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59篇
  免费   59篇
  国内免费   9篇
耳鼻咽喉   11篇
儿科学   8篇
妇产科学   10篇
基础医学   17篇
口腔科学   10篇
临床医学   107篇
内科学   14篇
皮肤病学   9篇
神经病学   12篇
特种医学   25篇
外科学   302篇
综合类   482篇
预防医学   87篇
药学   314篇
  2篇
中国医学   13篇
肿瘤学   4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22篇
  2021年   17篇
  2020年   29篇
  2019年   23篇
  2018年   18篇
  2017年   24篇
  2016年   44篇
  2015年   64篇
  2014年   126篇
  2013年   137篇
  2012年   130篇
  2011年   182篇
  2010年   139篇
  2009年   120篇
  2008年   111篇
  2007年   95篇
  2006年   62篇
  2005年   42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83 毫秒
101.
目的观察七氟烷复合瑞芬太尼靶控麻醉在老年人的麻醉效果。方法择期手术老年患者30例,ASAI或Ⅱ级,年龄65~75岁,随机分为七氟烷(S组,n=15)和异氟烷(I组,n=15)两组。均同时复合TCI(TCI-I型泵Minto药代动力学参数)瑞芬太尼,血浆靶浓度2ng/ml静脉输注维持。术中记录两组基础值(T0)、气腹时(T1)、手术切皮时(T2)、气腹后5min(T3)、气腹结束时(T4)、手术结束时(T5)、拔管即刻(T6)、拔管后5min(T7)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心率(HR),从停止TCI开始分别记录自主呼吸恢复时间、呼之睁眼时间、拔管时间。结果 S组苏醒时间、拔管时间显著短于I组,组间比较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两组均可提供满意的麻醉效果,但是与I组比较,S组麻醉可控性更佳,可明显加速苏醒时间和拔管时间。  相似文献   
102.
目的比较瑞芬太尼与芬太尼在神经外科手术中对麻醉诱导和维持阶段的血流动力学、术后呼吸恢复时间、拔管时间和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的影响。方法60例神经胶质瘤的病例随机分为两组,R组使用瑞芬太尼诱导,以丙泊酚和瑞芬太尼分别静脉泵注维持麻醉,F组使用芬太尼诱导,以丙泊酚和芬太尼分别静脉泵注维持麻醉,术中连续监测HR、SpO2、MAP值,并观察术毕呼吸恢复时间和拔管时间以及术后恶心呕吐。结果在麻醉诱导和维持阶段,R组和F组MAP和HR均下降,R组下降幅度大于F组(P〈0.05),气管插管后即刻和切皮时R组麻醉深度明显少于F组(P〈0.05),拔管后5min,R组MAP和HR明显高于F组(P〈0.05)。呼吸恢复时间和拔管时间R组明显短于F组(P〈0.05),两组之间恶心呕吐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结论神经外科手术中瑞芬太尼比芬太尼更能有效地抑制气管插管和手术导致的应激反应,且术后呼吸恢复快。  相似文献   
103.
目的:观察右美托咪啶复合瑞芬太尼在清醒气管插管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择期在气管插管全麻下行腭咽成形术的患者75例,随机分为3组:芬太尼复合氟哌利多组(FD组,n=25),咪达唑仑复合瑞芬太尼组(MR组,n=25)和右美托咪啶复合瑞芬太尼组(DR组,n=25)。FD组:芬太尼2μg/kg、氟哌利多0.08mg/kg静注;MR组:咪达唑仑0.05mg/kg、瑞芬太尼1.0μg/kg(1min内注完)静注后,瑞芬太尼以0.06μg.kg-1.min-1维持至插管成功;DR组:10min内静脉输注右美托咪啶0.6μg/kg后静注瑞芬太尼1.0μg/kg(1min内注完),继以瑞芬太尼以0.06μg.kg-1.min-1维持至插管成功。3组插管前Ramsay评分均≥4分。记录入室时(T0)、置入喉镜前(T1)和气管插管即刻(T2)的平均动脉压(MAP)和心率(HR);记录插管时间、插管过程中呼吸抑制、病人耐受及术后遗忘情况。结果:与FD组比较,MR组和DR组T0时MAP和H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1~2时MAP降低,HR减慢(P<0.05),其中DR组比MR组HR降低更加明显(P<0.05)。MR组和DR组插管舒适度优于FD组(P<0.05),插管过程的遗忘情况优于FD组(P<0.05)。MR组插管过程的遗忘情况优于DR组(P<0.05),插管过程中DR组呼吸抑制少于FD组和MR组。结论:右美托咪啶复合瑞芬太尼可很好地抑制清醒气管插管的应激反应,插管过程舒适,有一定的遗忘效应,无明显的呼吸抑制。  相似文献   
104.
目的评价靶控输注瑞芬太尼改善七氟醚诱导用于无肌松药气管插管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拟行择期手术全身麻醉的患者46例随机分为2组,复合瑞芬太尼组(Ⅰ组)靶控输注1 ng/mL瑞芬太尼,单纯吸入组(Ⅱ组)输注等量生理盐水。进行七氟醚吸入诱导,气体监测仪监测出呼吸末七氟醚达2.5 MAC,稳定3 min后行气管插管。分别记录诱导前(T0)、诱导后插管前(T1)、插管后1 min(T2)、插管后2 min(T3)和插管后5 min(T4)的MAP、HR和SpO2。结果Ⅰ组患者意识消失时间和插管时间显著短于Ⅱ组,Ⅰ组呼气末七氟醚浓度达2.5 MAC时间较Ⅱ组延长(P<0.05)。Ⅰ组插管条件评分优于Ⅱ组(P<0.05)。Ⅰ组诱导后MAP和HR显著下降。Ⅱ组诱导后MAP下降,插管后1 min,MAP、HR较基础值显著升高,与Ⅰ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瑞芬太尼1 ng/mL靶控输注复合七氟醚吸入诱导,能较好地控制气管插管的血流动力学反应,在无肌松药条件下,可达到满意的气管插管条件。  相似文献   
105.
目的探讨脑电双频谱指数(BIS)对小儿脊柱侧弯矫形术中低浓度七氟醚复合瑞芬太尼麻醉的意识状态监测作用,评价麻醉方法的有效性、安全性和优越性。方法将30例小儿脊柱侧弯矫形术患者随机分为A组和B组,各15例。于术中切皮前10 min分别予七氟醚最小肺泡浓度(MAC)1.0、1.5联合瑞芬太尼靶控输注,于切开硬膜即刻(T0)、切开硬膜1 h后(T1)、2 h后(T2)、关闭硬膜即刻(T3)各个时点分别采取颈内静脉球部血及桡动脉血进行血气分析,采用警觉/镇静(OAA/S)评分评价意识状态变化。两组患者每3分钟进行一次OAA/S评分,直至患者对轻推无反应(定义为意识消失)后停止给药。记录每次评分前即刻的BIS值及血流动力学指标,分析BIS与OAA/S评分的关系并计算BIS预测镇静深度的概率(Pk),通过Pk评价BIS对神经功能状态的预测效果。结果随着七氟醚复合瑞芬太尼效应室靶浓度(Ce)增加,两组患者BIS逐渐降低,两组总体变化趋势一致。患者意识消失时,BIS值:A组(61.6±7.9),B组(72.9±5.9);Ce:A组(69.8±8.9)μg/L,B组(53.3±9.4)μg/L。同一镇静评分(OAA/S 4~1)时,B组的BIS值明显高于A组。两组BIS对于意识消失的预测概率(Pk)分别:A组(0.883±0.034),B组(0.819±0.028)。目标控制输注(TCI)期间两组心率和脉搏血氧饱和度无明显改变。与基础值比较,当OAA/S评分降至2以下时,血压下降(P〈0.05)。结论 1.0 MAC或1.5 MAC七氟醚联合瑞芬太尼麻醉期间,BIS能准确的预测意识状态的变化。  相似文献   
106.
目的比较瑞芬太尼与芬太尼用于A,JL氯胺酮的麻醉效果。方法90例ASAⅠ~Ⅱ级患儿随机分为三组,各30例,即瑞芬太尼复合氯胺酮组(RK)、芬太尼复合氯胺酮组(FK)及氯胺酮组(K)。观察记录患儿给药前、手术5min、15min及术毕时血压(SBP)、心率(HR)、呼吸(RR)及血氧饱和度(SpO2)、术中氯胺酮用量、术后苏醒时间,术中、术后不良反应等。结果麻醉后5min、15min及术毕时SBP、HR值与麻醉前相比,RK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FK、K组显著高于麻醉前水平(P〈0.05),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K组HR显著高于FK组(P〈0.05);RK组术中、术后低氧血症、呼吸抑制、呼吸道分泌物、体动、烦躁均少于FK组与K组(P〈0.05)。三组患儿术后苏醒时间及氯胺酮用量,RK组显著少于FK、K组,FK组显著少于K组(P〈0.05)。结论瑞芬太尼复合氯胺酮麻醉术中血流动力学稳定、镇痛完全、并发症及用药量均减少、苏醒时间短,效果优于芬太尼与氯胺酮复合麻醉。  相似文献   
107.
目的研究三种不同浓度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麻醉对气腹时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将本院2010年3月~2011年5月收治的75例行腹腔镜手术的患者随机分成3组,每组25例,Ⅰ、Ⅱ、Ⅲ组瑞芬太尼剂量为2、4、6ng/mL;每组复合丙泊酚剂量均为2μg/mL。采用静脉注射麻醉,记录插管前10min(T1)和建立气腹前(T2)、后5min(T3),患者的心率(HR)、血压(BP)和平均动脉压(MAP)的变化。结果 3组患者T1的基础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2时3组患者HR和MAP较T1均下降,Ⅰ组MAP下降更明显,Ⅲ组HR下降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3时3组患者HR和MAP较T2均上升,Ⅰ组MAP上升更明显,Ⅲ组HR上升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瑞芬太尼剂量为4、6ng/mL时,比2ng/mL可以明显地减弱气腹时心血管反应。  相似文献   
108.
目的观察和分析瑞芬太尼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在食管癌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60例择期行食管癌根治术患者,ASA I~Ⅱ级,随机分组分为3组,瑞芬太尼组(R组)、瑞芬太尼+硬外组(RE组)和芬太尼+硬外组(FE组)。RE组和FE组全麻诱导前行硬膜外麻醉,麻醉维持:RE组和R组静脉输注瑞芬太尼,FE组静脉输注芬太尼。记录术中阿片类用药量、术后拔管时间、血压和心率变化、OAA/S评分、VAS评分及躁动情况。结果与R组比较,RE组术中瑞芬太尼用药量减少.术后VAS评分和躁动概率降低。与FE组比较,RE组术后OAA/S评分明显升高(P〈0.05)。结论瑞芬太尼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能减少术中阿片类药物用量,术后苏醒快,苏醒质量好,镇痛效果好,是较好的麻醉方式。  相似文献   
109.
目的 探讨丙泊酚复合麻醉时神经外科手术患者雷米芬太尼的量效关系.方法 择期额颞部开颅手术患者15例,先行靶控输注(TCI)阿泊酚,设定效应室靶浓度为3 μg/ml,维持PErCO2为35~45 mmHg,待达到丙泊酚靶浓度后开始TCI雷米芬太尼,设定效应室靶浓度分别为2、3、4、5、6、7、8ng/ml,雷米芬太尼达不同效应事浓度时给予50 mA、50 Hz、5 s强直电刺激,记录电刺激前后BP、HR及脑电双频指数(BIS)的变化.结果 随着雷米芬太尼效应室浓度的增加,BP逐渐降低,HR逐渐减慢(P<0.05或P<0.01);强直电刺激后BP升高幅度、HR加快幅度也逐渐降低(P<0.05或P<0.01).雷米芬太尼效应室浓度达(5.13±0.92)ng/ml时,强直电刺激后MAP升高幅度<5%,95%可信区间为3.33~6.93 ng/ml.与基础值比较,随着雷米芬太尼的效应室浓度逐渐增加,BIS逐渐降低(P<0.01),电刺激前后BIS无明显变化.结论 随雷米芬太尼效应室浓度的增加,镇痛强度逐渐增强,电刺激-循环反应逐渐减弱;雷米芬太尼效应室浓度大于(5.13±0.92)ng/ml时,95%可信区间为3.33~6.93ng/rnl,50 mA强直电刺激-循环反应变化小再明显.  相似文献   
110.
雷米芬太尼导致术后痛觉过敏的剂量依赖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观察雷米芬太尼引起术后痛觉过敏的剂量依赖关系.方法 择期腹部手术患者300例随机均分成五组.各组维持麻醉的雷米芬太尼剂量分别为0.1μg·kg~(-1)·min~(-1)(R_(0.1)组),0.2 μg·kg~(-1)·min~(-1)(R_(0.2)组)、0.3μg·kg~(-1)·min~(-1)(R_(0.3)组)、0.4μg·kg~(-1)·min~(-1)(R_(0.4)组)、0.5μg·kg~(-1)·min~(-1)(R_(0.5)组).分别于术前(T_0)和静脉停止泵注雷米芬太尼后1 h(T_1)、1.5 h(T_2)、2 h(T_3)、3 h(T_4)、6 h(T_5)、12 h(T_6)、24 h(T_7)、48 h(T_8)应用机械压力法测定各组患者胫骨前皮肤的疼痛阈值,同时在T_1~T_8时记录患者VAS评分;记录患者术后镇痛药物的使用情况.结果 R_(0.3)、R_(0.4)、R_(0.5)组机械压力痛觉阈值T_1~T_5时较T_0时明显降低(P<0.05或P<0.01),R_(0.4)、R_(0.5)组T_6时仍然偏低(P<0.05).T_4~T_8时五组VAS评分均低于T_1时(P<0.05或P<0.01);T_1~T_6时R_(0.3)、R_(0.4)、R_(0.5)组VAS评分较R_(0.1)组明显升高(P<0.05或P<0.01),T_7时R_(0.4)、R_(0.5)组VAS评分仍然偏高(P<0.05或P<0.01).结论 雷米芬太尼剂量达到0.3μg·kg~(-1)·min~(-1)时可以降低患者机械压力痛觉阈值,并导致痛觉过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