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87篇
  免费   78篇
  国内免费   76篇
耳鼻咽喉   5篇
儿科学   16篇
妇产科学   3篇
基础医学   62篇
口腔科学   61篇
临床医学   158篇
内科学   107篇
皮肤病学   21篇
神经病学   6篇
特种医学   39篇
外国民族医学   1篇
外科学   51篇
综合类   318篇
预防医学   114篇
眼科学   11篇
药学   232篇
  3篇
中国医学   116篇
肿瘤学   17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21篇
  2022年   29篇
  2021年   30篇
  2020年   35篇
  2019年   42篇
  2018年   25篇
  2017年   35篇
  2016年   52篇
  2015年   44篇
  2014年   75篇
  2013年   68篇
  2012年   86篇
  2011年   84篇
  2010年   73篇
  2009年   66篇
  2008年   72篇
  2007年   55篇
  2006年   61篇
  2005年   52篇
  2004年   35篇
  2003年   43篇
  2002年   35篇
  2001年   32篇
  2000年   23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18篇
  1997年   15篇
  1996年   19篇
  1995年   17篇
  1994年   23篇
  1993年   11篇
  1992年   15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01.
102.
目的 探讨绿原酸对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 UC)小鼠的治疗作用及对IL-6/STAT3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 SPF级C57BL/6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control)、模型组(model)、绿原酸低及高剂量组(CGA-L、CGA-H),每组8只。检测小鼠疾病活动指数(DAI)评分;HE染色观察小鼠结肠病理损伤;ELISA检测结肠组织中白介素-17A(IL-17A)、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IL-4及IL-10水平;Western blot检测小鼠结肠组织中孤独核受体γt(RORγt)、叉头状转录因子(Foxp3)、IL-6、信号传导与转录激活因子3(STAT3)及磷酸化STAT3(p-STAT3)蛋白的表达。结果 CGA-L与CGA-H能降低小鼠DAI评分,明显减轻结肠组织病理损伤;降低IL-17A与TNF-α水平,上调IL-4与IL-10水平(P<0.05);CGA-L与CGA-H能降低RORγt蛋白表达,上调FOXP3蛋白表达(P<0.05);降低小鼠结肠组织中IL-6与及p-STAT3蛋白表达(P<0.05)。结论 绿原酸可有效治疗DSS诱导的小鼠UC,调控Th17/Treg平衡,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IL-6/STAT3信号通路有关。  相似文献   
103.
目的探讨血浆1,3-β-D葡聚糖的检测(G试验)对深部真菌感染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2014年1-12月该院的共420例受试者血浆,其中深部真菌感染者226例,非真菌感染者88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106例。采用MB-80微生物动态快速检测系统及GKT-5M Set动态真菌检测试剂盒定量检测血浆1,3-β-D葡聚糖的水平,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对G试验进行评估。结果深部真菌感染组的葡聚糖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而非真菌感染者与对照组间比较葡聚糖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合ROC曲线分析,G试验的最佳临界值为25.33pg/mL,其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4.90%、70.83%、72.0%、84.10%(P0.05)。结论血浆1,3-β-D葡聚糖检测是一种实用且有效的深部真菌感染的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104.
目的评价(1,3)-β-D-葡聚糖〔(1,3)-β-D-glucan,BG〕检测作为侵袭性真菌感染(IFI)快速检测方法,在恶性血液病患者IFI早期诊断中的意义。方法选取体温≥38℃持续96小时以上,经合理的广谱抗生素治疗无效,或起初治疗有效但随后体温再次升高,1w内未应用抗真菌药物治疗的恶性血液肿瘤患者39例为研究对象。每周进行2次血清BG检测,连续监测3w。用统计学方法计算BG试验在早期诊断中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PV+)、阴性预测值(PV-)。同时连续检测血清真菌抗原浓度变化,观察其与疾病进展和预后间的关系。结果 39例入组患者中,31例为临床诊断IFI,BG试验的阳性率为93.5%(29/31)(切点值80pg/ml),敏感性为93.5%,特异性75%,PV+93.5%,PV-75.0%,Kappa=0.685。首次血清BG阳性结果出现于临床诊断前17d~临床诊断后2d,平均出现于临床诊断前(2.7±3.3)d。抗真菌治疗过程中,血清BG水平在感染恶化患者持续升高,在治疗好转患者中明显下降。结论作为IFI诊断方法,BG试验结果与临床IFI诊断具有很好的一致性;与传统培养方法相比,具有早期、快速、敏感性和特异性高的优点。  相似文献   
105.
目的:探索以青稞β-葡聚糖为基质的白藜芦醇鼻用凝胶剂的给药性能、体外释放及渗透鼻黏膜的性能。方法:通过考察pH、黏度、凝胶强度、持水性和黏膜黏附性来评价该凝胶剂鼻腔给药的适用性,用特制的鼻腔给药装置考察给药方便性,按《中国药典》法测定体外释放度,用猪鼻黏膜按Frantz扩散池法测定对鼻黏膜的渗透性,并用多个药物释放数学模型探讨该凝胶剂的体外释放和渗透鼻黏膜的机制。结果:凝胶强度和黏度等参数的测定结果表明该凝胶剂具有柔软、易涂展、持水性好、黏度大但呈假塑性流动、黏附性好、pH与鼻腔pH相近等特点;体外试验8 h,累积释放度和渗透猪鼻黏膜累积透过率分别为93.86%,62.46%,释药机制均符合Weibull模型。结论:白藜芦醇青稞β-葡聚糖凝胶剂对鼻腔黏膜有很好的相容性,并具有良好的黏附和释药性能,用特制鼻腔给药装置可实现给药方便性。  相似文献   
106.
近年来,随着免疫抑制剂、皮质类固醇激素及广谱抗生素的大量使用,深部真菌感染的发病率正逐年增加。且真菌感染无特异性临床表现,病情易被原发病掩盖,易被误诊、漏诊。重症病患者病死率高[1]。据报道,未经治疗的真菌感染的病死率为30%~80%,念珠菌菌血症患者在作出诊  相似文献   
107.
目的 建立加替沙星聚乳酸纳米粒的包封率测定方法。方法 采用葡聚糖凝胶柱层析法,以水为洗脱剂,以l mL·min-1的流速洗脱,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药物含量,计算包封率。色谱柱为C18柱(150 mm×4.6 mm,5 μm),流动相为0.02 mol·L-1枸橼酸溶液(内含0.6%三乙胺)-甲醇(60∶40),检测波长为290 nm,流速为1.0 mL·min-1,进样量20 μL。结果 加替沙星在2.051~60.14 μg·mL-1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9 9)。平均柱回收率为98.8%,RSD=0.71%;测得3批纳米粒的平均包封率为82.1%,RSD为2.2%。结论 建立的方法可用于加替沙星聚乳酸纳米粒的包封率测定。  相似文献   
108.
奥扎格雷纳米结构脂质载体包封率的测定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建立奥扎格雷纳米结构脂质载体(ozagrel-loaded nanostructured lipid carriers,OZ-NLC)包封率的测定方法。方法:分别采用超滤法、葡聚糖凝胶柱层析法、超速离心法分离游离药物,以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奥扎格雷的含量,计算包封率。结果:超滤法和葡聚糖凝胶柱层析法可有效分离OZ-NLC与游离药物,两种方法的平均回收率分别为98.31%和97.15%,平均包封率为59.21%和61.11%。结论:葡聚糖凝胶柱层析法操作简便,结果可靠,重现性好,故选择该方法测定OZ-NLC的包封率。  相似文献   
109.
陈蓓  袁明奎  王建华  赵军 《中国药房》2012,(45):4281-4284
目的:考察用葡聚糖凝胶柱色谱法测定阿苯达唑纳米脂质体包封率的影响因素。方法:考察大、小2种不同粒径(100~300、50~150μm)的葡聚糖凝胶对样品脂质体的分离效果;以方法回收率和脂质体分离比为综合指标,以凝胶柱内径与葡聚糖填充高度比(A)、洗脱流速(B)及上样量(C)为因素设计正交试验,筛选测定脂质体包封率的最优条件,并进行验证试验。结果:小粒径的葡聚糖凝胶对样品分离效果更好;优选测定条件为A:1.2:5、B:5mL·min-1、C:0.5mL;验证试验中平均脂质体分离比(包封率)为(91.56±0.98)%,平均方法回收率为(98.61±0.44)%(n=3)。结论:所建立的阿苯达唑纳米脂质体包封率测定方法准确、重现性好。  相似文献   
110.
目的探讨环孢素A(CsA)对葡聚糖硫酸钠(DSS)结肠炎小鼠肠黏膜通透性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方法 C57BL/6J小鼠(6~8周龄、体质量20 g±2 g、♂),实验分为正常对照组(饮用无菌蒸馏水+腹腔注射0.9%NS)、DSS模型组(DSS溶液+腹腔注射0.9%NS)、环孢素A组(DSS溶液+腹腔注射CsA)。小鼠自由饮用5%DSS溶液1周制备结肠炎模型,环孢素A(0.025 mg.g-1)腹腔注射给药,每天1次,共7 d。每日行DAI评分,实验结束后取结肠进行HE染色评分,结肠匀浆检测MPO活性、TNF-α、IFN-γ、IL-13和IL-17水平,另取小鼠小肠黏膜进行透射电镜检查和肌球蛋白轻链激酶(MLCK)活性测定,采用Evans blue和异硫氰酸荧光素-葡聚糖(FITC-D)方法检测小肠黏膜通透性。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对照组小鼠1周后出现明显体重减轻、便血和腹泻,DAI评分和HI评分增高,同时结肠黏膜MPO活性明显增高。电镜检查小鼠回肠黏膜上皮绒毛萎缩、排列不规则,细胞间连接复合体缩短、变宽,细胞间隙扩大,小肠黏膜通透性增高。小鼠结肠匀浆中TNF-α、IFN-γ、IL-13和IL-17水平均有不同程度增高,小肠黏膜中MLCK活性明显增高。与DSS模型组比较,环孢素A组小鼠DAI评分和HI评分明显降低,结肠黏膜MPO活性减低,回肠黏膜上皮细胞绒毛排列整齐,小肠黏膜通透性降低,小肠黏膜MLCK活性和结肠匀浆中TNF-α、IFN-γ、IL-13和IL-17水平均有不同程度降低。结论环孢素A具有明显的抗DSS小鼠结肠炎作用,机制可能与通过调控MLCK表达,改善肠黏膜通透性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