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6313篇
  免费   4596篇
  国内免费   3868篇
耳鼻咽喉   297篇
儿科学   1030篇
妇产科学   302篇
基础医学   4334篇
口腔科学   805篇
临床医学   8317篇
内科学   3747篇
皮肤病学   303篇
神经病学   6357篇
特种医学   2010篇
外国民族医学   40篇
外科学   2782篇
综合类   20149篇
预防医学   7115篇
眼科学   480篇
药学   8118篇
  101篇
中国医学   7449篇
肿瘤学   1041篇
  2024年   735篇
  2023年   2539篇
  2022年   1897篇
  2021年   2082篇
  2020年   1889篇
  2019年   1859篇
  2018年   1046篇
  2017年   1517篇
  2016年   1821篇
  2015年   2002篇
  2014年   2954篇
  2013年   2936篇
  2012年   4058篇
  2011年   4386篇
  2010年   3911篇
  2009年   3727篇
  2008年   4718篇
  2007年   3890篇
  2006年   3542篇
  2005年   3732篇
  2004年   3006篇
  2003年   2600篇
  2002年   2017篇
  2001年   1849篇
  2000年   1484篇
  1999年   1318篇
  1998年   1184篇
  1997年   1089篇
  1996年   1049篇
  1995年   766篇
  1994年   791篇
  1993年   550篇
  1992年   472篇
  1991年   403篇
  1990年   316篇
  1989年   311篇
  1988年   130篇
  1987年   93篇
  1986年   51篇
  1985年   26篇
  1984年   17篇
  1983年   10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
皮肤损伤后的异常愈合会导致病理性瘢痕的产生。病理性瘢痕的出现不仅影响美观,严重时还会造成心理和生理功能障碍。病理性瘢痕的机制研究对于瘢痕治疗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其中,动物瘢痕模型是目前研究病理性瘢痕的重要模型手段之一。理想的动物瘢痕模型应该在组织学、细胞学等层面尽可能接近于人类的病理性瘢痕。该文分别从传统技术动物瘢痕中的啮齿类动物模型、兔耳模型和猪模型,以及新技术动物瘢痕模型这两个方面,结合近年来在瘢痕领域应用较多的研究,进行了相应系统的阐述。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肝内胆管癌(ICC)病人肝切除术后“教科书式结局”(TO)的影响因素,构建预测TO评分模型。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7年1月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和中国人民解放军东部战区总医院八一医院收治的261例行肝切除术的ICC病人临床病理资料,分析影响TO的独立危险因素,根据危险因素的权重构建预测TO的评分模型。结果 261例ICC病人中,67例(25.7%)术后发生TO。年龄、肝硬化、手术时间和T分期[第8版美国癌症联合委员会(AJCC)癌症分期]为术后TO的独立预测因素。依此4项因素构建的评分模型显示了较好的预测准确性,最佳截断值为-1.9分,其敏感度为67.2%,特异度为62.9%。一致性检验显示其预测概率和实际发生概率有着较好的一致性(χ2=1.350,P=0.853)。结论 基于年龄、肝硬化、手术时间、T分期4个因素建立的评分模型可较准确地预测ICC病人术后TO的可能性,即手术时间短、无肝硬化、肿瘤直径<5 cm的年轻ICC病人肝切除后获得TO的可能性更大。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POLG基因变异致线粒体病的临床表型及基因变异。方法回顾分析于2019年5月就诊,并经采集外周血DNA进行医学外显子、外显子-内含子交界区靶向二代测序和一代验证,1个确诊为POLG基因变异致线粒体病家系的临床资料。结果先证者,男,10岁,与其同卵双胎哥哥均有相同的体征,深感觉受损、腱反射消失、肌肉可疑萎缩。先证者3个兄姐先后于1岁多夭折。提取患儿及其父母的外周血,先证者及同卵双胎哥哥POLG基因均存在G.2558A(p.R853Q)、c.2890T(p.R964C)复合杂合变异,分别来源于患儿父母亲。结论 POLG基因复合杂合变异线粒体病家系成员有不同的表型;POLG相关疾病,即使同种基因变异,其临床异质性也较大。  相似文献   
14.
癫痫作为多种病因引起的神经系统慢性、发作性疾病,严重影响着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对其及时诊断和早期治疗极为重要。目前已有多种神经影像技术用于癫痫的定位、定侧和病理生理研究。弥散张量成像是利用水分子在组织中弥散的各向异性成像的磁共振技术,是目前唯一能在活体中无创性地显示脑白质纤维束的方法,它能敏感地显示脑部细微结构,并能揭示各个结构间的功能联系,有助于癫痫的研究。本文主要从癫痫的病因诊断、癫痫手术的辅助指导、癫痫的结构网络及其与癫病功能障碍的相关性研究等方面对DTI应用于癫痫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5.
目的:系统评价中西医结合治疗癫痫伴抑郁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中国医学生物文献数据库、维普资讯、PubMed及Web of Science等中英文数据库,筛选出自各数据库建库以来至2018年7月关于中西医结合治疗癫痫伴抑郁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RCT)研究,根据系统评价标准依次进行文献质量评价和Meta分析。结果:纳入14个研究,共1183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中西医结合治疗癫痫伴抑郁在降低HAMD评分、提高QLOIE-31评分方面优于单纯西药治疗。癫痫发作频次改善率效应值合并量OR=3.53,95%CI(1.73,7.17),Z=3.48(P=0.0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安全性效应值合并量OR=0.59,95%CI(0.35,0.98),Z=2.03(P=0.0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足疗程治疗癫痫伴抑郁临床疗效优于单纯西药治疗,且临床安全性良好,但因纳入研究数量和质量有限,上述结论尚待高质量的RCT研究验证。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究卡马西平与左乙拉西坦治疗成人癫痫的效果及对认知功能、骨密度的影响。方法92例成人癫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左乙拉西坦组与卡马西平组,各46例。左乙拉西坦组采用左乙拉西坦治疗,卡马西平组采用卡马西平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6个月后认知功能[语言智商(VIQ)、操作智商(PIQ)、总智商(FIQ)]评分、骨密度(腰椎、股骨大转子、股骨颈)变化情况。结果治疗6个月后,两组患者VIQ、PIQ、FIQ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提升,且左乙拉西坦组患者VIQ评分(101.2±3.1)分、PIQ评分(108.1±2.3)分、FIQ评分(105.2±1.8)分均明显高于卡马西平组的(95.1±2.8)、(94.1±2.0)、(93.5±1.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个月后,卡马西平组患者腰椎、股骨大转子、股骨颈骨密度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且明显低于卡马西平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左乙拉西坦组治疗6个月后腰椎、股骨大转子、股骨颈骨密度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左乙拉西坦与卡马西平治疗成人癫痫,左乙拉西坦更能明显提升患者认知功能,且对患者骨密度无影响。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应用柯氏评估模型评价重症医学科护理规培生对身体约束培训的效果.方法 选取符合纳入和排除标准的57例重症医学科护理规培生,采用前后对照,2018年1月—6月的重症医学科护理规培生为对照组,28例;2018年7月—12月的重症医学科护理规培生为观察组,29例.对照组采用身体约束常规临床经验培训教育和管理,观察组采用规范化培训身体约束和管理.采用柯氏评估模型,对从反应层面、学习层面、行为层面3个方面进行效果评估,评估时间为干预前、干预第1个月、干预第2个月.结果 观察组对培训满意度、对身体约束知识掌握、对身体约束实施情况,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重症医学科护理规培生采用规范化培训身体约束及管理,不仅能提高护理规培生对培训的满意度,还能随着时间的推移,加固对身体约束培训知识的掌握,改善对患者身体约束的情况.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左乙拉西坦治疗小儿癫痫的疗效以及对智力的影响。方法在本院2017年4月-2019年5月收治的小儿癫痫患儿中选取74例开展研究,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37例,对照组37例,对照组采用奥卡西平进行治疗,观察组采用左乙拉西坦进行治疗,对比观察组与对照组组的治疗总有效率和智力评分变化。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较高,智力评分明显较高,两项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左乙拉西坦治疗小儿癫痫有较好的治疗效果,治疗总有效率较高,且对患儿的智力有明显的改善作用,在实际临床小儿癫痫的治疗中具有较高的运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构建的可切除肺癌预后预测模型在患者生存及预后预测中的价值。方法 选择山西省肿瘤医院2007年1月至2018年9月原发性肺癌患者2 267例,患者均行一次肺癌手术治疗,无第二原发肿瘤。选取性别、年龄、职业、肿瘤部位、病理类型、手术路径、手术方式、肿瘤分期、治疗方案为预后影响因素。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构建预后指数(PI)方程,计算每例患者的PI值。根据PI值的不同范围,划分低、中、高危预后组,对各组生存情况进行评估。结果 性别(RR=0.684,P=0.001)、年龄(RR=0.591,P<0.01)、职业(RR=1.439,P=0.001)、病理类型(RR=3.694,P<0.01)、手术路径(RR=0.734,P=0.001)、肿瘤分期(RR=0.352,P=0.007)为可切除肺癌患者预后独立影响因素。其中,女性、≤65岁、胸腔镜手术、肿瘤分期Ⅰ期为预后保护因素,其预后不良风险分别降低31.6%、40.9%、26.6%、64.8%;农民、腺鳞癌为预后危险因素,其预后不良风险分别增加43.9%、269.4%。PI方程为:∑βixi=-0.380 X1-0.526 X2+0.364 X31+1.307 X55-0.309 X6-1.045 X81(X1代表性别,X2代表年龄,X31代表职业为农民,X55代表病理类型为腺鳞癌,X6代表手术路径,X81代表肿瘤分期Ⅰ期)。PI<-1为低危组,PI≥-1且≤-0.5为中危组,PI>-0.5为高危组。1、3、5年生存率低危组分别为96.8%、87.0%、77.9%,中危组分别为91.8%、82.2%、61.7%,高危组分别为86.5%、61.7%、50.3%,各组间生存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可切除肺癌预后预测模型能够预测可切除肺癌患者的预后风险及相应生存率,帮助临床医师评估预后及制订后续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析左乙拉西坦与奥卡西平联合治疗小儿癫痫临床疗效及对患儿免疫功能、脑电图(EEG)以及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徐州市儿童医院2018年1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癫痫患儿49例,数字标号,简单随机法分组,行单盲、前瞻性对照实验(RCT),观察组(25例)给予左乙拉西坦与奥卡西平联合用药,对照组(24例)单用奥卡西平。比较两组免疫功能指标(IgA、IgM、IgG、CD3~+、CD4~+),EEG,认知功能变化,观察患儿临床疗效,记录不良反应。结果两组患儿治疗16 w后IgA、IgM、IgG、CD4~+均明显降低,CD3~+明显升高,FIQ、PIQ、VIQ等认知功能评分明显提高,与治疗前比较(P <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观察组IgA、IgM、IgG、CD4~+、CD3~+及FIQ、PIQ、VIQ评分改善幅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痫样放电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88.00%(22/25),对照组治疗有效率为75.00%(18/24),观察组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患儿均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两组不良反应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小儿癫痫采取左乙拉西坦与奥卡西平联合用药疗效确切,减少癫痫发作频次,控制EEG损害,改善认知功能,神经免疫双向调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