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 探究参与红花黄酮类生物合成途径特别是羟基红花黄色素A(HSYA)关键短链脱氢还原酶基因(SDRs)的功能。方法 基于红花转录组数据库以及代谢组数据库,筛选参与HSYA生物合成途径的SDRs,用qRT-PCR法分析表达模式。采用无缝克隆技术构建过表达载体,以农杆菌GV3101介导遗传转化云南巍山红花品系,对转基因T2代植株进行阳性验证,并对花冠SDRs的基因表达量进行分析,UPLC-Q-TOF/MS法测定次生代谢物的含量。结果 筛选出3个参与HSYA生物合成途径的关键短链脱氢还原酶基因CtSDR1CtSDR2CtSDR3,表达量从高到低依次为花冠>叶>茎>根。花冠中表达量随花冠发育逐渐升高。对转基因T2代植株进行阳性验证后的花冠进行qRT-PCR分析发现:与空白对照组相比,转CtSDR3过表达T2代阳性植株花冠中CtSDR3基因的转录水平增加了2~3倍,次生代谢物HSYA的含量提高了7.1%~16.6%(P<0.05)。结论 CtSDR3可能参与了红花中黄酮类化合物特别是HSYA的生物合成,为阐释CtSDR3在HSYA生物合成途径中的功能提供了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2.
查尔酮异构酶(chalcone isomerase,CHI,EC5.5.1.6)是甘草黄酮类有效成分生物合成途径中的第二个限速酶,发挥重要的调控作用。本课题组在前期研究基础上,筛选出黄酮高含量甘草特异对应的CHI基因型,通过基因融合法构建了过表达CHI基因的植物双元表达载体,并通过电转法将其转化到发根农杆菌ACCC10060中,用于侵染甘草子叶和胚轴,获得过表达CHI基因的甘草毛状根系,利用qRT-PCR法测定各甘草毛状根系中CHI基因的拷贝数,并利用UPLC法测定各甘草毛状根系中4种黄酮类化合物的含量。结果显示获得了拷贝数分别为1和5的过表达CHI基因甘草毛状根系,且其总黄酮、甘草苷、甘草素和异甘草素的含量均显著高于野生型毛状根,表明过表达CHI基因能显著提高甘草毛状根中黄酮类化合物的含量。本文为解析CHI基因的功能提供了理论依据,筛选出3个过表达CHI基因甘草毛状根系用于后续扩大培养,可为离体积累甘草黄酮类化合物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藏药翁布中11种黄酮类化合物的体外抗氧化作用.方法 采用DPPH自由基清除活性、FRAP总抗氧化能力、ABTS总抗氧化能力和酪氨酸酶活性抑制等4种实验方法对11种黄酮化合物的自由基清除能力及抗氧化活性进行体外评价.结果 3,5,4'-三羟基-7-甲氧基黄酮、3,5,7-三羟基-4'-甲氧基黄酮、柽柳素、山奈酚、槲皮苷对DPPH自由基的清除较强(半数抑制浓度IC50低于维生素C);3,5,4 '-三羟基-7,3'-二甲氧基黄酮、山奈酚、5,7,4'-三羟基-3-O-β-D-葡萄糖醛酸、5,7,3',4'-四羟基-3-O-β-D-葡萄糖醛酸的ABTS总抗氧化值相对于Trolox标准溶液>0.01 mmol· L-1;FRAP法测得11种黄酮类化合物具有总抗氧化能力,但均低于阳性对照Trolox;11种黄酮类化合物对酪氨酸酶活性具有抑制活性,但IC50均高于阳性对照曲酸.结论 11种黄酮类化合物中,3,5,4'-三羟基-7-甲氧基黄酮、3,5,7-三羟基-4'-甲氧基黄酮、柽柳素、山奈酚、槲皮苷具有较强的抗氧化活性.  相似文献   

4.
双花千里光中黄酮类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双花千里光中的黄酮类成分。方法用色谱法分离化合物,光谱法鉴定结构。结果从双花千里光中分得5个黄酮及1个酚类化合物,鉴定为槲皮素、槲皮素-3-O-β-D-葡萄糖苷、山奈酚、山奈酚-3-O-β-D-葡萄糖苷、山奈酚-3-O-α-L-鼠李糖苷(1→6)-O-β-D-葡萄糖苷和咖啡酸乙酯。结论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得。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黄酮类化合物对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缺乏者红细胞氧化还原状态的影响。方法:将低、中、高浓度的槲皮素、黄芩素、芹菜素、漆黄素、木犀草素、柚皮素、桑黄素、山奈酚、葛根素和芦丁分别与G6PD缺乏者及正常者红细胞在40%红细胞悬液和全血中进行体外孵育,测定红细胞还原性谷胱甘肽(GSH)和高铁血红蛋白(MetHb)的水平。结果:槲皮素、黄芩素、芹菜素、漆黄素、木犀草素、柚皮素、桑黄素、山奈酚具有较强的氧化作用,能明显降低G6PD缺乏者红细胞GSH水平,升高MetHb水平。葛根素仅降低G6PD缺乏者红细胞GSH水平,具有较弱的氧化作用。芦丁对G6PD缺乏者红细胞GSH和MetHb均无影响。较高浓度的槲皮素、芹菜素、桑黄素亦能使G6PD正常者MetHb水平升高。黄酮类化合物的氧化作用呈一定浓度依赖性,在中、高浓度时表现明显。结论:部分黄酮类化合物对G6PD缺乏者红细胞具有氧化作用,建议G6PD缺乏者慎用富含氧化性黄酮类化合物的中草药及其制剂。  相似文献   

6.
目的 建立红花中三种黄酮类成分芦丁、槲皮素和山奈酚含量的高效液相色谱测定方法,并用此方法研究空间因素对红花中黄酮类成分含量的影响。方法 采用ODS柱,流动相为甲醇-水(45:55,PH=4),检测波长为270nm,以大豆甙元为内标。结果 在0.05-1.84μg范围,三种黄酮成分的线性关系良好,其中槲皮素和山奈酚平均回收率分别为102.1%和97.5%,RSD分别为3.05%和0.64%(n=4)。结论 本文报道的红花中黄酮醇类成分的含量测定方法简便、准确及重复性良好。研究表明空间因素对红花中三种黄酮类成分的含量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7.
乌药叶中黄酮类成分研究(2)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目的研究乌药叶的抗菌、抗炎有效成分。方法采用多种色谱学 ,化学及波谱学等方法进行分离与结构鉴定。结果在以前研究的基础上 ,又从乌药叶中分离得到 4个黄酮类化合物和 1个倍半萜类化合物 :乌药醇 (5 ) ,4个黄酮类化合物分别被鉴定为nubigenol(1 ) ,山奈酚 3 O (6″ 反式 对 肉桂酰基 ) β D 吡喃葡萄糖苷 (2 ) ,香叶木素 7 O β D 葡萄糖苷 (3 )和芦丁 (4 )。 结论这 4个黄酮类化合物均为属内首次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8.
目的建立同时测定杨梅叶中杨梅素、槲皮素和山奈酚3种黄酮类化合物含量的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方法。方法采用Thermo Scientific ODS-2 Hypersil色谱柱(200mm×4.6mm,5μm);流动相为乙腈-体积分数0.2%甲酸水溶液,梯度洗脱;柱温为40℃;流速为0.7mL·min-1;检测波长为360 nm。结果杨梅素、槲皮素和山奈酚的线性范围分别为15.0~150.0mg·L-1、1.50~15.0mg·L-1和1.0~10.0mg·L-1,r≥0.999 4;平均加样回收率分别为100.2%、94.9%和104.2%,RSD分别为1.3%、1.0%和1.7%(n=6)。应用该法测定了3批杨梅叶中3种黄酮类化合物的含量。结论该方法准确、可靠、重复性好,为杨梅叶中黄酮类活性成分的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芹菜素、木犀草素、白杨素、高良姜素、山奈酚、黄芩素6种结构相近的黄酮类化合物对肝毒性物质诱导的人正常肝细胞株L-02细胞及小鼠原代肝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并对其保护肝细胞损伤活性的强弱进行比较及结构分析。方法培养的L-02细胞及小鼠原代肝细胞分别给予10mmol·L~(-1)四氯化碳(CCl_4)、500μmol·L~(-1)牛磺酸脱氧胆酸(TDCA)、2μmol·L~(-1)川楝素(toosendanin,TSN)和25μmol·L~(-1)千里光碱(senecionine,SENE)诱导细胞凋亡。6种黄酮类化合物(100μmol·L~(-1))分别与细胞预孵15min后,加入肝毒性物质,48h后MTT法检测细胞存活率。结果与空白对照组相比,4种肝毒性药物都能明显降低肝细胞的存活率(P<0.01)。黄酮类化合物处理后,黄芩素和山奈酚能不同程度地提高肝细胞损伤模型组的细胞存活率(P<0.01)。其他4种黄酮类化合物对肝细胞存活率无显著作用。结论黄芩素和山奈酚具有抑制肝毒性物质诱导的L-02细胞和小鼠原代肝细胞毒性的作用,有潜在的抗氧化保肝活性,而芹菜素、木犀草素、白杨素、高良姜素无明显的拮抗肝毒性作用。  相似文献   

10.
查尔酮异构酶(chalcone isomerase,CHI)是黄酮类成分生物合成途径中的关键酶之一,在植物防御反应中发挥重要作用。本研究根据白木香转录组测序结果并结合RT-PCR技术首次从白木香愈伤组织中克隆得到1个CHI基因,命名为AsCHI1。白木香AsCHI1基因的开放阅读框(ORF)长654 bp,编码蛋白含217个氨基酸,其蛋白分子质量为23.11 kDa。AsCHI1蛋白具有查尔酮异构酶保守的活性位点,系统进化树显示AsCHI1蛋白为I型CHI蛋白,与棉花(Gossypium hirsutum)CHI蛋白亲缘关系较近。构建原核表达载体pET28a-AsCHI1并在E.coli BL21(DE3)菌株中成功表达AsCHI1,利用Ni2+亲和色谱纯化得到可溶性AsCHI1重组蛋白。体外酶活性分析证明重组蛋白AsCHI1可以催化柚皮素查尔酮转化为柚皮素。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结果表明白木香愈伤组织经盐、甘露醇、低温以及重金属胁迫诱导后,AsCHI1基因的表达量明显上升;植物激素脱落酸、赤霉素和水杨酸均能够诱导愈伤组织中AsCHI1基因表达,说明AsCHI1在白木香自我防御反应中发挥作用。本研究结果为进一步探讨白木香中黄酮类成分的生物合成及其在白木香防御反应中的作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甘草和大戟配伍的体外肝毒性。方法 采用显微观察法和MTT法检测不同浓度的甘草单煎液、大戟单煎液、甘草-大戟合煎液和甘草-大戟单煎混合液对人肝癌细胞HepG2增殖的影响,并比较大戟单煎液、甘草-大戟合煎液和甘草-大戟单煎混合液相当浓度下细胞毒性的大小。结果 大戟单用及大戟与甘草配伍均有细胞毒性,且呈剂量相关性;与大戟单煎液相比,甘草-大戟单煎混合液细胞毒性无明显差异,甘草-大戟合煎液细胞毒性减小。结论 甘草和大戟配伍导致大戟的体外肝毒性减小。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大黄、枳实、厚朴饮片变化对小承气汤药效组分的影响,以期为临床的合理应用和饮片的质量标准提供参考。方法采用HPLC法分别测定各类成分。大黄游离蒽醌类(芦荟大黄素、大黄酸、大黄素、大黄酚、大黄素甲醚):Syncronis C_(18)色谱柱(250 mm×4.6 mm,5μm);流动相:甲醇–0.1%磷酸;梯度洗脱;体积流量0.8 m L/min;柱温30℃;进样量10μL;检测波长254 nm。大黄结合蒽醌类(番泻苷B、番泻苷A):Syncronis C_(18)色谱柱(250 mm×4.6 mm,5μm);流动相:乙腈–0.05%磷酸;梯度洗脱;柱温30℃;进样量10μL;检测波长340 nm。枳实黄酮苷类(芸香柚皮苷、柚皮苷、橙皮苷、新橙皮苷):Syncronis C_(18)色谱柱(250 mm×4.6 mm,5μm);流动相:乙腈–水;梯度洗脱;体积流量0.7 m L/min;柱温40℃;进样量10μL;检测波长283 nm。厚朴木脂素类成分(和厚朴酚、厚朴酚):Syncronis C_(18)色谱柱(250 mm×4.6mm,5μm);流动相:乙腈–0.05%磷酸;梯度洗脱;体积流量0.7 m L/min;柱温30℃;进样量10μL;检测波长294 nm。结果小承气汤配伍剂量(大黄12 g–炒枳实9 g–姜厚朴6 g)不变,大黄、枳实、厚朴饮片改变时,小承气汤药效组分总量变化规律为:大黄–枳实–姜厚朴酒大黄–炒枳实–姜厚朴熟大黄–炒枳实–姜厚朴大黄炭–炒枳实–姜厚朴≈小承气汤大黄–炒枳实–厚朴,变化率分别为酒大黄组(6.561%)、熟大黄组(4.222%)、大黄炭组(0.118%)、枳实组(30.186%)、厚朴组(-11.218%)。除大黄炭组外,其余组的药效组分总量皆明显变化,其中枳实组变化最明显。结论同一味药材的不同炮制品在小承气汤处方中药效组分不同,对其他药味的影响亦不同,在小承气汤处方配伍中不可随意替代。  相似文献   

13.
海南含羞草中黄酮碳苷类化学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袁珂  吕洁丽  殷明文 《药学学报》2006,41(5):435-438
目的研究海南含羞草(Mimosa pudica)的化学成分。方法利用Diaion HP-20,Toyopearl HW-40,MCI-Gel CHP-20,Sephadex LH-20,RP18及硅胶等柱色谱法对海南含羞草成分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和光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分离鉴定了4个化合物:7,8,3′,4′-四羟基-6-C-[α-L-鼠李糖-(1→2)]-β-D-葡糖黄酮碳苷(I),5,7,4′-三羟基-8-C-[α-L-鼠李糖(1→2)]-β-D-葡糖黄酮碳苷(II),5,7,3′,4′-四羟基-6-C-[α-L-鼠李糖-(1→2)]-β-D-葡糖黄酮碳苷(III),儿茶素(IV)。结论化合物I为新化合物,化合物II~IV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以Nepasaikosaponin K为指标,建立柴胡属饮片中藏柴胡掺伪检测方法。方法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技术(HPLC-MS/MS),电喷雾负离子多反应监测模式,以m/z 943.6→635.5、m/z 943.6→797.4、m/z 943.6→781.5为特征离子对,对北柴胡、南柴胡、锥叶柴胡、竹叶柴胡和藏柴胡等5种常见柴胡属饮片中Nepasaikosaponin K含量进行检测。进一步考察Nepasaikosaponin K定量离子对峰面积与藏柴胡掺伪比例之间线性关系,建立柴胡属饮片中藏柴胡掺伪比例计算公式,并以Nepasaikosaponin K为指标,开展藏柴胡掺伪限度研究。结果 Nepasaikosaponin K在藏柴胡中含量约为其他种柴胡的25~140倍。藏柴胡掺伪比例为0% ~ 100%范围内的混合样品中,定量离子对m/z 943.6→635.5峰面积与掺伪比例之间的线性关系良好。不同柴胡属掺伪模拟样品的计算掺伪量与实际掺伪量偏差在0.6%~1.4%之间。3批市售疑似掺伪北柴胡饮片中藏柴胡掺伪比例分别为14%、16%和27%。结论 该分析方法专属性强,灵敏度高,测定结果准确,为柴胡饮片中藏柴胡的掺伪情况筛查与评价提供依据,同时为其他中药饮片的掺伪情况分析提供新的思路与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建立茚三酮柱后衍生化氨基酸分析仪测定N(2)-L-丙氨酰-L-谷氨酰胺(L-Ala-L-Glu)含量的方法。方法根据L-Ala-L-Glu与茚三酮反应后溶液在570nm处有最大吸收的原理,以钾钠缓冲液为流动相,将L-Ala-L-Glu洗脱后,与茚三酮进行柱后衍生反应,生成可以被分光光度计检测的有色物质,氨基酸分析仪测定L—Ala-L-Glu的含量。结果L-Ala-L-Glu在1-20mg·L^-1、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79),低、中、高3种浓度的回收率分别为94.5%,97.6%和98.7%;RSD分别为0.52%,0.10%和O.06%。结论本法操作简单,分离度良好,结果准确可靠,可用于L-Ala-L-Glu的含量测定。  相似文献   

16.
《药物评价研究》杂志是由中国药学会和天津药物研究院共同主办的国家级期刊,双月刊,国内外公开发行。办刊宗旨:报道药物评价工作实践,推动药物评价方法研究,开展药物评价标准或技术探讨,促进药物评价与研究水平的提高,为广大药物研究人员提供交流平台。内容与栏目:针对药物及其制剂的评价规范以及药学评价、安全性评价、药效学评价、药物代谢动力学评价、临床评价、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索对头孢他啶/阿维巴坦耐药的肺炎克雷伯菌体外抗菌药物治疗方案,为临床治疗方案选择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采用PCR对2株肺炎克雷伯菌株可能耐药基因进行鉴定,并对扩增产物进行测序。采用体外时间杀菌试验评估不同抗菌药物单药或联合用药对耐药菌株生长的影响。结果 膜孔蛋白严重缺失和产金属酶分别介导了两菌株对头孢他啶/阿维巴坦耐药;多黏菌素B、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和磷霉素单药或两药合并不能显示足够抗菌效果,而多黏菌素B-美罗培南-磷霉素或多黏菌素B-头孢他啶-阿维巴坦三药联合方案可分别对这2株耐药株产生强大持续的杀菌作用。结论 多黏菌素B为基础三药联合可能是对抗具有不同机制介导的头孢他啶/阿维巴坦耐药肺炎克雷伯菌的有效方案。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对滇南金线兰进行生药鉴定,明确其原植物形态和显微特征。方法 采用生药学鉴定方法,观察滇南金线兰的原植物形态、组织构造及粉末显微特征。结果 叶片呈卵形或卵状披针形,具金红色叶脉,花不倒置,唇瓣黄色,呈Y字形,前部明显扩大并2裂,裂片狭长圆形或狭倒披针形,中部收狭成长10 mm左右、其边缘具狭翅。显微结构中,根、茎横切面中皮层明显,具草酸钙针晶、黏液细胞等;叶横切面上表皮细胞乳突状,下表皮气孔类型多样,以不定式气孔为主。粉末中可见草酸钙针晶和导管。结论 滇南金线兰的生药鉴定为其资源开发利用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9.
鹿茸草始见于《植物名实图考》,是玄参科植物绵毛鹿茸草(Monochasma savatier Franch.)或沙氏鹿茸草(Monochasma sheareri Franch. ex Maxim.)的全草,具有清热解毒、祛风止痛、凉血止血等多种功效。本文利用CNKI、PubMed和SciFinder以鹿茸草(Monochasma savatier Franch.或Monochasma sheareri Franch. ex Maxim.)为主题词进行检索,对鹿茸草的品种、药材标准、化学成分以及生物活性与药理作用等文献进行综述,为鹿茸草的研究、开发、应用以及临床合理使用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20.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evaluate the in vitro antibacterial activity of a chitooligosaccharide mixture (MW 2000–30 000 Da) with a deacetylation degree of 91.5% against two representative oral pathogens, Actinobacillus actinomycetemcomitans and Streptococcus mutans. A 0.1% concentration of the chitooligosaccharides (derived from the exoskeletons of marine crustaceans) was used to estimate antibacterial activity. Approximately 2 log colony forming units (CFU)/ml of A. actinomycetemcomitans were inactivated by 0.1% chitosan after 30 min, while 120 min exposure inactivated about 4.5 log CFU/ml of this organism. In contrast, the level of inactivation against S. mutans was less than 0.5 log CFU/ml after an exposure of up to 120 min. Electron microscopy showed that the exposure of A. actinomycetemcomitans to the chitooligosaccharides resulted in the disruption of cell membranes and that it could be considered for the treatment of periodontal diseases associated with A. actinomycetemcomitan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