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2篇
口腔科学   1篇
神经病学   1篇
外科学   24篇
综合类   8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3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3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1.
杨峰  谭明生  移平 《中国骨伤》2009,22(2):150-151
前路减压植骨钛板固定是治疗颈椎病常见的方法,椎体融合器的出现为颈椎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治疗手段,我院自2002年至2006年使用Solis融合器对32例颈椎病进行治疗,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术后肾阻力指数(RI)对老年髋关节置换术后急性肾损伤(AKI)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2015 年12 月-2016 年12 月该院收住的91 例老年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应用超声测定肾脏叶间动脉 RI,根据7 d 内是否发生AKI 分为非AKI 组和AKI 组;比较两组RI 大小,同时绘制术后RI 和血肌酐(Scr) 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比较两者曲线下面积。结果 纳入研究的91 例患者,非AKI 组47 例,AKI 组 44 例。AKI 组术后肾RI 值(0.74±0.03)高于非AKI 组(0.62±0.0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术后肾RI 和 Scr 对AKI 诊断ROC 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55(95%CI :0.912,0.980)、0.778(95%CI :0.681,0.876)。结论 老年髋关节置换术后较高的肾RI 与AKI 发生有关,可作为AKI 的诊断指标。  相似文献   
13.
枕骨粗隆部测量及经板障间螺钉固定通道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提供国人枕骨粗隆部相关参数,探讨经枕骨板障间螺钉内固定的可行性。方法:用游标卡尺和量角器对30例成人干燥枕骨标本进行测量:(1)枕骨背面上项线区的测量;(2)过枕外隆突中线矢状切面的测量;(3)旁开中线15mm,经螺钉通道处的枕骨矢状切面的测量;(4)过上项线隆起外上角与出钉点连线的枕骨切面上的测量。在实验研究的基础上,对5例枕颈部失稳的患者采用经枕骨板障间螺钉和枢椎椎弓根钉固定,术前、术中测量进钉点、出钉点及螺钉通道,术后用影像学评价置钉情况。结果:上项线处的骨外板向外呈弧形隆起,此处枕骨较厚,上项线上和下缘的骨板厚度变薄,其平均厚度仍在5.7mm以上,可供置钉的骨通道约为26mm,置钉安全角度约74°。临床5例10枚经枕骨板障间固定螺钉均准确置入枕骨内外骨板之间的板障内。结论:枕骨具备行经板障间螺钉固定的条件。  相似文献   
14.
寰椎经后弓侧块螺钉固定通道的CT测量   总被引:18,自引:5,他引:13  
目的:提供国人寰椎CT测量的数据,探讨寰椎经后弓侧块行螺钉置钉的可行性。方法:采用50具寰椎骨标本,对经寰椎后弓侧块的螺钉固定通道进行多个切面的CT断层扫描并测量。结果:将寰椎后结节中点旁开18~20mm的矢状面与后弓下缘上方2mm处的水平面的交线在后弓后方的投影点确定为进钉点;进钉方向保持与冠状面垂直,在矢状面上钉尖向头侧倾斜约5°,是寰椎经后弓侧块螺钉固定较理想的置钉通道。结论:寰椎具备行经后弓侧块螺钉内固定的条件。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制备纳米羟基磷灰石/重组类人胶原基/聚乳酸复合支架材料 (nano-hydroxyapatite/ recombinant human- like collagen/polylactic acid,nHA/RHLC/PLA),观察材料的形貌特征,探讨材料对骨髓基质干细胞(BMSCs)增殖、黏附及分化等生物学行为的影响。 方法 制备nHA/RHLC/PLA复合支架材料,应用X 光衍射分析(XRD)、红外光谱分析(FTIR)、ZWICK Z005 测试机对样品的化学成分、机械性能测试和压缩强度进行测试,通过扫描电镜检查等方法观察材料的表征;将犬骨髓基质细胞(BMSCs)接种在支架材料上培养,检测材料-细胞的黏附情况及材料对细胞生长增殖的影响。 结果 nHA/RHLC/PLA复合支架材料压缩强度均大于1MPa,达到了天然松质骨的最低强度。扫描电镜结果显示:支架材料呈三维多孔结构,孔为不规则多边形,孔的走向多样,纵向和横向孔隙互为交通,孔径在几十微米到300微米不等,孔隙率为75%~83%。nHA/RHLC/PLA复合支架材料表面BMSCs的黏附、生长良好;而BMSCs的增殖能力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 结论 nHA/RHLC/PLA复合支架材料符合组织工程骨支架的力学要求,具有良好的微观结构,无细胞毒性,细胞与支架生物相容性良好。利用重组类人胶原代替动物源性胶原制备纳米晶骨修复材料,规避了动物胶原交叉感染的风险,有望成为一种理想的骨组织工程支架材料。  相似文献   
16.
经寰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技术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38,自引:11,他引:38  
目的:探讨经寰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技术的手术可操作性和临床疗效。方法:对42例寰枢椎脱位并有高位颈脊髓受压症状及体征的患者应用经寰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技术治疗,术前均行X线、CT等影像学检查;术中在直视下行C1、C2置钉,复位固定,椎板后弓植骨。其中16例难复性寰枢椎脱位采用经口腔前路松解,一期后路经寰椎“椎弓根”螺钉复位固定融合。术后颈托固定3个月。结果:42例84枚螺钉均成功置入,复位固定满意。术后36例获3-42个月随访,平均18.6个月,患者均在3~6个月寰枢椎骨性融合,未发现螺钉松动、断钉和寰枢椎再移位现象。其中4枚螺钉穿入椎动脉孔内缘1mm,但无椎动脉损伤的临床表现。31例患者脊髓功能明显改善,5例好转。结论:经寰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技术具有直视下置钉、短节段固定、术中复位、融合率高等特点,为寰枢椎脱位患者的治疗提供了一种较好的内固定术式。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手法复位联合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合并椎体裂隙征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VCFs)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014年1月至2017年1月收治的合并椎体裂隙征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94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手术方式分为A、B两组。A组45例,采用单侧入路PVP治疗,其中男17例,女28例,年龄(75.35±11.82)岁,骨密度T值为(-4.28±0.65) g/cm~3;B组49例,采用手法复位联合单侧入路PVP治疗,其中男19例,女30例,年龄(76.79±9.64)岁,骨密度T值为(-4.33±0.72) g/cm~3。记录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骨水泥注入量、并发症;分析两组患者术后1、12、18个月的VAS、ODI评分;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即刻和术后12、18个月椎体高度、后凸Cobb角;观察骨水泥在椎体内的分布并计算其分布优良率。结果: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骨水泥注入量A组为(8.42±1.24) ml,B组为(9.19±1.09) ml,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中均无脊髓神经根损伤,术后均无肺栓塞、骨水泥毒性反应、感染等并发症。骨水泥渗漏A组出现5例,B组4例,均未引起相应临床症状,未予特殊处理。骨水泥分布A组优25例,良19例,差1例,B组优45例,良4例;骨水泥分布优良率B组高于A组(P0.05)。术前及术后1、12、18个月VAS、ODI评分A组分别为8.29±0.74、2.59±0.14、3.75±0.38、3.84±0.88和40.04±3.16、9.24±2.82、12.27±2.64、15.83±2.58,B组分别为8.22±0.82、2.54±0.19、2.81±0.23、2.82±0.45和39.98±2.05、9.16±2.10、9.46±2.41、9.76±2.46;术后1个月VAS、ODI评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后12、18个月A组高于B组(P0.05)。术前、术后即刻、术后12个月及18个月椎体高度、Cobb角A组分别为(59.17±1.42)%、(85.95±2.19)%、(75.27±3.45)%、(68.34±2.24)%和(23.83±3.37)°、(15.26±2.61)°、(17.63±2.16)°、(19.46±2.54)°,B组分别为(59.31±1.87)%、(89.19±2.53)%、(88.62±2.51)%、(88.59±2.62)%和(24.72±3.78)°、(14.91±2.28)°、(15.48±2.55)°、(15.86±2.81)°。术后即刻椎体高度B组大于A组,Cobb角B组小于A组(P0.05),在随访中,B组椎体高度无明显变化,A组椎体高度塌陷(P0.05)。结论:在治疗合并椎体裂隙征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中,使用手法复位联合经皮椎体成形术较单独使用经皮椎体成形术,能够有效防止椎体再塌陷,提高患者的远期疗效。  相似文献   
18.
目的:前瞻性评价连续股神经阻滞在全膝关节置换术后镇痛及早期康复锻炼中的作用。方法:自2008年12月至2009年8月,将进行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术的80例患者进行配对设计随机分组,每组40例。A组采用术后股神经阻滞,B组采用静脉止痛泵镇痛。A组男5例,女35例,平均年龄(65.0±4.2)岁;B组男5例,女35例,平均年龄(64.7±8.5)岁。两组患者术后镇痛持续3 d.记录VAS疼痛评分、睡眠状态、膝关节功能锻练情况和不良反应发生状况。结果:A组患者在术后2、6、24、36、48、56、72 h的VAS评分明显低于B组(P<0.05或P<0.01);A组睡眠状态好于B组。A组患者术后的膝关节主动活动早于B组,B组不良反应发生例数明显大于A组,并且B组止痛药的使用频率高于A组。结论:连续股神经阻滞术后镇痛,效果良好,安全性能好,不良反应发生率低,是全膝关节置换术后理想的镇痛方法也利于患膝关节术后的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9.
A 29 amino-acid peptide derived from the rabies virus glycoprotein (RVG29) was exploited as a ligand for efficient brain-targeting gene delivery. RVG29 was modified on polyamidoamine dendrimers (PAMAM) through bifunctional PEG, then complexed with DNA, yielding PAMAM–PEG–RVG29/DNA nanoparticles (NPs). The NPs were observed to be uptaken by brain capillary endothelial cells (BCECs) through a clathrin and caveolae mediated energy-depending endocytosis. The specific cellular uptake can be inhibited by free RVG29 and GABA but not by nicotinic acetylcholine receptor (nAchR) agonists/antagonists, indicating RVG29 probably relates to the GABAB receptor besides nAchR reported previously. PAMAM–PEG–RVG29/DNA NPs showed higher blood-brain barrier (BBB)-crossing efficiency than PAMAM/DNA NPs in an in vitro BBB model. In vivo imaging showed that the NPs were preferably accumulated in brain. The report gene expression of the PAMAM–PEG–RVG29/DNA NPs was observed in brain, and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unmodified NPs. Thus, PAMAM–PEG–RVG29 provides a safe and noninvasive approach for the gene delivery across the BBB.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估活检术在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中应用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2011年1月收治的108例接受PKP手术的患者,全部患者均行术中活检术.根据术前诊断将患者分为肿瘤组(A组,18例)、诊断不确定组(B组,25例)和骨质疏松组(C组,65例)共3组.记录并比较不同组之间的活检结果情况.[结果]取材活检成功率100%,无活检相关并发症.A组中16例确诊为转移癌,2例为骨质疏松;B组中19例为骨质疏松,5例为肿瘤,1例诊断不明;C组中63例为骨质疏松,2例诊断不明.[结论]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中活检有利于明确病因诊断,尤其对于术前怀疑其病因不是骨质疏松的椎体压缩骨折患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