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7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3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5篇
内科学   6篇
皮肤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66篇
预防医学   3篇
药学   4篇
中国医学   46篇
肿瘤学   1篇
  2024年   16篇
  2023年   35篇
  2022年   21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15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6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目的 观察化痰通瘀解毒方提取物对人胃癌细胞株SGC-7901侵袭转移能力的影响。方法 10、20、40 μg/mL化痰通瘀解毒方提取物分别干预人胃癌细胞SGC-7901 24 h后,采用Transwell小室法检测人胃癌细胞SGC-7901的侵袭、迁移能力,分别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和Western blot法检测SGC-7901细胞中基质金属蛋白酶9(matrix metalloproteinase 9, MMP-9)和E-钙黏蛋白(E-cadherin)的表达水平。结果 4组SGC-7901的侵袭细胞数和迁移细胞数以及E-cadherin和MMP-9表达水平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呈现明显的剂量依赖性,以高剂量化痰解毒方提取物的效应最明显。结论 化痰解毒方可抑制人胃癌细胞SGC-7901侵袭和迁移能力,其作用机制可能与上调E-cadherin表达,下调MMP-9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52.
目的 研究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脏病理与肝组织中及血清病毒标志物等因素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322例HBsAg阳性超过6个月并行肝穿刺活组织检查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肝脏病理与肝组织中病毒标志物、血清HBeAg状态、血清HBV DNA水平及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水平的相关性。结果 322例患者中,肝组织炎症分级(G)>1且纤维化分期(S)>1者314例,G≥3者44例,S≥3者40例。G与S呈明显正相关 (r=0.594,P<0.05)。 肝组织HBsAg、HBcAg不同表达状态患者,不同血清HBeAg状态患者,不同血清HBV DNA水平患者的肝脏炎症分级及其肝脏纤维化分期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血清ALT水平患者的肝脏炎症分级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ALT水平与肝脏炎症分级呈正相关(r=0.322,P<0.05),而与肝脏纤维化分期的相关性无统计学意义(r=0.267,P>0.05)。结论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肝脏炎症及纤维化程度与肝组织中病毒标志物、血清HBeAg状态、血清HBV DNA水平并无明显相关性,其炎症分级与血清ALT水平呈明显正相关。  相似文献   
53.
新安医家对针灸理论形成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汪机提出“灸治疮疡”“治病无定穴”理论;吴崑将经络辨证和脏腑辨证相结合,按照五脏六腑、十二经脉分别取五输穴,且补注《金针赋》;郑梅涧提出“开风路针”“破皮针”“气针”之三针说,编写针灸歌赋;徐春甫倡导针药并用,尤其推崇灸法;王国瑞提出“穴法相应三十七穴”,首创“透穴针刺”法。新安医家针灸学术思想对丰富针灸学术理论和指导临床实践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4.
肝豆状核变性(WD)是一种罕见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其发病机制复杂,涉及多系统多脏器及体内复杂的铜稳态调节系统,其中肝脏是铜离子最常沉积的器官,肝损伤也是WD最早和最常见的表现,因此寻找一种理想的动物模型在WD研究中非常重要。本文通过对目前国际上常用的WD动物模型进行综述,系统地归纳了不同模型的背景,肝脏、神经等系统表现以及模型应用,并对不同动物模型的特点进行了比较,为各类WD动物模型的应用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55.
目的 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COPD)稳定期患者舌苔微生态多样性的特点。方法 对30例COPD稳定期患者和10例健康人舌苔标本进行16S rRNA高通量测序,并对结果进行alpha多样性分析、beta多样性分析和线性判别分析效应量(LEfSe)分析以寻找COPD稳定期患者舌苔微生态特点。结果 在OTU水平上,PLS-DA分析显示COPD组和健康对照组的舌苔菌群组成具有显著性差异;颗粒二氧化碳噬纤维菌(capnocytophaga granulosa)可能成为COPD稳定期患者的舌苔标志菌,二氧化碳噬纤维菌属(Capnocytophaga)与患者CAT评分的分值呈正相关关系。弯曲杆菌属(Campylobacter)的丰度与COPD气流受限程度相关。结论 COPD患者舌苔微生态失调与COPD疾病的发生发展有一定的相关性,二氧化碳噬纤维菌属和弯曲杆菌属可能是COPD的标志菌群。  相似文献   
56.
目的 通过观察肝豆汤(GDD)联合言语训练治疗Wilson病(WD)湿热内蕴型构音障碍患者的临床疗效,评价GDD的有效性,为WD湿热内蕴型构音障碍患者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提供更多临床数据及理论支持。方法 抽取符合条件的WD湿热内蕴型患者且存在构音障碍症状者60例,依照随机分组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例。对照组为言语训练+二巯基丙磺酸钠(DMPS),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肝豆汤治疗,8 d为1个疗程,共治疗4个疗程。比较两组治疗前后临床总有效率(Goldstein临床分级)、中国康复研究中心构音障碍分级评定评分、中医证候积分、24 h尿铜含量、改良Frenchay构音障碍评定量表评分。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0.0%(27/30),对照组患者总有效率为70.0%(21/30),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Z=-1.986,P<0.05)。与本组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改良Frenchay构音障碍评分、中国康复研究中心构音障碍分级评定、24 h尿铜均明显升高(P<0.05,P<0.01),中医证候积分显著降低(P<0.01)。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除呼吸、颌评分外,观察组患者在反射功能、唇运动、软腭运动、喉运动、舌运动及言语功能改善更明显(P<0.05,P<0.01),总体来说观察组较对照组改善构音障碍疗效更优;中国康复研究中心构音障碍分级、24 h尿铜含量均显著升高(P<0.01),观察组疗效更优。研究期间患者DPMS排铜治疗及口服GDD过程中均未出现发热、皮疹、口腔及眼睑黏膜红肿、剥脱性皮炎、呕吐腹泻或过敏性休克等严重不良反应,无病例脱落情况。结论 GDD联合言语训练治疗可以使湿热内蕴型WD构音障碍患者症状改善,疗效提高,在一定程度上提升患者的生活水平,可广泛运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57.
目的:系统评价中医应用补肾益髓法治疗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 s disease,AD)的临床疗效。方法:计算机检索CNKI、VIP、WanFang Data、CBM、The Cochrane Library、EMbase和PubMed数据库,搜集关于中医补肾益髓法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检索时限均从建库以来至2021年6月。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筛选文献后采用Revman 5.4软件进行系统评价。结果:最终纳入研究20个,共1733例患者,其中补肾益髓法的中药治疗组879例,对照组854例。与对照组(盐酸多奈哌齐片或甲磺酸双氢麦角碱或脑复康片或复方吡拉西坦脑蛋白水解物片)相比,补肾益髓法的中药治疗组简易智力状态检查量表评分[MD=2.15,95%CI(1.30,3.00),P<0.001]和有效率[RR=1.23,95%CI(1.16,1.31),P<0.001]均明显高于对照组;补肾益髓法的中药治疗组AD评估量表-认知功能部分评分[MD=-4.14,95%CI(-5.56,-2.71),P<0.001]、日常生活能力量表评分[MD=-2.48,95%CI(-3.71,-1.26),P<0.001]和中医证候积分评分[MD=-5.23,95%CI(-7.27,-3.19),P<0.001]与对照相比均明显下降;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R=0.56,95%CI(0.30,1.05),P=0.07>0.01]。结论:应用补肾益髓法的中药治疗AD可进一步改善患者的认知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和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并未增加。但由于纳入研究的质量较低,上述结论仍需更多高质量随机对照试验加以验证。  相似文献   
58.
汪机是明代中期著名的新安医家。汪机一生勤于临证,著作颇丰,〖JP2〗其针灸学术思想主要体现在《针灸问对》一书中。汪机在《针灸问对》一书中观点纷多,主张遵从经旨、“治病无定穴”、针灸必先诊脉、针法“有泻无补”、灸主温阳、无病忌灸等,并且勇于批判诸家之说,包括《金针赋》针法、“子午流注”针法、针灸补泻手法等。  相似文献   
59.
肠道菌群是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对维系人体健康具有重要作用,肠道菌群的失衡可能导致糖尿病的发生。肠道菌群的动态平衡与肾、脾、肝、肺密切相关。中药单体及复方可通过调节肠道菌群防治糖尿病。  相似文献   
60.
目的:观察逆灸“百会”“肾俞”“足三里”对阿尔茨海默病(AD)大鼠海马CA3区Tau蛋白及相关蛋白激酶糖原合成酶激酶-3β(GSK-3β)、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5(CDK5)的影响,探讨逆灸防治AD认知障碍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假手术组、模型组和逆灸组,每组9只。逆灸组取“百会”“肾俞”“足三里”予逆灸疗法,15 min/次,1次/d, 6 d为1个疗程,共干预3个疗程。逆灸完成后,采用双侧海马注射1μLβ-淀粉样蛋白25-35聚集液复制AD大鼠模型。Morris水迷宫检测大鼠空间学习记忆能力,电镜观察海马神经细胞超微结构,苏木精-伊红染色法观察大鼠海马组织病理学变化,Western blot法检测大鼠海马CA3区GSK-3β、CDK5、SynapsinⅠ蛋白表达,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大鼠海马CA3区GSK-3β、CDK5、p-Tau阳性表达。结果:与正常组、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逃避潜伏期显著延长、平台停留时间显著缩短、穿越原平台次数显著减少(P<0.01);海马超微结构观察显示神经元呈不同程度的水肿,可见突触,突触前囊内突触小泡减少,高尔基体水肿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