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6篇
  免费   2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1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6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51篇
综合类   16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2篇
中国医学   6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目的:观察肢体缺血预处理对家兔肢体缺血再灌注后肺损伤时肺抗氧化系统的影响并探讨其机制。方法:健康家兔30只,随机分为假手术对照组(SC)、缺血再灌注组(IR)和缺血预处理组(IPC),每组10只。实验结束时,取肺组织测定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黄嘌呤氧化酶(XOD)活性和丙二醛(MDA)、一氧化氮(N0)含量,同时计算肺系数及进行肺病理学检查。结果:肢体缺血再灌注后肺组织SOD、GSH-PX活性和NO含量显著下降,XOD活性和MDA含量明显增高,肺系数升高,肺组织病变明显,肢体缺血预处理可明显缓解上述变化。结论:家兔肢体缺血再灌注后,肺抗氧化功能下降参与肺脏的损伤过程,肢体缺血预处理对这种肺损伤有明显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42.
目的 探讨利用腰臀皮瓣、臀大肌皮瓣治疗骶骨肿瘤术后局部切口长期不愈合甚至局部坏死、缺损等并发症的临床疗效. 方法 1998年1月-2006年1月,9例骶骨肿瘤术后出现切口局部皮肤坏死,残腔或内固定器械暴露,伴深部创口感染、皮肤缺损等并发症.男6例,女3例;年龄20~57岁.皮肤坏死范围为4 cm×3 cm×3 cm~6 cm×6 cm×4 cm.手术行臀大肌局部皮瓣移位4例,腰臀皮瓣移位4例,两者联合应用1例. 结果 术后9例皮瓣全部成活.3例创口I期愈合,6例创口经换药后3周~4个月愈合.3例术后1~2个月供区出现平均3 cm×2 cm瘢痕;1例术后2周供区脂肪液化,皮下积液,打开创口,通畅引流后好转.患者供区移植皮瓣无血管危象发生.9例术后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13个月,皮瓣色泽、弹性良好,无明显臃肿,感觉功能佳.1例患者术后12个月随访创口仍有间歇性极少量清亮渗液,但局部无感染现象. 结论 应用腰臀皮瓣和臀大肌皮瓣修复骶骨肿瘤术后切口长期不愈合甚至局部坏死、缺损等并发症是一种安全可靠、适用的办法,术后皮瓣供区与移植区外形美观,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43.
范相成  许刚  李玮 《中国骨伤》2005,18(10):579-579
自1995—2004年,采用改良牵引折顶法整复新鲜月骨前脱位11例,效果满意,现总结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4.
2001年3月~2010年5月,我院采用髂骨移植合并张力带固定治疗10例严重粉碎性尺骨鹰嘴骨折患者,取得良好效果。1材料与方法1.1病例资料本组10例,均为男性,年龄21~48岁。2例为闭合骨折,8例  相似文献   
45.
目的 探讨上下肢开放性骨折创面并发感染的影响因素及对策.方法 选取2002年3月-2010年10月于医院住院手术治疗的四肢长骨开放性骨折患者276例,其中创面感染89例,为观察组;187例未发生创面感染者为对照组;将两组患者骨折部位、Gustilo损伤分级、损伤原因、受伤后至医院清创时间、院前处理、手术方式等临床资料进行统计评估.结果 观察组患者受伤后至清创时间>8 h、院前处理不当、感染倾向未及时处理率分别为:71.91%、70.79%、73.03%,对照组分别为:15.51%、21.39%、5.8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使用髓内钉、使用钢板、使用外固定架等危险因素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受伤后至清创时间>8h、院前处理不当、感染倾向未及时处理均是开放性骨折创面感染的危险因素,应积极采取合理措施,降低患者创面感染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46.
外伤性颈椎间盘突出症的特点和治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陈鑫  高曙光  雷光华  滕红林  陈雷 《中国骨伤》2008,21(12):924-925
目的:回顾分析外伤后颈椎问盘突出症62例,旨在找出其特点及规律.方法:62例,男46例,女16例;年龄19~63岁,平均36.4岁.临床表现为四肢肌力下降、触痛觉减退,其中四肢对称性瘫痪30例,上肢运动瘫痪重于下肢19例,一侧瘫痪而对侧痛温觉障碍13例.58倒手术治疗,取髂骨植骨钢板内固定25例,钛网植骨内固定20例,未做内固定13例.4例行保守治疗.结果:58例切口均Ⅰ期愈合.随访6~28个月,平均11个月,四肢功能都有不同程度的恢复,其中恢复到正常者24例,余34例肌力感觉明显恢复.JOA评分由术前的平均5.6分上升至平均12.7分.结论:外伤性颈椎间盘突出症的手术治疗效果明确.  相似文献   
47.
模拟肿瘤对颈胸段脊柱不同部位破坏后的生物力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评价颈胸段脊柱T1在模拟溶骨性肿瘤不同部位(肋椎关节、椎弓根和关节突)的破坏情况下的生物力学特性,从而为采取预防性稳定手术提供理论依据,减少脊柱不稳发生神经损害的可能性,指导临床工作。方法:取6具新鲜冷藏人体尸体脊柱标本(C7-T2),测量胸椎在不同部位损伤后对脊柱稳定性的影响。按照不同的破坏部位分别为正常标本组(IS),椎体破坏(30%椎体面积破坏,下同) 椎体后壁破坏(VB PW),椎体破坏 肋椎关节破坏(VB CVJ),椎体破坏 椎弓根破坏(VB P),椎体 肋椎关节 椎弓根破坏(VB CVJ P),椎体 肋椎关节 椎弓根 关节突破坏(VB CVJ P FJ)。结果:椎体按照不同的部位破坏后,其屈服载荷按照完整标本、VB PW、VB CVJ、VB P、VB CVJ P和VB CVJ P FJ依次分别为(3549±254)、(3043±204)、(2680±164)、(2440±146)、(2168±110)和(1734±74)N,依次比正常标本下降了14·2%、24·5%、32·8%、40·0%和52·8%。结论:椎体和椎弓根同时破坏比单纯椎体破坏更加不稳,此时如有关节突关节破坏,后方承受载荷的结构如关节突关节将不能从后方支持椎体,发生椎体塌陷的危险性更高,可考虑采取预防性稳定手术。  相似文献   
48.
脊柱结核的早期诊断和治疗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脊柱结核早期的临床表现和影像学特点。方法对19例脊柱结核患者行X线、CT和MRI检查,同时行PPD试验、血沉、胸片、胸部CT和ECT等检查。明确诊断后再进行正规抗结核治疗。结果脊柱结核早期患者全身结核毒性症状并不典型,患者均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局部疼痛,其中8例患者曾被误诊。CT检查能清晰地显示椎体内较小的溶骨性、虫蚀状改变等骨质破坏灶及其内毛玻璃状高密度的死骨(19例),周围可伴有骨增生硬化带(10例),可伴有椎前软组织肿胀。MRI发现椎体骨炎(19例)及终板破坏,以及骨内小脓肿。早期椎间盘信号正常或高信号为主、椎间隙正常。结论脊柱结核早期患者常表现为局部疼痛,可不伴有典型的结核中毒症状。CT能显示早期微小的脊柱结核病变如骨质破坏、死骨等现象;MRI能清楚显示椎体骨炎、终板和(或)椎间盘的破坏和椎体内小灶骨脓肿。结合CT和MRI两者优点,可较早诊断脊柱结核;从而指导临床尽早进行抗结核治疗,避免漏诊、延迟诊断或误诊带来的不良后果,具有较大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49.
无骨折脱位的急性中央型颈髓损伤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目的:描述无骨折脱位的急性中央型颈髓损伤的临床特点。方法:收治2l例无骨折脱位的急性中央型颈髓损伤,男16例,女5例,平均年龄57.4岁。随访时间3个月-2年。记录所有病例入院时和终末随访时的ASIA运动评分,分析颈椎MRI的表现,全部病例经保守治疗后,其中有6例手术治疗。结果:神经功能均有不同程度改善,全组、保守治疗组和手术治疗组各自治疗前后ASIA运动评分有差异(P<0.01),而保守治疗组和手术治疗组治疗前后评分差值之间无差异(P>0.05),多数病例遗留手内在肌功能有不同程度损害。结论:无骨折脱位的急性中央型颈髓损伤的临床特点是:发病率并不低;其损伤机制是多原有颈椎退变,受伤时颈过伸,使颈髓前后受夹压,使脊摄灰质损伤重于白质;保守治疗效果较满意,手术治疗应慎重,后期手术提倡前路减压、融合。  相似文献   
50.
目的:构建携带人神经营养素3(hNT3)基因的重组慢病毒表达载体。方法:通过双限制性内切酶消化和连接的方法构建pGC-E1-hNT3-EGFP质粒,将该质粒转化大肠杆菌DH5α,通过PCR、酶切、测序和对比验证hNT3,通过Lipofectamine 2000将pGC-E1-hNT3-EGFP、pHelper 1.0和pHelper 2.0三质粒系统共转染293T细胞包装病毒,经大量扩增后,应用实时定量PCR法鉴定和测定滴度。结果:克隆得到512 bp目的hNT3全长基因,经过PCR扩增、酶切鉴定、序列测定证实,hNT3基因成功克隆到慢病毒载体中,可实现hNT3基因的表达,且病毒滴度为5×107TU/L。结论:成功构建表达人hNT3基因的慢病毒载体并能在293T细胞中扩增获得足够高的病毒滴度,可作为基因转染的有效工具在将来神经损伤修复实验研究中得到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