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0篇
  免费   4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5篇
内科学   1篇
特种医学   4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11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49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22篇
  2022年   6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3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骨属中医五体之一,具有支撑形体、保护内脏、储藏骨髓、构成运动基础结构等重要功能。骨骼的功能需要五体的配合,与肾、肝、脾等多个脏腑及经络相关。骨病的治疗应强调多脏同治、内外同治、动静结合。中药治疗骨病注重从肾、肝、脾等脏腑调治,补肾壮骨、养肝柔筋、健脾助运相配合。临床上,根据不同骨病病机,治疗用药的补肾、养肝、健脾各有侧重,同时常可配合补肾调督、清热利湿、解毒散结、活血化瘀等法。骨病的外治法包括针刺、艾灸等,中医外治法治疗骨骼疾病独具优势。骨病患者在静养之余,适当配合运动,可促使五体协调,气血畅通,有利于骨病康复。  相似文献   
52.
湿疹是由多种内外因素引起的一种具有明显渗出倾向的皮肤炎症反应,皮疹多样性,瘙痒剧烈,易反复发作[1]。湿疹的病机关键在于内在脏腑的功能失调,脾的功能失常是湿疹发生的关键;同时,《素问·至真要大论》明确指出:"诸痛痒疮,皆属于  相似文献   
53.
支气管哮喘的发生与情绪因素存在密切关系,负性情绪常诱发或加重哮喘,而哮喘的反复发作也可引起心理障碍,最常发生的负性情绪主要表现为焦虑和抑郁.针灸是近年来治疗抑郁症、焦虑症最广泛的、较有效的手段.因此在传统的以背部肺俞、大椎、定喘为主,并根据证型、病期辨证取穴的基础上,再加用百会、印堂、神门、内关、三阴交等穴调神解郁,对于治疗支气管哮喘伴发焦虑、抑郁情绪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可以更好地缓解哮喘症状,这可能是提高针灸治疗哮喘临床疗效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54.
谭程  张昶  高丹  白鹏  王军  王朋  赵吉平  王燕平 《中国针灸》2012,32(8):673-677
目的:基于肺与大肠相表里的理论,从经络学角度,通过针刺肺经和大肠经经穴,观察针刺治疗对支气管哮喘患者生命质量的改善情况。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52例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中度患者按1∶1∶1∶1的比例分入肺经穴组、大肠经穴组、肺大肠经穴组、对照组,每组13例。对照组按需吸入万托林,1喷/次,≤4次/天,疗程为12周。前3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针刺治疗,肺经穴组穴取尺泽、孔最、列缺等,大肠经穴组穴取曲池、合谷、天枢等,肺大肠经穴组穴取尺泽、孔最、列缺、曲池、合谷等,隔日针刺1次,每周3次,治疗12次为一疗程,共3个疗程(12周)。采用支气管哮喘生命质量调查问卷(AQLQ)于治疗前后评定总分及活动受限、环境刺激、情感、症状4能区,并判定疗效。结果:同组治疗前后比较,肺经穴组及肺大肠经穴组的AQLQ总分、情感能区、症状能区分值均显著升高(P<0.05,P<0.01),且肺大肠经穴组提高了环境刺激能区积分(P<0.05);大肠经穴组AQLQ总分及活动受限能区分值升高明显(均P<0.05)。组间比较:与对照组相比,肺经穴组、肺大肠经穴组AQLQ总分及症状能区有明显改善(P<0.05,P<0.01);肺大肠经穴组、大肠经穴组情感能区明显升高(均P<0.01);肺大肠经穴组的环境能区明显升高(P<0.05)。与大肠经穴组相比,肺大肠经穴组对症状能区的改善更明显(P<0.05)。结论:从肺肠论治针刺对支气管哮喘患者生命质量的改善作用更明显。  相似文献   
55.
师氏细火针和锋钩针治疗肩周炎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笔者采用师氏细火针和锋钩针治疗肩周炎取得满意疗效,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56.
通过分析近年来运用fMRI研究五输穴针刺中枢效应机制的文献,对五输穴的针刺效应机制进行整理,分析该领域整体趋向,为临床应用五输穴及今后研究提供参考。通过文献总结可知,针刺五输穴的fMRI研究主要包括静息态fMRI与任务态fMRI,研究的腧穴包括五输穴单穴和五输穴配伍。五输穴属于特定穴,其配伍应用具有特殊疗效。五输穴配伍的作用机制是通过多个脑区形成复杂协调的功能网络达到治疗效果,而不是几个单穴脑激活区的简单叠加。针刺五输穴在治疗脏腑、运动、情志等方面的病症上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7.
癃闭,是以小便量少、排尿困难,甚则小便闭塞不通为主症的一种病证。其中小便不畅,点滴而出,尿量短少,病势缓者称为"癃";小便闭塞不通,点滴皆无,病势急者称为"闭",二者统称癃闭[1]349。1癃闭虚证的病机导师认为,在临床实践中,癃闭患者以虚证居多。究其病机,主要责之于肺、脾、肾三脏。肺为水之上源,脾主运化水湿,肾主蒸腾气化。水液的代谢,尿液的排出,首先由脾之运化上输于肺,再由肺  相似文献   
58.
外感咳嗽一年四季皆可发生,虽属常见病,但经常见因治不得法而经久不愈者。刘景源教授认为治疗外感咳嗽以宣肺为第一要义,麻黄是宣肺治咳的第一要药。他借鉴前人经验,自拟“治咳八味汤”,多年来以此方加减治疗外感咳嗽疗效显著,治疗哮病发作期亦有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59.
目的研究电针足三里穴对Ⅲ度烫伤大鼠口服补液时胃排空率和胃黏膜血流的影响。 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20只SPF级成年大鼠分为5组:假伤后胃内补液组(GR组)、烫伤后胃内补液组(SGR组)、烫伤后电针+胃内补液组(SGR+EA组)、双侧迷走神经切断+烫伤后胃内补液(VGX+SGR组)、双侧迷走神经切断+烫伤后电针+胃内补液组(VGX+SGR+EA组),每组24只。在1 000 mL无菌蒸馏水中,加入3.5 g丙酮酸钠、3.5 g氯化钠,1.5 g氯化钾和20.0 g葡萄糖,配置丙酮酸钠口服补液盐(Pyr-ORS),调节pH值至7.35。将大鼠麻醉后分别行颈动脉、股静脉和股动脉分离术并置管。烫伤大鼠采用沸水(100 ℃,15 s)造成背部约35%总体表面积(TBSA)的Ⅲ度烫伤,假烫伤大鼠采用温水浸泡(37 ℃,15 s)。烫伤后即刻,每只大鼠给予皮下注射0.5 mL 0.9%氯化钠溶液和500 mL丁丙诺啡用于止痛。采用输液泵立即经胃管输注Pyr-ORS,持续1 h。VGX+SGR组和VGX+SGR+EA组大鼠烫伤前进行双侧迷走神经切断术。SGR+EA组和VGX+SGR+EA组,选择足三里穴进行针刺,连接电针仪,强度为2 mA,2~100 Hz,针刺深度7 mm,在给予烫伤大鼠Pyr-ORS的胃内补液后,持续电针刺激0.5 h。分别于烫伤后2、4 h检测各组大鼠胃排空率、胃黏膜血流量。数据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LSD-t检验。 结果烫伤后2、4 h,SGR组、SGR+EA组、VGX+EA组和VGX+SGR+EA组大鼠的胃排空率[2 h:(16.5±3.2)%、(22.6 ± 3.7)%、(13.6±3.0)%、(14.2±3.2)%;4 h:(12.9± 2.4 )%、(17.1±2.3)%、(10.8±2.7)%、(12.7±2.5)%]均分别低于GR组[2 h:(45.9±4.6)%;4 h:(42.4±5.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2 h:(t=18.18、13.67、20.37、19.60,P值均小于0.05);4 h:(t=28.29、24.71、28.67、27.96,P值均小于0.05)。SGR+EA组的胃排空率高于SGR组、VGX+SGR组和VGX+SGR+E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2 h:t=4.32、6.54、5.94,P值均小于0.05);4 h:(t=4.38、6.15、4.49,P值均小于0.05)]。烫伤后2、4 h,SGR组、SGR+EA组、VGX+EA组和VGX+SGR+EA组大鼠胃黏膜血流量[2 h:(54.0±7.3)、(74.6±8.7)、(42.0±5.5)、(45.2±6.2) BPU;4 h:(46.0±6.8)、(65.6±10.1)、(37.8±5.6)、(42.7±6.4) BPU]均分别明显低于GR组[2 h:(142.0±18.1) BPU;4 h:(127.4±16.5) BPU],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2 h:(t=15.67、11.67、18.35、17.56,P值均小于0.05);4 h:(t=15.80、11.07、17.81、16.58,P值均小于0.05)];SGR+EA组与SGR组、VGX+SGR组和VGX+SGR+EA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2 h:(t=6.28、10.97、9.53,P值均小于0.05);4 h:(t=5.58、8.33、6.63,P值均小于0.05)]。 结论电针足三里穴能促进Ⅲ度烫伤大鼠口服补液后的胃排空率,增加胃黏膜血流,提高口服补液的疗效,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兴奋迷走神经有关。  相似文献   
60.
目的:借助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探索中风偏瘫患者度中心性(DC)及动态度中心性(DDC)变异系数针刺前后的差异。方法:选取发病1个月内右侧梗死的中风患者,共18例,进行基本资料的获取及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法(FMA)、Brunnstrom评价法的评估,采集静息态、针刺态的功能磁共振图像,进行全脑DC、DDC变异系数的比较。采用偏相关分析方法对DC、DDC变异系数和临床数据、评分进行分析。结果:针刺态与静息态的DC在左侧顶下小叶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针刺态与静息态的DDC变异系数在右侧额上回、右侧额中回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纠偏后,年龄和左侧顶下小叶针刺态DDC变异系数具有相关性,病程和左侧顶下小叶静息态DDC变异系数具有相关性,下肢Brunnstrom评分和右侧额上回、右侧额中回针刺态DC具有相关性。结论:DC及DDC变异系数在针刺态中存在不同于静息态的变化,且DDC变异系数与病程、年龄和运动功能均具有相关性,表明针刺对中风患者脑功能,尤其是运动相关脑功能的调整功能,并反映出针刺态脑功能的持续变化,为针刺留针提供证据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