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8篇
  免费   19篇
  国内免费   7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9篇
内科学   21篇
皮肤病学   1篇
神经病学   1篇
综合类   25篇
药学   4篇
中国医学   80篇
肿瘤学   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4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15篇
  2018年   18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2篇
  2006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目的 采用知识图谱及文献计量学方法总结蚓激酶相关研究的脉络、热点和发展趋势。方法 检索2001年至2020年中国知网数据库(CNKI)中蚓激酶相关研究文献。应用CiteSpace软件对作者、机构和关键词进行共现、聚类、突现分析,并绘制知识图谱。结果 共纳入文献508篇,发表4篇文献及以上的作者有13人,其中以扈荣良和张守峰发文最多;主要研究机构以黑龙江中医药大学为主。共有373个关键词被纳入,其中“蚓激酶”出现频次最高(274次),中心性最高(0.68);关键词聚类分析形成了12个聚类标签;共得到6个突现词,其中突现强度最大的关键词是“临床观察”(6.0717),突现时间最近的关键词是“疗效”(2010-2016年)。结论 通过关键词共现、聚类、突现分析得到,蚓激酶相关研究的热点主要集中在药物制备工艺研究、细胞与分子基础研究、动物实验与临床研究三个方面。这些方面的深入研究需要影响力大的作者进行沟通交流,加强机构间的合作,并大力开展蚓激酶相关研究,加强领域内研究人员的科研培训,从而促进该领域的发展。  相似文献   
72.
73.
目的 评价阿托伐他汀治疗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患者的有效性,为该病患者的循证治疗提供证据。方法 计算机检索PubMed、Cochrane图书馆、EMbase、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库(Wanfang)、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等数据库中的随机对照试验(RCT),检索时限均从建库至2018年10月。采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客观评价其临床疗效。结果 共纳入22个RCTs,10 971例患者。对其中20个RCTs进行Meta-分析,结果显示:(1)与常规治疗组相比,阿托伐他汀组的左室射血分数(LVEF)、6 min步行距离明显增加[MD=7.56,95% CI(4.13,10.98),P<0.000 1;MD=20.06,95% CI(9.77,30.35),P=0.000 1],N末端脑钠肽(NT-proBNP)、脑钠肽(BNP)、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值明显减小[MD=-153.23,95% CI(-186.97,-119.49),P<0.00001;MD=-96.74,95% CI(-117.10,-76.38),P<0.00001;MD=-5.69,95% CI(-8.11,-3.27),P<0.000 01;MD=-6.80,95% CI(-8.65,-4.95),P<0.000 01];(2)有7个研究涉及阿托伐他汀的剂量,与40 mg治疗组相比20 mg治疗组的LVEDD、LVESD、NT-proBNP、BNP明显减少[MD=-5.13,95% CI(-6.05,-4.21),P<0.000 01;MD=-0.84,95% CI(-1.50,-0.17),P=0.01;MD=-26.53,95% CI(-47.68,-5.37),P=0.01;MD=-17.63,95% CI(-32.66,-2.59),P=0.02],LVEF及6 min步行距离明显增加[MD=9.13,95% CI(7.95,10.31),P<0.000 01;MD=22.24,95% CI(7.06,37.43),P=0.0004]。定性分析结果显示阿托伐他汀可有效改善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的临床症状及患者心功能状况。结论 阿托伐他汀对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患者治疗效果显著,且可以有效预防无症状型心力衰竭进一步发展,但上述结论尚需更多大样本高质量的临床试验加以验证。  相似文献   
74.
临床中,慢性心力衰竭病人存在不同程度的认知功能障碍,以轻微认知功能障碍为特征,临床评价较困难。若不进行有效干预,后期可发展为阿尔茨海默病或血管性痴呆,因此,早期发现并进行有效防治具有重要临床意义。现回顾慢性心力衰竭认知功能病人的流行病学资料,对慢性心力衰竭病人认知功能损害特征进行描述,主要表现为执行功能受损,同时比较不同评价量表在心力衰竭病人认知障碍中的应用特点。  相似文献   
75.
目的 探讨扶正化瘀胶囊对心肌梗死(MI)大鼠心脏结构和功能的影响.方法 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扶正化瘀胶囊组、盐酸法舒地尔组和假手术组,每组8只.结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制作MI大鼠模型,假手术组只穿线,不结扎.术后给予相应药物治疗4周,假手术组和模型组给予去离子水.治疗4周后采用超声心动图检查评价大鼠心脏结构和功能的变化.结果 模型组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短轴缩短分数(LVFS)、室间隔收缩末期厚度(IVSTs)低于假手术组,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Dd)、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Ds)高于假手术组(P<0.01);盐酸法舒地尔组LVDs低于模型组,LVEF、LVFS均高于模型组,两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扶正化瘀胶囊组IVSTs、LVEF、LVFS均高于模型组,LVDd、LVDs低于模型组(P<0.05).结论 抗纤维化中药扶正化瘀胶囊可改善MI大鼠左室重构并能提高心功能.  相似文献   
76.
[目的]探讨宁心解郁胶囊的抗抑郁作用及可能的机制。[方法]以孤养加慢性轻度不可预见性应激方法建立大鼠抑郁模型,用Open-Field方法进行行为学评定,观察模型大鼠给药前后的行为学变化。[结果]经过孤养加慢性轻度不可预见性应激方法造模后的大鼠,Open-Field行为学评定中模型组大鼠的总路程、平均速度、中央活动路程、中央活动时间、各角的活动路程和时间均较空白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大鼠的总活动路程、平均速度、中央活动时间、中央活动路程、下边活动路程、下边活动时间、各角的活动路程和时间均较模型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活动路程较模型组增加,活动时间较模型组增加,且以中剂量组效果显著。[结论]宁心解郁胶囊具有抗抑郁作用,对大鼠抑郁行为有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77.
目的 对依达拉奉超适应症用药治疗病毒性脑炎的有效性及安全性进行循证医学评价。方法 检索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维普中文期刊全文数据库(VIP)、万方数据库、the CochraneLibrary、PubMed和Embase数据库中有关依达拉奉治疗病毒性脑炎的随机对照试验(RCT);检索时间从建库至2021年11月3日。利用RevMan 5.4.1软件进行数据分析、Cochrane手册5.1.0风险偏倚评估工具进行偏倚风险评估、GRADE系统进行证据质量评估分级。结果 共纳入14项RCTs,包含1 128例患者。Meta分析显示:试验组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RR=1.20,95% CI(1.14,1.26),P<0.000 01];并且较对照组能显著降低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水平[SMD=-1.73,95% CI(-2.28,-1.18),P<0.000 01]、血清S100B蛋白浓度[MD=-0.11,95% CI(-0.13,-0.10),P<0.000 01]、脂质过氧化物(LPO)浓度[MD=-1.42,95% CI(-1.95,-0.89),P<0.000 01]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MD=-3.19,95% CI(-7.11,0.73),P=0.11],但血清过氧化氢酶(CAT)浓度[MD=0.98,95% CI(0.66,1.30),P<0.000 01]则显著高于对照组;不良反应或并发症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D=-0.04,95% CI(-0.15,0.07),P=0.51]。GRADE评估为低或极低质量证据,推荐强度为弱推荐。结论 当前证据表明依达拉奉超适应症治疗病毒性脑炎具有一定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但因纳入研究证据等级较低,样本量较少,故此结论仍需要更多高质量、高标准的研究证明。  相似文献   
78.
背景:氧化低密度脂蛋白能诱导血管内皮细胞活化和黏附分子表达,在动脉粥样硬化形成早期起重要作用。三七总皂苷在心血管系统方面具有保护血管内皮细胞、显著改善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程度的药理作用。 目的:验证三七总皂苷对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损伤内皮细胞后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的表达及与人单核细胞黏附的影响。 设计、时间及地点:体外实验,分组对照,于2007-03/2008-05 在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中医内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完成。 材料:原代人脐静脉内皮细胞为美国Cascade Biologics公司产品;三七总皂苷(血塞通冻干粉针)为黑龙江珍宝岛制药有限公司产品,成分为三七总皂苷,批号:20040207。 方法:以培养原代人脐静脉内皮细胞作为靶细胞, 用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造成人脐静脉内皮细胞损伤模型。将培养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分为5组: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组(100 mg/L)、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 + 三七总皂苷组(终浓度分别为200,100, 50 mg/L)、正常对照组。 主要观察指标:光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变化, 四甲基偶氮唑盐法检测细胞活性;采用蛋白定量法检测人脐静脉内皮细胞与单核细胞的黏附率;用流式细胞仪测定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的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的蛋白表达。 结果: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作用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后12,24 h时,人脐静脉内皮细胞损伤明显,细胞活性显著降低,人单核细胞与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的黏附率显著升高, 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的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的蛋白表达水平也均明显升高,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 < 0.05,P < 0.01),而三七总皂苷能使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损伤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形态趋于正常,活性增强,并明显降低人单核细胞与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的黏附率,以及显著降低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的蛋白的表达水平,与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组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P < 0.05,P < 0.01),这种作用随着剂量的增加而增强。 结论:三七总皂苷能通过下调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的表达抑制单核-血管内皮细胞黏附, 从而发挥对血管内皮细胞的保护作用,这可能是其治疗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79.
8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