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5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5篇
口腔科学   2篇
临床医学   4篇
内科学   1篇
神经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11篇
外科学   5篇
综合类   26篇
预防医学   5篇
眼科学   1篇
中国医学   2篇
肿瘤学   5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7篇
  1985年   9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22 毫秒
1.
目的研究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后造血干细胞动员的规律及影响因素。方法对55例择期行OPCAB、近期无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分别于术前30m in、术后6、12、24、48、72和120h采外周静脉血4m l,CD 34和CD 45双抗标记、流式细胞仪检测造血干细胞计数,同时检测心肌酶谱及肌钙蛋白T的变化。结果冠心病患者术前造血干细胞计数占外周血有核细胞数计数的0.13%±0.12%,OPCAB后明显升高,24h达到峰值(0.34%±0.20%),术后120h回到术前基线水平;吸烟、高血脂、糖尿病对造血干细胞动员无明显影响,但合并高血压病患者外周血造血干细胞动员明显低于无高血压病患者;术后24h造血干细胞动员与肌酸激酶及肌酸激酶同工酶、乳酸脱氢酶、肌钙蛋白T呈正相关(r=0.692,P=0.000;r=0.558,P=0.000;r=0.447,P=0.000;r=0.401,P=0.004)。结论OPCAB术后造血干细胞快速、短暂动员,心肌损伤程度、冠心病危险因素参与了造血干细胞动员的调节。  相似文献   
2.
慢性肾小球肾炎病人白细胞糖皮质激素受体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氚标记的地塞米松(~3H-Dex)为配体,用一点分析法测定了23例慢性肾小球肾炎病人混合白细胞的糖皮质激素受体(GCR),平均为8825±2429位点/细胞((?)±SD)。与正常人5154±1635位点/细胞相比相差十分显著,P<0.01。其中16例并发尿毒症患者的GCR平均为9464±2571位点/细胞((?)±SD)。对这种变化的可能机制和临床意义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海南省百岁老年人群贫血与营养不良的关联性。方法选取2014年8月~2015年5月入户走访的海南省百岁老人300名,进行问卷调查及体格检查,同时抽取静脉血进行血常规、肝功能肾功能等生化指标的检测。采用世界卫生组织(WHO)标准定义百岁老人贫血,以血红蛋白浓度作贫血分组(男性血红蛋白浓度低于120 g/L;女性血红蛋白浓度低于110 g/L),比较百岁老人贫血组与非贫血组间以及不同性别的营养指标的差异,同时,以血红蛋白浓度作因变量,营养指标作为自变量,进行多重线性回归相关分析。结果本研究纳入300名百岁老人,其中女性239名(79.67%),男性61名(20.4%);贫血人数115名(38.3%)。贫血组百岁老人白蛋白、胆固醇水平均明显低于非贫血组,差异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 0.05)。多重线性回归分析显示,百岁老人的性别、白蛋白和胆固醇是影响血红蛋白浓度的主要因素(P 0.05),而年龄、身高、体重和体质量指数不是血红蛋白浓度的主要影响因素(P 0.05)。结论百岁老人有较高的贫血发生率,白蛋白和胆固醇浓度与贫血的发生有关,注重百岁老年人群的营养补充改善百岁老人贫血状况,利于提高百岁老人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咀嚼槟榔与口腔鳞癌(or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OSCC)相关临床病理学因素及免疫表型的关系。方法: 收集88例OSCC患者资料,根据是否有咀嚼槟榔习惯,分别进行临床病理因素及相关免疫组织化学分析。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回归分析,寻找咀嚼槟榔与口腔鳞癌相关的临床病理学因素。采用SPSS 17.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46.6%的OSCC患者有咀嚼槟榔习惯,病变以舌和颊为主,占67.0%,pT分期以T2期为主,占40.9%。在单因素分析中,肿瘤分化程度,ki-67和p53蛋白阳性表达率与咀嚼槟榔习惯显著相关(P<0.05),而性别、年龄、发生部位、pT分期、颈淋巴结转移与咀嚼槟榔习惯无显著相关性(P>0.05);在多因素分析中,肿瘤发生部位和分化程度与咀嚼槟榔习惯有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 ki-67和p53蛋白在有咀嚼槟榔习惯组中低表达,预示肿瘤细胞增殖活跃程度、恶性程度、分化程度、预后等临床病理学因素相对良好;有咀嚼槟榔习惯的OSCC患者,肿瘤分化程度相对良好,颊部和舌部是口腔鳞癌的好发部位。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BMP-2和地塞米松联合作用对大鼠牙囊细胞分化能力的影响,为牙囊细胞在牙周组织工程中的应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取生长状态良好的第3代大鼠牙囊细胞,血清饥饿同步化后,分别加入含BMP-2(100ng/ml)、地塞米松Dex(10-8mol/ml)、BMP-2(100ng/ml)+地塞米松(10-8mol/ml)的DMEM培养液,通过碱性磷酸酶(ALP)检测试剂盒、钙化结节染色分别检测不同诱导条件下对大鼠牙囊细胞分化的影响。结果:经BMP-2、Dex、BMP-2+Dex诱导后,体外培养的大鼠牙囊细胞碱性磷酸酶活性均显著高于未诱导组,各组间ALP活性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BMP-2+Dex诱导组ALP活性最强,与BMP-2诱导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与Dex诱导组间ALP活性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培养14d时,BMP-2+Dex诱导组牙囊细胞ALP活性增强最为显著,与BMP-2诱导组及Dex诱导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矿化结节计数分析显示,各组细胞矿化结节形成的数量及面积明显存在显著的差异,BMP-2、Dex、BMP-2+Dex诱导组与未诱导组相比,其矿化结节形成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BMP-2+Dex诱导组矿化结节形成量明显大于BMP-2和Dex单独诱导组。结论:BMP-2、地塞米松均能促进牙囊细胞的分化,然而两者联合作用促分化的能力最为显著,提示其在牙周组织工程中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6.
通过实验性晶体过敏性色素膜炎(PAU)动物模型,观察了血中抗晶体抗体(ALAb)、血和房水中免疫复合物(IC)和前列腺素E_1(PGE_1)的动态变化;探讨了虹膜PGE_1和眼球病理改变的关系以及局部点滴消炎痛对PAU的作用。结果表明:PAU的发病和病理过程与全身和局部PGE_1水平下降、晶体蛋白的释放量、机体的致敏程度和IC的局部沉积有关;PAU的病理变化为非肉芽肿性炎症或Arthus反应:PGE_1可能作为重要的免疫或炎症抑制因子参与其病理过程:1%消炎痛局部应用未显示出对PAU的良好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7.
慢性荨麻疹患者外周血Th淋巴细胞分化取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慢性荨麻疹患者外周血辅助性T淋巴细胞(Th)亚群的分化取向及其在慢性荨麻疹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经四色荧光抗体染色的慢性荨麻疹患者及正常对照外周血CD4^+/IFN-γ^+Th1)、CD4^+/IL-4^+(Th2)细胞含量,并采集外周血单一核细胞(PBMCs)提取RNA,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扩增(RT-PCR)检测Th1细胞因子受体IFN-γR mRNA表达水平。结果慢性荨麻疹组Th1细胞含量、Th1/Th2比值均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Th2细胞含量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慢性荨麻疹患者外周血单一核细胞(PBMC)中Th1细胞因子受体IFN-γR mRNA表达水平低于正常对照组。结论慢性荨麻疹患者外周血存在着Th细胞亚群分化失衡,可能是慢性荨麻疹发病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8.
从半合成噬菌体抗体库中克隆抗地高辛人单链抗体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从半合成噬菌体抗体库中克隆抗地高辛(Dig)人单链抗体(ADA ScFv),为Dig中毒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人源性抗体。方法:①以改良法制备Dig-BSA偶联物②以固相化的Dig-BSA偶联物对人噬菌体ScFv抗体库进行了4轮筛选,通过ELISA筛选出能结合Dig的抗体克隆并鉴定其活性,通过ELIS竞争抑制实验分析其特异性,对阳性克隆的DNA进行测序分析。结果:①在对抗体库的筛选过程中可见有明显的富集;②获得一株可结合Dig及其类似物的阳性克隆;③阳性克隆的可变区分别属于VH5和Vλ1亚群。结论:利用噬菌体抗体库技术获得了能与Dig及其它洋地黄类药物结合的人ADA ScFv,经过一步分析及抗体工程改造后,有可能为临床上诊断及治疗洋地黄类药物中毒提供具有实用价值的人源性抗体。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结核菌耐乙胺丁醇药敏实验和embB基因突变情况,研究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通过聚合酶链反应(PCR).单链构象多态性(SSCP)技术初步鉴定96株分支杆菌临床分离株的菌种,并进一步分析其embB基因。结果:分析56株分支杆菌临床分离株的16S rDNA SSCP电泳图谱均与结核分支杆菌标准株相同。21株药物敏感株的embB基因SSCP均泳动正常;35株耐乙胺丁醇分离株中,17侏(48.6%)embB基因SSCP泳动异常。结论:部分结核分支杆菌耐乙胺丁醇是由于其embB基因突变所致。且embB基因突变均发生在药敏实验高浓度区。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异丙酚对大鼠海马CA1区锥体神经元γ 氨基丁酸A型 (GABAA)受体的作用。方法 :采用膜片钳全细胞记录技术。结果 :临床血药浓度异丙酚 (3~ 12 μg ml)对海马脑片CA1区锥体神经元电压门控性钠、钾、钙离子通道的开放、失活、最大电流幅值没有影响。海马脑片CA1区锥体神经元自发抑制性突触后电位 (sIP SC)可被GABAA 受体特异性阻断剂荷包牡丹碱 (Bic)所阻断。异丙酚对海马脑片CA1区锥体神经元sIPSC具有增频作用 ,但对其幅度没有影响 ,且其增频作用可被Bic阻断。结论 :临床浓度的异丙酚对海马脑片CA1区锥体神经元的sIPSC具有增频作用 ,说明海马可能是异丙酚作用的靶器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