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451篇
  免费   1154篇
  国内免费   2188篇
耳鼻咽喉   23篇
儿科学   234篇
妇产科学   24篇
基础医学   1898篇
口腔科学   5篇
临床医学   6161篇
内科学   673篇
皮肤病学   34篇
神经病学   2450篇
特种医学   1468篇
外国民族医学   11篇
外科学   5383篇
综合类   7552篇
预防医学   737篇
眼科学   5篇
药学   2107篇
  15篇
中国医学   1777篇
肿瘤学   236篇
  2024年   155篇
  2023年   498篇
  2022年   395篇
  2021年   524篇
  2020年   523篇
  2019年   490篇
  2018年   275篇
  2017年   496篇
  2016年   585篇
  2015年   705篇
  2014年   1137篇
  2013年   1113篇
  2012年   1646篇
  2011年   1935篇
  2010年   1769篇
  2009年   1720篇
  2008年   1729篇
  2007年   1708篇
  2006年   1711篇
  2005年   1777篇
  2004年   1525篇
  2003年   1418篇
  2002年   1135篇
  2001年   846篇
  2000年   794篇
  1999年   646篇
  1998年   553篇
  1997年   536篇
  1996年   457篇
  1995年   431篇
  1994年   364篇
  1993年   266篇
  1992年   243篇
  1991年   167篇
  1990年   139篇
  1989年   197篇
  1988年   65篇
  1987年   36篇
  1986年   40篇
  1985年   26篇
  1984年   9篇
  1983年   2篇
  1981年   2篇
  1979年   1篇
  1958年   3篇
  195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991.
目的 MRI测量颈后路单开门椎板成形术后脊髓后移,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52例以C3~C7后路单开门椎板成形术治疗的颈脊髓病患者,根据术前X线片颈椎曲度将患者分为后凸畸形组(n=15)、曲度变直组(n=14)和曲度正常组(n=23),对比3组患者术前、术后颈椎C3~C7节段脊髓后移距离(posterior shift of center of spinal cord,PCS)的差异;记录术前和末次随访时神经功能(JOA评分),计算并比较3组患者末次随访时JOA评分改善率。结果术后3组患者脊髓均后移,但C3~C75个节段的PCS测量值、末次随访JOA得分、术后改善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前不同颈椎曲度的慢性压迫性颈脊髓病患者颈后路单开门椎板成形手术后脊髓均能后移,并取得较好临床疗效;椎管扩大成形术后脊髓后移程度、神经功能改善率与术前颈椎曲度无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992.
当代医学技术的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临床上治疗脊髓损伤的手段还非常有限,随着再生医学的发展,干细胞作为一种全新的治疗手段为临床医师治疗脊髓损伤等神经疾患带来了新希望。脊髓损伤的干细胞疗法具有为损伤的脊髓提供营养、分泌细胞因子、改变局部微环境或分化为神经元与宿主神经元建立突触桥接,或者分化为少突胶质细胞,使脱髓鞘的神经在髓鞘化从而修复受损的神经功能等优势,在治疗脊髓损伤中具有良好的前景。  相似文献   
993.
补阳还五汤对急性脊髓损伤模型大鼠神经细胞凋亡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补阳还五汤对大鼠急性脊髓损伤(ASCI)的治疗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损伤对照组、补阳还五汤组,各10只。采用Allen’s打击法建立急性脊髓损伤模型,空白组和损伤对照组造模后予蒸馏水1m L灌胃,补阳还五汤组造模后予补阳还五汤1m L灌胃,均1天1次,连续3天。各组分别于术后1、7、14天观察其行为学BBB评分,14天通过免疫组化的方法观察脊髓损伤部位神经细胞凋亡(caspase-3p20、Bcl-2与Bax)、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水平。结果 1行为学观察评分:术后7、14天补阳还五汤组与损伤对照组下肢功能均有恢复(P0.05),且补阳还五汤组较损伤对照组恢复更明显[(9.05±0.95)分比(5.75±1.97)分,(12.6±1.55)分比(8.80±3.34)分,P0.05]。2免疫组化检测:补阳还五汤组caspsase-3p20阳性细胞数表达较损伤对照组少[(16.70±2.21)个比(20.30±4.13)个,P0.05];补阳还五汤组Bcl-2阳性细胞的表达较损伤对照组增加[(10.57±0.97)个比(6.42±3.20)个,P0.05];补阳还五汤组Bax阳性细胞的表达较损伤对照组少[(18.29±2.21)个比(21.14±2.41)个,P0.05];补阳还五汤组VEGF阳性细胞的表达较损伤对照组多[(11.75±1.03)个比(9.50±1.30)个,P0.05]。结论补阳还五汤可提高脊髓损伤部位VEGF的表达,使细胞凋亡明显减少,促进骨髓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994.
【】 目的 探讨盆底肌电生物反馈法治疗脊髓损伤术后患者排尿功能障碍的中短期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2007年11月至2013年6月收治的脊髓损伤术后排尿功能患者60例。男39例,女21例;年龄23一66岁,平均39.7±8.5岁;完全性损伤5例,不完全损伤55例;颈髓损伤35例,胸髓损伤9例,腰髓损伤/马尾神经11例。采用盆底肌电生物反馈法对所有患者进行治疗。记录所有患者治疗前后膀胱B超检查膀胱残余尿量、尿动力学测定、拔尿管试验成功率,并进行分析。结果 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12-60个月,平均35.5个月。未见肾积水、泌尿系结石等并发症发生。与治疗前比较,患者治疗后的膀胱残余尿量,最大尿流率或平均尿流率,膀胱顺应性等指标有所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53例患者成功拔除导尿管,成功率为88.3%, 结论 盆底肌电生物反馈治疗法可显著改善不完全脊髓损伤术后患者的排尿功能,中短期随访结果满意,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与应用。  相似文献   
995.
目的分析以蛛网膜下腔出血起病的脊髓血管畸形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治疗方法及其预后,提高对此类疾病的认识。方法对2例以蛛网膜下腔出血为临床表现的脊髓血管畸形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2例均为男性患者,均以突然剧烈头痛伴恶心呕吐方式起病,脑膜刺激征阳性。头颅CT及脑血管造影检查均未见明显异常,均由腰穿证实为蛛网膜下腔出血,脊髓MRI可见脊髓表面血管流空信号,脊髓血管造影显示脊髓血管畸形。结论脊髓血管畸形是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罕见病因,有其特殊的临床表现和影像学特点。脊髓MRI作为无创筛选检查有诊断意义,脊髓血管造影是脊髓血管畸形诊断的金标准,对其分类和治疗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96.
目的:探讨磁刺激初级运动皮层(M1区)对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膀胱功能的影响。方法:60例不完全性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假刺激组、对照组,分别进行4周治疗。试验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M1区磁刺激;假刺激组方法同试验组,但无磁刺激输出;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治疗前后比较3组患者的排尿日记、尿动力学指标、Qualiveen量表评分。结果:3组患者各项指标均值(残余尿量、日均单次排尿量、膀胱顺应性、最大尿流率、最大膀胱容量、Qualiveen量表评分)在治疗后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且有统计学差异(P<0.05),试验组各项指标较假刺激组和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磁刺激初级运动皮层可改善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膀胱功能。  相似文献   
997.
目的 探讨脊髓大麻素受体2(CB2R)与小胶质细胞激活对小鼠神经病理性疼痛中痛觉过敏的影响。方法 采用脊神经结扎(SNL)创建神经病理性疼痛模型,C57/BL小鼠60只随机分为六组:假手术组(Sham)、模型组(SNL)、模型+ CB2R激动剂组(SNL+AM1241)、模型+小胶质细胞抑制剂组(SNL+Min)、模型+CB2R小干扰RNA组(SNL+siRNA)、模型+CB2R小干扰RNA+小胶质细胞抑制剂组(SNL+siRNA+Min)。Western blot测定小鼠脊髓CB2R蛋白表达,Von Frey测定各组小鼠机械性痛阈变化,免疫荧光观察脊髓背角小胶质细胞激活情况,PCR测定小鼠脊髓内炎症因子释放,电生理技术观察CB2R激动剂对脊髓背角抑制性突触后电流(sIPSC)的影响。结果 同Sham组相比,SNL小鼠脊髓CB2R表达明显减少,痛阈降低,小胶质细胞激活明显增强,且炎症因子释放增加;鞘内注射CB2R激动剂或小胶质细胞抑制剂后,同SNL相比SNL+AM1241、SNL+Min组痛阈增加,小胶质细胞激活减弱且炎症因子有所减少;而siRNA干扰CB2R表达后同SNL相比,SNL+siRNA小鼠痛阈降低,小胶质细胞激活明显增强,且炎症因子释放增加,同时鞘内注射Min逆转siRAN介导的变化。电生理结果显示AM1241显著增强脊髓背角sIPSC频率和振幅,而Min持续灌流抑制AM1241的效应。结论 CB2R通过抑制脊髓小胶质细胞活化减轻神经炎性反应并增强抑制性电活动,从而减轻神经病理性疼痛的痛觉过敏。  相似文献   
998.
目的 探讨脊柱均匀短缩脊髓轴性减压术(HSAD)对脊髓栓系综合征(TCS)合并脊柱侧凸的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纳入2015年4月至2018年1月在海军军医大学(第二军医大学)长征医院骨科因TCS合并脊柱侧凸行HSAD治疗的6例患者,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并发症等资料。并于术前、术后行尿动力学检查评估逼尿肌反射、括约肌功能、功能膀胱容量和最大尿流率。结果 男3例、女3例,年龄为7~23岁,平均年龄为(15.7±6.9)岁,平均随访时间为(28±9)个月。其中5例患者伴大小便失禁,3例伴足下垂,4例伴下肢肌力下降,1例存在腰痛,1例合并髋关节脱位。6例患者手术时间为180~320 min,平均(261±63)min;术中失血量为650~1 100 mL,平均(925±167)mL。1例腰痛患者术后腰痛症状完全缓解,4例伴下肢肌力下降患者术后下肢肌力均有改善。1例患者因术后未行尿动力学检查未予统计;其余5例患者于术前、术后均接受尿动力学检查,其中4例术前尿道外括约肌过动、1例失调,术后2例尿道外括约肌协调、1例改善、2例过动。术前、术后功能膀胱容量分别为195.0(127.5,233.5)mL、213.0(188.5,251.5)m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4,P=0.70)。术前最大尿流率、残余尿量分别为7.3(1.4,10.3)mL/s、130(106,200)mL,与术后[10.3(5.6,16.2)mL/s、30(6,174)mL]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均=-2.0,P均=0.04)。5例患者术后膀胱逼尿肌肌力得到不同程度改善,最大尿流率增加,残余尿减少。结论 TCS合并脊柱侧凸可以通过HSAD一期手术治疗,该手术可同时缓解脊髓轴向张力、矫正脊柱畸形、恢复脊柱和脊髓的协调性。患者术后下肢症状和膀胱功能均得以有效改善,同时避免了脑脊液漏、出血多和神经功能恶化等并发症。  相似文献   
999.
目的探讨蛛网膜下腔注射甲泼尼龙后对脊髓损伤后康复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颈脊髓损伤后不完全截瘫行康复治疗的病人 131例,随机分为观察组 68 例和对照组 63例。2组病人均接受普通康复治疗。观察组在普通康复治疗基础上,接受蛛网膜下腔注射甲泼尼龙治疗。治疗前后按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SIA)标准对2组病人进行评估。结果治疗前2组病人ASIA 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后8周,2组ASIA评分均明显高于治疗前(P<0.01),且观察组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甲泼尼龙鞘内注射有助于提高脊髓损伤病人的康复疗效。  相似文献   
1000.
目的通过观察小鼠脊髓发育过程中神经元的增殖、分化与凋亡,探讨小鼠脊髓的发育过程及其调控机制。方法取妊娠第18天(E18)至生后第90天(P90)小鼠173只,用5’-溴脱氧尿嘧啶核苷(BrdU)技术标记增殖的神经干细胞,免疫荧光法(DCX,NeuN和Caspase8)标记脊髓中的新生神经元,成熟神经元和凋亡细胞。结果在胚胎与出生早期,BrdU阳性细胞均匀分布于小鼠脊髓各部位。随着小鼠日龄的增加,脊髓神经干细胞可以分化为神经胶质细胞与神经元。其后,位于神经管侧脑室的新生神经元向中间层(未来的灰质)迁移,逐渐分化为成熟神经元。最后,神经元向脊髓中央聚集,灰质呈现典型的"H"型。随着神经元的分化,一些凋亡神经细胞出现在新生神经元与成熟神经元中。荧光双标显示,大部分的凋亡神经细胞都是新生神经元,说明神经元凋亡常常发生在新生神经元中。统计学分析表明,DCX、NeuN、Caspase-8标记的阳性细胞数均随小鼠日龄的增加而减少,说明神经元的分化和凋亡在脊髓的发育过程中逐渐减少。结论在脊髓的发育过程中存在着神经元的增殖、分化与凋亡。三者相互协同,共同调节脊髓的形成与发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