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82篇
  免费   25篇
  国内免费   30篇
耳鼻咽喉   1篇
儿科学   2篇
妇产科学   2篇
基础医学   58篇
临床医学   76篇
内科学   21篇
皮肤病学   1篇
神经病学   20篇
特种医学   23篇
外科学   226篇
综合类   155篇
预防医学   30篇
药学   48篇
中国医学   69篇
肿瘤学   5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7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17篇
  2020年   15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21篇
  2015年   27篇
  2014年   37篇
  2013年   36篇
  2012年   42篇
  2011年   67篇
  2010年   57篇
  2009年   37篇
  2008年   54篇
  2007年   32篇
  2006年   25篇
  2005年   27篇
  2004年   42篇
  2003年   30篇
  2002年   26篇
  2001年   22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78 毫秒
51.
目的:观察应用颈椎棘突纵切双开门扩大植骨成形术后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神经功能改善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颈椎棘突纵切双开门扩大植骨成形术治疗35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术前术后均采用JOA评分评估神经功能。结果:35例患者术后均获得26—56个月(平均40.6个月)随访末次随访JOA评分改善率:优10例(28.6%),良13例(37.1%),一般8例(22.9%),差4例(11.4%)。JOA评分为9.17分,平均(12.6&;#177;3.5)分,与术前JOA评分情况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lt;0.01)。神经功能改善率为89.6%,优良率为65、7%。结论:颈椎棘突纵切双开门扩大植骨成形术对脊髓型颈椎病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患者术后椎管面积与神经功能改善状况良好,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52.
有机磷农药中毒患者血液中性粒细胞的变化及意义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探讨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AOPP)患者血液白细胞(WBC)、中性粒细胞(N)百分数及N形态学改变的临床意义。方法:根据患者入院时中毒程度设轻、中、重度中毒组及健康对照组。分别在入院后第1、7天抽静脉血1mL做WBC及分类计数(包括N占WBC总数的百分数,N毒性指数及核棘突积分);健康对照组门诊采血一次做同样检测。结果:中毒第1天,除轻度中毒组WBC计数一项正常外,各中毒组上述各项均显著升高(与对照组比较P<0.05和P<0.01)。中毒第7天,轻度中毒组除中毒指数1项外,其余各项均恢复正常;中、重度中毒组则除中度中毒组WBC 1项外,其余各项均仍显著升高(与对照组比较P<0.05和P<0.01)。但中度中毒组中毒第7天与第1天比较,WBC、核棘突积分和中毒指数均有显著降低(P<0.05和P<0.01),而重度中毒组与中毒第1天比较,各项指标均未见显著变化(均P>0.05)。结论:AOPP患者血液中WBC计数、N百分数、N形态学改变及恢复的速度与中毒的严重程度有关,动态观察上述各项指标,对了解患者病情及转归,指导治疗有重要帮助。  相似文献   
53.
脑梗死患者经颅磁刺激运动诱发电位的特点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经颅磁刺激运动诱发电位(MEP)变化特点及与病情严重程度、预后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选择31例单侧大脑半球脑梗死患者为疾病组,50名健康者为对照组,均行MEP检查。观察两组第7颈椎棘突旁大鱼际肌、第4腰椎棘突旁胫前肌、皮质手区及皮质脚区潜伏期和中枢运动传导时间(CMCT)的变化;分析疾病组患侧皮质潜伏期和CMCT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改良爱丁堡斯堪的纳维亚量表,MESSS)及日常生活能力评分(Barthel指数,BI)的相关性。结果疾病组患侧上肢皮质手区潜伏期及CMCT分别为(24.7±2.8)ms、(11.1±2.7)ms;健侧为(22.8±2.5)ms、(7.9±2.0)ms;对照组为(22.4±3.2)ms、(7.6±1.3)ms。下肢皮质腿区潜伏期及CMCT分别为(31.7±3.7)ms、(17.6±4.8)ms;健侧为(29.6±3.1)ms、(15.3±3.1)ms;对照组为(29.4±3.4)ms、(15.2±3.6)ms。疾病组患侧的皮质潜伏期和CMCT与对照组及健侧比较,差异均具有显著意义(P<0.01,P<0.05)。脑梗死患者患侧皮质潜伏期和CMCT与MESSS呈正相关,与BI呈负相关。结论MEP可客观地反映脑梗死患者运动功能缺失的情况,并具有一定的病情判断和预后评估的价值。  相似文献   
54.
棘突椎板回植椎管成形术在椎管内肿瘤手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棘突椎板回植椎管成形术在椎管肿瘤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5例椎管内肿瘤患者先截取棘突椎板复合体,切除肿瘤后再将复合体原位回植并固定,恢复脊柱后柱解剖结构。结果14例患者平均随访20个月,回植棘突椎板获得骨性融合,脊柱稳定性得到有效的保持,未发现椎管狭窄及椎管瘢痕粘连压迫硬膜等手术后并发症。结论棘突椎板回植椎管成形既可满足手术显露的要求,又保持了椎管的完整性,维持了脊柱的稳定性,还可以有效预防椎管内肿瘤手术后瘢痕增生粘连对椎管内脊髓神经的压迫。  相似文献   
55.
目的观察代谢型谷氨酸受体5(mGluR5)在老年小鼠及Fmr1基因敲除(FMR1-KO)小鼠海马CA1区轴棘突触的配布变化。方法选用3月龄(对照组)、22月龄(老年组)雄性C57BL/6小鼠以及3月龄雄性C57BL/6种系的Fm r1敲-除小鼠各3只。经心灌注固定、震动切片,以银加强纳金包埋前免疫电镜技术对mGluR5在海马CA1区腔隙分子层轴棘突触的突触后分布进行分析。结果 mGluR5标记颗粒主要分布于轴棘突触突触后树突棘质膜内面,突触后致密斑上未见mGluR5标记物的存在。对照组小鼠海马CA1区腔隙分子层轴棘突触mGluR5有29.87%的标记颗粒位于距突触后致密斑边缘60nm的区域内;老年组小鼠有27.02%的标记颗粒位于距突触后致密斑边缘60nm的区域内,与正常组小鼠比较无显著差异;而FMR1-KO小鼠有20.01%的标记颗粒位于距突触后致密斑边缘60nm的区域内,与正常组小鼠比较具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衰老未改变海马CA1区轴棘突触mGluR5的配布,Fmr1基因敲除则引起海马CA1区轴棘突触mGluR5配布的改变。  相似文献   
56.
目的:探讨脊髓型颈椎病黑川改良术式的临床疗效.方法:2006年4月至2009年6月,9例患者使用预制异体楔形骨块行棘突纵割式椎板扩大成形术,术后随访16~30个月,平均18个月.结果:未见术后颈椎失稳;59 %异体骨块与棘突完全骨性融合,32 %部分骨性融合,9 %骨块部分吸收、未融合;未见骨块破裂和移位.结论:脊髓型颈椎病使用异体楔形骨块的棘突纵割式椎管扩大成形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57.
目的观察保留棘突-韧带减压手术配合中药辨证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价值。方法 2008年6月~2010年1月间将符合腰椎管狭窄症临床诊断标准且具有手术适应证的60例病人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采用保留棘突-韧带复合结构椎板切除减压手术配合中药辨证施治治疗;对照组单纯采用保留棘突-韧带复合结构椎板切除减压手术治疗。两组疗效评定采用美国脊柱外科学会的腰椎功能障碍指数(ODI)评估患者的ODI指数并进行分析。结果两组临床疗效比较,治疗组30例,优19例,良8例,可2例,差1例,优良率为90.0%;对照组30例,优18例,良7例,可3例,差2例,优良率为83.3%;两组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ODI分数及症状改善率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保留棘突-韧带复合结构椎板切除减压手术配合中药辨证治疗腰椎管狭窄症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58.
目的探讨棘突间弹性固定器(Coflex)在腰椎管狭窄症病人中应用效果。方法选取经积极保守治疗无效或效果欠佳的腰椎管狭窄症患者4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Coflex试验组,每组23例,对照组采取常规减压钉棒系统内固定+植骨融合术;试验组采取常规减压+棘突间弹性固定器Coflex内固定。对两组术后VAS评分、手术时长、出血量、术后卧床时间进行比较和统计学分析。结果两组术后腰腿痛症状均能获得良好的缓解且没有统计学差异;但手术时长、出血量、术后卧床时间Coflex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棘突间弹性固定器Coflex能为腰椎管狭窄患者提供良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59.
王存平  李学举  赵海  王本龙  朱喆 《吉林医学》2010,31(12):1660-1660
目的:探讨病椎棘突椎板整块取下,神经根管减压,RF内固定复位,椎间植骨,病椎棘突椎板再原位回植,治疗峡部裂性腰椎滑脱的远期疗效。方法:收治峡部裂性腰椎滑脱症患者中资料齐全的68例,均行后路病椎棘突椎板整块取下,神经根管减压,RF内固定,椎间盘切除,滑脱椎复位,椎间植骨融合,棘突椎板再原位回植。随访时观察患者的疗效,椎间是否融合,滑脱是否复发,测量术前,术后及随访时固定椎间隙的高度变化。结果:随访12~60个月,平均32个月。21例I度滑脱与39例II度滑脱术后全部解剖复位,8例III度滑脱,有2例留有I度滑脱,所有病例椎体间完全融合,65例术后疼痛完全消失,有3例尚有不同程度的疼痛。结论:预防术后复发及并发性反应的发生,远期疗效好,是治疗峡部裂腰椎滑脱比较理想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60.
目的 探讨自体髂骨峡部植骨后椎弓根螺丝钉、棘突钢丝系统治疗青年性单纯峡部裂的疗效.方法 2006年7月-2011年3月,对23例共46处男性单纯青年性腰椎椎弓峡部裂患者(19~28岁)行腰椎弓峡部裂取自体髂骨直接修复峡部裂后,行椎弓根螺丝钉、棘突钢丝内固定.术后随访,根据术后X线、CT结果评价修复效果,并根据MacNab'S标准进行临床评价.结果 随访6~56个月,平均31个月.X线片及CT三维重建提示所有病例均获得骨性融合,融合率为100%;临床下腰痛显著缓解,按MacNab's标准,优17例,良4例,一般2例,优良率为91.3%;术中硬脊膜损伤1例,并发症发生率为4.3%.结论 峡部植骨修复后椎弓根螺丝钉、棘突钢丝系统固定治疗青年性腰椎椎弓峡部裂符合生物力学原则,能充分保留腰椎运动节段,避免椎间融合的同时能有效恢复腰椎稳定,操作简便、安全,固定可靠,疗效显著,并发症少,是治疗单纯腰椎椎弓峡部裂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