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0831篇
  免费   2405篇
  国内免费   1587篇
耳鼻咽喉   152篇
儿科学   561篇
妇产科学   286篇
基础医学   2078篇
口腔科学   815篇
临床医学   10595篇
内科学   3684篇
皮肤病学   297篇
神经病学   335篇
特种医学   1387篇
外国民族医学   35篇
外科学   1722篇
综合类   13608篇
预防医学   6865篇
眼科学   280篇
药学   8578篇
  43篇
中国医学   2548篇
肿瘤学   954篇
  2024年   286篇
  2023年   958篇
  2022年   946篇
  2021年   1097篇
  2020年   1133篇
  2019年   1121篇
  2018年   636篇
  2017年   963篇
  2016年   1108篇
  2015年   1391篇
  2014年   2299篇
  2013年   2409篇
  2012年   3384篇
  2011年   3612篇
  2010年   3225篇
  2009年   3065篇
  2008年   3905篇
  2007年   3372篇
  2006年   2836篇
  2005年   3139篇
  2004年   2386篇
  2003年   2211篇
  2002年   1685篇
  2001年   1420篇
  2000年   1075篇
  1999年   904篇
  1998年   765篇
  1997年   622篇
  1996年   481篇
  1995年   488篇
  1994年   449篇
  1993年   282篇
  1992年   316篇
  1991年   238篇
  1990年   212篇
  1989年   221篇
  1988年   54篇
  1987年   40篇
  1986年   28篇
  1985年   27篇
  1984年   11篇
  1983年   11篇
  1982年   5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7年   1篇
  1965年   1篇
  1958年   1篇
  1956年   1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11.
目的调查门诊和普通病房电脑鼠标不同时段的细菌污染情况。方法随机抽取某院门诊及普通病房的各16个电脑鼠标,分别于8∶00、10∶30、13∶00、15∶30进行采样,样本接种培养后对菌落计数并筛查多重耐药菌。结果32个鼠标共计采样128次,最高菌落数达121 CFU/cm2,平均菌落数为23.9 CFU/cm2。随着时间的推移,同一鼠标的细菌计数逐渐增多。不同时段门诊和病房的电脑鼠标菌落数比较,在10∶30、13∶00、15∶30三个时间点,病房鼠标的菌落数均高于门诊(均P≤0.05)。64个病房电脑鼠标标本中检出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和耐碳青霉烯类鲍曼不动杆菌(CRAB)各1株。结论加强鼠标日常清洁消毒及监测工作非常重要,应增加清洁消毒频率或更换长效消毒剂,加强病房环境的清洁消毒。  相似文献   
12.
吴祎培  张羽  陈曦  冯希平 《口腔医学》2020,40(3):239-243
目的通过检查有龋及无龋母亲的口腔卫生状况,并通过随访收集其婴儿1个月(1月龄)及6个月(6月龄)的唾液样本测序分析,观察母亲患龋情况对其婴儿口腔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方法通过筛查收集1月龄婴儿的唾液样本;于首次采样时记录母亲的口腔卫生状况,根据母亲患龋情况将婴儿分为母亲有龋组(简称有龋组)和母亲无龋组(简称无龋组),跟踪随访至婴儿6个月时再次收集唾液样本。通过高通量测序的方法,分析婴儿不同月龄微生物多样性的变化。结果本研究随访受试者10例(男6例,女4例),其中有龋组7例,无龋组3例,各组间的微生物群落多样性Shannon指数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无龋组婴儿1月龄至6月龄时微生物群落的物种组成有较大变化;有龋组婴儿在1月龄和6月龄时组内各样本间物种组成均差异较大;1月龄时两组微生物群落较相似,而至6月龄时两组婴儿唾液的物种组成已开始发生变化。结论有龋组婴儿口腔内菌群多样性总体高于无龋组,在1月龄至6月龄间婴儿口腔内微生物物种的多样性及丰度均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微滴式数字PCR(droplet digital PCR, ddPCR)和实时荧光定量PCR(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qPCR)的核酸检测结果,比较两种方法检测各类样本的差异性,为改进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方案提供数据支持。 方法 利用ddPCR和qPCR技术对已经确诊的3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发病不同时间的全血、尿液、粪便共22份标本进行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 结果 两种方法对人保守区域基因扩增结果一致:全血标本信号最强,尿液次之,粪便最少;ddPCR在1份全血,1份尿液,5份粪便中检出ORF-1ab和N基因的阳性微滴,qPCR仅在3份粪便中检出上述基因,漏检的3个标本基因拷贝数平均浓度为128 copies/ml;ddPCR在发病<5、5~15、>15 d的各类标本中都有检出,qPCR检出以中晚期为主;重症病例用ddPCR均可测到阳性微滴,qPCR检测的各类标本均为阴性;轻症病例的各类标本中qPCR只有粪便核酸检测阳性,ddPCR检出率高于qPCR。 结论 ddPCR可以有效克服qPCR 灵敏度不足的难题,是对qPCR 的有益补充,尤其是针对病毒载量比较低的血液、尿液和可疑的粪便或肛拭子标本,适用于早期感染的判断及患者治愈后出院诊断。  相似文献   
14.
摘要:抗生素的研发与使用有效杀灭和抑制了众多病原菌,挽救了无数人的生命,但由于抗生素的不合理使用,导致细菌耐 药不断出现,耐药菌的感染已严重地威胁人类的生命健康。为此,本文主要对近年来临床上常用的抗生素如β-内酰胺类、喹诺酮 类、氨基糖苷类药物以及新型抗菌药物如抗菌肽和纳米颗粒的应用研究进行总结分析与探讨,为临床上治疗疾病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儿科重症监护室(PICU)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科细菌(CRE)的分布特征与危险因素,提高对CRE感染的防治能力。方法采用病例对照(1∶1)研究,收集2013年3月至2018年4月兰州大学第一医院PICU分离CRE与碳青霉烯类敏感肠杆菌科细菌(CSE)的患者各81例,按年龄分为新生儿与非新生儿两组,分别研究两组CRE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 PICU CRE感染或定植最常见的标本来源是呼吸道,其次为血流系统,最常见菌种是肺炎克雷伯菌,其次为阴沟肠杆菌。多因素分析显示,新生儿组各协变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之前呼吸机使用时间是非新生儿CRE感染或定植的独立危险因素,而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合制剂暴露时间是可能减少CRE感染或定植的独立保护因素。结论在PICU应尽量避免长时间使用呼吸机及其他留置装置,同时应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相似文献   
16.
基于调控肠道菌群探讨中药防治脑卒中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肠道菌群是一个独特的生态系统,被称为人体"被遗忘的器官",被誉为人类的"第二基因组"。肠道菌群失调与许多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相关,例如帕金森病、阿尔茨海默症、精神分裂症及多发性硬化等。脑卒中具有高的发病率、复发率、死亡率和致残率的特点。肠道菌群在脑卒中的发生、发展中起着关键的作用,可通过影响机体的吸收、代谢、血压、血糖、血脂及动脉粥样斑块等因素,进一步影响脑卒中的发病。中医认为脾胃气血流注失度、阴阳盛衰失衡,机体生理功能失调,化生"风、火、痰、虚、瘀"等病理产物,可致中风的发生。脾胃主腐熟运化水谷,肠道菌群影响饮食的消化吸收,现代研究的肠道菌群功能与中医之脾胃功能失调相关。因此,调整肠道菌群的稳态,可作为一个潜在的干预靶点预防和治疗缺血性脑卒中。中药干预脑卒中已经取得了很好的疗效,是否与调节肠道菌群有关,值得未来做进一步的研究。同时对中药有效成分(小檗碱、黄芩苷、白藜芦醇等),中药单方(丹参、红景天等)和中药组方(补阳还五汤、脑心通胶囊、补中益气汤等)防治脑缺血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缺血性脑卒中的预防和开发提供新的途径和思路。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8周基础军训(basic military training,BMT)对入伍新兵血像中红细胞及其相关指标的影响,为指导科学的军事训练提供参考。方法数据来自新疆边防部队2015年度入伍的50名男性新兵,分别在BMT前后测定并记录受试新兵的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浓度及血清铁蛋白等。结果经过8周的BMT,新兵血液中血红蛋白浓度、红细胞计数及血清铁蛋白均显著下降(P0.05,P0.01)。结论 8周BMT可能导致入伍新兵发生运动性贫血,铁缺乏可能是其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究纳米细菌(nanobacteria,NB)损伤人肾小管上皮细胞HK-2并导致晶体滞留的机制以及对该损伤提出防治策略。方法应用肾结石患者尿液培养NB,实验分5组:空白对照组、NB组、一水草酸钙(calcium oxalate monohydrate,COM)组、纳米级羟基磷灰石(nanograde hydroxuapatite,nHAP)组和四环素干扰组。将HK-2细胞分别与各组作用物共培养6 h,12 h和24 h后,用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HK-2细胞的形态学变化;加入COM晶体后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各组细胞的晶体黏附情况。结果电镜结果可见,nHAP组和四环素干扰组中HK-2细胞的损伤程度明显低于NB组。随着共培养时间延长,NB组、COM组细胞的晶体黏附量持续增加。当共培养24 h时,nHAP组可观察到少量晶体黏附。各时间点,四环素干扰组中晶体黏附量均显著少于NB组。结论 NB可损伤HK-2细胞,且损伤程度和晶体黏附量与NB作用时间成正比。四环素可以抑制NB对HK-2细胞的损伤并减少损伤后的晶体滞留。  相似文献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