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17篇
  免费   149篇
  国内免费   54篇
耳鼻咽喉   1篇
妇产科学   2篇
基础医学   23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62篇
内科学   18篇
皮肤病学   1篇
神经病学   5篇
外科学   49篇
综合类   95篇
现状与发展   1篇
预防医学   21篇
眼科学   10篇
药学   136篇
中国医学   287篇
肿瘤学   8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61篇
  2022年   62篇
  2021年   97篇
  2020年   114篇
  2019年   43篇
  2018年   32篇
  2017年   36篇
  2016年   34篇
  2015年   44篇
  2014年   95篇
  2013年   55篇
  2012年   25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AI Zhufen;LI Yiqi;WANG Xiaohong(Fujian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Fujian Fuzhou 350122,China;People's Hospital Affiliated of Fujian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Fujian Fuzhou 350004,China)  相似文献   
42.
为系统探索数据挖掘在中医诊断学领域应用的科研产出、研究主体及研究主题演化路径和前沿热点问题,研究以中国知网(CNKI)期刊数据库为数据源,收集自建库以来至2019年该领域相关文献,并利用CiteSpace和VOSviewer科学计量软件进行可视化知识图谱绘制。该研究领域的成长依次经历了起源阶段、探索阶段、发展阶段、平台阶段及新的发展阶段,学者们对该领域研究的关注度总体上呈上升趋势。目前,该领域高产作者共有35位,发文期刊主要为中医领域的核心期刊,机构以上海中医药大学、北京中医药大学、湖南中医药大学科研产出最多。研究主题主要形成四大聚类:计算机与中医辨证论治、数据挖掘与疾病用药规律、中医计量诊断、人工智能与中医四诊。主要研究主题从较早的计算机辅助诊断、数学模型、计量诊断、证素辨证等在中医诊断的应用发展至近年来的数据挖掘、关联规则、中医药、模糊数学、用药规律、聚类算法、大数据、状态辨识、名老中医等。特别是在现今互联网+及“健康中国”的时代背景下,中医诊断有了新的内涵,充分发挥数据挖掘优势,立足中医思维与名医经验,挖掘中医药真实世界的健康大数据规律成为新兴热点。  相似文献   
43.
目的:探讨生活习惯对中医心、心神的影响,为精神系统疾病防治提供一定的依据。方法:利用中医健康状态调查获得的人口社会学特征及饮食、运动、睡眠等生活习惯数据,采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生活习惯对中医心、心神的影响。结果:按时起居、运动是心、心神的保护因素(按时起居OR值分别为0.274、0.208,运动OR值分别为0.679、0.772,P<0.05);喜食口味偏重多油多盐、喜甜食是心神的危险因素(OR值分别为2.969、1.729,P<0.05);以肉食为主或者素食为主都是心的危险因素(OR值分别为2.268、1.694,P<0.05);饮食不规律、不吃早餐、吃宵夜、抽烟、喝酒、焦虑是心、心神的危险因素(OR值分别为2.434、3.796;2.724、1.826;3.290、3.328;4.133、1.715;4.506、2.061;28.926、8.469,P<0.05)。结论:不良生活习惯会促进心、心神疾病的发生,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有利于减少心、心神疾病的发生,有利于精神系统疾病的防治。  相似文献   
44.
杨春波教授系全国第三届国医大师,脾胃病名家,临床经验丰富,对脾胃湿热证有较深入研究。舌诊是中医诊病的特色诊法,文章介绍国医大师杨春波教授察舌辨湿热泄泻验案1则,并在此基础上梳理杨春波教授运用舌诊辨治湿热病经验,突出舌诊在湿热病中的优势。文章对其临床运用经验与学术观点进行总结,为湿热病的临床诊断与治疗提供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45.
绝经后骨质疏松的产生多因卵巢功用下降导致体内雌激素含量显著降低引发,其发病率高,易形成脆性骨折,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给社会和家庭带来繁重的担负。目前,临床上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仍以西药治疗为主,但西药治疗PMOP有着诸多的不良影响和并发症。该文以中医药的方法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为出发点,包括有中药方剂、针灸和运动等疗法,通过查找近期国内外的相关文献,对中医药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临床应用进行总结,并得出其具有疗效确切,副作用小的临床成效。  相似文献   
46.
目的:探讨电针治疗对血管性痴呆大鼠学习记忆能力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采用双侧颈总动脉结扎法制作血管性痴呆大鼠模型,以电针治疗,Morris水迷宫检测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western blot检测海马突触蛋白Ⅰ的表达。结果:电针治疗可明显改善血管性痴呆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增加海马突触蛋白Ⅰ表达(P<0.05)。结论:电针治疗通过改善血管性痴呆大鼠海马突触蛋白Ⅰ表达,从而改善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  相似文献   
47.
Spores of Ganoderma lucidum contain a large amount of bioactive substances and have a higher bioactivity than the fruit bodies of G. lucidum. However, ingredients from spores are less studied due to the difficulties in collecting the spores and breaking the rigid shell. In this study, a water-soluble polysaccharide named GSG was extracted from the spores of G. lucidum. GSG is characterized to be a branched glucan that contains several different kinds of linkages. It was an effective inducer of MAPKs- and Syk-dependent TNF-α and IL-6 secretion in murine resident peritoneal macrophages. Dectin-1 could recognize GSG and partially mediate its biological activities. Additionally, in vivo administration of GSG potentiated the Con A-induced proliferative response of splenocytes and induced anti-tumor activity against Lewis lung cancer in mice. Therefore, these results suggest that GSG is an effective immunomodulator and may be a promising adjuvant remedy for anti-tumor therapies.  相似文献   
48.
49.
目的探究昼夜节律基因对红花黄酮类物质生物合成的影响及机制。方法基于红花花冠转录组及代谢组数据库筛选潜在调控红花黄酮类化合物生物合成的昼夜节律基因;用qPCR测定红花各部位以及花冠单日不同时间点昼夜节律基因的表达量,液质联用测定黄酮类化合物的积累量,并分析二者的相关性;酵母双杂交实验验证昼夜节律基因的互作蛋白。结果获得7个昼夜节律基因PRR1、PRR2、ELF3、FT、PHYB、GI、ZTL,其中PRR1基因与黄酮类化合物积累量呈正相关(r≥0.7)。PRR1全长3201 bp,编码421个氨基酸,与水稻OsPRR73基因高度同源,将其命名为CtPRR1(GenBank登录号:MW492035)。CtPRR1主要在花中表达,表达量在日间逐渐升高,晚间逐渐下降;黄酮类化合物芹菜素、槲皮素、HSYA、山奈酚、Carthamin、山奈酚-3-O-葡萄糖苷以及野黄芩素的含量为白天逐渐降低,晚间逐渐升高,二者都有昼夜节律性且呈负相关(r≥?0.7)。酵母双杂实验得到2个热休克蛋白、3个AP2转录因子。结论CtPRR1对红花黄酮类成分的昼夜节律性积累起负调节作用;CtPRR1可能受这些互作蛋白的影响调控红花黄酮类成分的昼夜节律性积累。  相似文献   
50.
王河山  黄福龙  王文杰  王英豪 《药学研究》2022,41(11):721-725,730
目的 综述目前钩吻毒性及其炮制减毒的研究进展。方法 通过查阅国内外文献,对钩吻的毒性成分及其减毒存效的炮制方法进行了综述。结果 钩吻的毒性研究主要以成分结构研究及药理实验为主,在减毒方面主要从炮制、配伍、新型制剂技术几个方面开展研究,并取得一定的成效。结论 目前钩吻的减毒研究仍处于比较基础的阶段,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使钩吻减毒存效技术广泛应用在钩吻开发及临床使用中,更好地造福人类健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