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140篇
  免费   1129篇
  国内免费   317篇
耳鼻咽喉   200篇
儿科学   311篇
妇产科学   465篇
基础医学   722篇
口腔科学   95篇
临床医学   1315篇
内科学   2569篇
皮肤病学   335篇
神经病学   559篇
特种医学   414篇
外科学   1389篇
综合类   2389篇
预防医学   719篇
眼科学   146篇
药学   755篇
  4篇
中国医学   3181篇
肿瘤学   1018篇
  2024年   19篇
  2023年   167篇
  2022年   452篇
  2021年   561篇
  2020年   485篇
  2019年   459篇
  2018年   396篇
  2017年   423篇
  2016年   496篇
  2015年   466篇
  2014年   1057篇
  2013年   1065篇
  2012年   1192篇
  2011年   1322篇
  2010年   1111篇
  2009年   1095篇
  2008年   929篇
  2007年   930篇
  2006年   670篇
  2005年   594篇
  2004年   508篇
  2003年   507篇
  2002年   318篇
  2001年   280篇
  2000年   182篇
  1999年   142篇
  1998年   104篇
  1997年   82篇
  1996年   67篇
  1995年   53篇
  1994年   59篇
  1993年   44篇
  1992年   28篇
  1991年   32篇
  1990年   15篇
  1989年   20篇
  1988年   15篇
  1987年   30篇
  1986年   13篇
  1985年   23篇
  1984年   25篇
  1983年   16篇
  1982年   14篇
  1981年   12篇
  1980年   16篇
  1979年   16篇
  1978年   15篇
  1977年   8篇
  1975年   10篇
  1972年   9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51.
BorrmannⅣ型胃癌的临床特征和外科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BorrmannⅣ型胃癌的临床特征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总结29例BorrmannⅣ型胃癌的临床资料,分析本型胃癌的临床表现、病理特点以及手术治疗的特殊性。结果全部患者均有上腹饱胀、隐痛不适、食欲不振,同时伴有明显的进行性消瘦,短期内体重明显减轻等临床症状。术前病理确诊为本型胃癌者24例。5例患者胃镜诊断为浅表型胃炎。获根治性切除22例,姑息性远侧胃切除者3例,放弃手术者4例。其1、2、3年生存率分别为38.9%、8.3%、0%。结论(1)BorrmannⅣ型胃癌是一种恶性程度极高的胃癌,其具有独特的生物学特性,治疗效果差,生存期短,预后不佳。(2)对BorrmannⅣ型胃癌应强调以根治性全胃切除和联合脏器切除为主的综合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52.
目的探讨心力衰竭并发心律失常的发病规律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了93例慢性心力衰竭病人的临床资料,包括临床特点、诊断治疗方法以及预后。结果心律失常发生率为60.2%,以室性早搏发生率最高32.1%,其次是房性早搏26.8%,心房纤颤21.4%,其他19.7%,经治疗有效71例,总有效率76.3%。结论纠正心功能不全是治疗的关键,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性地应用抗心律失常药。  相似文献   
53.
超声造影在肝癌介入治疗后疗效评价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实时灰阶超声造影(contrast-enhanced grey-scale ultrasonography,CE-US)在肝癌介入治疗后疗效评价中的应用价值。方法:经肘前浅静脉团注超声对比剂SonoVue,观察各时相病灶的强化特点,并与治疗前CE-US、治疗后CT、MRI图像及随访结果进行比较,综合判断介入治疗效果。结果:CE-US可以清晰地显示病灶内有无局部或整体强化,能准确评价肝癌介入治疗后疗效。结论:CE-US在评价肝癌介入疗效时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54.
桡骨远端骨折三种治疗方法的疗效分析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目的探讨桡骨远端骨折的治疗效果。方法对桡骨远端骨折137例(150侧)的资料进行分析,采用AO分型法对骨折分类,治疗方法包括切开复位内固定,闭合复位半环架外固定,闭合复位石膏外固定。结果本组均获随访,平均随访时间12.7个月。所有患者按Dienst评分系统进行综合评分。A型骨折的总优良率82.85%,B型骨折的总优良率67.69%,C型骨折的总优良率48.00%。A型骨折中切开复位与手法复位的优良率无明显差别,B型骨折中切开复位植骨内固定的优良率最高,C型骨折的外固定组的优良率最高。结论损伤小的患者,疗效整体较好。A型骨折各种处理方法的优良率差别不大,B型骨折中切开复位植骨内固定的方法整体的优良率较高,C型骨折采用闭合复位半环架外固定的疗效相对较好。  相似文献   
55.
颈椎病合并下颈椎不稳的外科治疗策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颈椎病合并下颈椎不稳的临床诊断、术式选择及手术疗效。方法 对手术治疗的32例颈椎病合并下颈椎不稳,分别摄术前及术后随访之颈椎正侧位、伸屈侧位X线片及颈椎MR检查。32例均经前路行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手术治疗。以颈椎不稳节段与颈椎主要退变节段重合,并行减压内固定患者为A组,共7例;对25例颈椎不稳与颈椎病节段不重合,以其中仅处理颈椎病节段9例为B组;在处理颈椎病节段同时处理颈椎不稳节段16例为C组。以“40分”评分法分别对患者术前、术后随访情况予以评价,对数据分别行组间均值t检验及组内配对t检验。结果 经12~36个月随访(平均25个月),所有患者均获骨性融合,平均改善率61.2%。A、B、C组间均值t检验:术前差异无显著性(P〉0.05)、术后差异亦无显著性(P〉0.05)。各组内配对t检验,术前、术后随访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结论 在颈椎病合并下颈椎不稳的患者中,不稳节段与主要退变节段关系密切但往往并不重合。通过颈前路手术,在处理颈椎病节段同时处理相邻颈椎不稳节段,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56.
激素抵抗性哮喘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阳轲  熊瑛 《国际呼吸杂志》2007,27(10):770-772
支气管哮喘的本质是气道慢性非特异性炎症,肾上腺糖皮质激素抗炎治疗已成为哮喘现代治疗的主要方法。但约5%-10%的患者对激素治疗不敏感而成为难治性哮喘,这种对激素治疗效果较差的哮喘被称为“激素抵抗性哮喘”(steroid-resistant asthma,SRA)。其发生机制不明,可能与糖皮质激素受体β、基因表达和热休克蛋白异常等有关,免疫和非免疫治疗可以改善哮喘症状。  相似文献   
57.
目的 分析重症急性胰腺炎(SAP)合并急性肾功能衰竭(ARF)的临床特点,并总结治疗体会.方法 ①回顾分析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近9年63例SAP合并ARF临床资料,用多元直线回归方法分析影响ARF发生率的相关因素;②63例病人均行肠内营养支持(62.4±20.6d)和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RRT)(15.6±8.7 d),51例行机械通气(21.7±12.4 d),54例早期腹腔穿刺,34例置鼻胆管或经皮经肝胆囊穿刺引流,18例行腹膜后脓肿穿刺引流,50例手术治疗.结果 SAP合并ARF的死亡率为31.7%,发生率为10.6%,SIRS持续时间、病情严重程度、ARDS、MODS、腹腔间室综合征等是SAP合并ARF的重要影响因素.结论 SIRS持续时间、病情严重程度、ARDS、MODS、腹腔间室综合征等是SAP合并ARF的重要影响因素;早期液体复苏、CRRT、有效维护脏器功能和局部引流是治疗成功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58.
肝干细胞的基因治疗在肝病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肝干细胞是基因治疗的良好靶细胞:肝干细胞不同于其他的人体肝细胞,有两方面的特征,即具有干细胞的高度增殖的能力,又具有向肝细胞和胆管细胞双向分化的潜能。研究表明完全分化成熟的肝细胞移植入合适的宿主之后可以在肝脏中重新分群发挥功能。为什么要选择肝干细胞作为基因治疗的靶细胞呢?(1)成熟的肝细胞在肝脏中重新分群需要持续的肝损伤或内源性肝细胞增生障碍来提供选择压力,而干细胞则不需要。(2)尽管成熟的肝细胞可以在体外  相似文献   
59.
近年来,随着类风湿性关节炎发病机制及某些致炎因子的发现,出现了一系列新药。环氧合酶-Ⅱ特异性抑制剂与传统的非甾体类抗炎药相比具有疗效好、副作用小的优点;早期联合使用改变病情性抗风湿药在近期内有较好的临床疗效。此外重组可溶性肿瘤坏死因子受体融合蛋白 (etanercept)、人体抗肿瘤坏死因子-α单克隆抗体(adalimumab)和阿那白滞素(anakinra)等生物学治疗及中药治疗均显示了新的治疗前景。  相似文献   
60.
目的 探讨创伤后迟发性脑肿胀的临床特点、发病机制与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8年1月~2005年6月年收治的17例迟发性脑肿胀患者的临床特点和救治情况。结果 所有颅脑损伤患者采用保守治疗后均有好转,但于伤后5-10d出现恶化,CT复查有脑肿胀,经加强综合脱水等治疗后16例治愈,1例死亡。结论 迟发性脑肿胀好发于对冲性额、颞叶挫裂伤伴明显蛛网膜下腔出血、硬膜下薄层血肿及早期CT有脑肿胀者。其发病机制可能与创伤后的迟发性脑血管痉挛、微循环障碍、静脉回流障碍及甘露醇作用下降等因素有关。此类患者病情隐蔽性强,应加强观察、积极行CT复查,如能早期明确诊断,保守治疗多数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