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内科学   4篇
综合类   3篇
药学   3篇
中国医学   16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3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1.
目的 研究津力达颗粒对糖尿病前期大鼠内脏脂肪蓄积及其引起的炎症反应的影响。方法 将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津力达低剂量组(1.5 g·kg-1)、津力达高剂量组(3.0 g·kg-1)和阿托伐他汀组(10 mg·kg-1)。采用高糖高脂联合小剂量链脲佐菌素(STZ)少量多次腹腔注射法建立糖尿病前期大鼠模型,造模8周后,给药干预13周。测定大鼠体质量、口服葡萄糖耐量(OGTT)、空腹血糖(FBG)、空腹胰岛素(FINS)、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微型计算机断层成像技术(Micro-CT)观测内脏脂肪含量。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脂肪组织病理变化。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大鼠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6(IL-6)含量。免疫荧光法和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内脏脂肪中巨噬细胞标记物CD68表达情况。结果 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OGTT、FBG、FINS、HOMA-IR、TC、LDL-C显著升高(P<0.01),HDL-C显著降低(P<0.01),体质量与内脏脂肪含量明显增加(P<0.05,P<0.01),脂肪细胞异常肥大,CD68蛋白表达和TNF-α、IL-6含量显著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津力达各剂量组能够降低糖尿病前期大鼠OGTT、HOMA-IR、TC和LDL-C水平(P<0.05,P<0.01),减轻糖尿病前期大鼠体质量和内脏脂肪含量(P<0.05),减小脂肪细胞肥大,减少CD68蛋白表达和TNF-α、IL-6的含量(P<0.05,P<0.01)。结论 津力达可以通过减少糖尿病前期大鼠的内脏脂肪蓄积及其引起的炎症反应,从而改善糖尿病前期大鼠的胰岛素抵抗,为津力达颗粒在糖尿病前期的临床治疗中提供新的药理依据。  相似文献   
12.
高脂血症作为代谢类疾病中的一种,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逐渐升高,生活方式的不断改变,其患病率日益增高,现已成为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1],临床医生也越来越重视血脂水平的控制,而现代及传统医学越来越重视该病治疗及发病机制的研究。较多的研究显示中医药对于该病的治疗具有独特的优势,不良反应小,在降低血脂的同时改善机体的整体状态,可以多途径、多靶点的改善脂质代谢,对于心脑血管及肾脏疾病的防治具有重要的意义。现以中医“整体观念”为指导,于五脏特性出发探析高脂血症的发病机制,以发挥中医整体辨证论治的特点,以期为高脂血症的临床治疗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以脉络学说营卫理论为指导系统分析整理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现代医案,探析UAP证治规律,并利用网络药理学对证治规律中核心药对治疗UAP的分子机制进行分析。方法 通过PubMed,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库(Wanfang Data),维普数据库(VIP),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SinoMed)数据库检索自建库至2020年11月所有中药复方治疗UAP相关医案,基于脉络学说营卫理论医案证候判定标准对医案进行证候判定,运用频数统计、系统聚类分析,FP-Growth加强关联分析等数据挖掘方法挖掘UAP证治规律,并利用网络药理学对证治规律中核心药对治疗UAP的分子机制进行分析。结果 研究显示UAP高频证候前4位依次为络气虚滞、瘀血阻络、络气郁滞及痰浊阻络,高频药物有丹参、甘草、川芎、黄芪等,主要药物以化瘀通络、益气固卫、理气解郁及祛痰通络药为主;药物关联规则得到UAP治疗核心药对丹参-川芎-黄芪;药物系统聚类共得到4组药物组合;网络药理学分析显示核心药对丹参-川芎-黄芪治疗UAP的关键成分有槲皮素、木犀草素、丹参酮ⅡA等,其中关键靶点有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B1(Akt1),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1(MAPK1),Jun,白细胞介素-6(IL-6),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8(MAPK8)。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分析显示磷脂酰肌醇-3激酶-丝氨酸/蛋白激酶B(PI3K/Akt)信号通路可能是其发挥治疗作用的主要途径。结论 UAP以络气虚(郁)滞、痰瘀阻络为基本病机;治疗以益气化瘀通络为基本治法,兼以理气化痰通络;核心药对丹参-川芎-黄芪治疗UAP的机制具有多成分、多靶点、多通路特点,研究结果为后续脉络学说指导UAP相关分子水平研究提供了思路。  相似文献   
14.
神经调节蛋白-1(neuregulin-1,NRG-1)与酪氨酸激酶Erb Bs受体在心血管系统中广泛表达,具有稳定心肌细胞结构和功能、促进细胞增殖和存活、抑制细胞凋亡、抑制心肌纤维化、改善心肌能量代谢、促进血管新生等多种功能,在慢性心力衰竭(chronic heart failure,CHF)发生、发展及治疗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该文主要就NRG-1/Erb Bs信号通路在心脏正常功能的维持和慢性心衰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和展望。  相似文献   
15.
以脉络学说营卫理论为指导,指出"营卫不通、血凝不流"是冠心病心绞痛的重要病机,而"损其心者,调其营卫"是其指导冠心病心绞痛治疗的辨证基础。通过调其营卫,实现营卫相和、脉络以通是脉络学说指导冠心病心绞痛治疗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衰老引发的多病失能问题是人口老龄化对经济运行全领域、社会建设各环节、社会文化多方面乃至国家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均产生深远影响的核心原因。基于中医“治未病”思想,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需要增强预防观念,推进健康老龄化,积极防止老龄人口多病失能问题的出现。将未老先防、已老防衰、已衰防病、已病防失智失能有机结合,通过采取主动抗衰老措施来延缓甚或阻止老龄人口身体功能的减退,以实现老龄人口不得病、少得病、晚得病、不得大病、得病后能够很快康复的健康老龄化的目标,从根本上减轻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医疗、保健、养老、居家照护等社会经济压力。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中药连花清咳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临床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采用随机对照临床研究方法,纳入依据《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六版)》诊断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且存在咳嗽症状的18岁以上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分别给予常规治疗或加服连花清咳颗粒(1袋/次,3次/d)治疗14 d。主要评价指标为咳嗽症状消失率。结果:57例受试者纳入本研究,其中对照组25例,观察组32例。观察组咳嗽症状消失率为90. 6%(29/32),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4. 0%(16/25)(P0. 05),观察组的咳嗽治疗起效时间明显早于对照组(P0. 05),咳嗽症状持续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 05)。观察组的咳痰症状消失率为94. 7%(18/19),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7. 1%(8/14)(P0. 05),且观察组的咳痰治疗起效时间明显早于对照组(P0. 05),咳痰症状持续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 05)。观察组的CT好转率为96. 9%(31/32),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2. 0%(18/25)(P0. 05)。经过治疗后,两组受试者的氧合指数有不同程度升高,观察组的氧合指数升高率(52. 7%)明显高于对照组(23. 9%)(P0. 05)。观察组发热、乏力、咽干、咽痛症状消失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显示出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连花清咳有较好的改善趋势。结论: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连花清咳可以显著改善新冠肺炎患者的咳嗽、咳痰症状,促进咳嗽、咳痰症状改善,缩短咳嗽、咳痰症状持续时间,减轻肺部病变,改善呼吸功能,对发热、乏力、咽干、咽痛症状也显示出良好改善趋势。  相似文献   
18.
中医医案作为中医诊疗经验及学术观点的载体,历来是中医传承研究的重中之重。传统的“个人领悟式”方法在分析医案时难以避免存在片面性和主观性。因此,寻找一种可以全面、客观地反映医案中隐藏信息的医案研究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近些年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数据挖掘技术在医案研究中的应用也日益深入。现通过对目前医案研究领域常用的数据挖掘方法、软件及平台的应用现状进行梳理,并对每种方法在医案研究中的适用领域进行简要评述,以期为医案研究者选择合适的研究方法提供参考,为传承医案中蕴含的诊疗经验及发展中医药事业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9.
急性心肌梗死(AMI)发生后,一系列复杂病理过程导致心脏结构和功能均发生改变,心脏纤维化(MF)形成后持续进展,导致心功能逐渐降低,预后不良。近年来中草药来源的活性成分因其结构稳定、药效确切逐步受到广泛关注,或许将为新药开发提供有价值的候选化合物。研究中药单体的作用和机制有利于寻找AMI后MF的有效治疗药物。目前已有多项实验研究发现,不同种中药单体均对AMI后MF的发生发展产生不同程度的阻抑作用且机制不同。根据中医理论对心肌梗死后心脏纤维化病机演变规律的认识,治疗药物可选取益气类、活血通络类、温阳类等,而对应的中药单体种类繁多、药效和作用机制不同,因此对于中药单体治疗AMI后MF的实验研究逐步广泛开展,并取得一定成果,日后仍需更多相关研究进行深入探索。  相似文献   
20.
病毒性心肌炎是病毒感染引起的局限性或弥漫性心肌炎性病变。目前西医主要以营养心肌细胞,减轻心脏负荷为主,效果不佳。中医药在该病诊治上取得了一定疗效。脉络学说是中医学重要组成部分,是以"脉络—血管系统病"为主要研究领域,主要研究血管性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基本病理变化、临床证候特征及辨证用药的系统理论。从中医脉络学说探讨病毒性心肌炎的病理机制对提高临床疗效具有重大意义。依据病毒性心肌炎的发病因素及病理变化,提出"气阴两虚,脉络瘀阻"是该病的基本病机,依据中医学"虚则补之、实则泻之"的理论,提出"益气养阴,化瘀通络"为该病治疗原则,阐述病毒性心肌炎的辨证分型与用药,为该病的诊治提供新的思路与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