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4170篇
  免费   11320篇
  国内免费   4317篇
耳鼻咽喉   709篇
儿科学   2041篇
妇产科学   3060篇
基础医学   8847篇
口腔科学   1832篇
临床医学   14918篇
内科学   9748篇
皮肤病学   1313篇
神经病学   4957篇
特种医学   4123篇
外国民族医学   10篇
外科学   7978篇
综合类   24593篇
现状与发展   12篇
一般理论   28篇
预防医学   9695篇
眼科学   2070篇
药学   13651篇
  308篇
中国医学   25922篇
肿瘤学   3992篇
  2024年   425篇
  2023年   2357篇
  2022年   3674篇
  2021年   5780篇
  2020年   5656篇
  2019年   4442篇
  2018年   4108篇
  2017年   4828篇
  2016年   4619篇
  2015年   4373篇
  2014年   9659篇
  2013年   9367篇
  2012年   8763篇
  2011年   9136篇
  2010年   7464篇
  2009年   6157篇
  2008年   5677篇
  2007年   5793篇
  2006年   4909篇
  2005年   4178篇
  2004年   3429篇
  2003年   3125篇
  2002年   2327篇
  2001年   2225篇
  2000年   1836篇
  1999年   1644篇
  1998年   1338篇
  1997年   1281篇
  1996年   1098篇
  1995年   1056篇
  1994年   905篇
  1993年   722篇
  1992年   682篇
  1991年   613篇
  1990年   577篇
  1989年   500篇
  1988年   381篇
  1987年   346篇
  1986年   404篇
  1985年   525篇
  1984年   485篇
  1983年   314篇
  1982年   418篇
  1981年   352篇
  1980年   345篇
  1979年   256篇
  1978年   247篇
  1977年   199篇
  1976年   200篇
  1975年   139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12.
13.
目的:对中药保质期或有效期进行系统的调研,探讨中药饮片设定保质期或有效期的依据及其必要性,为提高中药饮片质量、保障临床用药安全提供技术支撑,为药品监管部门制定有关法规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国家知识基础设施数据库(CNKI)为数据来源,采用文献计量学研究方法,选用检索词为“中药材”并“有效期”“饮片”并“有效期”,“饮片”并“保质期”“中药材”并“保质期”“中药材”并“效期”和“饮片”并“效期”,利用CNKI平台工具以及Excel统计工具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经数据库检索、筛选,获取中药材、饮片保质期或有效期或效期的相关有效文献共85篇,其中关于中药、饮片保质期的相关文献26篇,中药、饮片有效期或效期的相关文献59篇;在59篇关于中药有效期的文献中,74.58%的文献对于中药是否应该制定有效期、如何制定有效期等展开了讨论,25.42%的文献为中药有效期研究的实验性文献。结论:本文从中药材、饮片保质期与有效期的现状,质量评价指标,研究方法,饮片分类、保质期制定的必要性,及其存在的问题和建议等方面进行了梳理和归纳,为中药饮片保质期制定,提供了详实的文献依据。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流动人口基层首诊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为推进流动人口分级诊疗提供实证参考依据。方法:基于2017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中82734名最近1次患病(负伤)流动人口数据,利用SPSS 25.0统计软件分析其基层首诊情况及影响因素。结果:82734名最近1次患病(负伤)流动人口中首选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就诊15936人,基层首诊率仅为19.3%;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5岁、农业户口、流动时间0~5年、患慢性病、至少参加1项医疗保险,居住地到最近医疗服务机构所需时间≤15 min的流动人口患病后更愿意选择到基层首诊。学历大专及以上、家庭月均收入>10000元、市跨县、东北地区、不愿意落户、自评健康状况为不健康的流动人口患病后更不愿意选择到基层首诊。结论:流动人口患病(负伤)后选择到基层首诊率较低,年龄、受教育程度、户口类型、家庭月均总收入、流动时间、流动范围、流入地区域、落户意愿、自评健康状况、是否患慢性病、有无参加医疗保险、居住地到最近医疗服务机构所需时间是影响流动人口患病(负伤)后选择到基层首诊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5.
16.
17.
目的 系统评价中药治疗哮喘-慢阻肺(ACO)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 全面检索PubMed、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万方、维普、中国医学文献数据库,纳入有关中医药治疗ACO的随机对照试验(RCT),运用Cochrane手册对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进行评估,采用Review Manager 5.3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32项RCT,包括2688例ACO患者,其中试验组1361例,对照组1327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中医药可以显著改善ACO患者的中医证候疗效[RR=1.19,95% CI(1.13,1.25),P<0.00001]、CAT评分[MD=-3.62,95% CI(-4.37,-2.87),P<0.00001]、ACT评分[MD=3.42,95% CI(2.23,4.62),P<0.00001],、中医证候总积分[MD=-3.61,95% CI(-4.83,-2.39),P<0.00001]、FEV1[MD=0.59,95% CI(0.08,1.10),P=0.02]、FEV1%[MD=8.61,95% CI(5.20,12.1),P<0.00001]、FEV1/FVC[MD=6.52,95% CI(4.24,8.80),P<0.00001]、6 min步行实验[MD=41.18,95% CI(22.15,60.21),P<0.0001]、急性发作次数[MD=-2.46,95% CI(-3.62,-1.13),P<0.0001]。所有研究均未报道严重不良反应。结论 中药治疗ACO,可以显著提高临床疗效,改善患者的肺功能且具有较好安全性,但是需要更高质量、多样本、多中心的随机对照试验进一步确认。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基于临床信息系统分析总结真实世界的数据,采用数据挖掘的方法探讨中医药治疗糖尿病肾病的用药规律。方法 收集2018年1月-2020年12月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宝山分院健康信息系统确诊的糖尿病肾病的门诊或住院患者的诊疗信息,建立Excel数据库,采用Excel 2010软件统计高频药物的四气、五味、归经及功效;使用SPSS Modeler 18.0软件中的Apriori算法分析关联规则,采用web节点建构药对关联网状图;运用SPSS 25统计软件进行因子分析。结果 本研究最终纳入477例接受中药饮片治疗的DKD患者,在1203条方剂信息中,涉及中药462种;使用频数排名前5位的中药分别是黄芪、黄精、石斛、山茱萸、麦冬;使用频数前5类的中药类别分别是补气药、补阴药、清热燥湿药、活血调经药、息风止痉药;在30味高频药物中,苦、甘、辛药味最为常见;药性寒、温数量接近;归脾经、肝经、肺经、肾经居多;关联规则提示,药物组合中置信度最高的组合为地龙-当归-僵蚕,因子分析共得到5个有效因子,累积贡献率为47.33%。结论 中医药治疗DKD在补益气血阴阳的同时,兼顾对瘀血、湿邪和痰饮的治疗,结合证型,可考虑使用黄芪、黄精、石斛、山茱萸、麦冬、金蝉花等药物的使用,清热燥湿药物如黄连、黄芩、黄柏可适当加入,为使邪有去处,大黄、车前子或可增添疗效。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多元化联合教学模式在超声引导下疼痛介入治疗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疼痛科进修的30名医师作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教学模式;观察组采用多元化联合教学模式,比较两组医师技能考核成绩、教学质量评分和满意度评分。结果观察组医师技能考核成绩优良率为93.3%,高于对照组的73.3%(P<0.05);观察组医师对基础理论知识掌握、临床思维能力的提高、学习兴趣的激发、疾病诊治能力的提高4个方面的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多元化联合教学模式可促进超声引导下疼痛介入治疗技能的提高,有利于提高学员的综合临床能力。  相似文献   
20.
对中医药防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临床研究方案注册情况进行分析,为提高相关研究设计质量提供参考和建议。检索中国临床试验注册中心网站(www.chictr.org.cn)以及美国临床试验注册中心网站(clinicaltrials.gov),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2019-nCoV等为检索词,检索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中医药相关临床研究方案。按照纳入排除标准筛选文献,并提取研究注册时间、研究目的、研究类型、申办单位、研究对象、样本量、干预措施、评价指标等数据,采用描述性分析方法。共纳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中医药相关研究方案49个,研究负责单位以湖北、北京、浙江等地医院或高等院校为主。研究具体实施单位属地集中在湖北、广东、浙江、河南等地医院。研究设计以干预性试验研究为主(共40个),其中随机平行对照研究30个,非随机对照试验7个,单臂研究2个,连续入组1个;观察性研究6个;卫生服务研究2个;预防性研究1个。总样本量30562例,单个研究样本量最大20000例,最小30例。49个方案的研究对象包括健康人群(3个)、隔离观察人群(1个)、疑似病例(10个)、确诊病例(31个)、康复期病例(4个)。31个拟纳入确诊病例的研究方案中,有16个研究未明确病情分级,3个研究明确排除危重症,4个研究纳入普通型,2个研究纳入轻型、普通型或重型,1个研究纳入轻型和普通型,1个研究纳入普通型或重型,3个研究纳入重型,1个研究纳入重症或危重症。评价的干预措施包括中成药(连花清瘟胶囊/颗粒、藿香正气滴丸/口服液、八宝丹、固表解毒灵、金蒿解热颗粒、复方鱼腥草合剂、金叶败毒颗粒、疏风解毒胶囊、双黄连口服液、痰热清注射液、血必净注射液、热毒宁注射液、喜炎平注射液)、汤药、太极拳疗法。主要疗效指标以退热时间、临床症状缓解、新型冠状病毒核酸转阴、重症转化率、胸部CT影像为主。结果表明中医药防治新冠肺炎的临床研究响应快速,当前注册方案涵盖了疾病预防、治疗和康复全过程。但存在人群定义不清,研究目标不明确,干预方案需要细化,疗效评价指标需要优化等问题;另外,需要考虑疫情救治的实际困难和工作负担,在符合医学伦理条件下,优化流程,提高研究方案的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