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067篇
  免费   1887篇
  国内免费   837篇
耳鼻咽喉   181篇
儿科学   85篇
妇产科学   1835篇
基础医学   1719篇
口腔科学   474篇
临床医学   2578篇
内科学   382篇
皮肤病学   137篇
神经病学   855篇
特种医学   1419篇
外科学   6071篇
综合类   5118篇
现状与发展   1篇
预防医学   1949篇
眼科学   610篇
药学   1769篇
  17篇
中国医学   2391篇
肿瘤学   2200篇
  2024年   57篇
  2023年   309篇
  2022年   657篇
  2021年   1013篇
  2020年   971篇
  2019年   675篇
  2018年   860篇
  2017年   916篇
  2016年   1031篇
  2015年   981篇
  2014年   2331篇
  2013年   2083篇
  2012年   2050篇
  2011年   2207篇
  2010年   1913篇
  2009年   1561篇
  2008年   1363篇
  2007年   1386篇
  2006年   1139篇
  2005年   945篇
  2004年   814篇
  2003年   703篇
  2002年   559篇
  2001年   498篇
  2000年   412篇
  1999年   355篇
  1998年   267篇
  1997年   218篇
  1996年   196篇
  1995年   199篇
  1994年   153篇
  1993年   157篇
  1992年   120篇
  1991年   94篇
  1990年   53篇
  1989年   72篇
  1988年   51篇
  1987年   57篇
  1986年   40篇
  1985年   59篇
  1984年   66篇
  1983年   24篇
  1982年   38篇
  1981年   30篇
  1980年   16篇
  1979年   27篇
  1978年   21篇
  1977年   18篇
  1976年   10篇
  1973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
12.
目的:分析针刀与针灸配合应用于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中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在我院针灸康复科2017年12月-2018年12月治疗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中选取64例,并严格按照系统随机分配原则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2例。其中对照组采用针灸进行治疗,观察组采用针刀与针灸配合治疗,观察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后临床效果和治疗前后运动功能评分(Fugl-Meyer)、腰椎日本骨科学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以及临床症状改善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Fugl-Meyer、VAS、JOA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对照组VAS评分高于观察组,Fugl-Meyer、JOA评分低于观察组,且对照组总有效率低于观察组,对照组腰骶疼痛评分和腿疼痛评分均低于观察组,直腿抬高度高于观察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予以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针刀与针灸配合治疗效果显著,效果优于单一使用针灸治疗,可有效缓解患者疼痛感,改善临床症状,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疗效不佳的原因,探讨提高疗效的方法。方法 随访本院1993-2003年腰椎间盘突出症行后路髓核摘除术病例236例,对术后腰腿痛症状未缓解或症状消失后再复发者复查X片、CT或MRI了解病因。结果手术疗效不佳者25例。疗效不佳的主要原因为残留髓核再突出、术后脊柱不稳倾向增加、对侧隐窝狭窄认识不足、神经根损伤、极外侧型椎问盘突出漏切、感染、术后椎管内瘢痕黏连等。全椎板切除术较椎板问开窗术更易发生椎管内瘢痕黏连(P<0.01)。结论首次手术时应尽可能取净髓核组织,对动力位摄片发现有椎问不稳倾向者行后外侧植骨或椎体问植骨融合,常规探查并妥善处理侧隐窝,牵拉神经根时间不应过长且用力轻柔。行腰椎间盘CT和MRI扫描时,应注意包括椎间盘相邻上下椎体的1/3部,以防止遗漏极外侧型椎问盘突出,尽量采用椎板间开窗术式以减少脊柱创伤,术中间断冲洗,术毕持续负压引流,以减少术后黏连,术中应严格无菌操作。  相似文献   
14.
CT引导下胶原酶注射颈椎间盘溶解术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研究CT引导下胶原酶注射颈椎间盘溶解术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的价值。方法:对15例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在CT引导下行胶原酶注射颈椎间盘溶解术。结果:15例均成功,随访1~16个月,优良率93.3%,未见并发症发生。结论:CT引导下行胶原酶注射颈椎间盘溶解术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安全有效,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5.
ME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时对神经根变异的探查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目的:观察显微内窥镜下椎间盘切除术(microendoscopic discectomy,ME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时神经根变异情况,防止出现术中神经根损伤。方法:回顾分析自1999年10月至2003年12月应用MED治疗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724例,其中男452例,女272例。对术中发现存在腰骶神经根变异患者的临床特点及术中所见进行统计分析。结果:724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有37例神经根变异,发生率为5.1%。与术前的临床表现吻合,全部神经根变异患者均在MED下完成手术,无一例出现神经根损伤。结论:仔细探查及分离突出髓核周围神经根发出情况.确定有无神经根变异是防止ME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时发生神经根损伤的重要环节之一。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我院门诊就诊者对子宫颈病变相关知识的认识。方法自制问卷调查表,采用无记名,当面问卷调查方式。结果从调查100例就诊者中,未做过健康体检、妇科盆腔检查和宫颈刮片检查分别为34例、24例和52例。对宫颈癌的认识不知道者53例。结论建议相关部门加强对妇女的健康教育,提高其健康意识,强化临床医生的防癌意识和对子宫病变的规范化诊治。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下腰痛患者腰椎终板Modic退变、椎间盘退变及CT引导下腰椎间盘造影疼痛激发试验的相关性.方法对45例下腰痛患者常规行腰椎X线和MR检查,分别按Modic终板退变标准(0~3级)与Pearce椎间盘退变标准(Ⅰ~Ⅴ级)对终板和椎间盘进行评估.在CT引导下对45例患者中的40例(120个椎间盘)进行造影和疼痛激发试验,并按Dallas椎间盘造影分级系统(DDD)测评椎间盘退变程度.采用SPSS 11.5统计学软件分析腰椎终板Modic退变、椎间盘退变与腰椎间盘造影疼痛激发试验之间的相关性.结果40例下腰痛患者的腰椎终板Modic分级与椎间盘退变Pearce分级存在较强的相关性(Pearson x^2=43.326,P=0.000),与椎间盘造影疼痛激发试验有显著相关性(Pearson x^2=27.858,P=0.000);椎间盘退变Pearce分级与CT椎间盘造影椎间盘退变Dallas分级也呈较强的相关性.结论腰椎终板Modic退变分级与椎间盘退变Pearce分级密切相关,而与椎间盘疼痛激发试验有显著相关性,提示终板Modic退变可能是下腰痛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8.
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后路术后C5神经根麻痹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探讨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OPLL)术后C5神经根麻痹的临床特点、治疗及预后。方法:2000年3月至2005年1月.采用后路减压手术治疗OPLL患者157例.其中9例术后卅现C5神经根麻痹。回顾性分析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术后均进行功能康复训练,其中5例患者给予高压氧辅助治疗,随访观察预后情况。结果:本组C5神经根麻痹的发生率为5.7%.包括单开门椎管成形术2例、全椎板切除减压术7例。其临床表现为三角肌、肱二头肌肌力下降至1~2级,肩部及上臂外侧感觉障碍,肱二头肌腱反射减弱或消失。随访1~4年,9例患者的肌力均恢复至3~4级,7例感觉恢复正常。结论:C5神经根麻痹是颈椎后路手术治疗OPLL的并发症之一,经过功能康复训练等保守治疗后肌力、感觉均可获得一定恢复。  相似文献   
19.
Transforaminal injections are sometimes used for 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painful conditions in the lumbar and to a lesser degree in the cervical spine. The technique is most often used when investigating/treating radiculopathy caused by degenerative disease. But how selective are the nerve root blocks? What possible structures other than the intended nerve root are affected from such injections? This study was undertaken in order to try to answer these questions, as no study focusing on the possible spread from the transforaminal selective nerve root blocks in the cervical spine has been performed earlier. In three groups of patients, each group including three patients, we injected three different volumes (0.6, 1.1 and 1.7 ml) with a transforaminal technique in the cervical spine. In all the injections, a small amount of contrast media was added. The spread of the injections were then investigated using multi-slice computed tomography with reconstructions. The imaging revealed a possible effect on other nerve roots than the intended ones when a larger volume was used for the root blocks. The spread was related to the injected volume as well as to local anatomy (size of foraminal area). In this study, only 0.6-ml injections could be accepted for being selective enough for diagnostic investigations.  相似文献   
20.
项韧带骨化相关因素及其组织学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淼  刘忠军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06,16(8):586-588,I0001
目的:探讨脊髓型颈椎病患者项韧带骨化的相关因素及其组织学改变特点.方法:将45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根据项韧带有无骨化分为两组,观察并统计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组成、颈椎椎间退变和颈椎稳定性情况,对各指标与项韧带骨化的关系进行相关性分析,同时观察项韧带骨化的组织学改变.结果:统计分析表明,项韧带骨化和颈椎椎间退行性改变及颈椎不稳定之间具有相关性(P<0.05);同时还与患者年龄、性别组成有相关性(P<0.05).项韧带骨化的组织学改变以软骨内化骨为主.结论:项韧带骨化与颈椎退行性改变及颈椎椎间关节不稳定具有相关性,组织学改变以软骨内化骨为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