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334篇
  免费   963篇
  国内免费   221篇
耳鼻咽喉   60篇
儿科学   124篇
妇产科学   79篇
基础医学   431篇
口腔科学   118篇
临床医学   1237篇
内科学   700篇
皮肤病学   83篇
神经病学   672篇
特种医学   226篇
外科学   1440篇
综合类   1334篇
预防医学   593篇
眼科学   95篇
药学   686篇
  3篇
中国医学   1377篇
肿瘤学   260篇
  2024年   57篇
  2023年   310篇
  2022年   623篇
  2021年   726篇
  2020年   659篇
  2019年   507篇
  2018年   429篇
  2017年   411篇
  2016年   434篇
  2015年   373篇
  2014年   820篇
  2013年   637篇
  2012年   561篇
  2011年   532篇
  2010年   420篇
  2009年   366篇
  2008年   346篇
  2007年   264篇
  2006年   230篇
  2005年   157篇
  2004年   154篇
  2003年   124篇
  2002年   62篇
  2001年   47篇
  2000年   50篇
  1999年   44篇
  1998年   29篇
  1997年   20篇
  1996年   21篇
  1995年   16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7篇
  1985年   8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2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3篇
  1978年   3篇
  1977年   2篇
  1976年   2篇
  1975年   1篇
  197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5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治未病”思想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思想分为3个方面:“未生先防”强调防患于未然,避免疾病的发生;“未盛防变”强调已病早治,防止其进展及传变,避免其他脏腑受累;“已衰防复”强调在疾病初愈之时,注意调摄,以防疾病复发。“治未病”思想在慢性便秘防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多样的手段干预慢性便秘患者各个病程阶段,对改善患者生命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2.
血管性痴呆是脑血管病变后所引起的认知功能障碍,是临床中较为常见的痴呆类型。其发病机制源于血管系统损害引起低脑血流灌注、氧化应激等一系列病理过程。针灸作为一种非药物疗法,在脑血管病及相关疾病中有较为广泛的临床应用,许多研究都显示了针灸对认知功能的改善作用,并涉及细胞凋亡、氧化应激、神经炎症、神经递质通路等方面的调节作用。因此,现从血管性痴呆的发病机制角度探讨针刺的治疗作用,以期为进一步揭示针灸在血管性痴呆治疗中的潜在机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3.
现在,数据挖掘技术正朝着智能化的趋势快速发展,人工智能(AI)在西医学的广泛应用,尤其是AI分析方法在疾病早期诊断与评估、疾病的治疗策略与医疗资源管理这几个方面突出的使用效果,为AI与中医药的结合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尤其在名老中医经验的学习与传承方面。近十余年来,名老中医经验学习与传承领域数据挖掘技术的研究成果颇多,在梳理常用数据挖掘工具与分析方法的基础上,结合AI分析方法在西医学的应用,可以对中医药领域数据挖掘的智能化学习发展方向进行预测与展望,为继承与发展名老中医经验提供更高效的途径,加快中医现代化研究。  相似文献   
74.
翟正佳  董健文  刘仲宇 《中国骨伤》2021,34(11):1087-1090
经椎间孔入路全内镜下腰椎椎体间融合术(full endoscopic 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近年来在微创脊柱外科领域获得广泛应用,本文简要介绍该术式的发展历史、技术要点、适应证、疗效以及并发症。笔者认为经椎间孔入路全内镜下腰椎椎体间融合术具有与传统手术同样的临床效果,并且能够有效减少组织损伤和术中出血、降低术后腰背痛的发生率、缩短术后下床活动时间及平均住院日,但仍需完善远期随访,以进一步评估该术式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75.
骨性关节炎(osteoarthritis,OA)是最常见的关节疾病之一。随着中国社会跨入老龄化时代,OA发病率逐年升高,对于其发病机制的研究也受到研究人员不断重视。研究发现,以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 ukin-1β,IL-1β)和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为主的炎症细胞因子是组建起OA炎症网络的罪魁祸首。并且发现以基质金属蛋白酶(matrix metalloproteinase,MMPs)和含血小板反应蛋白基序的解聚素样金属蛋白酶(a disintegrin and metalloproteinase with thrombospondin motifs,ADAMTS)为主的蛋白酶过度表达,是造成OA软骨缺如的直接原因。此外,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 (stromal cell derived factor-1,SDF-1)和Wnt等信号通路,软骨细胞衰老与衰老相关分泌表型(senescence-associated secretory phenotype,SASP),软骨细胞凋亡与自噬,雌激素等均在OA发病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广泛查阅了近几年与OA发病机制有关的研究文献,从分子层次与细胞层次两方面对OA发病机制进行了系统阐述。并且于文末谈论预测了未来OA临床诊疗中的一些潜在方向。  相似文献   
76.
NOD样受体蛋白1(NOD-like receptor protein 1,NLRP1)炎性小体在人体固有免疫反应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可促进半胱氨酸蛋白水解酶(cysteinyl aspartate specific proteinases,Caspases)的活化,进一步激活白介素-18和白介素-1β,同时介导细胞焦亡,NLRP1炎性小体在创伤性中枢神经损伤中发挥着作用,本文就NLRP1炎性小体的结构、NLRP1炎性小体在创伤性中枢神经损伤中的激活以及以NLRP1炎性小体为靶点的治疗等方面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77.
复发性肩关节前脱位伴骨缺损是肩关节常见疾病之一。如何有效地修复关节盂骨缺损,降低肩关节脱位复发率是临床医师关注的问题。骨移植术能够发挥骨刺激作用,促进骨再生和骨重塑,恢复关节盂的正常解剖结构。其中,Bristow-Latarjet术是治疗复发性肩关节脱位的经典术式,Latarjet术能够修复更大的关节盂骨缺损,但对手术医师的操作要求更高;自体髂骨移植术是Latarjet术失败后翻修的首选方案;骨软骨移植术(自体和异体)在重建原始关节面和预防关节退行性改变方面有一定的优势,但自体骨软骨移植术会造成二次损伤,而异体骨软骨移植术的免疫排斥难以避免。随着复合材料的改进,对骨再生、重塑机制的探究,以及结合骨移植术的优缺点,组织工程技术将来有可能成为治疗关节盂骨缺损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78.
胆总管结石是外科最常见的良性疾病之一,随着科技的进步、医疗技术的提升以及医院硬件设施的完善,经内镜逆行性胰胆管造影术(ERCP)及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术(LCBDE)已经成为胆总管结石的主要治疗手段,且具创伤小、恢复快的临床优势。但是,临床多中心研究数据显示,胆总管结石术后复发率为4%~24%,因此,胆总管结石术后复发是外科医生必须面对的挑战和亟待解决的问题。胆总管结石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遗传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过程,其具体机制尚未完全阐明,术后复发机制及相关因素亦成为临床研究的难点和热点。笔者通过整理归纳相关文献,从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功能、胆道微生态、胆道解剖三个维度,阐述胆总管结石术后复发的相关机制与研究进展,为预防胆总管结石术后复发提供新的策略和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79.
胃癌属于临床上常见的恶性肿瘤疾病之一,具有高发病率以及高致死率。近年来,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在胃癌的免疫治疗中取得了重大进展。然而整体单药有效率仍较低,也常伴随不同程度的免疫相关不良反应。因此,亟需寻找准确可靠的生物标志物筛选免疫治疗的潜在获益患者。以肿瘤基因变异数目为特征的肿瘤突变负荷(TMB)显示出与ICI疗效的相关性,笔者就TMB与胃癌临床病理关系、免疫治疗效果预测及其他生物标志物关系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80.
血管介入治疗作为一种微创治疗方法已被血管外科、心血管内外科及神经内外科等不同学科所广泛应用。传统血管介入手术依靠透视下手对导管导丝的操作,可持续性及精确性存在一定问题;同时操作者在长期X射线暴露及铅防护围裙负重中承担了较高的职业危害风险。血管介入机器人系统具有明显减少操作者X射线暴露、成像定位精准、操作准确稳定的优点,在减少器械与血管壁接触、操作颤抖的同时,增加操作者舒适感,目前已经成为医疗机器人的研究热点。笔者在此介绍血管介入手术机器人系统的图像导航、机械臂结构、力反馈及安全性能等关键技术,并对目前国内外血管介入手术机器人系统的研究进展进行阐述,通过临床应用阐明该技术在血管介入手术机器人系统中的重要意义,探讨关键技术的发展趋势。尽管技术的进步使得血管介入手术机器人系统有了长足发展,但需要看到的是,目前的介入手术机器人系统仍然存在较多不足:触觉力学反馈的缺乏使其在复杂困难病变、钙化病变、慢性闭塞病变中的应用受到了限制;同时缺乏适用操控各类目前已经商品化的导丝、导管、球囊、支架等血管腔内器具,频繁更换介入器材会导致手术时间的增加,进一步降低了手术的可操控性。人工智能与5G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将为机器人系统辅助下的血管介入手术提供更加精准化、规范化的发展方向。并且在人工智能基础上,血管介入机器人系统与腔内影像设备的一体化融合及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将为精准血管介入提供更为广阔的前景,指明了血管介入手术机器人系统未来研究方向。血管介入手术机器人系统的发展,是符合目前对于精准医疗的趋势,为血管介入医师提供一种保护,但仍然需要更多的时间去完善、精进这项技术,同时需要制定其应用的适应证和禁忌证,建立标准程序,并通过大量临床试验来评估血管介入机器人系统的长期疗效,使得这项技术能够得到更广泛的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