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2512篇
  免费   3369篇
  国内免费   579篇
耳鼻咽喉   41篇
儿科学   5篇
妇产科学   56篇
基础医学   178篇
口腔科学   8篇
临床医学   1628篇
内科学   1181篇
皮肤病学   88篇
神经病学   43篇
特种医学   146篇
外国民族医学   4篇
外科学   393篇
综合类   9798篇
预防医学   860篇
眼科学   21篇
药学   1928篇
  40篇
中国医学   29986篇
肿瘤学   56篇
  2024年   651篇
  2023年   2149篇
  2022年   1553篇
  2021年   2133篇
  2020年   1672篇
  2019年   1630篇
  2018年   718篇
  2017年   1431篇
  2016年   1444篇
  2015年   1503篇
  2014年   2389篇
  2013年   2043篇
  2012年   2661篇
  2011年   2717篇
  2010年   2412篇
  2009年   1964篇
  2008年   2346篇
  2007年   1878篇
  2006年   1637篇
  2005年   1493篇
  2004年   1482篇
  2003年   1271篇
  2002年   1034篇
  2001年   805篇
  2000年   756篇
  1999年   643篇
  1998年   624篇
  1997年   501篇
  1996年   491篇
  1995年   440篇
  1994年   334篇
  1993年   281篇
  1992年   251篇
  1991年   288篇
  1990年   248篇
  1989年   261篇
  1988年   109篇
  1987年   60篇
  1986年   35篇
  1985年   37篇
  1984年   17篇
  1983年   29篇
  1982年   11篇
  1981年   10篇
  1980年   11篇
  1958年   5篇
  1957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71.
作为"后天的来源"和"气血生化的来源",脾脏参与并维持着身体的正常生命活动。脾胃虚弱则运化失司、健运失职,引起多种疾病发生,其中抗生素相关性腹泻(AAD)是较为常见的一种。不合理使用抗生素易损伤脾胃之气,若脾失健运,湿浊内生,则患者会出现腹泻现象。针对本病治疗,临床多采用益气健脾、祛湿止泻的方法。研究显示,部分脾虚患者普遍存在肠道菌群失调现象,而AAD的发生与肠道菌群失调关系密切。故笔者将以肠道菌群及中医"脾"的相关理论为背景,运用脾-肠间的相关性联系,结合健脾祛湿法治疗脾虚湿盛型AAD的临床实践及其生物学内涵两个角度,探讨通过调节"脾主运化"功能,达到维持肠道菌群平衡,以治疗AAD的发生,并为今后临床治疗提供新方向。  相似文献   
72.
目的探讨益胃消癌汤治疗脾虚痰瘀型胃癌患者疗效及对机体免疫功能、血清淋巴细胞活化基因-3(LAG-3)、重组人Dick-kopfx相关蛋白-1(DKK-1)的影响。方法选择2015年6月—2017年6月在江苏省淮安市肿瘤医院接受诊治的脾虚痰瘀型胃癌患者98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49例。对照组患者给予OLF化疗方案,研究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同时服用益胃消癌汤,2组均治疗9周。观察比较2组的近期疗效、中医症状积分、免疫指标及血清中LAG-3、DKK-1水平和QLQ-C30量表评分变化,统计2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随访至2018年12月31日患者生存期。结果研究组治疗有效率为57.1%(29/49),明显高于对照组的30.6%(18/49)(P<0.05);治疗后,2组患者中医症状积分均比治疗前明显降低(P均<0.05),且研究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研究组患者CD3+、CD4+和CD4+/CD8+较治疗前明显增加,而CD8+较治疗前明显降低,且研究组患者CD3+、CD4+和CD4+/CD8+明显高于对照组,CD8+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后2组LAG-3水平比治疗前均明显增加(P均<0.05),且研究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2组DKK-1水平相比治疗前均明显下降(P均<0.05),且研究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研究组QLQ-C30表中躯体功能、情绪功能、认知功能和整体生活质量积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5);在治疗期间,研究组白细胞减少、恶心呕吐、血红蛋白减少和周围神经毒性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均<0.05),且恶心呕吐、白细胞减少和周围神经毒性Ⅲ、Ⅳ度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05);观察组无进展生存期明显长于对照组(P<0.05)。结论益胃消癌汤联合化疗能够增强机体免疫功能,降低血清DKK-1水平,升高血清LAG-3水平,同时减少不良反应,提高抗肿瘤疗效和患者生活质量,且能延长患者无进展生存期。  相似文献   
73.
李婷  钟超伶 《新中医》2020,52(4):37-39
目的:研究养阴益气活血汤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将慢性心力衰竭患者86例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采用常规西药治疗,观察组联合养阴益气活血汤治疗。观察比较2组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生活质量评分、中医证候积分、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后,2组LVEF升高,LVEDD、LVESD降低,且观察组LVEF高于对照组,LVEDD、LVESD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中医证候积分、生活质量评分均降低,且观察组中医证候积分、生活质量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3.02%,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6.74%,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养阴益气活血汤治疗慢性心力衰竭,能显著改善患者心功能,提高生活质量,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74.
血浊证的诊断标准与疗效评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血浊理论是从整体观念出发,综合考虑医学、现代科学和社会发展的现状,遵循辨证论治的原则,提出的对疾病防治具有现实意义的一种全新理论。克服传统中医诊断没有定性定量的缺点,制定血浊证规范的证候诊断和临床疗效评价标准,将有效地丰富辨证论治的内容,增强辨证论治的依据,推进中医理论和临床的应用及发展。  相似文献   
75.
76.
77.
血管性帕金森综合征(vascular parkinsonism,VP)是由脑血管疾病引起的继发性帕金森综合征,近年来发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VP属中医学老年颤证范畴,近年来中西医学均对其发病机制及治疗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并取得了一定成果。现分别从中、西医的角度出发,对有关VP的中西医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78.
中药(单体/复方)药效物质基础研究是中医药现代研究的关键问题之一。然而,目前运用的生化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很难诠释其多靶点、整体性和动态性的整合调节作用。课题组提出的"证治代谢组学"假说理论指出,不同的证候存在"证相关代谢谱群"和"证相关生物标志物",这可能是中药药效物质基础所在,辨证论治后偏离的代谢网络功能呈现回归趋势。基于"证治代谢组学"假说开展中药(单体/复方)药效物质基础研究,这将为阐释中药(单体/复方)防病治病和养生保健的科学内涵及其对疾病个体的整合调节作用提供新的思路。本文以冠心病为研究载体、气阴虚血瘀证为切入点、活血保心丸为干预措施,就该研究思路的内涵与总体模式、提出的背景与依据、实践的方式与可行性、创新与特色及其研究意义等进行了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79.
目的研究慢性咽炎患者咽部细菌分布,中医基本证型分布及其相互关系。方法在2012年1月—2014年12月用常规无菌咽拭子采集分离鉴定慢性咽炎患者咽部菌株,同时诊断归纳中医基本证型,利用数据挖掘软件分析咽部致病菌分布与中医基本证型的关系。结果慢性咽炎患者咽部致病菌共12种248株,以α-溶血性链球菌、表皮葡萄球菌、副流感嗜血菌为主要致病菌,中医基本证型207种,以实热、痰证、肺阴虚为主要证型诊断,慢性咽炎患者实热证诊断和咽部α-溶血性链球菌、表皮葡萄球菌分布存在一定关系,痰证诊断和咽部副流感嗜血菌、肺炎克雷伯菌分布存在一定关系,气滞证诊断和咽部副流感嗜血菌分布存在一定关系。结论慢性咽炎患者中医证型诊断和咽部致病菌分布情况可能存在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80.
《伤寒论》乃经方之祖,而其中关于腹诊论述的条文达1/4以上,是临床选方用药的重要依据,临床实践中对于经方的使用,更应该注重腹诊。大陷胸汤出自《伤寒论》,乃峻下之剂,然今之医者,恐其太过峻猛,鲜有人使用此方,近年来相关报道也较少,但若处方用药恰当,则可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为指导经方临床应用开阔了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