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9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4篇
临床医学   14篇
内科学   1篇
综合类   18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43篇
肿瘤学   1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7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1年   4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7 毫秒
51.
许磊  何玲  李慧  乔海法  王强  王渊 《中国针灸》2023,(4):471-478
目的: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分析针灸治疗失语症的选穴规律。方法:检索2000年1月1日至2022年4月1日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Wanfang)、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SinoMed)、PubMed、EMbase收录的针灸治疗失语症的临床研究文献。采用Microsoft Excel2021软件建立数据库,统计腧穴频次及频率、腧穴归经、腧穴分布部位、特定穴使用情况,并采用SPSS26.0软件进行因子分析,SPSS Modeler 18.0软件对处方进行关联规则分析,Gephi0.9.5绘制腧穴和经脉共现网络图。结果:共纳入140篇文献,包含146条针灸处方,涉及189个腧穴,腧穴总频次为1 211次。廉泉、金津、玉液、百会、哑门为针灸治疗失语症使用频次前5位的腧穴,经外奇穴和经验穴使用较多,使用频次前3位的经脉为督脉、足少阳胆经和任脉,所用腧穴多分布于头面颈项部,五输穴为使用频次最高的特定穴。玉液-金津、玉液-廉泉-金津和风池-玉液-金津为针灸治疗失语症的高频穴对。因子分析提取的10个公因子为针灸治疗失语症的常用腧穴配伍组合...  相似文献   
52.
目的:以吗啡为对照,观察电针对Walker 256乳腺癌细胞致骨癌痛大鼠痛阈和脾NK细胞的影响,初步电针抗骨癌痛潜在作用优势。方法:实验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假模型组、模型组、电针组和吗啡组5组,采用大鼠左侧胫骨腔内注射Walker 256乳腺癌细胞建立骨癌痛模型。电针组给予电针治疗,双侧"足三里"和"昆仑"穴,频率2/100 Hz,强度0.5-1.0-1.5 mA(各10 min),每次治疗30 min,隔日1次。吗啡组大鼠以10 mg/kg的量腹腔注射盐酸吗啡注射液,隔日1次。检测各组大鼠造模前和造模后6、10、16、20 d的体质量和缩腿潜伏期;检测大鼠脾NK细胞活性和百分率(CD_3-CD~+_(161))情况。结果:与正常组比较,造模后10 d和16 d时模型组和吗啡组大鼠体质量增长率降低(P0.05)。与正常组和假模型组比较,模型组于造模后所有时点缩腿潜伏期缩短(P0.05,P0.01);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和吗啡组缩腿潜伏期延长(P0.01),但电针组短于同期吗啡组(P0.01)。与正常组和假模型组比较,模型组和吗啡组大鼠脾NK细胞活性降低(P0.01);电针组大鼠脾NK细胞活性低于正常组大鼠(P0.05),但高于吗啡组(P0.05)。与模型组比较,吗啡组大鼠脾NK细胞百分率略增多(P0.05)。结论:电针治疗大鼠骨癌痛具有镇痛和增强免疫双重作用优势,后者主要是通过其增强骨癌痛大鼠脾NK细胞杀伤活性,而增加非NK细胞数量实现。  相似文献   
53.
《针灸聚英·四总穴歌》记载“头项寻列缺”,指出列缺与头项部疾病密切相关。古代文献从经脉循行、脏腑别通理论、气机升降及列缺主治角度阐明列缺与头项部疾病的关系。临床研究表明,列缺治疗颈椎病、头痛、落枕具有特异性。现代实验研究表明,列缺的解剖结构使得针刺该穴能加快血流速度,释放神经递质以镇痛,同时构成的“肌筋膜通路”有利于放松肌肉。此外,针刺列缺可改善椎动脉血流动力学指标,对穴位温度具有特异性。列缺治疗颈椎病的中枢机制可能是针刺给予大脑皮质刺激反应,激活小脑和枕叶多个脑功能区。  相似文献   
54.
背景:本研究通过数据挖掘技术总结分析针灸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FD)的穴位组方规律。方法:系统检索9个数据库,基于关联规则挖掘和网络分析,对FD治疗中的穴位处方进行提取和分析。通过正向推理、反向推理、贝叶斯分析等方法对伴有烦躁症状的FD患者的穴位处方进行深入分析。结果:共纳入45篇文献,涉及30个穴位,总应用频次为172次,涉及29个经穴和1个奇穴,分布于10条经脉。使用频率居前三位的穴位分别为足三里(19.77%)、内关(16.86%)和中脘(12.21%)。穴位涉及经脉最多的是足阳明胃经(34次)。最常用的穴位组合为内关和足三里。核心处方为足三里、内关、天枢、中脘。对于伴有烦躁症状的FD患者,经正向推理,穴位处方为:内关、太冲、期门、中脘、膻中、天枢、足三里;采用反向推理和贝叶斯分析,穴位处方为:内关、中脘、膻中、三阴交、天枢、足三里。结论:足三里、内关、天枢、中脘可作为治疗FD患者的主要处方。对于伴有烦躁症状的FD患者,可同时穴取内关、中脘、膻中、天枢、足三里。  相似文献   
55.
目的观察低频电针对脊神经结扎神经病理痛大鼠模型痛敏化的干预作用,探讨其可能的外周痛敏化调节机制。方法建立大鼠L5脊神经结扎模型,电针足三里和昆仑穴,观察大鼠痛觉超敏反应,运用Western blotting 法检测L4、L5背根神经节(DRG)辣椒素受体(TRPV1)与P 物质(SP)水平,采用TRPV1 激动剂6'-IRTX进行验证。结果脊神经结扎大鼠出现明显的痛敏化反应,术侧L4 DRG TRPV1 和L5 DRG SP 水平升高(P<0.05);低频电针能减轻模型大鼠的痛敏反应,抑制TRPV1、SP 水平上升(P<0.05)。6'-IRTX腹腔注射能拮抗低频电针的抗痛敏化作用。结论低频电针可减轻痛敏化,发挥对神经病理痛的治疗作用,其机制可能与其有效调控DRG TRPV1 和SP有关。  相似文献   
56.
目的:观察疏肝调神针法对偏头痛大鼠的行为学及血清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P物质(SP)、白介素-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表达的影响,探讨疏肝调神针法治疗偏头痛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Wistar雄性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疏肝调神组、普通针刺组,每组8只。疏肝调神组针刺"百会"及双侧"风池""内关""太冲",普通针刺组针刺"百会"及双侧"风池",30min/次,1次/d,连续8d。第8天针刺后采用大鼠颈后皮下注射硝酸甘油制备偏头痛模型。观察造模前后3次行为学评分变化,酶联免疫法检测各组血清中CGRP、SP、IL-1β、TNF-α的浓度。结果:造模后,各组行为学评分均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造模后2个评分时间段(60~90min及120~150min),与模型组比较,疏肝调神组、普通针刺组行为学评分明显降低(P0.05);120~150min时,疏肝调神组与普通针刺组评分较60~90min时明显降低(P0.05)。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血清中CGRP、SP、IL-1β、TNF-α的浓度明显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疏肝调神组、普通针刺组大鼠血清中CGRP、SP、IL-1β、TNF-α的浓度明显降低(P0.05);与普通针刺组比较,疏肝调神组大鼠血清中CGRP、SP、IL-1β、TNF-α的浓度显著降低(P0.05)。结论:针刺可有效防治偏头痛的发生,疏肝调神针法在抑制偏头痛大鼠血清CGRP、SP及IL-1β、TNF-α等因子的痛觉传导、减轻神经炎性反应中更具优势。  相似文献   
57.
针灸治疗阿尔茨海默病历史悠久,医学家们在此领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现代的针灸临床中,随着对阿尔茨海默病的认识更加深刻,针灸的方式也更加多样化;此外,针灸界对治疗此病的疗效规律也进行了较为全面的临床观察和总结,其中,以循证医学为基础的临床研究报告为临床提供了强有力的依据;同时,现代生物学机理的研究也为临床应用奠定了基础。明确针灸在治疗阿尔茨海默病中的价值,对阿尔茨海默病诊断、评估及治疗,都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8.
目的观察针灸干预对断奶前母本隔离模型小鼠情绪、下丘脑室旁核(PVN)神经元C-Fos及血清催产素(OT)表达的影响,探讨针灸耳穴治疗儿童抑郁症的机制及临床价值。方法将30只健康新生C57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n=10)、模型组(n=10)、模型+针刺组(n=10),除对照组外,其余小鼠进行断奶前母本隔离构建儿童抑郁症模型。采用旷场实验检测各组小鼠抑郁样行为,以免疫荧光检测PVN脑区C-Fos表达数量,以ELISA法检测血清OT的表达水平,分析组间比较结果。结果模型组的旷场中央时间百分比显著低于对照组及模型+针刺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组的总移动距离显著短于模型+针刺组和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和模型+针刺组的旷场中央时间百分比及总移动距离比较,差异均不显著(P>0.05)。模型组的PVN脑区C-Fos阳性神经元数量显著高于对照组及模型+针刺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和模型+针刺组的PVN脑区C-Fos阳性神经元数量无显著差异(P>0.05)。模型组的OT表达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及模型+针刺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和模型+针刺组的OT表达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断奶前母本隔离可显著增加小鼠的焦虑样行为及PVN脑区C-Fos阳性神经元表达,降低小鼠血清OT表达;而针灸耳穴干预可显著缓解因早期生活压力所致的情绪异常,逆转PVN脑区C-Fos阳性神经元及血清OT表达。本研究为针灸治疗儿童抑郁症提供了理论及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59.
中医外治法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睡眠障碍具有较好的抗疲劳作用, 可提高患者睡眠质量, 主要采用针刺、艾灸、推拿、中药药浴、经皮穴位电刺激及耳穴贴压等方法, 或单独应用, 或综合运用, 或与内服中药联用, 可根据患者病情及依从性选择合适的疗法, 体现中医学辨证论治及因人、因时制宜的独特优势。现有研究仍需进一步形成规范、公认的诊疗体系, 进而更好地指导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0.
目的:探讨不同强度针刺干预神经病理性镜像痛大鼠脊髓背角磷酸化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p-ERK)表达的机制。方法: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组、弱刺激手针组、强刺激手针组,每组10只。模型组采用L 5脊神经结扎(SNL)法制备神经病理性镜像痛模型;弱刺激手针组于SNL术后3~11d隔日以细针(0.22mm×13mm)对双侧"环跳"穴进行针刺干预,幅度180°,频率60次/min,持续捻转2min后留针,15min时以相同强度再刺激1次,30min时出针;强刺激手针组以粗针(0.3mm×13mm)进行幅度360°、频率180次/min的针刺干预,其它操作与弱刺激手针组相同。于SNL前,SNL后3、7、12d时检测双侧后足机械痛阈。SNL后12d,各组随机取4只大鼠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双侧脊髓背角p-ERK的表达情况。结果:SNL后3、7、12d,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同侧痛阈明显下降(P0.01);与模型组比较,7、12d时强刺激手针组同侧痛阈升高(P0.05,P0.01)。与空白对照组比较,SNL后7、12d时模型组对侧痛阈下降(P0.05);与模型组比较,SNL后7、12d时强刺激手针组对侧痛阈升高(P0.01)。模型组双侧脊髓背角p-ERK表达均高于空白对照组(P0.05),强刺激手针组双侧脊髓背角p-ERK表达均低于模型组(P0.05)。结论:强刺激手针缓解神经病理性镜像痛的机制可能与抑制双侧脊髓背角p-ERK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