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4篇
  免费   34篇
  国内免费   15篇
内科学   8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18篇
药学   93篇
  1篇
中国医学   121篇
  2024年   35篇
  2023年   78篇
  2022年   24篇
  2021年   15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18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20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71.
中药的性味包括四气五味(四气即寒、热、温、凉;五味即酸、苦、甘、辛、咸),是药物性能的重要标志之一。中药性味的辨识与确定是正确指导中医药性实践的重要步骤,同时也是一个长期的、综合的、不断完善的过程。传统上主要通过口尝、取象比类、以药物效应反推等方法辨识中药四气五味,现代中医药工作者在传统方法的基础上结合现代药物研究方法和技术进行创新,从不同侧面对四气五味药性规律进行探讨,为揭示中药药性本质提供了新视角。该文通过梳理中药性味理论的起源、发展历程、中药性味辨识的研究方法及研究思路,总结归纳中药性味的辨识方法,为继承和发展中药药性理论提供新方法,为促进中医药现代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2.
目的:建立符合中医辨证用药特点的外感热毒出血大鼠模型,在此基础上初步探讨生地炭凉血止血作用的机制。方法:采用腹腔注射内毒素(LPS)同时皮下注射干酵母相结合的方法建立外感热毒出血大鼠模型,观察大鼠肛温的变化,测定全血和血浆黏度,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含量,肉眼观察大鼠舌、肺、胃、肝、肾组织学变化情况。结果:模型组大鼠舌色稍红,胃黏膜无明显损伤,双侧肺脏色泽灰黯,黯红色瘀斑瘀点较多见,肺叶表面有较多出血部位,多呈点状、条索状和圆斑状;肝脏、肾脏均可见瘀血点。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腹腔注射LPS同时皮下注射干酵母4 h后肛温有所升高(P<0.05),造模给药6 h后,肛温明显升高(P<0.01);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全血高切、中切、低切黏度明显增加(P<0.05),血浆黏度明显增加(P<0.05);PT、TT、APTT延长(P<0.05),FIB含量相对增加(P<0.05)。生地炭组在造模6 h后明显降低了肛温(P<0.05),明显降低了全血高切、中切、低切黏度(P<0.05),显著降低了血浆黏度(P<0.01);明显缩短PT、TT、APTT(P<0.05),降低FIB含量(P<0.05);生地炭组舌象和胃黏膜正常,肝脏、肺脏、肾脏形态结构均基本正常,肝脏、肾脏无明显瘀血,肺泡壁毛细血管有轻微瘀血,肺泡腔内有少量的渗出液。结论:生地炭通过影响内、外源性凝血途径、降低FIB含量,降低全血高切、中切、低切黏度及血浆黏度,共同发挥了凉血止血的作用。  相似文献   
73.
《中国药房》2018,(8):1036-1039
目的:建立乙肝益气解郁颗粒的高效液相色谱(HPLC)指纹图谱。方法:采用HPLC法,色谱柱为Diamonsil C18,流动相为水-乙腈(梯度洗脱),流速为1.0 m L/min,检测波长为230 nm,柱温为30℃,进样量为10μL。以芍药苷为参照,测定10批样品的HPLC图谱,采用《中药色谱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系统》(2004 A版)进行相似度评价,确定共有峰。结果:10批样品的HPLC图谱有34个共有峰,相似度均大于0.98;经验证,10批样品HPLC图谱与对照指纹图谱具有较好的一致性。结论:该研究所建指纹图谱可为乙肝益气解郁颗粒的真伪鉴别和质量评价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4.
基于高效液相法考察不同炮制方法对香附中香附烯酮和α-香附酮的含量的变化规律。取不同产地20批的香附,经醋制、四制和酒制炮制后;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香附烯酮和α-香附酮的含量;利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法比较香附不同炮制品的香附烯酮和α-香附酮的含量,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探究香附烯酮和α-香附酮之间的相关性。在不同香附炮制品中,生香附和四制香附之间的香附烯酮含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生品香附烯酮含量高于四制香附;香附烯酮和α-香附酮含量呈负相关(r=-0.231,P<0.05)。不同产地香附中2种成分含量差异较大,香附烯酮含量经过醋制,酒制和四制后较生香附均下降,α-香附酮含量在醋制中含量较生香附降低,经过酒制和四制后有所升高。且随着香附中香附烯酮含量的升高,α-香附酮含量有一定程度的降低,这对香附不同炮制品的质量评价标准和炮制工艺的选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5.
目的通过对延胡索醋炙工艺、物性参数及成分含量之间的测量,分析其动态变化过程和相关性,并进行醋炙工艺优选。方法首先依据Box-behnken法建立3因素3水平的醋炙工艺Box-behnken设计表。分别测定延胡索生品及不同醋炙品的物性参数(振实密度、pH值、氧化值);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样品中总淀粉含量;利用高效液相法同时测定样品中延胡索乙素及原阿片碱含量。最后对所有参数进行皮尔逊相关性分析,绘制延胡索乙素含量及原阿片碱含量间的模型函数回归曲线。结果醋炙工艺中炒制时间、炒制温度、辅料用量程度越高,均会使pH值降低。炒制温度和辅料用量相同时,随着醋炙时间增加,总淀粉含量减少而支链淀粉含量有所增加,延胡索乙素含量降低,振实密度也随之下降,并与总淀粉含量呈现显著正相关性。炒制时间和炒制温度相同的条件下,辅料用量越多,原阿片碱含量升高。延胡索乙素含量随着原阿片碱含量升高而升高,达到峰值后下降。结论通过对工艺、物性以及含量参数的分析可以看出,不同的变量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和动态传递过程。可以通过对工艺的控制,得到最优醋制品,成品的醋炙延胡索也可以通过对某一含量或物性参数的测量,推断其品质。最优醋炙工艺为:炒制温度110℃,炒制时间17.5 min,辅料用量10%。  相似文献   
76.
目的:建立银花清咽纳米乳喷雾剂HPLC指纹图谱同时测定绿原酸、木犀草苷、甘草酸铵和丹皮酚的含量,对多批成方制剂进行质量评价。方法:采用Diamonsi C18色谱柱(250 mm×4.6 mm,5 μm),乙腈(A)-0.2%磷酸水溶液(B)为流动相,梯度洗脱,柱温30℃,检测波长:350 nm,进样量为10 μL。运用"中药色谱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系统"评价10批次银花清咽纳米乳喷雾剂HPLC指纹图谱相似度,SPSS 24.0、SMICA 14.1软件进行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和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结果:10批样品中出现32个共有峰,相似度均大于0.96,样品共聚类为3类,对其来源进行确定,指认了绿原酸、木犀草苷、甘草酸铵、丹皮酚4种成分,这几个成分的线性范围分别为2.8~22.4,0.07~0.56,0.36~2.95,1.12~8.96 μg·mL-1结论:该方法准确简便,专属性强,重复性好,适用于银花清咽纳米乳喷雾剂的综合评价和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77.
目的 研究丹参多酚酸盐对四氯化碳(CCl4)致肝纤维化小鼠的保护作用及其对Notch-Hes1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 50只小鼠按照体质量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对照组和低、高剂量实验组,每组10只。模型组、对照组和低、高剂量实验组小鼠腹腔注射40%CCl4橄榄油溶液3 mL·kg-1建立肝纤维化模型,然后低、高剂量实验组小鼠分别按26和52 mg·kg-1的剂量灌胃给予丹参多酚酸盐;对照组小鼠按0.4 mg·kg-1的剂量灌胃给予秋水仙碱;正常组和模型组灌胃给予等量0.9%NaCl,每天1次,连续28 d。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法检测血清谷丙转氨酶(GPT)和谷草转氨酶(GOT)水平,用实时荧光聚合酶链反应法检测肝Notch1、Jagged1和Hes1基因的表达水平。结果 低、高剂量实验组和对照组、模型组、正常组的GPT含量(28.13±6.26),(27.40±6.25),(27.23±3.09),(78.22±12.16)和(27.08±3.40)U·L-1  相似文献   
78.
目的 对菌类中药的生物学特性、入药部位、生长环境和药性药效之间相关规律进行挖掘,为“辨状论质”理论加强佐证,为菌类中药的开发和利用提供参考。方法 对常用菌类中药的入药部位、性味归经、异养方式及其功效进行归纳总结。通过查阅《本草纲目》《神农本草经》《中国植物志》及文献资料,核对2020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部分地方标准收录的菌类中药。结果 共筛选出28味常见菌类中药,不同菌类中药的性味归经、入药部位、习性、生境都不同,对其相关信息进行统计,在四气中,平>寒>温;在五味中,含甘味>含苦味>含淡味>含辛味=含咸味;在入药部位中,子实体>菌核>复合体>子座=外皮=其他;在归经中,肺>肝=心>脾=肾>胃;在习性中,寄生>腐生>共生=兼性寄生=兼性腐生。结论 菌类中药以寄生与腐生为主,四气以平居多,五味以含甘味居多,归经以肺、心、肝经居多,滋补、利水是其主要功效。菌类中药的色泽、习性、入药部位及生境均与其性味功效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为其深入研究、临床使用及资源开发提供全面的文献参考及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9.
脑缺血再灌注损伤(CIRI)的发生率、致残率和病死率极高,严重影响人类生命健康。近年来,现代医学在CIRI诊治方面有一定进展,却依然存在术后康复困难、药物不良反应等问题,CIRI亟需新的治疗药物。中药黄酮类化合物作为一类重要的中药有效成分,其可发挥抗氧化、抑制细胞凋亡、抗炎等药理作用改善脑组织损伤,对提高CIRI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延缓社会人口老龄化具有重要意义。大量研究发现,中药黄酮类化合物可通过调控细胞表面受体Toll样受体4/核转录因子-κB(TLR4/NF-κB)、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PI3K/Akt)、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AMPK/mTOR)、Ras同源基因家族成员A/Rho相关卷曲螺旋蛋白激酶(RhoA/ROCK)、核因子E2相关因子2/Kelch样环氧氯丙烷相关蛋白1/血红素加氧酶-1(Nrf2/Keap1/HO-1)、Notch等信号通路,调节脑缺血及再灌注后相关蛋白的转录表达,缓解脑组织损伤的加剧进而改善CIRI。该文分析了近年来国内外的相关文献,对中药黄酮类化合物改善CIRI的作用机制及相关通路进行综述,并在代谢水平上探究CIRI新的治疗方向,旨在为进一步开发和应用中药黄酮类化合物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0.
目的 探讨丹参抗成纤维细胞增殖作用的有效成分及分子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索氏提取法制备丹参多种提取物及萃取部位;以抗人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HSF)增殖的活性为导向,MTS法筛选活性部位,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 UPLC-Q/TOF法分析丹参活性成分;通过反向对接预测试药抗细胞增殖的机制,RT-PCR检测caspase-3、MAP2K1、MAPK1增殖相关基因的表达水平。结果 丹参石油醚提取部位有较强的抗HSF增殖的活性,能显著增加G0/G1 期细胞的比例,降低增殖指数(PI),其主要活性成分为丹参酮类化合物;反向对接预测结果显示,丹参酮类化合物抗HSF增殖机制主要与调节caspase-3和MAP2K1等靶点及其相关通路有关;隐丹参酮能够上调caspase-3基因的表达,下调MAP2K1、MAPK1基因的表达,与预测结果相吻合。结论 丹参抗HSF增殖作用的机制与丹参酮类成分调节MAPK、VEGF等信号通路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