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5篇
  免费   20篇
  国内免费   15篇
耳鼻咽喉   1篇
基础医学   7篇
临床医学   15篇
内科学   3篇
神经病学   9篇
外科学   132篇
综合类   27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2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20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31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
12.
肌肉骨骼系统慢性疼痛是临床最常见的慢性疼痛。目前,国内外医师对慢性疼痛的认识、临床实践环境、镇痛药物种类/使用经验/了解程度、医保药品收录均有差异,故有效、规范化的慢性疼痛管理显得尤为必要。因此,亟待制定完善的、基于生物-心理-社会医学等因素的跨学科慢性疼痛管理共识,提高广大医务人员对慢性疼痛的认识与重视、规范指导慢性疼痛的管理,提高医疗质量、降低医疗成本,消除患者感觉、情感、认知和社会维度的痛苦体验,在治疗患者原发疾病的同时,改善患者的心理需求和社会功能需求。通过查阅文献,本共识专家组遵循循证医学原则,经过反复讨论和通信修改,对肌肉骨骼系统慢性疼痛管理达成共识,供广大骨科医师在临床工作中参考。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评估后路截骨短节段融合术联合双棒生长棒技术治疗严重、僵硬先天性脊柱侧凸的初步疗效。方法 回顾性研究2006年至2011年行截骨短节段融合联合双棒生长棒技术治疗7例先天性脊柱侧凸患者资料,男2例,女5例;年龄2~10岁,平均5.9岁;Risser征均为0度。记录患儿年龄、撑开次数及并发症。对影像学资料进行测量分析,测量指标包括在站立位全脊柱正侧位X线片上侧凸Cobb角、胸后凸、腰前凸、T1~S1距离及内固定的长度,对畸形的矫正情况以及脊柱、胸廓的生长状况进行评估。结果 7例患儿共接受后路截骨短节段融合联合生长棒手术48次,其中41次为撑开术,平均每例患儿经历5.9次撑开术。7例患儿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36~83个月,平均为59.4个月。冠状面主弯度数术前81.4° ,术后40.1° ,末次随访时41.1°。T1~S1从术前23.7 cm增至术后的27.0 cm,末次随访时为32.8 cm,平均年增长率为1.12 cm/年。内固定节段初次手术术后为20.5 cm,末次随访时为25.0 cm。坎贝尔的空间供肺比值(Campbell’s space available for lung ratio, SAL),术前为0.87,术后改善至0.95,末次随访时为0.97。1例患儿因脊柱生长致生长棒可撑开部分不足接受换棒术。末次随访时,无一例患儿发生并发症。结论 截骨短节段融合联合双棒生长棒技术治疗严重、僵硬先天性脊柱侧凸安全、有效,可在维持矫形的同时,保留大部分脊柱的生长潜力,但是该技术创伤较大、手术难度较高、需多次手术。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老年颈椎病前路多节段减压融合内固定术后的临床疗效,观察其影像学变化。方法 2003年1月~2012年12月收治167例多节段颈椎病患者,其中33例获得完整随访的患者资料纳入本次研究。33例患者术前和末次随访时均拍摄颈椎正侧位、过伸过屈位X线片,比较分析手术前后Cobb角和相邻节段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的变化以及术后颈椎手术节段Cobb角在动力位X线片上的变化。行颈椎日本骨科学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分析相邻节段退变骨赘形成情况及其与钛板长度的相关性,并用Epstein标准对手术结果行主观评价。结果 33例患者术后Cobb角和相邻节段ROM较术前明显增大。术后颈椎手术节段Cobb角在过屈及过伸位X片上变化不明显。骨赘形成与钛板是否偏长之间无相关性。术后JOA评分较术前明显减少,改善率为66.35%。患者主观评价结果优良率为75.76%。结论应用颈椎前路多节段经椎间隙减压融合内固定术治疗老年颈椎病,能有效改善颈椎手术节段Cobb角,手术疗效良好;术后相邻节段可能退变;部分患者术后相邻节段有骨赘形成,但与钛板是否偏长无关。  相似文献   
15.
【摘要】 目的:探讨对伴有肋骨侵入椎管的Ⅰ型神经纤维瘤病营养不良型脊柱侧后凸(neurofibromatosis kyphoscoliosis type 1,NFK-1)患者行单纯后路矫形手术的安全性和早期临床治疗效果。方法:2003年2月~2013年4月共收治8例伴肋骨侵入椎管的Ⅰ型神经纤维瘤病患者,男6例,女2例;年龄7~24岁,平均12.9岁。所有病例肋骨侵入椎管内节段均在侧凸顶点附近1个椎体节段,术前肋骨椎管占位比平均32.86%。其中7例接受单纯后路矫形融合术,1例接受生长棒矫形,均未对突入椎管内肋骨进行直接干预。回顾性分析患者术前、术后及随访时的X线片、CT、脊髓造影后CT(CTM)或MRI,对侧后凸Cobb角、躯干偏移等参数进行测量和分析;同时复习病历,记录围手术期的并发症。结果:手术时间平均为3.3h,术中出血量平均为460ml。固定节段平均为10.1个节段。手术前后胸段冠状面Cobb角分别为67.00°和34.38°,平均矫形率为48.7%。矢状面Cobb角分别为62.50°和31.25°,平均矫形率为49.9%。平均随访时间22.9个月,末次随访时主胸弯冠状面Cobb角及矢状面Cobb角分别为35.75°和33.38°。手术前、后及随访时冠状面躯干平衡分别为35.88mm、15.63mm和14.00mm;矢状位躯干平衡分别为35.13mm、18.13mm和15.50mm。手术前、后椎体旋转度分别为2.25°和1.88°,顶椎偏距分别为49.38mm和35.81mm。7例患者术后复查CT肋骨椎管占位比由术前33.36%减小为术后26.57%;2例肋骨位置未见明显变化,5例肋骨不同程度复位。2例患者术前有胸痛症状,术后胸痛症状均缓解;1例术前右下肢巴氏征(+)、踝阵挛(+),术后3个月随访病理征转阴性,无神经系统并发症。结论:对于无神经损害症状伴有肋骨侵入椎管内的Ⅰ型神经纤维瘤病脊柱侧后凸患者,对胸段脊柱直接矫形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6.
目的测试长节段猪脊柱标本在完整、松解后及内固定后的刚度变化.方法选择12节段猪脊柱标本12具,测定其前屈、后伸、侧屈及旋转时的刚度;切除椎间盘、小关节及前后纵韧带松解脊柱,测定其各向运动刚度;用钛合金材料的双棍PRSS系统进行内固定后重复测试各向运动刚度.结果与完整脊柱的刚度[前屈、后伸、侧屈及旋转的刚度分别为52.89±15.98、105.43±56.38、42.09±14.73、(16.94±4.85)N·mm/°]相比,松解后脊柱各向运动的刚度[前屈、后伸、侧屈及旋转的刚度分别为44.04±13.73、41.46±10.80、31.75±7.23、(9.10±2.07)N·mm/°]均明显减小(P<0.05),而内固定后脊柱各向运动的刚度[前屈、后伸、侧屈及旋转的刚度分别为385.96±143.25、138.96±59.41、152.56±87.15、(55.91±16.49)N·mm/°]均明显高于完整脊柱(P<0.05).结论长节段脊柱内固定术后的即刻刚度在前屈、后伸、侧屈及旋转时均高于完整脊柱.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组合式全涂层翻修股骨假体在人工髋关节翻修术中的近期X线和临床效果.方法自2001年5月至2002年11月,对10例12髋采用组合式全涂层翻修股骨柄进行全髋关节翻修术.男3例,女7例,平均年龄54.2岁(35~71岁).其中,翻修原因除1例感染性松动外,其余均为无菌性松动.X线评价包括翻修前骨缺损,翻修前后的下肢长度、股骨偏心距、前倾角及翻修后假体骨长入.临床功能评价采用Harris评分.结果10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24个月,平均13.5个月.术前6例患者双下肢不等长超过2 cm,术后所有患者双下肢均恢复或保持等长.股骨偏心距、前倾角、颈干角基本恢复至初次手术前的水平.所有患者均在术后3~5个月后完全负重,术前髋关节疼痛缓解.至最后一次随访时,有11髋股骨柄发生骨长入,1例牢固纤维长入.髋关节Harris评分由术前的平均(25.67±15.58)分升高至术后平均(72.44±9.36)分.并发症主要为术中发生股骨骨折3例,无一例患者发生感染或髋关节脱位.结论组合式全涂层非骨水泥股骨翻修假体能够极大地方便髋关节翻修术,近期X线和临床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8.
通用型脊柱内固定系统稳定性的生物力学评价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评价通用型脊柱内固定系统经椎弓根内固定装置的生物力学稳定性。 方法取 12具正常成人新鲜尸体T12 ~S3 节段脊柱标本 ,制成L2 3 、L4 5滑脱模型 ,测试标本在正常、滑脱、通用型脊柱内固定系统 (generalspinesystem ,GSS)与SOCON固定后、疲劳试验后、GSS与SOCON翻修后、再次疲劳试验后 6种请状况下的三维运动状况 ,比较各个工况数据的差异。 结果 L2 3 节段 ,正常状态前屈运动范围平均值为 8 3° ;制成滑脱标本后 ,运动范围平均值为 14 7° ;SOCON固定后 ,节段运动范围减至 3 0°,比正常状态的运动范围减小 ,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5 ) ,说明SOCON固定后可产生明显的即刻稳定作用。疲劳试验后节段运动范围平均值为 3 6°,与正常状态比较 ,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5 ) ,说明经过疲劳试验SOCON固定仍有良好的稳定作用。L4 5节段 ,正常状态前屈运动范围平均值为 8 6°;制成滑脱标本后 ,运动范围平均值为 13 7° ;GSS固定后 ,节段运动范围减至 3 2°,该节段的稳定性得到加强 ,运动范围比正常状态时还要小 ,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5 ) ,说明GSS固定后可产生明显的即刻稳定作用。疲劳试验后节段运动范围平均值为 3 7°。与正常状态比较 ,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相似文献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