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007篇
  免费   321篇
  国内免费   1110篇
耳鼻咽喉   57篇
儿科学   13篇
妇产科学   26篇
基础医学   471篇
口腔科学   66篇
临床医学   696篇
内科学   517篇
皮肤病学   36篇
神经病学   230篇
特种医学   436篇
外科学   1509篇
综合类   1338篇
现状与发展   3篇
预防医学   236篇
眼科学   95篇
药学   296篇
  1篇
中国医学   146篇
肿瘤学   266篇
  2024年   15篇
  2023年   46篇
  2022年   109篇
  2021年   110篇
  2020年   147篇
  2019年   120篇
  2018年   101篇
  2017年   100篇
  2016年   128篇
  2015年   134篇
  2014年   330篇
  2013年   318篇
  2012年   406篇
  2011年   435篇
  2010年   417篇
  2009年   401篇
  2008年   292篇
  2007年   451篇
  2006年   328篇
  2005年   252篇
  2004年   270篇
  2003年   323篇
  2002年   251篇
  2001年   224篇
  2000年   138篇
  1999年   177篇
  1998年   99篇
  1997年   92篇
  1996年   83篇
  1995年   44篇
  1994年   25篇
  1993年   40篇
  1992年   16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4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扩大经蝶入路进入海绵窦内侧腔的应用显微解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临床开展扩大经蝶入路进入海绵窦内侧腔手术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用50例成人头颅标本.在显微镜下对蝶窦外侧壁、蝶鞍、海绵窦及周围结构进行解剖学观察并测量。模拟扩大经蝶入路磨除海绵窦腹侧骨质,切开海绵窦内侧壁,显露海绵窦内侧腔。结果颈内动脉(ICA)明显隆起于蝶窦侧壁的占58%,蝶窦内隆起呈管型占3%。鞍底硬膜分为2层,海绵窦内侧壁的上部南垂体硬膜构成,无骨性结构支撑;下部由骨周硬膜构成,有蝶窦侧壁骨质支撑。两侧海绵窦内侧壁的距离为(14.8±2.7)mm。海绵窦内侧腔位于C4段ICA与垂体之间,腔内为丰富的静脉丛,最宽可达7mm,但常因ICA扭曲而闭塞。无颅神经穿越海绵窦内侧腔,ICA是扩大经蝶入路探查海绵窦遇到的第一个主要结构。结论扩大经蝶入路进入海绵窦内侧腔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32.
目的评价哌拉西林/他佐巴坦治疗肾移植患者中重度肺部感染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 对35例肾移植患者应用哌拉西林/他佐巴坦治疗中重度肺部感染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34例存活,1例死亡。哌拉西林/他佐巴坦治疗的有效率是91.43%,细菌清除率为92.59%,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57%,主要是血肌酐轻度升高,但1周后逆转正常。结论 对于肾移植后的中重度肺部感染应给予高度重视和积极救治,及时给予有效的抗生素和联合治疗措施,调整免疫抑制方案和纠正低蛋白血症是治疗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33.
脊髓前动脉损伤致脊髓缺血性损伤模型的MRI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研究经脊髓前动脉损伤,致脊髓缺血性损伤模型的高场强MRI信号表现特征。方法:选用12只家犬经颈前手术入路,切断脊髓前动脉,经高场强MRI扫描,对照病理分析脊髓前动脉损伤后脊髓的MRI信号变化特征。结果:脊髓前动脉损伤后脊髓MRI表现出异常T2WI高信号,且出现在脊髓前动脉损伤节段的前2/3,多表现为一例受累及或偏向一例。结论:MRI能确定脊髓缺血性损伤的部位及信号特征。  相似文献   
34.
目的分析胃癌肝转移后实施肝切除患者的预后因素。方法对1996~2003年间实施肝切除的45例胃癌肝转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临床病理学指标与患者生存期之间的关系。结果45例接受肝切除的患者有2例死于术后严重并发症。获得随访的39例患者的1,3,5年的总体生存率分别为54%,32%和21%。中位生存时间为29.5月,6例患者存活时间超过5年。胃周淋巴结转移、侵袭深度、辅助化疗、肝脏转移灶数目以及胃癌患者的组织学分级均与患者生存期之间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但年龄、性别、肝脏转移灶的最大直径以及是否进行肝脏介入治疗与患者的生存期之间未见相关性。结论无腹腔淋巴结广泛转移的胃癌肝转移后实施肝切除术可以延长患者的生存期。  相似文献   
35.
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p53基因突变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中 p5 3基因第 4~ 8外显子的突变规律及其意义。 方法 取瘢痕患者手术切除的瘢痕疙瘩和增生性瘢痕标本各 12例 ,并设患者自身正常皮肤标本及血标本为对照。体外分离、培养上述组织标本的成纤维细胞。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 单链构象多态性(PCR SSCP)分析方法和基因测序法 ,检测各种组织成纤维细胞中p5 3基因的突变情况。  结果  12例瘢痕疙瘩标本中有 9例p5 3基因外显子 4、5、6、7出现点突变和移码突变 ,增生性瘢痕标本、正常皮肤标本及血标本中均未检出突变。 结论 p5 3基因突变是瘢痕疙瘩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36.
目的 探讨原位肝移植术后乙型肝炎病毒再感染的预防。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173例乙肝相关性肝病病人,移植前后给予抗病毒药物预防乙型肝炎病毒再感染,拉米呋啶2例,拉米呋啶+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166例,阿德福韦+HBIg5例,观察临床表现、血清HBV、HBVDNA及肝活检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等指标。结果 应用拉米呋啶预防的2例病人,有1例再感染,其血清HBsAg、HBeAb、HBcAb和HBVDNA均阳性,肝活检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有HBsAg表达。用拉米呋啶+HBIg预防的166例中,有3例再感染,血清均HBsAg、HBeAb和HBcAb阳性,肝活检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有HBsAg表达,其中1例血清HBVDNA阳性,有1例经治疗后HBsAg又转阴。用阿德福韦+拉米呋啶+HBIg预防的5例中,血清学和肝活检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均无HBsAg表达。结论 原位肝移植术是治疗HBV相关性终末期肝病的有效手段,拉米呋啶+HBIg或拉米呋啶+阿德福韦+HBIg联合应用可以有效预防乙型肝炎病毒的再感染。  相似文献   
37.
压迫及非压迫因素在实验性神经根性疼痛中的作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压迫及非压迫因素在实验性椎间盘源性神经根性疼痛中的作用。方法:取大鼠白体脊椎关节突修剪后放置在L5神经根下.造成对L5神经根的直接压迫(压迫组);取大鼠白体尾椎椎间盘组织无压迫下放置在L5神经根表面(非压迫组):同时设立对照组。术后不同时间点测定各组大鼠后足底机械刺激疼痛阈值的变化。结果:压迫组与非压迫组大鼠后足底均产生了一个长时程机械刺激疼痛阈值的降低;与压迫组相比.非压迫组大鼠术后1天就开始出现了疼痛阈值降低(P〈0.05),明显早于压迫组大鼠,并且疼痛阈值降低更加显著:而压迫组大鼠术后1周时才出现明显的疼痛阈值降低(P〈0.05)。对照组大鼠疼痛阈值没有发生明显的改变。结论:尽管压迫和非压迫因素都参与椎间盘源性神经根性疼痛的发生.但二者作用的时间不同+在椎间盘突出的早期阶段非压迫因素可能在疼痛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随后压迫因素可能逐渐成为致痛的主因。  相似文献   
38.
目的 探讨颈椎脊索瘤的临床特点及外科治疗方法与疗效。方法 对1989年至2006年接受手术治疗的8例颈椎脊索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男5例,女3例;年龄34-72岁,平均53.8岁。依据肿瘤的WBB分期,实施次全或全椎体切除术3例,矢状切除术2例,次全或全脊椎切除术2例,颈椎管内脊索瘤囊外摘除术1例。脊柱稳定性重建术中,取自体髂骨植骨5例,钛网内骨水泥填塞前路椎体支撑2例。术后行辅助放疗。结果 患者术后神经根性刺激症状较术前明显缓解或消失,颈髓压迫症状多有1-2个级别以上的改善。术后病理检查均可见典型“Physaliphorous细胞”。随访3~120个月,平均43.5个月。内固定物融合良好,植骨融合率100%。肿瘤局部复发4例,1例死于肿瘤复发后的高位截瘫并发症,全脊椎切除者未见复发迹象。7例未见远处转移,1例颈椎管内脊索瘤者既往有骶骨脊索瘤手术史,故考虑为原发骶骨脊索瘤继发硬膜下转移。结论 颈椎脊索瘤临床相对少见,早期症状不典型,诊断应重视CT和MR检查。全脊椎切除术结合术后局部放疗可降低局部复发率。  相似文献   
39.
给大鼠应用环孢素(CsA)50mg/kg·d灌胃,共10天,引起高血糖症及血浆和胰腺组织中胰岛素水平下降。同时联合应用川芎嗪(LIG)50mg/kg·d共10天,能有效地防止和(或)减轻CsA引起的上述变化。LIG还有效地减轻了CsA引起的尿血栓素B_2和尿血栓素B_2/6-酮-前列腺素F_(1α)值的升高。结果提示LIG对CsA引起的胰岛β细胞毒性的防护作用可能与调节前列胰素代谢有关。  相似文献   
40.
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下腰痛及再突出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7  
[目的]探讨腰椎间盘摘除术后下腰痛以及腰椎间盘再突出的情况。[方法]在采用后路腰椎板开窗突出椎间盘摘除手术的患者中,随机选择200例,对其中获得5a以上随访的84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手术前后下腰痛JOA评分以及影像学结果进行统计处理。[结果](1)79.8%的患者残留下腰痛,其中14.3%患者存在严重的下腰痛(JOA 1),75%的严重下腰痛患者在35岁以下;(2)13例患者行二次手术,其中12例为腰椎间盘再突出,1例为腰椎不稳,13例患者中主要是50岁以下的成年男性。[结论]年轻患者更易发生严重的下腰痛以及腰椎间盘再突出,在年轻患者首次手术时可以根据情况适当考虑脊柱融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