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55篇
  免费   72篇
  国内免费   63篇
儿科学   9篇
妇产科学   54篇
基础医学   72篇
口腔科学   28篇
临床医学   205篇
内科学   16篇
皮肤病学   2篇
神经病学   6篇
特种医学   113篇
外科学   384篇
综合类   324篇
预防医学   56篇
眼科学   10篇
药学   82篇
  2篇
中国医学   36篇
肿瘤学   91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42篇
  2022年   31篇
  2021年   38篇
  2020年   40篇
  2019年   37篇
  2018年   23篇
  2017年   31篇
  2016年   27篇
  2015年   51篇
  2014年   62篇
  2013年   68篇
  2012年   90篇
  2011年   85篇
  2010年   95篇
  2009年   71篇
  2008年   115篇
  2007年   92篇
  2006年   69篇
  2005年   70篇
  2004年   60篇
  2003年   57篇
  2002年   47篇
  2001年   32篇
  2000年   24篇
  1999年   23篇
  1998年   19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12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9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9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肝癌位居世界常见恶性肿瘤第6位,其死亡率居第3位,绝大多数为肝细胞癌(HCC)。近年来,肝癌诊断和治疗策略有所改善,患者生存时间得到延长,但5年生存率仍较低(16%),若发生肝外转移,生存率仅为4%[1-2]。有文献报道,HCC肝外转移发生率为15%~17%[3],除转移至肺、淋巴结、肾等,还可转移至皮下组织及骨骼肌肉系统[4]。在脊柱转移瘤中,骶骨转移瘤较胸椎(60%~80%)、腰椎(15%~30%)、颈椎(10%~15%)转移瘤发生率低[5-6]。肝癌骶骨转移发生率低,在局部呈多灶性、小片状、巨块状、虫蚀样改变,常累及骶孔,常见溶骨性破坏,破坏区无钙化,边缘不清晰。肿瘤若累及骶神经,可表现为运动感觉障碍及腱反射异常。本院2018年9月收治HCC骶骨转移患者1例,本研究组根据其临床表现,影像学、实验室及病理学检查并结合文献复习,探讨骶骨转移瘤的诊断,骶骨解剖结构、生物力学与手术治疗的关系及临床疗效评价,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2.
目的回顾性分析重庆市妇幼保健院行腹腔镜骶骨固定术7年的临床资料,分析总结该术式的相关并发症及处理。 方法收集2012年1月至2019年11月接受腹腔镜骶骨固定术的238例患者的临床随访资料,统计分析手术前后POP-Q的Ba、Bp、C、D位点等各指示点及生存质量和性生活状态评分的变化,术后各类并发症的处理情况。 结果腹腔镜骶骨固定术治疗中盆腔缺陷的有效方式,其治愈率为98.74%;Ba、Bp、C、D位点,以及PFDI-20和PISQ-12问卷均有明显改善,术后生存质量及性生活状态改善。术后的并发症发生率约15.55%,其中便秘发生率最高(约5.04%),其次为疼痛3.78%,网片暴露、新发尿失禁、骶前出血、尿潴留的发生率均1.26%;复发、严重感染发生率0.84%,性生活障碍、输尿管折叠梗阻、尿道损伤发生率0.42%;所有并发症均经相应处理治愈。 结论腹腔镜骶骨固定术是治疗中盆腔缺陷的有效方式,效果满意,但需重视手术网片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对并发症的合理治疗可以改善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63.
机器人辅助微创三角固定治疗单侧不稳定性骶骨骨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机器人辅助微创入路与传统切开入路三角固定治疗单侧不稳定性骶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8月至2018年2月收治并获得完整随访的24例单侧不稳定性骶骨骨折患者资料。所有患者均合并骨盆前环损伤,均为AO C1.3型骨盆骨折,术前均接受神经核磁检查明确腰骶神经未被骨折断端或骨块卡压;骨盆损伤均一期采用前后联合固定,骶骨骨折采用三角固定。根据不同手术方法分为机器人辅助微创入路组[简称机器人组,12例,男10例,女2例;年龄(36.3±1.2)岁(范围,22~56岁);Dennis骶骨骨折分型,Ⅰ型4例,Ⅱ型8例;神经损伤2例,Gibbons分级Ⅱ级1例,Ⅲ级1例]和传统后正中切开入路组[简称切开组,12例,男11例,女1例;年龄(38.2±1.6)岁(范围,19~58岁);Dennis骶骨骨折分型,Ⅰ型3例,Ⅱ型9例;神经损伤3例,Gibbons分级Ⅱ级2例,Ⅲ级1例]。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透视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及Majeed功能评分采用t检验,Mears和Velyvis评价、内固定置入准确度、骨折愈合率采用卡方检验,术后感染率采用Fisher精确检验,Gibbons分级变化采用秩和检验。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21.2±3.2)个月(范围,14~36个月)。手术时间,机器人组为(100.3±14.5)min,切开组为(202.0±18.5)min;术中出血量,机器人组为(180.0±17.4)ml,切开组为(850.0±15.2)ml;术中透视时间,机器人组为(23.3±4.5)s(包括切开前机器人扫描定位图像时间);切开组为(90.0±7.7)s。Mears和Velyvis评价,机器人组解剖复位7例,满意4例,不满意1例;切开组解剖复位7例,满意4例,不满意1例;两组复位满意率均为91.7%(11/12)。两组均置入36枚螺钉,其中机器人组螺钉置入准确率100%,切开组螺钉置入准确率为77.78%(28/36)。两组骶骨骨折均愈合,愈合率100%;愈合时间,机器人组(8.5±1.9)个月,切开组(12.8±2.4)个月。Majeed评分,机器人组(86.2±3.4)分,其中优7例,良4例,可1例;切开组(84.2±2.7)分,其中优6例,良4例,可2例。机器人组术后均未出现伤口感染,切开组术后出现1例伤口深部感染,2例表浅感染,感染率为25%。Gibbons分级,机器人组1例由术前Ⅱ级恢复至术后Ⅰ级,1例Ⅲ级恢复至术后Ⅱ级;切开组2例由术前Ⅱ级恢复至术后Ⅰ级,1例Ⅲ级恢复至术后Ⅱ级。机器人组与切开组患者Gibbons分级变化、Mears和Velyvis评价、骨折愈合率、Majeed评分及术后伤口感染率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而在手术时间(t=14.99)、术中透视时间(t=32.13)、术中出血量(t=100.46)、内固定置入准确率(χ2=9.00)及骨折愈合时间(t=4.87)方面,机器人组均优于切开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机器人辅助微创入路三角固定与传统切开固定相比,具有手术时间短、透视少、出血量小、内固定置入更为准确及骨折愈合时间短等优点,可作为治疗单侧不稳定性骶骨骨折的更优选择。  相似文献   
64.
王盛  朱奕  王彤 《中国康复》2019,34(1):37-39
目的:应用骶骨定标法观察不同方向的外力干扰对健康人、脑损伤偏瘫患者平衡的影响。方法:招募健康者及脑损伤偏瘫患者各10名,通过在不同的方向施加外力,采集骶骨定标法的骶骨标记点的平均摆动幅度及平均摆动速度。结果:健康者在向后外方向用力干扰下骶骨标记点的平均摆动幅度及平均摆动速度指标最大,其余三个方向之间没有差异;偏瘫患者向偏瘫侧的平均摆动幅度最大(MSA=20.72mm),其次是向后(MSA=17.58mm),而向前及向健侧的(MSA=11.87mm、13.5mm)无差异。结论:当对健康人进行外力干扰时,向后平衡稳定性差;偏瘫患者当受到外力干扰时容易向偏瘫侧跌倒。  相似文献   
65.
目的:探讨腹腔镜骶骨阴道固定术治疗重度子宫脱垂的临床疗效。方法2011年1月~2013年4月对22例POP-Q分期Ⅲ、Ⅳ期的重度子宫或阴道穹隆脱垂患者行腹腔镜下“Y”形聚丙烯网片骶骨阴道固定术,合并阴道前、后壁膨出者分别于膀胱阴道间隙和直肠阴道间隙增加植入网片的长度,合并中度以上压力性尿失禁( stress urinary incontinence ,SUI)者同期行经闭孔无张力尿道中段吊带术(transobturator tension-free vaginal tape, TVT-O),采用POP-Q分期法和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症状问卷-20(PFDI-20)、盆底疾病生活质量影响问卷短表-7(PFIQ-7)、盆腔器官脱垂/尿失禁性生活质量问卷-12(PISQ-12)分别评价解剖和功能疗效。结果22例均成功完成手术,1例因合并重度SUI同期行TVT-O,术中未发生膀胱、输尿管、直肠他大血管损伤。手术时间(134.3±36.6)min,术中出血量(77.3±37.8)ml,术后2~3 d拔尿管均能自主排尿,无尿潴留。22例术后随访(17.5±8.2)月,无手术失败及术后复发,无网片侵蚀、暴露;POP-Q分期Aa、Ba、C、Ap、Bp各指示点解剖位置中位数由术前1.5、3.0、2.0、-2.3、-1.5 cm分别恢复为术后-3.0、-3.0、-8.0、-3.0、-3.0 cm。 PFIQ-7、PFDI-20评分中位数由术前66.7、66.2分恢复为术后12.0、14.6分,PISQ-12评分由术前(69.4±10.3)分提高到(86.9±10.0)分(t=12.351,P=0.000);UDI-6术前后无改善(Z=-0.337,P=0.736)。术后新发SUI 3例,急迫性尿失禁1例。术前6例尿失禁,术后2例症状减轻,4例症状加重,其中1例术后8个月行 TVT-O,3例功能锻炼并观察。患者主观满意度为95.4%(21/22)。结论腹腔镜骶骨阴道固定术是治疗重度子宫或穹隆脱垂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但有诱发或加重尿失禁的风险。  相似文献   
66.
目的 :比较不同手术方式对骶骨软骨肉瘤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9年10月~2012年12月间收治的38例骶骨软骨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男20例,女18例;平均年龄42.5岁。除1例骶骨间叶型软骨肉瘤患者放弃治疗外,余37例患者均接受手术治疗,其中12例患者接受整块切除手术,25例患者接受分块切除手术。将术后出现肿瘤局部复发或远处转移定义为疾病进展并计算其发生率;应用Kaplan-Meier法测算术后生存率、无病生存率;应用Log-rank检验对手术方式与术后生存期、无病生存期的关系进行分析;应用χ2检验比较不同手术方式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应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不同手术方式的术中出血量。结果:研究共纳入34例具有完整随访资料的骶骨软骨肉瘤患者,随访时间平均29.7个月(4~136个月),至末次随访时共12例死亡(35.3%),19例复发(58.8%),1例发生转移(2.94%)。应用Kaplan-Meier法测算术后总生存期平均为87.0±11.3个月,术后1年、2年、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82.2%、68.6%和59.4%;无病生存期平均为48.5±11.8个月,术后1年、2年、5年无病生存率分别为52.6%、48.6%和25.5%。整块切除组与分块切除组的疾病进展发生率分别为27.3%和73.9%。整块切除能够更有效地改善骶骨软骨肉瘤患者的无病生存率(P<0.05),其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以及术中出血量与分块切除相比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与分块切除比较,整块切除能够有效改善骶骨软骨肉瘤患者的预后,同时其手术安全性亦令人满意,可作为骶骨软骨肉瘤患者的首选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67.
目的 观察经腹直肠骶骨悬吊术加肛门环缩术治疗成人重度直肠脱垂的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经腹直肠骶骨悬吊术加肛门环缩术治疗41例成人重度直肠脱垂,术中重建盆底腹膜抬高直肠前陷凹.结果 41例患者中治愈35例(85.4%),有效6例(14.6%),总有效率100%,术后随访5~60个月,无一例复发.结论 经腹直肠骶骨悬吊术加肛门环缩术治疗成人重度直肠脱垂,临床疗效满意,不易复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8.
冯毅  赵胜  吕智  卫小春 《解剖与临床》2014,19(5):363-366
目的探讨先天性脊柱侧凸合并冠状面骶骨倾斜的临床特征及手术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2013年12月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骨科365例先天性脊柱侧凸患者中存在冠状面骶骨倾斜的1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6例,女5例;年龄4—34岁,平均13.5岁;均为腰椎畸形病例。分析比较其手术前后冠状面骶骨倾斜角(CSS)、Cobb角、锁骨角(CA)、顶椎至骶中线(CSVL)的垂直距离(Apex—CSVL)、腰椎前凸角(LL)、骶骨倾斜角(SS)、骨盆投射角(PI)、骨盆倾角(PT)等参数的改变,并采用Wilcoxon符号秩和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CSS、CA、LL、PI及PT等参数手术前后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丁值分别为12.5、16.0、18.5、18.0、19.5,P值均〉0.05);而手术后平均Cobb角由术前的48.5°改善为17.4°,平均Apex—CSVL由术前的3.2cm改善为1.8cm,平均SS由28.1°改善为33.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r值分别为0.0、0.0、5.0,P值均〈0.05)。结论先天性脊柱侧凸合并冠状面骶骨倾斜多发生于腰椎畸形的病例中,LL和SS较正常减小,手术治疗能够改善其冠状面和矢状面平衡。  相似文献   
69.
目的:分析和总结骶骨功能不全性骨折(Insufficiency fracture,IF)的99mTc-MDP全身骨显像及骨盆SPECT/CT断层融合显像的影像学特征,探讨SPECT/CT的诊断增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1例经影像检查或临床观察、随访明确诊断为骶骨IF的临床及影像资料,分析两种影像检查在骶骨IF上的影像特征,对比二者的诊断准确性。结果:全身骨显像诊断15例(71.4%)骶骨IF骨折中,4例(26.7%)表现为单侧骶骨翼与骶髂关节平行走行的显像剂分布异常浓聚灶,其中有2例累及S2~S3骶骨体部;11例(73.3%)表现为双侧骶骨翼浓聚区形成的2条与骶髂关节平行的纵行带,其中8例(53.3%)同时累及S1~S4骶骨体部浓聚区形成的与骶髂关节垂直的水平带连接组成,表现为7例(46.7%)呈典型"蝶"形、"H"形,1例呈"弓"形。骨盆SPECT/CT断层融合显像上诊断骶骨IF 20例(95.2%),12例(60%)骶骨IF表现为双侧显像剂分布异常浓聚,9例(45%)在CT上可见双侧骶骨翼骨折,其中8例(40%)同时累及S1~S4骶骨体部,表现为双侧骶骨翼处走行与骶髂关节平行的低密度不规则"锯齿"状骨折透亮线影和/或硬化带、不均匀骨痂形成,骶骨翼边缘伴或不伴骨皮质不连续、轻微错位,骶骨体部横行骨折线走行与骶髂关节垂直;8例(40%)为单侧骶骨翼骨折,6例(30%)CT上显示为骶骨翼上走行与骶髂关节平行的模糊不规则低密度骨折线和硬化带,向前累及骶骨翼边缘伴骨皮质断裂、轻微错位,4例(20%)累及S2~S3骶骨体部骨折线走行垂直于骶髂关节。全身骨显像与骨盆SPECT/CT断层融合显像诊断骶骨IF的准确率分别为71.43%(15/21)和95.2%(20/21),骨盆SPECT/CT断层融合显像诊断骶骨IF准确率高于全身骨显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身骨显像上骶骨典型的"H"形、"蝶"形或"弓"形的显像剂异常浓聚可较容易诊断骶骨IF,但在不典型骶骨IF时,骨盆SPECT/CT断层融合显像能提高骶骨IF的诊断准确率,具有明显的增益价值。  相似文献   
70.
目的观察体位护理联合肛袋预防骶骨肿瘤术后大便失禁患者切口愈合不良的效果。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38例患者分为对照组22例和观察组16例。对照组采用左与右45°斜侧卧位交替、肛门使用卫生棉条,观察组采用俯卧位与90°侧卧位交替、肛门使用肛袋。比较两组患者术后7 d内粪便污染切口发生率与术后7 d切口愈合不良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手术后7 d内粪便污染切口发生率为6.3%,对照组为59.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手术7 d后患者切口愈合不良发生率观察组为12.5%,对照组为45.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骶骨肿瘤术后大便失禁患者采取体位护理联合肛袋预防切口愈合不良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