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34篇
  免费   55篇
  国内免费   51篇
耳鼻咽喉   1篇
儿科学   52篇
妇产科学   9篇
基础医学   42篇
临床医学   78篇
内科学   190篇
皮肤病学   3篇
神经病学   7篇
特种医学   20篇
外科学   591篇
综合类   144篇
预防医学   25篇
药学   50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27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17篇
  2021年   27篇
  2020年   22篇
  2019年   23篇
  2018年   18篇
  2017年   37篇
  2016年   31篇
  2015年   33篇
  2014年   80篇
  2013年   78篇
  2012年   62篇
  2011年   82篇
  2010年   80篇
  2009年   72篇
  2008年   77篇
  2007年   58篇
  2006年   73篇
  2005年   46篇
  2004年   32篇
  2003年   35篇
  2002年   35篇
  2001年   26篇
  2000年   25篇
  1999年   24篇
  1998年   14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12篇
  1994年   11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8篇
  1988年   10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3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4篇
  1978年   4篇
  1977年   1篇
  1976年   2篇
  196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The surgeon》2022,20(3):129-136
BackgroundRobotic distal pancreatectomy has been accepted to be safe and effective for pancreatic tail lesion. Whether spleen preservation by preserving the splenic vessels with robot assistance is feasible and beneficial remains controversial. Here we would like to compare the operative outcomes of robotic distal pancreatectomy and splenectomy (DPS) with robotic spleen preserving distal pancreatectomy by means of splenic vessel preservation (SVP).MethodsBetween March 2011 and September 2019, 56 consecutive patients undergoing robotic distal pancreatectomy were identified, with 28 patients in each group. Patient demographics, histopathology findings and operative outcomes were prospectively collected and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A subgroup analysis was made after excluding malignant and pancreatic lesions >6 cm in the DPS group.ResultsThe two groups had similar conversion rate, blood loss, morbidity and pancreatic fistula rate. There was no operative mortality. The SVP group had shorter median operative time (245 vs 303.5 min, P = 0.019) and shorter median hospital stay (5 vs 6 days, P = 0.019) than the DPS group. However, all malignant lesions occurred in the DPS group and lesion size in DPS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larger. After matching, there were 28 SVP and 15 DPS. The histopathology findings and lesion size became comparable. The SVP group still had shorter operative time (245 vs 290 min, P = 0.022) and shorter hospital stay (5 vs 7 days, P = 0.014) than the DPS group.ConclusionApart from avoiding risk of overwhelming postsplenectomy sepsis, robotic SVP had additional advantage of shorter operative time and shorter hospital stay than robotic DPS.  相似文献   
52.
肝硬化患者脾切除术的手术方式已经很成熟,但术后抗凝仍然没有一个相对统一的标准,目前对于术后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的原因及精准的治疗方案仍存在争议.本文结合国内外研究的最新进展,讨论了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的影响因素、术后常规的抗凝药物选择及其原理、抗凝时监测的指标,抗凝出血时的补救措施等,其中抗凝的具体方法及停药时间是目前的研究重点.有效的抗凝对脾切除患者术后恢复、减少并发症均有获益.  相似文献   
53.
目的探索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患者行腹腔镜脾切除术(LS)的手术要点和体会。方法对2010年3月至2015年3月我科收治的难治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71例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65例顺利完成LS术;6例因术野出血中转开腹;2例出现胰漏,保守治疗治愈。出血是中转开腹的主要原因,胰漏与损伤胰尾有关。结论因为大剂量服用糖皮质激素,难治性ITP患者腹腔网膜增厚增多质脆术野暴露困难,血小板低有凝血障碍,也增加了手术难度。精心的术前准备,正确的手术操作,是顺利完成LS的保证。  相似文献   
54.
目的总结巨脾切除126例的治疗经验。方法对1997年10月至2015年10月间由同一医疗组收治的126例巨脾切除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126例病人,其中125例痊愈出院,27例术后出现并发症,其中腹腔出血4例;肺部并发症12例,其中肺部感染7例,左侧胸腔积液、肺不张5例;门静脉血栓6例;大量腹水4例;切口呲开1例;26例经再次手术或保守治疗后痊愈,1例腹腔出血因合并DIC经治疗无效死亡。全组无胰漏、无胃底及结肠损伤。结论行巨脾切除术时,应熟悉巨脾的解剖变异与机体的代偿性改变,掌握手术操作要领及技巧,通过规范化、合理化及妥善的围手术期处理,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是确保巨脾切除安全的关键。  相似文献   
55.
目的分析脾切除断流术后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诊治的陷阱和对策。方法回顾分析2009年1月至2015年1月收治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病人223例,其中有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行脾切除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手术史病人26例,男性15例,女性11例,平均年龄(51±4)岁,26例病人均有持续性进行性加重的腹痛(。100%),恶心、呕吐21例(80.8%),腹泻18例(69.2%),血便15例(57.7%),肠梗阻21例(80.8%),腹腔血性渗出液22例(84.6%),总结其临床特点、诊断及治疗方法。结果26例病人中,入院时误诊22例,误诊率84.6%,CT确诊12例,剖腹探查手术确诊14例;行抗凝治疗治愈4例,手术切除坏死肠管22例;术后因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死亡1例。结论脾切除断流术后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症状无特异性,存在诸多陷阱和误区,误诊率高,医生对本病的深刻认识和重视是早期诊断的关键。  相似文献   
56.
目的分析脾切除术后门静脉血栓(portal vein thrombosis,PVT)的成因,做好脾切除手术围手术期的管理,有效地预防严重并发症的发生。方法回顾武汉市第七医院2005~2015年的211例脾切除术后门静脉血栓的发生的临床资料,同时进行分析总结。结果 211例病人脾切除术后91例发生PVT(43.13%)。非血栓组和血栓组的脾脏大小分别为(112.54±23.77)mm~2和(149.69±55.94)mm~2、门静脉直径(11.23±2.46)胁和(16.34±2.79)mm、脾静脉直径(10.42±1.99)mm和(12.87±3.01)mm、门静脉血流(12.96±2.31)cm/s和(9.43±2.08)cm/s、是否合并肝硬化及血液疾病,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脾切除手术前是否合并肝硬化血液病、脾脏的大小、门静脉及脾静脉直径、门静脉血流速度对于预测术后PVT的形成有指导作用,应做好早期的预防与治疗。  相似文献   
57.
目的比较腹腔镜与开腹脾切除加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探讨腹腔镜脾切除是否增加了门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方法自2013年1月到2015年12月,有204例病人因诊断为门静脉高压症行腹腔镜或开腹脾切除术。详细收集临床资料并进行回顾性分析,评估临床疗效,并对血栓形成的可能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 84例病人采用腹腔镜手术,其中18例中转开腹,120例施行开腹手术。完全腹腔镜组(66例)和开腹组(120例)比较,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输血率相似,腹腔镜组与开腹组术后平均住院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1.0±4.0)d比(12.6±5.4)d,P=0.032],两组间术后门静脉血栓形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9例(28.8%)比32例(26.7%),P=0.756)。脾脏长径≥20 cm、术后住院时间10 d是门静脉血栓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腹腔镜脾切除术的近期疗效优于传统开腹手术,相对于开腹脾切除术,前者并未增加门静脉血栓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58.
外伤性延迟性脾破裂的诊治探讨(附17例报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外伤性延迟性脾破裂的发病规律、临床特点、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结合国内外资料及本组病例进行回顾分析。结果:明确诊断13例,误诊为肝破裂1例,腹膜后血肿1例,肾挫裂伤1例,宫外孕破裂1例。16例手术治疗,1例非手术治疗。行脾切除术10例,其中保留副脾1例,脾切除加自体脾组织网膜内移植术1例,脾缝合修补术3例;脾部分切除术3例。治愈16例,死亡1例。结论:本病由于腹腔内出血与受伤时间间隔长,容易误诊。诊断除依靠病史、临床表现外,应及时进行腹腔穿刺、B超及CT检查。治疗以脾切除为主,可根据病情、脾破裂的程度以及是否有合并伤等情况采取保脾手术或非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59.
目的对脾切除术、外囊次全切除术及内囊摘除术治疗继发性脾囊型包虫病的手术难度、手术风险及患者预后进行分析,以探讨临床治疗首选术式。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17年1月于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手术治疗的71例继发性脾囊型包虫病患者临床资料,其中行脾切除术26例(A组),外囊次全切除术26例(B组),内囊摘除术19例(C组)。观察和比较三组患者的术中情况以及术后恢复情况、残腔并发症、复发等相关指标。 结果A组术中出血量最大,术后肛门排气时间、带管时间、住院天数最长,住院费用最高;B组术中出血量、术后带管时间、住院天数最短,住院费用最少(均P<0.05)。随访2.5~12.5年,A、B两组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均为3.85%(1/26),无一例复发;C组术后残腔并发症发生率为21.05%(4/19),复发率为15.79%(3/19)。三组术后残腔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4.62,P=0.090),但C组术后复发率最高(χ2= 8.28,P=0.016)。 结论在严格把握手术适应证的前提下,外囊次全切除术治疗继发性脾囊型包虫病较为安全,具有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发生率及住院费用较低等优势,可视为首选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60.
目的探讨腹腔镜与开腹手术行脾切除联合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治疗门脉高压症的手术效果。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3月至2018年12月因门脉高压、脾大、脾功能亢进及食管胃底静脉曲张行脾切除术联合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的患者资料,其中腹腔镜下手术21例(腹腔镜组),开腹手术50例(开腹组)。应用GraphPad Prism 6.0软件对所有数据进行分析。术中、术后相关指标采用( ±s)表示,独立样本t检验;并发症发生率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与开腹组比较,腹腔镜组手术时间较长(P<0. 05),而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术后排气时间、镇痛药物使用次数、引流管拔除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后切口感染率均少于开腹组(P<0. 05);两组间的腹腔出血、腹、盆腔积液、肺部感染、胰瘘以及门静脉血栓形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腹腔镜手术治疗门脉高压症行脾切除联合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具有手术创伤小、术中出血少、术后恢复快、术后切口感染率低、住院时间短等优点,腹腔镜手术治疗门脉高压症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