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44篇
基础医学   7篇
临床医学   21篇
内科学   5篇
神经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6篇
综合类   35篇
预防医学   3篇
眼科学   5篇
药学   1篇
肿瘤学   1篇
  2017年   2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目的探讨L-谷氨酰胺(L—Gin)对次声暴露下大鼠记忆能力、脑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和丙二醛(MDA)含量的影响。方法将6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次声组、次声+药物组、药物一次声组,分别将次声组、次声+药物组、药物一次声组暴露于16Hz、130dB次声环境中,2h/d,正常对照组也置于次声舱内,但期间不给予次声作用。经7d相应处理后,测试大鼠寻找到平台的潜伏期、SOD活性、MDA含量的变化。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次声组寻找到平台的潜伏期明显延长(P〈0.01),SOD活性、MDA含量明显升高(P〈0.05或P〈0.01);次声+药物组、药物→次声组与次声组比较,潜伏期明显缩短(P〈0.05),SOD活性升高、MDA含量降低(P〈0.05或P〈0.01)。结论L—Gln能够改善大鼠次声性脑损伤的记忆障碍,部分机制与其抗氧化损伤有关。  相似文献   
42.
8 Hz/130 dB次声对大鼠睾丸超微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庄志强  陈景藻  裴兆辉 《医学争鸣》2006,27(15):1369-1372
目的:应用透射电镜技术观察8 Hz/130 dB次声作用后的雄性大鼠睾丸细胞超微结构变化,探讨次声对大鼠睾丸超微结构的影响. 方法:将48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1,7,14,21 d和4个相应的对照组,每组6只. 实验组动物次声作用2 h/d. 对照组动物置于同一次声压力舱内,不予次声作用. 于次声作用后不同时间点(1,7,14 d)取睾丸组织,透射电镜下观察. 结果:随着次声作用时间的增加,睾丸细胞超微结构损伤加重,细胞凋亡增加、畸形精子增多. 次声作用终止后7 d,各种细胞超微结构的急性变化基本消失,细胞凋亡下降;14 d后7,14,21 d组畸形精子仍显著高于对照组. 结论: 8 Hz/130 dB次声作用可导致大鼠睾丸超微结构损伤、细胞凋亡、畸形精子增加,具有明显的量效关系;8 Hz/130 dB次声作用终止后,各种细胞急性变化恢复较快,但精子畸形恢复较慢.  相似文献   
43.
高柳村  陈彩云  周鹏  陈景藻  舒青 《医学争鸣》2006,27(21):1967-1968
目的:应用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技术对次声作用后小鼠睾丸细胞基因组DNA CpG甲基化的变化进行分析,以研究次声作用与表遗传学改变的关系. 方法:采用8 Hz, 130 dB的次声分别作用于1, 7和14 d组3个实验组,各雄性Balb/c小鼠20只,每日次声暴露2 h. 同时设对照组,并利用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技术对实验组与对照组的小鼠睾丸细胞基因组DNA CpG甲基化水平进行检测. 结果:次声暴露1, 7和14 d组的小鼠睾丸细胞基因组DNA CpG甲基化程度均低于对照组,并随次声作用时间的变化而改变,分别为0.0150±0.0127 vs 0.0235±0.0062, 0.0140±0.0030 vs 0.0273±0.0040, 0.0150±0.0096 vs 0.0250±0.0049 (P=0.000). 结论:次声作用可致睾丸细胞基因组DNA CpG甲基化的改变,与次声暴露时间有关.  相似文献   
44.
内皮素-1在次声作用后大鼠视网膜损伤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内皮素—1在次声作用后大鼠视网膜损伤中的作用。方法 雄性SD大鼠25只,分为5组,每组5只,除未经次声作用的对照组外,余4组放入次声舱,经16Hz、130dB每日作用2h,分别于1、7、14和21d处死,采用硝酸镧灌注固定法制备电镜样品。取眼球做病理切片。用免疫组化检测不同时期内皮素的不同表达部位。结果 次声作用1d和对照组表现相似,内皮素—1在视网膜和脉络膜血管弱表达;7d主要表达在视网膜的外段,内段也有较弱的表达;而14d主要表达在内段,内核层和节细胞层阳性表达加强;21d视网膜各层表达均减弱。随着次声作用时间的延长,视网膜组织表现由外段向内段的损伤。电镜下,随次声暴露时间的延长,除7d外镧的渗入也逐渐加重,视网膜各层出现细胞水肿、细胞器肿胀、染色质浓缩边集、细胞变性坏死、细胞膜断裂和髓样等改变。结论 内皮素—1表达在视网膜损伤部位的早期,可能作为对损伤的一种修复反应。  相似文献   
45.
目的 :测定 8Hz、90 d B次声多次暴露后大鼠血浆一氧化氮 (NO)的含量变化及内皮生长因子 (VEGF)表达的改变。方法 :用 8Hz、90 d B的次声连续作用大鼠 1、7、14、2 1、2 8d,每天 2 h,测定大鼠血浆 NO含量和 VEGF表达的变化。结果 :次声暴露 1、7d,大鼠血浆 NO含量无变化 ,14、2 1d时降低 (P<0 .0 5) ,2 8d时恢复正常 (P>0 .0 5) ;在次声暴露期与对照组比较 ,VEGF表达增强 (P<0 .0 1)。结论 :次声可引起大鼠血浆 NO分泌的变化及 VEGF表达改变 ,其与次声暴露的时间和量有关  相似文献   
46.
目的:探讨低声压级次声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治疗后梗死灶周围组织的突触素(SYN)和微管相关蛋白(MAP-2)表达的影响。方法:线栓法制作脑缺血再灌注模型,18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次声组,每组6只。假手术组大鼠大脑中动脉没有栓塞且不进行次声干预,模型组大鼠造模后不行次声干预,次声组大鼠造模成功12h后连续次声干预7d,每天2h。在第8天对大鼠用改良神经功能损害评分法(m NSS)进行神经功能评分,然后心脏灌注取脑、固定、切片进行免疫组化检测SYN和MAP-2。结果:次声组的大鼠神经功能m NSS评分比模型组明显降低,次声组梗死灶周围组织SYN的累计光密度(IOD)比模型组显著增高(P0.01);次声组梗死灶周围组织MAP-2的染色比模型组强(P0.01)。结论:低声压级次声能促进脑缺血再灌注大鼠功能恢复的机制之一可能是促进了梗死灶周围组织内的SYN和MAP-2的表达,提高了神经元的可塑性。  相似文献   
47.
目的: 实验观察8 Hz,90 dB次声作用对大鼠海马细胞内钙离子浓度( [Ca2 ]i)及内质网钙通道蛋白(Ryanodine receptors, RyRs)的影响,为进一步研究次声作用机制及为次声卫生防护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将SD大鼠60只随机分为5个组,即对照组、次声作用1,7,14和21 d组,每组再随机分为Ca2 测定组和RyRs检测组.通过急性细胞分离、Ca2 荧光探针及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大鼠脑海马细胞[Ca2 ]i变化;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其海马CA1及CA3区锥体细胞RyRs表达状态.结果: 频率8 Hz,90 dB次声分别作用2 h/d,1 d、7 d组于作用后海马细胞[Ca2 ]i与对照组相比均无显著性差异(均P>0.05),14 d组海马细胞[Ca2 ]i显著增高(P<0.01 vs all of others),21 d组明显回落,但较对照组仍然增高(P<0.05);海马CA1及CA3区锥体细胞RyRs阳性表达细胞数,1,7 d组与对照组相比均无显著性差异(均P>0.05),14 d组RyRs阳性表达细胞数显著降低(P<0.01 vs control),21 d组RyRs阳性表达细胞数有所回升,但较对照组仍然降低(P<0.05).结论: 8 Hz,90 dB次声作用一定时间可引起海马细胞内[Ca2 ]i显著增高和海马CA1及CA3区锥体细胞RyRs表达下调.海马细胞内[Ca2 ]i异常及RyRs表达下调可能是次声引起学习记忆功能损害机制中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48.
研究发现,针刺腧穴的过程可看成是一个含有阻尼的受迫振动过程,此过程能产生2~15Hz的次声波,很容易和人体及体内各器官产生共振。经计算针刺过程的声压和声强还发现,针刺次声波有四个特点:总能量小、振幅小、声强大、沿经络线定向传播。因为经络线是传播低频声音即次声波的良好通道,所以针刺次声能量可以顺利通过经络线到达病灶,穿透病态组织,改善组织或器官功能。针刺治病是聪明的中华民族对次声能量的最有效的利用。  相似文献   
49.
次声作用后大鼠延髓星形胶质细胞和神经元反应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研究8Hz,90dB和130dB次声作用后不同时间点,大鼠延髓中星形胶质细胞和神经元的反应及其相互关系。方法 8Hz,90dB和130db次声作用于大鼠,2h/d,分别作用1、7、14、21、28天后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双标记方法,观察大鼠延髓中胶质源纤维酸性蛋白(GFAP)和Fos蛋白表达的情况。结果 8Hz,130dB次声作用1d后大鼠延髓中开始出现GFAP阳性星形胶质细胞和Fos阳性神经元,分布相同,关系密切,并随作用次数增加而增多,14天后逐渐减少。90dB组大鼠各时间点GFAP反应均比130dB组弱。结论 8Hz,90dB和130dB次声作用可以同时激活延髓星形胶质细胞和神经元。  相似文献   
50.
目的研究 8Hz ,90dB、10 0dB、13 0dB次声对SD大鼠海马及颞叶皮层 5 HT表达的影响。方法 14 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及 8Hz ,90dB、10 0dB、13 0dB次声作用 1、7、14、2 1、2 8、3 5、42d组共 2 8组 ,每组 5只。试验组按组别分别暴露于次声仓中 ,每日 2h ;对照组亦暴露于次声仓 ,每天 2h ,但不予次声作用。最后一次次声作用结束后立即取脑组织并进行 5 HT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光学显微镜下观察海马及颞叶皮层 5 HT表达的变化。结果次声作用组大鼠脑组织海马及颞叶皮层 5 HT阳性纤维均较对照组明显减少 (均为P <0 .0 1) ,90dB组、10 0dB组以 2 8d时减少最为明显 ,且 10 0dB组的阳性纤维数量较 90dB组少 ;13 0dB组以 2 1d时减少最为明显。各实验组的阳性纤维数量在此后均有所增加。结论 8Hz ,90dB、10 0dB和 13 0dB次声可引起大鼠海马及颞叶皮层 5 HT表达减少 ,其变化规律与次声作用参数有关 ,相同作用时间下 ,13 0dB组的变化较 10 0dB及 90dB组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