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4篇
  免费   13篇
耳鼻咽喉   4篇
儿科学   2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6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148篇
内科学   8篇
皮肤病学   1篇
神经病学   4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30篇
综合类   47篇
预防医学   22篇
药学   13篇
中国医学   8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27篇
  2013年   25篇
  2012年   32篇
  2011年   38篇
  2010年   20篇
  2009年   21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18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5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31.
[目的]探讨气管切开行人工通气病人应用人工鼻进行气道湿化的效果。[方法]103例经气管切开行人工通气(COPD)病人按随机分组分为人工鼻组和常规组,观察对比两组病人刺激性咳嗽、痰液黏稠度、经皮血氧饱和度、心率和护理时数等指标。[结果]应用人工鼻进行气道湿化较常规间断注入湿化能减少病人刺激性咳嗽、降低痰液黏稠度,减慢心率、提高氧饱和度,同时减少护理时数。[结论]人工鼻应用于气管切开病人进行气道管理,达到理想的加温湿化效果,并具有过滤功能,值得临床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32.
目的:比较气管切开后不同湿化液对气道湿化的效果。方法将80例气管切开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40例,研究组患者给予0.45%的氯化钠溶液湿化气道,对照组患者给予注射用水湿化气道,观察记录湿化效果、痰液粘黏稠度、呼吸道黏膜出血、刺激性咳嗽和肺部感染等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对照组湿化效果较好33例(82.5%),湿化不足4例(10.0%),湿化过度3例(7.5%),研究组较好35例(87.5%),不足2例(5.0%),过度3例(7.5%),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对照组痰液黏稠度Ⅰ度占60.0%,Ⅱ度占25.0%,Ⅲ度占15.0%与研究组的62.5%,25.0%,12.50%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对照组呼吸道黏膜出血13例,刺激性咳嗽13例,肺部感染16例,显著高于研究组的3例、3例、6例,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0.45%氯化钠溶液和注射用水用于气管切开后气道湿化,2者湿化效果良好,但0.45%氯化钠溶液的并发症发生率低,因此,0.45%氯化钠溶液是理想的湿化液,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3.
目的探讨按分钟通气量计算的湿化液滴注速度对机械通气患者痰液黏稠度和气道湿化的影响。方法便利选取130例容量控制模式的机械通气患者,按入院先后顺序,前30例患者按分钟通气量分成A(6~8 L/min)、B(8~10 L/min)两组进行湿化液滴注速度的计算;然后采用随机对照试验研究设计,将100例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50例。干预组按照计算的速度进行湿化液滴注,对照组按常规方法进行湿化液滴注。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两组在1 h、2 h、3 h 3个时间点湿化液水平线与湿化罐基线间的距离,用非参数Wilcoxon秩和检验比较痰液黏稠度,用行×列卡方检验比较气道湿化效果。结果 A组湿化液滴注速度为(27.4±1.54)mL/h,B组湿化液滴注速度为(30.7±1.73)ml/h。干预组和对照组在不同湿化液滴注速度下1 h、2 h、3 h时,湿化罐内湿化液水平线与湿化罐基线间距离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痰液黏稠度和气道湿化效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呼吸机设定为容量控制条件下,分钟通气量为6~8 L/min时,湿化液滴注速度设为27~28 mL/h,分钟通气量为8~10 L/min时,湿化液滴注速度设为29~31 mL/h。按分钟通气量计算出的湿化液滴注速度可改善容量控制模式机械通气患者的气道湿化效果。  相似文献   
34.
目的 通过人工鼻在临床的应用,探讨人工鼻在无机械通气的人工气道中的作用.方法 选择2011年5月~2013年5月收住温州医学院附属乐清市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且建立有人工气道但无机械通气患者90例,随机分成人工鼻组(实验组)和微量泵持续气道湿化组(对照组),每组各45例.分别观察两组患者痰液湿化效果、痰痂形成情况、呼吸道刺激情况、肺部感染发生率及痰培养阳性情况.结果 ①实验组气道湿化满意比例[77.8%(35/45)]高于对照组[22.2%(10/45)],气道湿化不足及气道湿化过度所占比例[20.0% (9/45)、2.2%(1/45)]均低于对照组[48.9%(22/45)、28.9%(13/45)],差异均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②实验组无痰痂形成所占比例[82.2%(37/45)]高于对照组[11.1%(5/45)],轻度痰痂形成及中、重度痰痂形成所占比例[11.1%(5/45)、6.7% (3/45)]均低于对照组[46.7%(21/45)、42.2%(19/45)],差异均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③实验组肺部感染发生率[15.6%(7/45)]、呼吸道刺激症状发生率[11.1%(5/45)]、痰培养阳性率[31.1%(14/45)]均低于对照组[46.7%(21/45)、71.1%(32/45)、51.1%(23/45)],差异均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无机械通气的人工气道使用人工鼻进行气道湿化,达到理想的加温湿化效果,并具有过滤功能,有利于降低相关并发症的发生,值得临床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35.
目的:良好的气道护理是安全有效人工气道治疗的基础。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通过随机对照设计比较微量注射泵持续和传统间断气道湿化护理对收住呼吸重症监护室(respiratory care unit ,RCU )急性呼吸衰竭(acute respiratory failure ,ARF)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84例收住该院RCU的ARF患者随机平均分为二组,即持续湿化组和间断湿化组。持续湿化组中,使用微量注射泵持续向气管导管内注入湿化液5~10ml/h。间断湿化组中,手工注射湿化液3~5ml ,1次/1~2h。每日由独立研究护士直接观察气道湿化效果、送检痰培养以及统计拔除气管导管时间和气道护理费用。结果二组患者在基线特征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持续湿化组的日均吸痰量和次数明显低于间断湿化组,气道湿化良好的患者比例明显高于间断湿化组。二组患者痰培养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持续湿化组在拔管时间日均气道护理时间以及日均气道护理费用方面均明显低于间断湿化组。结论应用微量泵可明显改善RCU中ARF患者的气道湿化效果,并减少气道护理负担。  相似文献   
36.
[目的]探讨气管切开病人行碳酸氢钠联合氨溴索气道湿化的效果。[方法]用简单随机抽样法抽取气管切开病人52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6例。观察组采用微量注射泵推注1.25%碳酸氢钠持续气道湿化联合氨溴索雾化吸入,对照组采用微量注射泵推注0.45%氯化钠溶液持续气道湿化联合糜蛋白酶雾化吸入。湿化7d后比较两组病人痰液黏稠程度及气道湿化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痰液黏稠程度明显低于对照组(χ^2=6.93,P〈0.01);观察组肺部感染发生率为15.4%,低于对照组的42.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59,P〈0.05)。[结论]气管切开病人行碳酸氢钠持续气道湿化联合氨溴索雾化吸入,能有效降低痰液黏稠度,减少气道湿化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37.
摘要:目的 通过评估经鼻导管高流量湿化氧疗在肺部感染患者中的临床疗效,为肺部感染尤其是重症肺炎的患者呼吸道管理策略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方法 2015年9月至2017年9月,采用方便抽样方法选取收治于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的375例肺部感染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据时间将2015年9月1日至2016年8月31日、2016年9月1日至2017年8月31日入院的患者分别纳入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根据病情接受经鼻导管高流量湿化氧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住院时长、气管插管(包括无创/有创气管切开)人数比例以及预后转归。在对照组和观察组的重症肺炎患者中评估接受经鼻导管高流量湿化氧疗的患者预后情况。结果 观察组重症肺炎的患者比例较对照组高,预后较对照组好,均有统计学差异(P < 0.05)。与未使用HFNC治疗的患者比较,发现接受HFNC的重症肺炎患者预后更好,有统计学差异(P < 0.05)。使用HFNC治疗后,重症肺炎患者的多个指标如呼吸频率、心率、氧饱和度、氧分压均有显著改善,均有统计学差异(P < 0.05)。结论 近年来,我院感染科收治患者的肺部感染患者人数越来越多,重症化比例也越来越高。在此情况下,医院的管理、医生的诊疗、护士的护理到位,使整体肺部感染患者的住院天数、预后转归与既往病情较轻的时候并无差异。同时,接受HFNC的重症肺炎患者,预后明显好转,表明HFNC对改善肺部感染患者预后有明显疗效。  相似文献   
38.
A Comparative Evaluation of Disposable Humidifiers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The performance of four hygroscopic condenser humidifiers (HCH) and two conventional heat and moisture exchangers (HME), all commercially available, have been evaluated in laboratory tests. A clinical study was also made in order to confirm the test results. It was found that the new generation of heat and moisture exchangers, which have hygroscopic properties, are superior to conventional HME units. When dry inspired gases are used, the HCH units, but not the HME units, deliver a moisture level that is comparable to what is produced in the upper trachea during normal breathing the nose. Our clinical experience as well as the extensive body of literature on humidification requirements support the conclusion that in most cases they can be recommended to be used for extended time periods even with dry gases. The humidification efficiency decreases with increasing tidal volume for all units. However, the best units can be used up to tidal volumes of 1000-1500 ml. The dead space of these units varies from 90 ml to 100 ml and the resistances are only about 50 Pa at 0.5 l/s. The weight is in the range 18-40 g. One of the best HCH devices also has distinct antimicrobial properties. The others are found at least not to promote organism growth. This feature added to others such as safety and simplicity in use make an HCH device an attractive alternative to conventional humidification techniques.  相似文献   
39.
刘云 《海南医学院学报》2012,18(10):1461-1463
目的:探讨两种不同浓度氯化钠液配伍盐酸氨溴索在气管切开患者气道湿化中的效果。方法:将60例气管切开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观察组给予0.45%氯化钠液加盐酸氨溴索,对照组给予0.9%氯化钠液加盐酸氨溴索。观察两组患者的气道湿化效果、痰液性状以及副作用。结果:观察组患者气道湿化效果、痰液性质改善优于对照组,副作用少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0.45%氯化钠溶液加盐酸氨溴索作为湿化液,可提高湿化效果,稀释痰液,减少副作用,优于0.9%氯化钠液的效果。  相似文献   
40.
神经外科患者气管切开持续加湿加温效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神经外科气管切开患者的人工气道湿化进行研究探讨。方法: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将76例气管切开患者分为两组,实验组38例采用持续加湿进行气道湿化,对照组38例采用常规滴入方法进行气道湿化。观察和比较两种人工气道湿化方法的效果。结果:实验组气道加湿加温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或P<0.05)。结论:采用持续加湿加温进行气道湿化能有效提高人工气道湿化效果,同时患者舒适、耐受,经济,减少临床护理工作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