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8篇
  免费   38篇
  国内免费   48篇
耳鼻咽喉   1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70篇
临床医学   25篇
内科学   3篇
皮肤病学   3篇
神经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10篇
外科学   199篇
综合类   96篇
预防医学   8篇
药学   3篇
中国医学   3篇
肿瘤学   30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24篇
  2022年   19篇
  2021年   24篇
  2020年   19篇
  2019年   28篇
  2018年   18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24篇
  2015年   18篇
  2014年   22篇
  2013年   31篇
  2012年   31篇
  2011年   34篇
  2010年   33篇
  2009年   22篇
  2008年   26篇
  2007年   20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目的探讨并对比分析应用专用工具的运动学对线全膝关节置换和机械对线全膝关节置换的早期临床结果。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3月至2021年3月间,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因膝骨关节炎行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术,术后随访时间大于3个月且随访资料完整的患者,排除类风湿性关节炎等炎性关节病、髌股关节严重对位不良以及既往有膝关节侧副韧带或后交叉韧带损伤的患者;按对线方法分为专用工具运动学对线全膝关节置换(KA-TKA)组和机械对线全膝关节置换(MA-TKA)组,记录手术前后髋-膝-踝(HKA)角度,术前及术后3个月的膝关节临床评分(KS-C)和膝关节功能评分(KS-F),术后3个月的遗忘关节评分(FJS),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共有162例患者纳入研究,其中KA-TKA组82例,MA-TKA组80例。两组患者术后HK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KA-TKA组患者的KS-C评分(t=2.259)、KS-F评分(t=1.994)和FJS评分(t=2.945)均高于MA-TKA组,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 结论KA-TKA与MA-TKA相比,术后下肢力线相似,具有更好的临床评分表现和更高的膝关节功能表现,以及更高的FJS评分。  相似文献   
12.
<正>急性坏死性筋膜炎首先由Jones于1871年描述,1952年由Wilson正式命名~([1])。它是一种罕见但致命的软组织感染,以浅筋膜和相邻组织的迅速扩展性坏死为特征,常伴有全身中毒性休克。在发病初期其发病部位的皮肤主要表现为红斑与温度明显升高等,然后逐渐出现水疱及破溃流脓等现象,而在早期握雪感与组织坏死等典型症状比较少见,易与蜂窝组织炎、丹毒及气性坏疽等相混淆,常常误诊~([2])。本病常常是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测颅颈交界处第1齿状韧带的解剖结构,探讨其临床意义。 方法 收集颅颈标本18具,解剖显露第1齿状韧带等结构,观察其起止、毗邻、行程及形态;HE染色,观察其组织学特点。 结果 第1齿状韧带出现率为100%,薄膜型50%(9例),致密型22.2%(4例),疏松型27.8%(5例);位于延髓上段脊髓侧方,纤维呈长三角形向外上方集中,在椎动脉后方跨越,在椎动脉的头侧止于硬膜并与之融合。其脊髓的附着部位于脊神经前后根之间,远端与第2~8齿状韧带融为一体,近端达延髓水平。组织学显示齿状韧带由胶原纤维组成。 结论 第1齿状韧带对维持脊髓位置稳定具有重要作用。齿状韧带将蛛网膜下腔分成前后两部分,脑脊液压力不平衡可导致脊髓前后部分所受的应力不等,脊髓前方可能承受更高的压力刺激从而加重或诱发脊髓前角细胞及皮质脊髓束的损伤,这可能是导致肌萎缩侧索硬化症的解剖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椎动脉和第1颈神经穿经硬膜处的形态特点及毗邻结构,探讨高血压合并枕颈部疼痛的发生机制。 方法 头颈部标本18具,解剖剥离法暴露,观察椎动脉穿经硬膜处部位及毗邻结构、椎动脉与第1颈神经(C1)的位置关系。 结果 椎动脉在寰枕外侧关节内后侧穿经硬膜,穿经处形成边缘光滑的圆孔,直径6.5~9.0 mm,硬膜与椎动脉外膜由纤维结缔组织连结。C1神经前后根自脊髓发出向外侧走行于椎动脉内侧并在其下方相伴共同穿经硬膜孔(100%),其中与动脉壁相贴者66.7%(12例);神经嵌入动脉壁者22.2%(4例);隔有硬膜组织者11.1%(2例)。C1神经根出孔后走行于椎动脉与椎动脉沟之间。 结论 椎动脉穿经硬膜孔处位置固定,孔边缘致密,限制椎动脉扩张,利于颈椎活动时维持椎动脉供血,当全身血压波动时椎动脉管径不会产生明显变化,以维持后循环血液动力学稳定,但血压升高有可能将C1颈神经根卡压在硬膜边缘,椎动脉搏动刺激C1颈神经根导致椎枕肌痉挛,出现枕颈部疼痛。这可能是高血压合并枕颈部症状的形态学基础。  相似文献   
15.
<正>硬脊膜破裂(incidental durotomy,ID)是脊柱手术中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脊柱手术硬脊膜破裂的整体发生率为1%~17%[1]。其中腰椎手术硬脊膜破裂发生率最高,Kalevski等[2]报道其发生率为12.66%。早期、准确的诊断是成功处理的关键。在硬脊膜破裂的治疗方面缺乏系统的治疗原则,从而导致并发症的增多[3]。笔者就脊柱手术硬脊膜  相似文献   
16.
骶骨肿瘤、结核、骶髂关节骨折脱位的手术常需要显露骶骨。由于骶骨形态的复杂性及骶骨毗邻结构的特殊性,前侧入路需进入腹腔一盆腔或腹膜外途径,对骶骨上部前侧病变较为适用;而对于骶骨及骶后部病变,后入路则较为适用;对于骶尾下部病变,由于从前方显露困难,从后方术野浅表且可以将骶前组织分离推向前方,所以选择后人路为佳。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钩钢板治疗Neer II型锁骨骨折术后锁骨中段骨折的潜在危险因素。 方法在2009年3月至2019年7月期间,有294例患者使用了钩钢板治疗锁骨远端骨折并符合入选标准,其中279例术后未发生锁骨中段骨折的患者(对照组)、15例发生了术后锁骨中段骨折的患者(并发症组)。本研究收集了患者的数据,包括性别、年龄、骨折患侧、体重指数、吸烟情况、最内侧螺钉的种类、是否由住院医师作为术者进行手术、术中钩钢板是否进行了塑型、钢板的孔数、钩的深度、并发症的发生时间和发生时有无第二次创伤。本研究采用卡方检验对所有潜在的危险因素在对照组和并发症组间进行了比较。最后对具有统计学差异的变量进行了Logistic回归分析。 结果高龄患者在使用钩钢板治疗锁骨远端骨折后,更容易出现锁骨中段骨折(OR= 3.478; 95% CI : 1.719~15.407; P= 0.003)。 结论患者高龄可以显著增加钩钢板固定后锁骨中段骨折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老年髋部骨折术前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独立危险因素并评价抗凝治疗方案,为临床制定合理的抗凝方案提供参考。方法笔者回顾性分析自2014-01—2015-12诊治的536例老年(≥60岁)髋部骨折。对纳入的患者术前发生DVT的可疑危险因素(年龄、性别、是否多处骨折、是否合并恶性肿瘤病史、高脂血症、静脉血栓栓塞症病史、吸烟史、发生骨折至入院时间、糖尿病史等)进行统计分析,得到独立危险因素。对患者抗凝药物的使用情况进行整理分析,参照最新指南评价抗凝治疗方案是否合理。结果共纳入203例,其中术前并发DVT 53例。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高脂血症、抗血小板药物服用史、静脉血栓栓塞症病史、发生骨折至入院时间、骨折前是否长期卧床是独立危险因素(P0.05)。入组患者在住院期间均使用低分子肝素进行DVT的防治,但是剂量疗程有所不同。结论合并高脂血症、既往静脉血栓栓塞症病史、骨折前长期卧床是老年髋部骨折术前并发DVT的独立危险因素,而骨折前有抗血小板药物服用史、发生骨折至入院时间24 h则是有利因素。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抗凝方案基本符合指南推荐,但合理性仍有待改进。  相似文献   
19.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6,(19):1811-1814
[目的]评价依那西普在强直性脊柱炎后凸畸形术前降C-反应蛋白的临床应用疗效和安全性。[方法]2006年10月~2014年10月,接受治疗的41例强直性脊柱炎患者纳入本研究,根据其治疗方式分为依那西普组(依那西普治疗)和常规组(常规药物治疗);依那西普组16例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其中12例行后凸矫形手术,年龄20~47岁,平均36.4岁。常规组25例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其中8例行后凸矫形手术,年龄18~50岁,平均38.5岁。对所有患者用药2周,按常规检测患者血清CRP、ESR,并对两组患者进行对比研究。[结果]两组患者手术效果显著。依那西普组较常规组治疗能更快速的降低CRP、ESR,第2周时较对照组有明显改善,两组比较有明显差异。[结论]依那西普能快速降低AS患者围手术期炎症指标,相对传统治疗方案,其临床疗效更显著,因此认为AS畸形患者围手术期应用依那西普能取得更好的降C-反应蛋白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20.
正先天性脊柱畸形是椎体先天发育异常引起脊柱在冠状面上的不平衡生长而导致的脊柱畸形~([1])。而半椎体畸形作为椎体形成障碍中的一种,是先天性脊柱侧凸最常见的原因,约占先天性脊柱侧凸的46%~([2])。目前,国内外已有较多关于半椎体导致的先天性脊柱畸形的手术治疗的报道~([3-7]),但以单发半椎体畸形居多,多发半椎体畸形的手术治疗报道相对较少。本院于2015年8月采用后路半椎体切除椎弓根钉内固定术治疗先天性多发半椎体畸形脊柱侧凸1例,现将诊疗过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