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0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4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2篇
特种医学   1篇
综合类   32篇
药学   19篇
中国医学   51篇
肿瘤学   1篇
  2024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22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43 毫秒
71.
凤仙草不同提取物对三种皮肤真菌抑制作用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 实验材料 ①菌株 :导致手足癣病、甲癣病的主要 3种致病真菌 :红色毛癣菌、石膏样毛癣菌、白色念珠菌 ,购于广州市皮肤病研究所 ;②培养基 :沙搏氏培养基 (杭州微生物试剂厂 ,批号 :990 4 2 6 ) ;③药物与试剂 :凤仙草 (南京中药饮片厂 ,出厂日期 :990 6 14 ) ,经鉴定为凤仙花科植物凤仙 (ImpatiensbalsaminaL .)。达克宁 (西安杨森制药有限公司 ,批号 :0 0 0 6 0 12 57) ,喷脚灵 (四川联发医疗保健品有限公司 ,批号 :2 0 0 0 0 6 0 4 ) ,氯仿 (广州新成精细化工厂 ,批号 :2 0 0 0 0 32 3) ,正丁醇(广州化学试剂二厂…  相似文献   
72.
中药复方配伍及有效物质基础研究,是中药复方药理学研究的重点.随着各种技术的发展,为从实证意义上理解复方配伍的合理性及有效物质基础研究提供了可能性.当前中药复方配伍及有效物质基础研究主要包括以下二个方面:  相似文献   
73.
五苓散加味治疗小儿遗尿30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五苓散加味治疗小儿遗尿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7例遗尿患儿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n=30)采用五苓散加味治疗;对照组(n=27)采用醋酸去氨加压素治疗。疗程1个月,随访2个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3.33%,对照组88.89%,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复发率治疗组6.66%,对照组33.33%,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五苓散加味治疗脾虚膀胱气化不利型小儿遗尿临床疗效显著,且复发率低。  相似文献   
74.
对近年来蛇床子有效组分蛇床子香豆素类成分透皮吸收特性及蛇床子挥发油促透皮吸收作用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75.
谢臻  曹骋  曾元儿  江滨 《中成药》2011,33(5):889-892
目的 星点设计-响应面法优化大承气汤中和厚朴酚与厚朴酚的提取工艺.方法 以乙醇体积分数、提取时间、溶媒比为自变量,和厚朴酚与厚朴酚总提取百分含量为因变量,通过对自变量各水平的多元线性回归及二项式拟合,用响应面法选取较佳工艺,并进行预测分析.结果 确定最优提取工艺为60%乙醇19倍量.回流提取90 min.结论 星点设计.效应面法优选的大承气汤提取工艺,方法简便.精度更高.  相似文献   
76.
目的:研究肉桂酸单体在Caco-2细胞模型中的吸收机制.方法:用Caco-2细胞单层模型研究肉桂酸的双向转运机制,考察时间、浓度、pH和P-gp抑制剂对肉桂酸吸收的影响.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检测肉桂酸的浓度,计算其表观渗透系数(Papp).结果:肉桂酸在caco-2细胞模型中的转运与时间和浓度呈正相关,转运过程受pH的影响,P-gp抑制剂维拉帕米对其转运有影响.从单层细胞层顶端到基底端的转运与基底端到顶端的转运无显著性差异.结论:肉桂酸在caco-2细胞模型中的吸收以被动转运为主.  相似文献   
77.
目的 研究佛手及属间药用植物化橘红、广陈皮的亲缘关系,同时建立了HPLC指纹图谱。 方法 运用HPLC法对佛手同属的3种药用植物进行测定,对其进行主成分分析及聚类分析,实现了预分类,制定了原料药材的选择方法。 结果 测定了样本的HPLC的色谱峰,从获得的17个不同产地的佛手药材的HPLC指纹图谱比较,结果从检测出17个分离度良好的共有指纹峰可以看出它们之间的相似性良好,说明佛手这一植物所含的化学成分分布及比例较稳定;使用SPSS分析软件,采用欧氏距离进行聚类分析,样品的聚类结果理想,19个样本可聚为8类,即样本1、7~10和15处于一类,样本2和3处于一类,样本4、14、16和17处于一类,样本5、6和11处于一类,样本12和样本13分别单独处于一类,而同属药用植物化橘红(样本18)和广陈皮(样本19)分别单独处于一类,可较明显地与佛手样品区分。 结论将佛手及其属间3种药用植物的中药指纹图谱及主成分聚类分析相结合,丰富了中药鉴定的理论内容。  相似文献   
78.
目的 对显脉香茶菜Rabdosia nervosa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方法 采用现代色谱方法进行分离、纯化,通过现代波谱技术对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结果 从显脉香茶菜中又分离得到10个二萜类化合物,分别鉴定为长管贝壳杉素E(1)、牛尾草乙素(2)、parvifoline G(3)、四川香茶菜丁素(4)、黄花香茶菜甲素(5)、黄花香茶菜乙素(6)、毛果香茶菜贝壳松醇(7)、延命草醇(8)、11β-hydroxy-6, 7-seco-6, 19: 6, 20-diepoxy-1α, 7-olide-ent-kaur-15-one(9)、isodocarpin(10)。结论 化合物19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得。  相似文献   
79.
野生建兰菌根的显微结构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兰科植物菌根的形态解剖特征,了解内生真菌与兰科植物共生的方式。方法:野生建兰采自粤北山区,样品采用Trypan Blue染色法、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菌根的内部结构,并计算兰根中的细胞感染率。结果:菌根真菌由根被和外皮层侵入到皮层薄壁组织,在皮层薄壁细胞内形成菌丝团,并扩展成一定的感染区域。部分皮层细胞内的菌丝团已被消解吸收,菌丝体呈团块状。结论:野生建兰具有典型的兰科菌根构造。菌根真菌只感染皮层薄壁细胞,而不侵染到表皮细胞内部和中部的维管柱。兰科植物通过消解胞内菌丝团而摄取养分。  相似文献   
80.
程怡  陈文俊  郭波红  陈秀娟  郭委 《中草药》2008,39(6):847-850
目的 研究麝香缓释双层片MSDT和普通片(MT)单剂量口服的人体释药药力学过程.进行缓释效果和生物利用度评价.方法 对8名健康自愿男性受试者随机交叉单剂量口服麝香缓释双层片和普通片,用气相-质谱联用手段测定人血清中麝香酮,数据经DAS软件处理得到两者体内的动力学参数;根据药时曲线的AUC面积计算麝香缓释双层片和普通片的相对生物利用度.结果 人体单剂量口服麝香缓释双层片和普通片的主要动力学参数分别为:Cmax:(0.532±0.005)、(0.679±0.049)μg/mL(P<0.05);tmax(h):2.0、(2.062±0.177)μg/mL(P>0.05);吸收半衰期t1/2(h):(6.677±0.143)、(1.581±0.116)h(P<0.05);AUC0~∞:(6.033±0.111)、(6.041±0.229)μg·h/mL(P>0.001);MRT0-∞:(41.848±2.343)、(26.303±3.807)h(P<0.001);麝香缓释双层片的相对生物利用度为(99.87±4.232)%(n=8).结论 麝香缓释双层片首剂量速释层能与普通片一样迅速释药,能保持良好的缓释效果与普通片有显著性差异,缓释片与普通片具有生物等效性.所试剂量范围内麝香缓释双层片的药时曲线符合一级吸收的一房室模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