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0篇
  免费   23篇
  国内免费   2篇
妇产科学   4篇
基础医学   1篇
口腔科学   4篇
临床医学   12篇
内科学   3篇
皮肤病学   2篇
神经病学   11篇
特种医学   7篇
外科学   5篇
综合类   34篇
预防医学   3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2篇
中国医学   3篇
肿瘤学   3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研究大黄■虫丸对H_2O_2诱导大鼠肝星状细胞氧化应激的影响,并探讨其分子机制。方法制备大鼠大黄■虫丸血清和正常血清;将肝星状细胞(HSCs)分为正常血清低浓度H_2O_2(50 nmol/L)组、大黄■虫丸血清低浓度H_2O_2组、正常血清高浓度H_2O_2(100μmol/L)组和大黄■虫丸血清高浓度H_2O_2组,应用化学荧光和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内活性氧(ROS)水平。蛋白质免疫印迹实验中,将HSCs分为正常血清组、大黄■虫丸血清组、正常血清低浓度H_2O_2(50 nmol/L)组和大黄■虫丸血清低浓度H_2O_2组,以检测ROS生成相关分子RAC1、p67~(phox)、p22~(phox)和p-ERK的表达。结果正常血清高浓度H_2O_2组和大黄■虫丸血清高浓度H_2O_2组细胞内均有较强ROS荧光,但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大黄■虫丸血清低浓度H_2O_2组细胞的ROS荧光强度明显弱于正常血清低浓度H_2O_2组(P0.01);与正常血清组比较,正常血清低浓度H_2O_2组RAC1、p67~(phox)、p22~(phox)和p-ERK蛋白表达水平均显著升高(P0.01);与正常血清低浓度H_2O_2组比较,大黄■虫丸血清低浓度H_2O_2组RAC1、p67~(phox)、p22~(phox)和p-ERK蛋白表达下调(P0.01)。结论大黄■虫丸可能通过调控RAC1、p67~(phox)、p22~(phox)和p-ERK等分子,参与拮抗H_2O_2诱导的氧化应激,阻止ROS的生成,并最终抑制HSCs活化、增殖,防治肝纤维化。  相似文献   
2.
【摘要】 目的 在分析玫瑰痤疮临床特征的基础上,提出中国玫瑰痤疮诊断标准并验证其敏感性和特异性。方法 纳入2017年12月至2018年7月于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皮肤科门诊初诊的3 350例玫瑰痤疮患者,分析患者表型及临床特征,提出改良版中国玫瑰痤疮诊断标准。全国28个中心对该标准进行临床验证,纳入2 269例玫瑰痤疮和2 408例其他面部皮肤病患者,与2017版美国国家玫瑰痤疮专家委员会(NRSEC)制订的国际诊断标准比较,评估其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 3 350例玫瑰痤疮患者均存在面中部持续性红斑(100%)。在1 861例主要表现为面颊部红斑的患者中,1 850例(99.4%)在红斑之前或同时出现阵发性潮红;在1 489例主要表现为鼻或口周部红斑的患者中,仅52例(3.5%)发生阵发性潮红; 342例有肥大增生的患者均在肥大增生改变之前发生持续性红斑。基于以上临床特征提出,面颊部可周期性加重的伴有阵发性潮红的持续性红斑,可诊断为玫瑰痤疮;对于表现为鼻、口周部持续性红斑的患者,需合并至少1项选择性表型(阵发性潮红、毛细血管扩张、丘疹脓疱、肥大增生改变或眼部症状)才可诊断为玫瑰痤疮。全国多中心临床验证结果显示,改良版中国玫瑰痤疮诊断标准敏感性为99.6%,接近国际标准100%,特异性为91.9%,而国际标准为73.3%。结论 改良版中国玫瑰痤疮诊断标准具有良好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也更有利于增生肥大型玫瑰痤疮的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3.
目的检测Graves病人外周血细胞因子和树突状细胞(DCs)不同亚群的数量和表达情况,初步探讨DCs细胞亚群在疾病中的作用。方法利用流式细胞仪检测30例Graves病患者和30名健康体检者的外周血树突状细胞亚群数量,同时利用ELISA检测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干扰素-γ(IFN-γ)、白细胞介素-2(IL-2)及IL-6等细胞因子的水平。结果测得Graves组髓样树突状细胞(p DC)和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m DC)值均高于正常对照组。ELISA检测细胞因子发现,Graves患者血清中TNF-α、IFN-γ、IL-6水平均高于正常对照组,其中TNF-α显著升高(P<0.01),而IL-2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 Graves病人中p DC和m DC水平升高,细胞因子分泌失调,Th1/Th2失衡,从而导致机体自身免疫反应的产生。  相似文献   
4.
正动静脉瘘是动脉与静脉直接沟通的一类血管疾病,动静脉之间无毛细血管连接,也无畸形血管团,是动脉与静脉之间直接相通。发生于颅内与椎管内的动静脉瘘又可称脑与脊髓动静脉瘘。有些瘘较常见,有些瘘少见,有些瘘罕见。其发生原因多为先天性脑、脊髓血管发育异常,也有外伤性、医源性、  相似文献   
5.
2019年12月,在湖北省武汉市突然发现一系列不明原因肺炎病例,其临床表现与病毒性肺炎极为相似。此后在感染者的下呼吸道标本中分离出一种新型冠状病毒,世界卫生组织(WHO)将其命名为2019新型冠状病毒(2019NovelCoronavirus,2019-nCoV)[1]。这种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对人类具有很强的感染性[2],所引起的肺部感染病命名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NCIP)。2020年1月20日,国家卫健委发布2020年1号公告,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纳入《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乙类传染病,并采取甲类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措施。  相似文献   
6.
医学科技创新活动要在《关于加强科技伦理治理的意见》的要求下开展,而医学科技伦理治理面临的挑战也亟须得到重视。建设独立、专业的区域医学科技伦理中心有其必要性、其职责与运行保障要素也应明确,一方面促进医学科技创新发展并确保遵循伦理规范,另一方面还需要政府及相关部门做好顶层设计,构建监管与技术服务并重的科技伦理治理体系。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PICC在血液病化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86例血液病病人进行PICC置入化疗,并采取局部护理、管腔通畅护理、出院指导等相应护理措施.[结果]置管成功率为100%,导管留置时间(91.5±39.2)d,最短4 d,最长372 d.有34例出现并发症,其中导管头端异位5例,15例导管入口处炎症,4例导管接头堵塞,5例静脉炎,4例导管接头处破裂,1例导管脱出.[结论]PICC是一种安全、有效的静脉化疗途径,病人痛苦小,并发症少,可以长期使用,有利于病人多次化疗的进行,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 了解心力衰竭患者血浆内皮索-1(ET-1)、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和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的变化,并观察福辛普利对其的影响.方法 测定40名健康者(正常对照组)和90例心力衰竭患者血浆ET-1、AngⅡ和CGRP浓度,随后90例心力衰竭患者被随机分成常规治疗组和福辛普利组(常规治疗+福辛普利10 mg,1次/d),每组45例.治疗14 d后复测血浆ET-1、AngⅡ和CGRP浓度,同时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显像仪测量正常对照组和心力衰竭患者治疗前后的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较,心力衰竭患者血浆ET-1、Ang Ⅱ明显升高(P<0.01),ET-1和AngⅡ与LVEF呈负相关(r=-0.71,r=0.62,P<0.01),ET-1和AngⅡ呈正相关(r=0.69,P<0.01).治疗14 d后,福辛普利组血浆ET-1和AngⅡ明显下降(P<0.01),CGRP显著升高,(P<0.01),LVEF得到改善(P<0.05),而常规治疗组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 心力衰竭患者血浆ET-1、AngⅡ浓度明显升高,且与LVEF呈负相关,血浆CGRP显著下降.福辛普利具有降低ET-1和Ang I、升高CGRP并改善LVEF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克罗恩病患者血清总 25羟基维生素 D、细胞因子白介素 6(IL-6)、白介素 8(IL-8)和肿瘤坏死因子α( TNF-α)在克罗恩病不同时期的表达水平以及其与疾病活动指数( CDAI)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 2018年 1月~ 2020年 12月在北京大学深圳医院就诊的克罗恩病患者共 100例纳入研究。收集患者的空腹静脉血,检测总 25羟基维生素 D,IL-6,IL-8和 TNF-α水平;采用 CDAI评估患者疾病活动情况,并根据 CDAI评分将患者分为四组,缓解期 21例,轻度活动期 32例,中度活动期 29例和重度活动期 18例。比较 CDAI评分不同分期患者的血清总 25-羟基维生素 D,IL-6,IL-8和 TNF-α的表达水平。并进一步分析比较患者 CDAI与血清总 25-羟基维生素 D水平及细胞因子 IL-6,IL-8及 TNF-α表达水平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四组患者血清总 25-羟基维生素 D及细胞因子 IL-6,IL-8和 TNF-α的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F=34.281~ 128.53,均 P<0.05)。缓解期患者血清总 25-羟基维生素 D(23.49±3.46μg/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 56℃ 30 min 热灭活后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COVID-19) 咽拭子及提取的核酸在 4℃保存的稳定性。方法 采用多重荧光定量 PCR 方法对一例 COVID-19 患者的咽拭子样本,56℃ 30 min 热灭活后进行 COVID-19 双靶点(ORF1ab 和 N 基因 ) 核酸检测,把原始咽拭子样本及提取的核酸保存在 4℃,分别于 24,48,72 和 96h 再次检测咽拭子样本及提取核酸中新冠病毒核酸的含量(Ct 值),分析热灭活后咽拭子样本及提取核酸在 4℃保存的稳定性。结果COVID-19 患者的咽拭子样本,56℃ 30 min 热灭活后核酸检测结果为 ORF1ab 和 N 基因双阳性,Ct 值分别为 31.27 和30.64,咽拭子样本 4℃保存 24,48,72 和 96h 后再次检测 ORF1ab 和 N 基因的结果为 24h (31.41 和 30.68),48h (34.13和 34.28),72h (34.06 和 34.11) 和 96h (36.22 和 40.02)。 提取的核酸 4℃保存 24,48,72 和 96h 后的检测结果为 24h (31.64和 30.06),48h (31.62 和 29.95),72h (31.72 和 29.75) 和 96h (31.36 和 30.09)。56℃ 30 min 热灭活的咽拭子样本在 4℃保存 24h 后,对 COVID-19 核酸的检测无明显影响 ( 偏倚 <1%),但 4℃保存 48~72h,ORF1ab 基因核酸降解约 7 倍,N 基因降解约 11 倍,4℃保存 96h, ORF1ab 和 N 基因核酸分别降解 30.91 倍和 666.29 倍。但是提取的核酸 4℃保存 24~96h 后,对核酸的检测结果无明显影响 ( 偏倚均小于 3%)。结论 研究结果表明 56℃ 30 min 热灭活后提取的核酸的稳定性比原始咽拭子样本好,热灭活后的咽拭子样本可在 4℃保存 24h。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