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37篇
  免费   199篇
  国内免费   183篇
耳鼻咽喉   56篇
儿科学   4篇
妇产科学   5篇
基础医学   241篇
口腔科学   157篇
临床医学   438篇
内科学   118篇
皮肤病学   4篇
神经病学   469篇
特种医学   170篇
外科学   488篇
综合类   775篇
预防医学   230篇
眼科学   12篇
药学   156篇
  7篇
中国医学   95篇
肿瘤学   94篇
  2024年   27篇
  2023年   140篇
  2022年   151篇
  2021年   155篇
  2020年   145篇
  2019年   140篇
  2018年   79篇
  2017年   105篇
  2016年   102篇
  2015年   110篇
  2014年   170篇
  2013年   154篇
  2012年   186篇
  2011年   228篇
  2010年   207篇
  2009年   206篇
  2008年   204篇
  2007年   197篇
  2006年   153篇
  2005年   198篇
  2004年   130篇
  2003年   88篇
  2002年   80篇
  2001年   59篇
  2000年   28篇
  1999年   17篇
  1998年   26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102.
目的探讨计算机辅助导航技术在髋关节周围骨折及骨盆前后环骨折微创固定中的应用及技术要点。方法回顾分析2010年5月-2011年5月采用闭合复位、计算机辅助导航微创固定治疗髋关节周围骨折及骨盆前后环骨折,且随访达2年以上的39例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21例,女18例;年龄15~64岁,平均36岁;交通事故伤23例,重物压伤6例,高处坠落伤10例。髋臼骨折6例,股骨颈骨折6例,骶髂关节骨折脱位18例,耻骨联合分离及耻骨支骨折15例。均采用闭合复位或小切口撬拔复位,计算机辅助导航下空心钉内固定。结果术中共植入空心螺钉89枚,其中髋臼8枚,股骨颈18枚,骶髂关节33枚,耻骨联合及耻骨支30枚。每枚螺钉植入时间11~38 min,平均20 min;术中出血10~50 m L,平均20 m L。术后骨盆X线片及三维CT示骨折均获良好复位,螺钉无错误植入。术后切口均I期愈合,无感染及内固定失败发生,无神经、血管及其他脏器损伤等并发症发生。39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27~33个月,平均29.6个月。患者于术后6~12周,平均8周开始完全负重行走;末次随访时患者平地步行、单足站立、下蹲等功能恢复良好,均回归正常生活及工作。结论计算机辅助导航微创固定治疗髋关节周围骨折及骨盆前后环骨折具有创伤小、术中失血少、并发症发生率低、术后无需输血、无需使用抗生素、患者恢复快等优点,是治疗髋关节周围骨折及骨盆前后环骨折的一种较好方法。  相似文献   
103.
目的:探讨椎基底动脉分支远端动脉瘤的治疗方法与策略。方法33例患者经全脑血管造影术证实为椎基底动脉分支大脑后动脉、小脑上动脉、小脑前下动脉与小脑后下动脉之远端动脉瘤,分别为8例、6例、9例、10例。其中血管内栓塞治疗29例,直接行开颅动脉瘤夹闭术2例,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与磁共振成像(MRI)三维影像融合数据输入神经导航,在神经导航指引下行开颅动脉瘤灼闭手术1例,1例因血管内栓塞治疗失败未进行手术治疗。结果所有病例无手术相关死亡,2例患者行弹簧圈栓塞术,术后1 d 患者再出血死亡,1例栓塞未成功又未行手术患者病情好转出院,余30例患者未发生术后再出血。结论椎基底动脉分支远端动脉瘤多数手术治疗难度大,应首选血管内栓塞治疗。  相似文献   
104.
目的:探讨融合成像导航计划系统辅助肝癌射频消融的临床价值。方法:25例患者共31个肝癌病灶利用融合成像导航计划系统辅助射频消融,消融后1个月利用超声造影、增强CT/MRI观察消融效果。结果:31个病灶计划消融次数(3.0±0.6)次(2~5次),实际消融次数(3.0±0.8)次(2~5次),实际消融次数与计划消融次数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089,P=0.929),计划实施成功率87.1%(27/31)。1个月后CEUS及增强CT或MRI提示病灶均完全消融,完全消融率100%(31/31)。结论:融合成像导航计划系统辅助肝癌射频消融是一种可行的、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05.
目的 评价CT导航系统在脊柱畸形矫正手术中椎弓根螺钉置入的应用效果和技术优势.方法 回顾性分析解放军总医院2010年1月- 2014年1月利用导航技术行手术治疗的脊柱畸形患者60例,其中男27例,女33例,平均年龄18.4(11 ~ 38)岁.通过西门子术中滑轨40排CT扫描后将原始数据转送给配备的Brainlab导航系统,辅助术者完成椎弓根钉置入.结果 60例共置入椎弓根钉650根,胸椎570根(21根进行了修正),腰椎80根(无修正).总置钉准确率98.14%,胸椎97.89%,腰椎100%.结论 术中CT导航系统可以从各个角度实时显示准备置钉的椎弓根形态以及椎弓根钉前方组织,也可通过立体成像模块清晰显示进钉点与进钉角度,降低置入椎弓根螺钉时对椎弓根各壁的破坏概率和术中脊髓损伤的发生率,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06.
目的:通过临床应用评价个体化导航模板计算机辅助结合快速成形技术在全膝关节置换术(TKA)中获得下肢力线和假体位置的准确性和安全性。方法:将拟实施TKA的膝关节骨性关节炎(Qsteoathritis,OA)患者106例按照数字表法随机分成两组,导航组53例和传统组53例,并比较两组的效果。结果:导航组的失血量明显少于传统组(P<0.05),两组术后膝关节KSS评分差异均较术前改善(均P<0.05),两组手术前后KSS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膝关节功能评分均较术前提高(均P<0.05),术后1年两组膝关节功能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术后1年Feller髌骨评分均较术前改善(均P<0.05),术后两组Feller髌骨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计算机辅助导航与传统TKA手术相比较,假体植入更准确,下肢力线更佳,能明显减轻患者术后疼痛和改善功能,早期疗效满意。计算机辅助导航能够为TKA股骨头假体精确定位、定向提供一种新的方法和有效的辅助手段。  相似文献   
107.
吴超  谭伦  林旭  万盛钰 《四川医学》2015,(4):452-455
目的比较3D打印个体化定位导板与计算机导航系统治疗颈椎骨折脱位的临床效果。方法 2012年2月至2013年12月,23例颈椎骨折脱位行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患者被纳入研究,随机分为3D打印个体化椎弓根定位导航模板辅助置钉组(导板组)12例,二维红外线引导计算机辅助导航系统置钉组(导航组)11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致伤原因、损伤节段、神经功能分级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记录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出血量,通过术后CT记录矢状面螺钉置入角(SSA)、椎弓根皮质与螺钉的关系(PSR)及置钉成功率。结果两组手术时间和出血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导板组和导航组SSA分别为(3.7±0.9)°和(3.5±1.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导板组和导航组置钉成功率分别为93.8%(45/48);和93.1%(41/4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3D打印个体化定位导板和计算机导航系统辅助颈椎弓根螺钉的置入均有较高置入准确率。个体化定位导板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更少,临床应用证实该方法完全可行,应该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08.
目的 在计算机导航系统监测下模拟全膝关节置换术,观察不同股骨假体旋转角度及胫骨内翻角度对下肢动态力线的影响。方法 应用计算机导航技术于假骨上模拟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分别设定在股骨侧假体外旋不足及股骨侧假体过度外旋的情况下,设定胫骨截骨后内翻为0°、3°、5°不同角度时,活动膝关节记录膝关节0°、30°、60°、90°时下肢力线角度并进行分析,得到其变化的趋势和规律。结果 在股骨假体外旋不足的情况下,随着胫骨截骨后内翻角度的逐渐增大,下肢机械轴线内翻角度随之减少(P<0.05或<0.01);在股骨假体外旋不足的情况下,相同的胫骨截骨后内翻角度,在0~90°区间内下肢机械轴线内翻角度逐渐减少(P<0.05);在股骨假体过度外旋情况下,随着胫骨截骨后内翻角度的逐渐增大,下肢机械轴线内翻角度随之增大(P<0.05或<0.01);在股骨假体过度外旋情况下,相同的胫骨截骨后内翻角度,在0~90°区间内下肢机械轴线内翻角度逐渐增大(P<0.05)。结论 股骨假体旋转角度及胫骨内翻角度是影响下肢力线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09.
1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