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8篇
  免费   15篇
  国内免费   24篇
耳鼻咽喉   1篇
儿科学   17篇
妇产科学   7篇
基础医学   45篇
口腔科学   3篇
临床医学   23篇
内科学   84篇
神经病学   19篇
特种医学   4篇
外科学   27篇
综合类   51篇
预防医学   47篇
药学   86篇
中国医学   11篇
肿瘤学   2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16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19篇
  2013年   26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29篇
  2010年   22篇
  2009年   21篇
  2008年   24篇
  2007年   22篇
  2006年   18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23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6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3篇
  1979年   3篇
  1977年   4篇
  1976年   1篇
  1973年   1篇
  1972年   1篇
  1971年   1篇
  1969年   1篇
  196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01.
甘油果糖对人RBC、大鼠RBC的作用及输液安全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甘油果糖注射液(Glycerol and Fructose Injection)对人红细胞(Red blood cell,RBC),大鼠RBC的作用及对大鼠输液安全性的研究,以指导临床应用。方法:以40例健康成人RBC、32只sD大鼠RBC为研究对象,进行体外溶血试验;以72只SD大鼠为研究对象,进行输液安全性研究,研究组为甘油果糖注射液,对照组为生理盐水注射液,应用改良酸化甘油溶解实验测定甘油果糖注射液对人RBC和大鼠RBC的溶解程度,应用邻-甲联苯胺氧化显色法测定甘油果糖注射液对上清液游离血红蛋白(Hemoglbin,HB)含量的影响。同时测定研究组和对照组大鼠血浆游离HB、蛋白非结合胆红素(间接胆红素)、尿素氮(Blood urea nitrogen,BUN)、肌酐的含量,以对甘油果糖注射液安全性进行研究。结果:体外试验为甘油果糖注射液对人RBC和大鼠RBC的溶解程度与生理盐水相似,对上清液游离HB含量无明显影响。对大鼠给予甘油果糖注射液和生理盐水,最快输液速度6ml/min和最大输液量30ml/kg/d,24小时后测定大鼠血浆游离HB、蛋白非结合胆红素、BUN、肌酐的含量,两组结果相似。结论:甘油果糖注射液在体外对人RBC和大鼠RBC无明显溶解作用。在大鼠体内也没有发现有溶血作用,对肾脏功能影响与生理盐水相似。  相似文献   
102.
目的采用费城染色体阳性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Ph+ALL)伊马替尼耐药细胞株SUP-B15/R研究伊马替尼耐药的可能机制。方法通过基因芯片分析法对比找出伊马替尼耐药株SUP-B15/R与敏感株SUP-B15/S之间表达差异的基因,筛选出可能与耐药相关的基因SLC2A5,分别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和Western blot进一步验证SLC2A5及其编码蛋白葡萄糖转运体5(Glut5)在SUP-B15/R与SUP-B15/S之间表达的差异。采用MTT实验检测果糖对SUP-B15/S细胞伊马替尼敏感性的影响,以及qPCR检测相关信号通路的改变,探究Glut5表达增加在SUP-B15细胞伊马替尼耐药中的作用。结果基因芯片结果发现,与细胞代谢相关的SLC2A5基因在SUP-B15/R中高表达,qPCR和Western blot实验进一步验证了上述结果。而果糖处理后SUP-B15/S细胞对伊马替尼的敏感性下降,IC50由(44.50±2.38 )μmol/L增加到(64.71±1.69) μmol/L,同时Glut5、PI3K、AK mRNA表达增强。结论SUP-B15/R细胞高表达SLC2A5,Glut5高表达促进细胞对果糖的吸收,激活伊马替尼作用下受到抑制的PI3K/AKT信号通路,导致SUP-B15细胞对伊马替尼耐药。  相似文献   
103.
目的探讨双酚A(bisphenol A,BPA)和果糖单独或联合暴露对发育早期雄性大鼠摄食量、饮水量和体重的影响。方法将50只清洁级初断乳的Wistar雄性大鼠按体重随机分为5组,分别为对照组、13%果糖组、20%果糖组、BPA(1μg/ml)组和BPA(1μg/ml)+果糖(13%)组,每组10只,每笼3~4只饲养。采用自由饮水方式进行染毒,连续染毒8周,每天新鲜配制饮水。测定各组大鼠摄食量、饮水量和体重,并计算能量和蛋白质摄入量。结果与对照组比较,13%果糖组和20%果糖组大鼠的摄食量和蛋白质摄入量均明显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13%果糖组和BPA+果糖组大鼠的饮水量明显增加,总热能摄入量也明显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0%果糖组和BPA组大鼠的饮水量和总热能摄入量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PA+果糖组大鼠的饮水量和总能量摄入均明显高于BP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期间,各实验组大鼠体重与对照组比较,没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 1μg/ml BPA和13%果糖单独或联合暴露对发育期雄性大鼠的体重没有明显影响;联合暴露组大鼠的摄食量和饮水量与13%果糖组一致,没有受到BPA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4.
背景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发病率逐年升高但无特效药物,临床和基础研究显示降糖药物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受体激动剂能改善肝脏脂质沉积,但具体机制不明确。目的 探讨GLP-1受体激动剂改善高果糖诱导的胰岛素抵抗大鼠肝脏脂质沉积的机制。方法 2016年1—4月选取Wistar大鼠36只随机分为对照(ND)组和造模组,ND组给予普通饲料、造模组给予高果糖饲料喂养,8周后行高胰岛素-正葡萄糖钳夹实验证实造模组胰岛素抵抗形成,继续将造模组大鼠随机分为高果糖(HFD)亚组和高果糖+艾塞那肽(HFD+Ex)亚组,HFD+Ex亚组给予艾塞那肽注射液腹部皮下注射4周后,观察糖脂水平、胰岛素抵抗、肝脏脂质沉积、β-catenin表达和核转位以及脂质合成通路因子的变化。进一步用转染技术在HepG2细胞用小干扰RNA抑制β-catenin的表达观察细胞脂质沉积和脂质合成通路相关因子的变化,将HepG2细胞用25 mmol/L果糖和100 nmol/L exendin-4处理,未转染的细胞用作对照,全部细胞分为正常对照(Con)组、高果糖(HF)组、高果糖+exendin-4(HF+Ex4)组、高果糖+e...  相似文献   
105.
106.
目的评价自制复方电解质果糖溶液在肾移植后多尿期的补液效果。方法126例肾移植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63例,研究组术后多尿期输注自制复方电解质果糖溶液,对照组多尿期采用循环补液方案输液。监测血电解质、血糖、尿糖及肾功能的变化,对比两组患者补液治疗的效果。结果两组患者补液期间(术后1~21 h)血电解质、酸碱水平均在正常范围,二者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血肌酐相比,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研究组患者的血糖和尿糖的水平以及波动幅度均显著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复方电解质果糖溶液可理想地维持肾移植后多尿期的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并能有效解决传统循环补液治疗时存在的液体种类多、操作繁琐和高血糖等问题。  相似文献   
107.
托吡酯添加治疗难治性癫痫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5,自引:1,他引:24  
目的观察托吡酯作为添加药物治疗难治性癫痫的疗效、用药方法、剂量及副作用.方法采用开放性试验的方法对50例难治性癫痫患者(其中成人30例,小儿20例)进行添加托吡酯治疗,观察其疗效.结果托吡酯作为添加药物治疗难治性癫痫,总有效率达58%,22%的患者发作停止.对复杂部分性发作有效率达69%,对其他发作类型亦有一定疗效.本组中成人的疗效好于儿童.平均有效剂量成人为(123.9±47.9)mg/d,小儿为(3.6±1.2)mg·kg  相似文献   
108.
109.
Hereditary fructose intolerance (HFI) is an autosomal recessive disorder caused by a mutation in the aldolase B gene. HFI patients exhibit nausea, vomiting, abdominal pain, hypoglycemia, and elevated liver enzymes after dietary fructose exposure. Chronic exposure might lead to failure to thrive, liver failure, renal failure, and, eventually, death. HFI usually manifests in infants when they are being weaned off of breastmilk. Because HFI has an excellent prognosis when patients maintain a strict restrictive diet, some patients remain undiagnosed due to the voluntary avoidance of sweet foods. In the past, HFI was diagnosed using a fructose tolerance test, liver enzyme assays or intestinal biopsy specimens. Currently, HFI is diagnosed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aldolase B mutations. Here, HFI was diagnosed in a 41-year-old woman who complained of sweating, nausea, and vomiting after consuming sweets. She had a compound heterozygous mutation in the aldolase B gene; gene analysis revealed pathogenic nonsense (c.178C>T, p.Arg60Ter) and frameshift (c.360_363delCAAA, p.Asn120LysfsTer32) variants. This is the first report of a Korean HFI patient diagnosed in adulthood. (Gut Liver 2021;15:142-145)  相似文献   
1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