前及末次随访时VAS评分和NDI,同时比较3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术后住院时间。结果:3组患者术前健侧椎间孔面积无显著性差异(P0.05),B组和C组的患侧椎间孔面积均较A组明显狭窄(P0.05);B组和C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B组和C组的患侧椎间孔面积均较各自的对侧椎间孔面积明显狭窄(P0.05);而A组患侧椎间孔面积较对侧无明显狭窄(P0.05)。3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B、C组与A组相比术中出血量较多,手术时间和术后住院天数较长(P0.05);B组与C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3组患者均无神经症状加重、感染及脑脊液漏等并发症发生。56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27.2±8.9个月(12~52个月),3组术前VAS评分和NDI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末次随访时亦无显著性差异(P0.05);3组末次随访时与术前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术前根据影像学资料分析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椎间孔内神经根受压的原因,进行针对性的减压手术可取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