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目的观察应用颈椎棘突纵切双开门扩大植骨成形术后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神经功能改善的临床疗效. 方法采用颈椎棘突纵切双开门扩大植骨成形术治疗 35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术前术后均采用 JOA 评分评估神经功能. 结果 35例患者术后均获得 26~ 56个月(平均 40.6个月)随访.末次随访 JOA评分改善率优 10例( 28.6%),良 13例( 37.1%),一般 8例( 22.9%),差 4例( 11.4%). JOA评分为 9~ 17分,平均( 12.6± 3.5)分,与术前 JOA评分情况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0.01).神经功能改善率为 88.6%,优良率为 65.7%. 结论颈椎棘突纵切双开门扩大植骨成形术对脊髓型颈椎病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患者术后椎管面积与神经功能改善状况良好,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2.
脊髓型颈椎病不同手术入路的疗效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脊髓型颈椎病的不同手术方法,以提高颈椎病的手术治疗效果。【方法】对我科3年来行颈前路及后路手术的329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颈椎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143例;颈椎前路减压钛网植骨内固定术111例;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形术75例。采用JOA评分,分析患者术后改善率。【结果】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颈椎前路减压钛网植骨内固定、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形术,术后改善率分别为81.4%,83.3%,77.2%。【结论】合理的选择手术方法,可提高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改善率。  相似文献   

3.
张庆国  聂林  侯勇  程雷 《中国临床康复》2003,7(32):4406-4406
目的 研究同时存在发育性颈椎管狭窄和明显颈椎间盘后突压迫颈脊髓型颈椎病患者不同术式近期疗效及其比较。方法 对60例诊断明确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32例行单纯颈后路双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28例行一期颈后路双开门椎管扩大成形、颈前路颈椎椎管减压、植骨融合、Orion钢板内固定。结果 术后神经功能评定,根据JOA评分法,单纯后路减压组平均提高3.4分,前后路一期联合手术组平均提高5.4分(t=11.375,P&;lt;0.05)。脊髓功能改善率,前者为56%,后者为64%。结论 颈椎前后路一期联合手术近期疗效明显好于单纯后路减压。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颈椎后路“单开门”椎板成形椎管扩大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8例因脊髓型颈椎病接受单开门颈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平均随访20.5个月,术前、术后采用JOA评分标准评定。结果:术前JOA评分为4—11分,平均6.8分;术后随访得出,JOA评分为8—15分,平均12.6分,改善率12%~83%,平均53.7%,优3例,良8例,可7例。结论:采用单开门椎板成形、椎管扩大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术式简单,疗效比较满意,能明显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同时存在发育性颈椎管狭窄和明显颈椎间盘后突压迫颈脊髓型颈椎病患者不同术式近期疗效及其比较。方法对60例诊断明确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32例行单纯颈后路双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28例行一期颈后路双开门椎管扩大成形、颈前路颈椎椎管减压、植骨融合、Orion钢板内固定。结果术后神经功能评定,根据JOA评分法,单纯后路减压组平均提高3.4分,前后路一期联合手术组平均提高5.4分(t=11.375,P<0.05)。脊髓功能改善率,前者为56%,后者为64%。结论颈椎前后路一期联合手术近期疗效明显好于单纯后路减压。摘要:目的研究同时存在发育性颈椎管狭窄和明显颈椎间盘后突压迫颈脊髓型颈椎病患者不同术式近期疗效及其比较。方法对60例诊断明确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32例行单纯颈后路双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28例行一期颈后路双开门椎管扩大成形、颈前路颈椎椎管减压、植骨融合、Orion钢板内固定。结果术后神经功能评定,根据JOA评分法,单纯后路减压组平均提高3.4分,前后路一期联合手术组平均提高5.4分(t=11.375,P<0.05)。脊髓功能改善率,前者为56%,后者为64%。结论颈椎前后路一期联合手术近期疗效明显好于单纯后路减压。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初步评估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侧块钉棒系统内固定植骨融合术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8例脊髓型颈椎病伴颈椎不稳的患者施行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侧块钉棒系统内固定植骨融合术治疗.结果 术中操作顺利,无神经及血管损伤,全部病例得到随访,平均随访时间16个月,所有患者未出现内固定相关的并发症,术后无螺钉松动、断裂,植骨区全部骨性融合,JOA评分改善率显著.结论 该术式丰富了颈椎病的治疗手段,操作安全,固定可靠,疗效显著,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伴颈椎不稳的良好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与前路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收集2012年3月至2017年7月收治的69例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案不同分为两组,其中A组患者31例采取前路植骨融合内固定术,而B组患者38例采取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对比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情况、手术情况、颈椎稳定性变化[颈椎活动度(ROM)和颈椎曲度指数(CCI)]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A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高于B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JOA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5),但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组间JOA评分以及JOA改善率则均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ROM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但B组患者的改善更为显著(P0.05);治疗后A组患者的CCI较治疗前有明显升高(P0.05),但B组患者的CCI则较治疗前无显著差异(P0.05);A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12.90%),B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18.42%),两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两种手术方案均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疗效相近。其中前路植骨融合内固定术能更好地恢复颈椎稳定性,但术中出血量较多,手术时间更长,易出现声音嘶哑和吞咽困难的危险;而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操作简便、手术时间较短,且出血量较少。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康复训练对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疗效的影响。方法:46例脊髓型颈椎病行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的患者分为康复组和对照组,康复组患者辅以系统康复训练,随访至术后18个月,比较两组间术前、术后神经功能恢复情况、日常生活能力和颈部轴性症状。结果:康复组患者术后6个月时JOA和ADL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颈部轴性症状发生率比对照组显著降低。术后18个月时康复组JOA评分、ADL评分和颈部轴性症状发生率进一步改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结论: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进行系统康复训练可显著促进脊髓功能恢复,改善日常生活能力,有效降低颈部轴性症状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颈前路减压、植骨内固定术和颈后路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多节段脊髓颈椎病的疗效。方法:将39例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分为两组,其中A组21例采用颈前路减压、植骨内固定术,B组18例采用颈后路椎管扩大成形术。对39例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术后患者采用日本骨科学会(JOA)的颈椎病评定标准评分进行评定。结果:两组有效率均达到90%以上,但B组疗效略优于A组。结论:后路椎管成形术尤其适用于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合并颈椎椎管狭窄的患者。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保留颈椎后方韧带复合体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的改良进行临床研究。方法:对87例患者进行手术治疗,术后进行随诊,测定JOA评分平均改善率,并拍X线片了解术后颈椎前屈角度的改变。结果:发育性颈椎管狭窄(DCS)组35例、颈椎后纵韧带骨化(DPLL)组13例,脊髓型颈椎病(CSM)39例、其术后JOA评分改善率分别为:73.2%、61.9%、74.1%,所有随诊病人未发现有颈推前屈角度的变化及颈椎不稳的发生。结论:保留颈椎后方韧带复合体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经过改善,操作方便、损伤小、疗效肯定,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比较颈椎后路微型钛板间隔固定和全节段固定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 方法 2009年10月至2012年10月对48例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行颈椎后路单开门椎板成形术治疗,其中A组28例行间隔微型钛板固定,B组20例采用全节段微型钛板固定,对两组患者术后神经功能改善JOA评分、术后开门角度、术后固定节段和不固定节段的门轴侧愈合率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平均随访18个月(12~32个月),神经功能JOA评分均获得满意的恢复,两种固定方式在神经症状改善率、术后开门角度、术后固定节段和不固定节段的门轴侧愈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颈椎后路微型钛板间隔固定在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与全节段固定同样可以取得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12.
杨庆国  江曙  倪朝民 《中国康复》2002,17(4):217-219
目的:探讨椎体次全切除植骨融合术辅以早期康复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方法。方法:103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采用椎体次全除术,术后给予塑质围领或头颈胸石膏固定3个月,同时进行早期康复功能训练。根据JOA评分和术后X线片,判定改善率和植骨区骨性融合。结果:103例获得12-79个月,平均29个月的随访。X线片检查,切除1-2个椎体患者,术后3-4个月植骨区骨性融合;切除3个椎体术后5-6个月获骨性融合,优良率86.4%,改善率平均71.3%。无脊髓、神经根或椎动脉等损伤并发症,无植骨块脱出和颈椎假关节形成。结论:椎体次全切除植骨融合术辅以早期康复治疗脊髓型颈椎病是一种值得推荐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颈椎前路Zephir钢板系统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13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行颈椎前路减压植骨Zephir钢板系统内固定术,术后随访3~10个月。结果 依据JOA评定标准,优7例,良4例.好转1例,无效1例。有效率92.3%,优良率84.6%,术后6个月植骨融合率达100%,无钢板和螺钉松动及断裂现象。结论 该方法治疗脊髓型颈椎病安全有效,提高了植骨融合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颈椎后路单开门钛网固定的椎板成形术在脊髓型颈椎病和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手术中的应用。方法:选择5例脊髓型颈椎病和6例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患者实施颈椎后路单开门减压,钛网固定开门椎板的手术方式。结果:本组切口均一期愈合,脊髓型颈椎病JOA改善率平均达68.16%。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患者脊髓功能分级平均为提高1.3级。结论:本术式对脊髓活动度影响小,操作简单,并发症少,适合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保留C7棘突单开门椎管成形术对颈椎轴性症状的影响.方法:37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行C3~6单开门椎管成形术,术中保留C7棘突(A组),与同期28例C3~7常规单开门椎管成形术(B组)进行比较,分别记录手术前后JOA(17分法)评分、轴性症状,影像学评估颈椎活动度及椎管与椎体矢状径之比.结果:平均随访24.2个月.A组术前平均JOA评分(7.82±2.81)分,术后平均(15.00±2.73)分,B组术前平均(7.90±3.12)分,术后平均(14.70±2.88)分,两组的改善率均>7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后有明显轴性症状患者的比例为21.6%,B组为53.6%,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颈椎活动度A组平均丢失1.2°,B组平均丢失7.3°,B组丢失角度明显大于A组(P<0.01);术后椎管与椎体矢状径之比明显改善,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保留C7棘突单开门椎管成形术在获得良好神经功能减压效果的同时,可减少术后颈椎活动度的丢失、降低术后颈部轴性症状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6.
后路单开门加内固定治疗多节段颈椎管狭窄32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形术加内固定治疗多节段颈椎管狭窄的临床疗效。方法应用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形术治疗32例颈椎管狭窄所致脊髓型颈椎病的患者,ARCH钛板固定C3、C5、C7椎板与对应侧块。根据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17分)比较术前术后改善情况。结果随访3~15个月,平均8.6个月。术前JOA评分9.3,术后评分13.7,总体改善率为57.6%。术后无严重并发症出现。结论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形术加钛板内固定是治疗多节段颈椎管狭窄所致颈椎病的有效方法,可有效降低轴性症状的发生率和防止再关门,及早手术治疗可获得较好的预后。  相似文献   

17.
颈前路减压内固定治疗脊髓型颈椎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剑  李松强 《浙江临床医学》2008,10(8):1020-1021
目的探讨脊髓型颈椎病颈前路的手术治疗方法及疗效分析。方法对63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行颈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钛网植骨或自体髂骨植入结合颈前路带锁钢板固定术。术后随访观察颈椎X线片、自我感觉、临床功能评价、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结果63例患者全部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24个月(平均16个月)。手术后恢复满意,患者生活基本可自理。神经功能改善依据JOA评定标准,优29例,良18例,中10例,无效6例;JOA评分由术前(9.1±2.4)分上升至术后的(17.4±3.2)分。结论应用颈前路减压钛网植骨或自体髂骨植入颈前路带锁钢板内固定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具有支撑、稳定手术椎体节段和诱导成骨的优点,术后颈椎即时稳定性好,椎间融合率高。  相似文献   

18.
宋贵武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11(12):2828-2829
目的 探讨前后路联合与单纯后路手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疗效比较.方法 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各30例,实验组行后路颈椎开门椎管扩大加前路减压并钛笼植骨加钢板内固定术,对照组仅行后路颈椎开门椎管扩大术.脊髓功能采用 JOA评分进行评定,随访观察手术治疗的临床疗效.结果 所有病例随访平均16个月,术前、术后JOA评分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与对照组评分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对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采用前后路联合手术治疗,可达到椎管充分减压,为脊髓功能恢复创造有利的条件,效果优于单纯后路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9.
背景:单开门和双开门颈椎管扩大成形是目前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主要方法,但它们均存在棘突韧带复合体等结构破坏大甚至完全切除、可能影响疗效的问题。目的:观察微创颈椎管成形后椎管容积的扩大情况,分析减压效果及临床疗效。方法:①12个C5椎骨干燥标本模拟微创颈椎管成形,后移1,2,3mm组双侧椎板“长条状”开槽、棘突及椎板均匀后移1,2,3mm,以退让前为对照组。采用螺旋CT薄层扫描,并利用CT工作站的测量工具分别测量各组骨性椎管容积。2010年9月至2011年9月,36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科行微创颈椎管成形治疗。按照日本矫形外科学会JOA评分法,自身对照评价治疗前后脊髓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结果与结论:①对照组骨性椎管容积平均为(1592±331)mm2,后移1,2,3mm组的骨性椎管容积分别平均为(1727±357)mm3、(1861±386)mm3、(2001±416)mm2;后移1,2,3mm组的椎管容积改善率分别为(8.53±1.05)%、(16.93±1.78)%、(25.75±2.97)%,各组之间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②36例患者治疗前JOA评分为7.97±1.73,末次随访时JOA评分为13.14±1.74,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JOA评分平均改善率为(58.55±13.71)%,疗效评估优良率为83.3%(优9例,良21例,一般6例)。结果提示,标本模拟可较好反映微创颈椎管成形后的椎管容积变化,为其临床实现有效减压提供可靠的指导依据。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锚定法颈椎管成形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应用锚定法颈椎管成形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12例。结果12例均获得随访,时间3~18个月。采用JOA进行评分,术后改善率为77.6%。影像学检查12例,颈椎生理曲度基本正常,未见再关门现象。2例颈部轻度僵硬和活动受限。结论锚定法颈椎管成形术可避免再关门,减少术后颈部僵硬、疼痛。可早期进行功能练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