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5495篇
  免费   14053篇
  国内免费   7237篇
耳鼻咽喉   1282篇
儿科学   2559篇
妇产科学   1674篇
基础医学   34003篇
口腔科学   5164篇
临床医学   10810篇
内科学   18974篇
皮肤病学   2259篇
神经病学   9437篇
特种医学   4342篇
外国民族医学   27篇
外科学   20537篇
综合类   20280篇
现状与发展   33篇
一般理论   2篇
预防医学   3893篇
眼科学   3245篇
药学   12085篇
  25篇
中国医学   4107篇
肿瘤学   12047篇
  2024年   172篇
  2023年   1631篇
  2022年   2539篇
  2021年   4315篇
  2020年   4214篇
  2019年   3913篇
  2018年   4233篇
  2017年   4593篇
  2016年   5291篇
  2015年   5996篇
  2014年   9353篇
  2013年   11107篇
  2012年   8613篇
  2011年   9997篇
  2010年   8216篇
  2009年   8106篇
  2008年   8279篇
  2007年   8344篇
  2006年   7634篇
  2005年   6779篇
  2004年   5664篇
  2003年   4741篇
  2002年   3571篇
  2001年   3070篇
  2000年   2760篇
  1999年   2287篇
  1998年   2058篇
  1997年   1935篇
  1996年   1701篇
  1995年   1722篇
  1994年   1540篇
  1993年   1325篇
  1992年   1103篇
  1991年   1013篇
  1990年   881篇
  1989年   830篇
  1988年   742篇
  1987年   661篇
  1986年   603篇
  1985年   841篇
  1984年   731篇
  1983年   489篇
  1982年   662篇
  1981年   513篇
  1980年   459篇
  1979年   405篇
  1978年   286篇
  1977年   232篇
  1976年   205篇
  1973年   75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7 毫秒
991.
肩关节脱位手法整复的流派及发展动态   总被引:8,自引:6,他引:2  
马常青 《中国骨伤》2006,19(11):686-688
肩关节脱位指的是肩肱(或称盂肱)关节脱位,临床上十分常见,肩关节脱位通常采取手法整复,疗效确切,手法整复研究也较多,笔者参阅有关文献资料,结合自己的临床体会,对国内肩关节脱位的手法整复流派和发展动态做一整理,与同仁共飨。  相似文献   
992.
An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 and fusion (ACDF) may be considered to be the gold standard for treatment of symptomatic degenerative disc disease within the cervical spine. However, fusion of the segment may result in progressive degeneration of the adjacent segments. Therefore, dynamic stabilization procedures have been introduced. Among these, artificial disc replacement by disc prosthesis seems to be promising. However, to be so, segmental motion must be preserved. This, again, is very difficult to judge and has not yet been proven. The aim of the current study was to first analyse the segmental motion following artificial disc replacement using a disc prosthesis. A second aim was to compare both segmental motion as well as clinical result to the current gold standard (ACDF). This is a prospective controlled study. Twenty-five patients with cervical disc herniation were enrolled and assigned to either study group (receiving a disc prosthesis) or control group (receiving ACDF, using a cage with bone graft and an anterior plate.) Radiostereometric analysis was used to quantify intervertebral motion immediately as well as 3, 6, 12 and 24 weeks postoperatively. Further, clinical results were judged using visual analogue scale and neuro-examination. Cervical spine segmental motion decreased over time in the presence of disc prosthesis or ACDF. However, the loss of segmental motion is significantly higher in the ACDF group, when looked at 3, 6, 12 and 24 weeks after surgery. We observed significant pain reduction in neck and arm postoperatively, without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both groups (P > 0.05). Cervical spine disc prosthesis preserves cervical spine segmental motion within the first 6 months after surgery. The clinical results are the same when compared to the early results following ACDF.  相似文献   
993.
成人髂骨钉钉道的影像学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对中国成人髂后上棘至髂前下棘髂骨锚固通道各参数进行影像学测量,探讨髂骨钉置入的可行性与安全性。方法应用多层螺旋CT对60名中国成人进行髂骨三维重建,在斜侧位图像上测量双侧髂后上棘至髂前下棘连线全长及此连线与坐骨切迹上顶点的距离,在沿该连线截面图像上测量双侧钉道通路中髂骨两个狭窄点松质骨与皮质骨的厚度、髂后上棘至第二狭窄点的长度等影像学参数。结果参数均值的95%置信区间:髂后上棘至髂前下棘全长为(140.6±1.1)mm,髂后上棘咬除深度男性为(16.9±0.6)mm、女性为(15.9±0.8)mm,过第二狭窄点长度男性为(67.1±0.6)mm、女性为(70.1±1.4)mm,坐骨切迹上顶点到髂后上棘-髂前下棘连线距离为(18.3±0.8)mm,第一狭窄点松质骨厚度男性为(11.0±0.7)mm、女性为(9.0±0.8)mm,皮质骨厚度男性为(17.3±0.6)mm、女性为(15.7±0.7)mm,第二狭窄点松质骨厚度男性为(11.8±0.7)mm、女性为(8.1±0.7)mm,皮质骨厚度男性为(22.7±0.3)mm、女性为(19.1±0.8)mm。各参数变异度较大,且除髂后上棘至髂前下棘全长及坐骨切迹到该通道高度外,其余各参数男女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成人髂骨由髂后上棘至髂前下棘存在一个直线骨性钉道通路,且该钉道通路中有两个狭窄点,对髂骨钉起锚固作用,通过两个狭窄点的髂骨钉可保证进钉安全性。  相似文献   
994.
目的探讨骨嗜酸细胞肉芽肿的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效果。方法1991年3月至2006年3月收治骨嗜酸细胞肉芽肿28例,男19例,女9例;年龄1-61岁,平均22.4岁。病程20d~10个月。单发24例,多发4例。影像学表现为溶骨性改变,15例伴软组织肿物影。于外院确诊5例,入院后误诊为原发肿瘤及转移癌12例。所有病例均经病理学确诊。单发病例行化疗1例,手术治疗20例,手术后辅以放疗、化疗、激素综合治疗3例;多发病例采用放疗1例,激素治疗1例,综合治疗2例。结果全部病例随访7个月 ̄15年,平均5.3年。20例手术者手术治愈率100%;术后辅以放疗、化疗及激素治疗者无复发;植骨者6~12个月骨性愈合,随访功能不受限。1例行胸椎椎板减压术者截瘫部分恢复。4例多发病例中2例出现复发,再次给予激素及放疗、化疗后缓解。结论骨嗜酸细胞肉芽肿临床症状及影像学表现与肿瘤类似,误诊率极高。术前应尽可能行穿刺活检。对单发病例宜采用手术治疗,可辅以放疗或化疗;多发病例病灶多、范围广,不宜采用手术治疗,可选择放疗、化疗、激素治疗等综合疗法。  相似文献   
995.
目的探讨转染可溶性CD40(sCD40)基因的树突状细胞(DC)在体外对T淋巴细胞增殖和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的细胞毒活性的影响。方法采用脂质体转染法,将携带鼠CD40胞外区和绿色荧光蛋白的融合基因的质粒pEGFP-N1/sCD40转染小鼠DC细胞株(DC 2.4)。以Balb/c小鼠淋巴细胞为反应细胞,分别以转染组DC、空载体转染组(空载体组)DC和未行转染处理的DC(空白DC)作为刺激细胞,进行单向混合淋巴细胞培养,四唑氮化合物比色法检测细胞增殖情况。用乳酸脱氢酶释放试验和流式细胞术检测转染组DC及其培养上清液对CTL细胞毒活性及其凋亡的影响。结果转染组DC及其培养上清液对同种细胞刺激的淋巴细胞增殖反应有显著的抑制作用(P<0.05),并对特异性CTL的细胞毒活性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P<0.05);转染组DC可诱导CTL凋亡(P<0.05)。结论稳定表达sCD40-EGFP融合蛋白的DC,在体外对T淋巴细胞的增殖和CTL的细胞毒活性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并可诱导CTL凋亡。  相似文献   
996.
目的观察干扰素γ(IFN-γ)诱导供者(C57BL/6小鼠)脾树突细胞(DC)表达吲哚胺2,3双加氧酶(IDO)的情况;研究受者(BalB/c小鼠)小肠移植术前输注高表达IDO的供者DC对排斥反应的抑制作用。方法用IFN-γ诱导供者DC表达IDO;半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免疫印迹法及毛细管电泳法检测IDO表达水平及活性,混合淋巴细胞培养(MLR)测定IDO刺激T细胞增殖的能力。利用小鼠异位小肠移植模型,设单纯移植组、DC输注移植组(术前输注供者脾DC 2×10~6个)及诱导DC输注移植组(术前输注经IFN-γ诱导的供者脾DC 2×10~6个),术后观察移植肠存活时间并行病理学检查。结果经IFN-γ诱导的脾DC IDO分子mRNA转录水平(相对量)、IDO蛋白表达水平(相对量)及培养液中犬尿氨酸浓度分别为(1.23±0.02)、(2.74±0.01)以及(76.52±0.44)μmol/L,未经IFN-γ诱导的脾DC分别为(1.05±0.05)、(1.40±0.17)及(43.31±0.48)μmol/L,前者显著增强(P<0.01)。脾DC对同种T细胞增殖的刺激作用在IFN-γ诱导后减弱,在加入IDO的特异性抑制剂后增强。输注诱导DC移植组移植肠中位存活时间(12 d)较单纯移植组(6 d)及输注DC移植组(7.5 d)显著延长(P<0.01),而移植肠病理分级显著性降低(P<0.05)。结论IFN-γ可诱导小鼠脾DC高表达活性的IDO,后者可减弱DC刺激T细胞增殖的能力。受者术前输注高表达IDO的供者DC能够诱导针对供者的特异性免疫耐受而减轻排斥反应。  相似文献   
997.
目的探讨非清髓异基因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后致敏供者淋巴细胞输注(DLI)对受者免疫重建及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发生率的影响。方法以C57BL/6小鼠(H-2b)为受鼠, BALB/c小鼠(H-2d)为供鼠,建立异基因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模型(实验组),移植当天受者接受60Coγ射线全身照射,移植后第2天腹腔注射环磷酰胺200 mg/kg。以不行造血干细胞移植,仅行γ射线全身照射和环磷酰胺腹腔注射的正常C57BL/6小鼠为对照。实验组存活小鼠在移植后第28天分别接受致敏供鼠淋巴细胞输注(n=8)、未致敏供鼠淋巴细胞输注(n=8),另有6只不输注供鼠淋巴细胞。移植后检测受者异基因嵌合率,观察GVHD的发生情况以及T淋巴细胞亚群变化,并行供受者间以及供受者与第三方小鼠(昆明鼠)间的单向混合淋巴细胞反应。结果实验组受鼠SRY基因均为阳性,嵌合率为(30.881±3.962)%。DLI后,接受未致敏DLI者均出现不同程度的GVHD,死亡3只(7.5%,3/8),而接受致敏DLI者无明显GVHD及死亡者。移植后45 d,接受致敏DLI者的CD8 T淋巴细胞明显高于正常C57BL/6小鼠(P<0.05),而接受未致敏DLI者的CD8 T淋巴细胞与正常对照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至移植后60 d,接受DLI者的T淋巴细胞亚群接近正常(P>0.05);对照组T淋巴细胞亚群持续低于正常对照(P<0.05)。实验组小鼠淋巴细胞对供者淋巴细胞刺激的反应性均下降(P<0.01),以接受致敏DLI者最明显,而对昆明鼠淋巴细胞刺激的反应性维持正常水平。结论造血干细胞移植后输注致敏供者的淋巴细胞能促进受者的免疫功能重建,并可减少GVHD的发生。  相似文献   
998.
双支撑骨柱移植术治疗股骨头坏死的远期疗效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分析双支撑骨柱移植术治疗股骨头坏死的远期疗效。方法从1988年3月以来,采用双支撑骨柱移植术治疗成人股骨头坏死366例466髋,获5年以上随访者186例206髋,平均年龄32.2(20~60)岁。按病因分类:激素性者60例68髋,酒精性者86例96髋,激素加酒精者30例32髋,外伤性者10例10髋。ARCOⅡB、ⅡC、ⅢA、ⅢB、ⅢC、Ⅳ期患者分别为36、30、40、40、32、28髋。参照百分法进行疗效评价。结果术后所有患者的髋关节疼痛均获得明显缓解或消失,股骨头高度有不同程度增加,关节活动度有改善。平均随访时间10.5(5~16)年,手术前与随访时临床评价(疼痛、功能、关节活动度)、X线评价、总分数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果显示ⅡB~Ⅳ期优良率分别为83.3%、80.0%、75.0%、65.0%、40.6%、28.6%,总优良率为63.6%。Ⅱ期效果好(81.8%),Ⅲ期早期(ⅢA、ⅢB)效果较好(70%),ⅢC、Ⅳ期者效果差(35%)。期别间疗效依次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1)。30岁以内患者术后股骨头内植骨愈合较快,平均为3.2(2.9~3.5)个月。50~60岁患者植骨愈合需时较长,平均为5.5(4.4~6.4)个月。结论该术式治疗股骨头坏死的远期疗效良好,治疗效果与股骨头坏死期别有关,尤其适用于股骨头坏死Ⅱ期和Ⅲ期的早期病例。  相似文献   
999.
寰椎后弓侧块螺钉进钉角度的影像学研究及临床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寰椎后弓侧块螺钉置钉安全角度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30名寰枢椎形态正常者行颈椎侧位X线摄片和寰枢椎轴位CT扫描,在影像学图像上对寰椎后弓最小高度、矢状面最大进钉倾斜角、最大进钉内倾角等参数进行测量。应用影像学观测的进钉角度对21例上颈椎不稳定患者行后路寰椎后弓侧块螺钉固定,术中观察后弓侧块螺钉置入后对周围重要组织结构的影响,术后观察有无神经症状加重。其中13例行手术前后CT检查,并测量螺钉置入前后的相关参数,评估置钉的安全性。结果(1)寰椎后弓侧块矢状面进钉倾斜角最大头倾10°、最大尾倾6°,最大倾斜角随寰椎后弓最小高度的增加有增大的趋势;(2)当进钉点由内侧改为外侧时,置钉内倾角需作0°~30°的相应调整;(3)手术实际进钉角度与术前预测有一定的差异,但均在预测范围内;(4)临床病例均置钉成功,影像学显示在常用的进钉区域内置钉无螺钉伤及椎动脉、脊髓等周围组织的现象。结论寰椎后弓侧块置钉在矢状面和轴平面上均有一定的安全角度范围,依据此范围置钉可增加寰椎后弓侧块螺钉固定的安全性和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1000.
目的探讨使用改良Richards钉治疗股骨转子间粉碎性骨折的疗效。方法2002年3月至2005年3月,治疗股骨转子间粉碎性骨折69例。随机将其分为两组进行治疗。一组采用改良Richards钉治疗,为试验组,共34例,男18例,女16例;年龄61~78岁,平均67.5岁;左侧21例,右侧13例;按Evan分型,Ⅲ型24例,Ⅳ型10例。另一组采用动力髋螺钉治疗,为对照组,共35例,男19例,女16例;年龄61~80岁,平均65.9岁;左侧19例,右侧16例;Evan分型,Ⅲ型25例,Ⅳ型10例。结果试验组随访时间9~23个月,平均(11.60±3.78)个月;对照组随访时间9~24个月,平均(11.40±4.12)个月。骨折平均愈合时间:试验组为(3.65±0.97)个月,对照组为(4.32±1.38)个月。术后9个月,试验组股骨患侧较健侧平均缩短(0.82±0.36)cm,对照组股骨患侧较健侧平均缩短(1.08±0.51)cm。试验组优良率为94.1%,对照组优良率为71.4%。结论改良Richards钉治疗股骨转子间粉碎性骨折具有较好疗效,可预防发生骨不连及各种畸形愈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