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篇
  免费   15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1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14篇
药学   4篇
中国医学   2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5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4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压疮常发生在长期卧床病患中,不仅影响治疗进程,严重者则威胁患者的生命健康。三石生新膏为安徽省针灸医院院内制剂,其理论来源于《疡科心得集》,具有消肿止痛、祛腐生肌等功效。探究三石生新膏治疗压疮的原理,可为临床治疗和研究提供理论依据,以及推广新的治疗方法和选择。  相似文献   
2.
目的:以甲氨蝶呤为药物模型,制备用于肿瘤靶向治疗的叶酸受体-磁双重靶向纳米药物。方法:未采用 预成型的磁性纳米粒,一步合成磁性纳米粒核二氧化硅壳超顺磁性的纳米粒,并借助透射、扫描电镜观察微球形态,用 硅烷偶联剂进行表面修饰,在表面化学偶联上叶酸,修饰甲氨蝶呤后利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测量载药量及包封率。结 果:磁性纳米粒在电镜下呈现核壳样球型微粒,平均粒径为20 nm,纳米粒载药量为26.71%,包封率为64.76%。结论: 叶酸受体-磁双重载药纳米粒为肿瘤的靶向治疗提供了一种可能的新剂型,有较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3.
目的 借助CiteSpace软件对我国近20年中医药防治脂肪肝病的研究进行可视化分析。方法 检索2000年1月1日至2021年7月20日收录于中国知网、维普、万方的有关于中医药防治脂肪肝病相关文献,对年发文量、期刊来源、作者、关键词、研究机构进行可视化分析。结果 (1)总计检索文献1 427篇,最终纳入文献1 408篇。(2)发文量处于小幅度的波动,说明目前处于稳定发展。(3)期刊来源前3的期刊为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光明中医和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4)发文量大于10篇的有10位作者,通过可视化分析(N=526,E=432),说明有432个合作关系路径,进一步说明作者之间合作密切;结合单位可视化分析可知(N=491,E=0),作者之间的合作多在同一个单位,缺乏跨地域合作。(5)文献共现关键词的结果展现了中医药防治脂肪肝病的研究方向,包括临床、实验以及研究进展3方面,而有效关键词聚类进一步展示中医药防治脂肪肝病研究的热点有临床观察、脂联素、决明子、临床研究、TNF-α、辨证论治、临床疗效。(6)关键词突显显示,非酒精性脂肪肝病与中医证型、数据挖掘、2型糖尿病、代谢组学以及肠道菌群的相关性是目前的热点。(7)高被引文献显示,2017年临床肝胆病杂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2017)》、2005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脂肪肝中医证型分类的文献分析》以及世界中医药《中医药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优势与展望》为中医药防治脂肪肝病的研究奠定了基础。结论 中医药防治脂肪肝病的文献主要涉及临床观察、实验研究和综述,近些年研究热点主要在辨证论治、数据挖掘用药规律、中医证型与代谢组学以及肠道菌群关联性,既总结了中医的临床经验,又通过相关指标客观化,为中医药防治脂肪肝病提供了研究基础和防治思路。  相似文献   
4.
目的 基于数据挖掘技术探析中药治疗脑小血管病性认知功能障碍的用药规律,为其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检索中国知网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从建库至2022年3月的中药治疗脑小血管病性认知功能障碍的临床文献,提取相关处方药物,运用Microsoft Excel 2019建立药物数据库,通过Microsoft Excel 2019、SPSS Statistics 23.0、IBM SPSS Modeler 18.0等软件对中药进行使用频率统计分析、性味归经及药物功效分析、关联规则分析、复杂网络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 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共47篇,处方47首,共计120味中药,药物使用总频次为479次,其中单味中药使用频次排名前5位的分别是川芎、当归、地龙、石菖蒲、丹参;常用药物四气以温、平为主,五味以甘、辛、苦为主,归经主要归肝、脾经,药物功效分类主要为补虚药、活血化瘀药;关联规则分析得出川芎-当归、川芎-赤芍、当归-赤芍-川芎等高关联药对共16对;聚类分析共得到6组药物聚类组合。结论 脑小血管病性认知功能障碍的病机为本虚标实,其本虚主要为肾精亏虚,而标实则为痰、瘀等,其治疗多以补肾填精、化痰通络、活血化瘀、开窍醒神等法为主。  相似文献   
5.
韩明向教授认为,癫痫伴发抑郁障碍病位在肝,涉及心、脾、肾等脏腑,病机以气郁为关键,兼有气血亏虚、痰凝阻滞。所列举的验案中患者癫痫日久,情志不畅致伴发抑郁障碍,治疗以清火解郁为基本治则,同时兼顾癫痫患者患者气虚血瘀之特点,以丹栀逍遥散为基础方,标本同治,疗效较佳,为临床诊疗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6.
消炎利胆胶囊利胆抗炎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动物实验验证消炎利胆胶囊的利胆抗炎作用。方法按生药3、6、12g/kg消炎利胆胶囊口服给药,观察大鼠胆汁分泌量以及二甲苯致小鼠耳肿胀,醋酸对小鼠血管通透性,蛋清致大鼠足肿胀和棉球法引起大鼠肉芽组织增生。结果消炎利胆胶囊明显增加胆汁分泌量.且随剂量增加而增多,维持时间达4h之久;抑制二甲苯致小鼠耳肿胀;对抗醋酸引起的血管通透性增加;对抗蛋清致大鼠足肿胀和棉球所致大鼠肉芽组织增生,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结论消炎利胆胶囊有明显地利胆抗炎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基于社区人群探讨2型糖尿病(T2DM)并发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患者中医证候特征及发病因素调查。方法对T2DM并发DPN患者189例,使用中医证候量表分析DPN患者的中医证候特征及发病因素。结果(1)单证出现频率依次为气虚证102例(53.96%)、阴虚证89例(47.08%)、血瘀证69例(36.5%)、痰湿证49例(25.92%)、血虚证44例(23.28%)、火热证40例(21.16%)、阳虚证21例(11.11%);(2)轻度气虚证出现频率为60%,中度阴虚证、血瘀证和阳虚证出现频率分别为46.66%、44.44%、9%,重度阴虚证、血瘀证出现频率分别为55.88%、58.82%;(3)轻度单证出现率最高51.05%,中度、重度复合证出现频率分别为93.55%和100%;(4)证候组合形态有26种,轻度中气虚证出现率8例(17.02%),中度中气阴两虚出现率17例(18.27%),重度阴阳两虚血瘀证出现率10例(20.4%);(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病程、年龄以及多伦多量表得分高是阴阳两虚夹痰瘀证的危险因素。结论气虚证、阴虚证是发病率最高的中医证候,随着DPN病变程度的进展,中医证型从气阴两虚证往阴阳两虚夹痰瘀证转变,且患病病程、年龄以及多伦多评分高低是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平喘宁对PI3K-Akt/PKB信号通路中的相关蛋白的干预探讨哮喘气道重塑的机制。方法 将105只雄性SD大鼠按随机数法分成正常组、模型组、平喘宁高剂量组、平喘宁中剂量组、平喘宁低剂量组、桂龙咳喘宁组以及地塞米松组,每组15只。采用HE染色法观察大鼠肺组织的病理改变;采用RT-qPCR检测ASK1、TSC1的表达量。结果 HE染色后,相比于正常组,模型组大鼠支气管结构发生改变,可见多种炎性细胞浸润、粘液栓及气管平滑肌增生,而药物组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RT-qPCR检测:相较于正常组,模型组ASK1上调的幅度最为显著(P<0.01);对比于模型组,平喘宁高剂量组对ASK1的表达量下调最为显著并且优于其余药物组(P<0.01)。相较于正常组,模型组下调TSC1的幅度最为显著(P<0.01);与模型组相比,平喘宁高剂量组对TSC1的表达量的上调最为显著,(P<0.01),而此组对TSC1表达量上调又高于其余药物治疗组(P<0.01)。结论 平喘宁可以通过对寒哮大鼠PI3K-Akt/PKB信号传导通路中的ASK1、TSC1调节进而减缓寒哮大鼠的气道炎症反应,减低气道的高反应性,并能够缓解气道重塑达到哮喘治疗的效果。  相似文献   
9.
肠黏膜生物屏障能够阻止肠道内细菌及内毒素移位,正常情况下,肠道内益生菌与致病菌之间既相互依赖又相互制约,平衡肠道内微生态环境,当手术、创伤、感染作用于人体的严重应激状况下,机体肠道会经历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病理过程,肠黏膜生物屏障功能损伤,肠道微生态平衡失调,诱发肠源性全身感染,影响疾病的预后。目前,国内外的研究主要是通过服用单菌制剂和多联活菌生态制剂来调节肠道微生态平衡。近些年的动物实验和临床研究证明,应用健脾通里中药在保护和修复肠黏膜生物屏障,有巨大的研究进展,在防治肠源性全身感染中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0.
艾灸疗法是我国传统中医疗法重要组成部分,艾草性苦味温,气味芳香,温通作用显著。用艾叶制成的艾灸材料点燃后熏灸人体穴位达到保健治病的一种自然疗法,具有温经散寒、扶阳固脱、扶正祛邪、调节阴阳等功效。目前对于艾灸的作用机制尚不清楚,现代研究多认为是综合效应产生作用,如艾灸过程中的温热效应、艾的药性作用等。 在艾燃烧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烟,并伴随有独特的芳香气味,有学者认为艾烟与灸法有着密切关系其发挥作用的途径可能与芳香疗法有关。本文总结近年来关于艾烟的相关研究进展,以期从芳香气味角度为深入开展艾烟的作用机理研究提供文献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