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1 毫秒
1.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发病与患者的遗传和基因多态性联系密切,中医体质学说与现代医学遗传学、基因组学的理论不谋而合,以中医体质学说为切入点开展中医药防治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基础和临床研究具体可从以下3个方面进行:1开展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常见体质类型客观化、标准化研究;2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不同体质类型中医药干预方案规范化研究;3中医食疗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防治中的应用和推广研究。  相似文献   

2.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是临床多发病。关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理法方药探讨多为分散研究。该文从中医经典理论和文献报道入手,探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中医病名,病位在脾、肝与肾,为正虚邪实的疾病。该病治疗在通用方基础上,辨证分阶段论治,为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中医治疗提供临床参考。  相似文献   

3.
目的:初步探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中医证候分布规律,以期为临床诊治提供一定依据。方法:对136例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主要症状出现频率依次为:倦怠乏力胸胁胀痛纳差胸脘痞闷便溏烦躁易怒周身困重恶心善叹息、胸胁刺痛;舌质出现频率依次为:淡红淡有齿痕红黯有瘀斑;舌苔出现频率依次为:白腻薄白黄腻;脉象出现频率依次为:弦滑细濡数涩。非酒精性单纯性脂肪肝的中医证型分布出现频率依次为:肝郁脾虚湿浊内阻湿热蕴结痰瘀互结,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的中医证型分布出现频率依次为:湿浊内阻湿热蕴结肝郁脾虚痰瘀互结,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硬化的中医证型分布出现频率依次为:痰瘀互结湿热蕴结湿浊内阻、肝郁脾虚。结论:通过对136例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回顾性研究,发现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具有一定的中医证候分布规律。  相似文献   

4.
该文介绍了转化医学(Translational Medicine)的概念,产生的时代背景及在中国的应用和发展,并结合转化医学的理念,分别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的临床研究、基础研究、名老中医思想传承、转化医学平台和团队建设等方面,论述了转化医学理念在中医药防治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中的应用,以期与同道交流,为中医临床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5.
陈词 《肝博士》2022,(1):21-23
记者问:请您给大家介绍一下脂肪肝? 聂青和教授:脂肪肝指肝组织脂肪浸润的病理性改变.但是"脂肪肝"一词在临床上指脂肪性肝病,包括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和酒精性脂肪肝病.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以下简称"脂肪肝")是指除外酒精和其它明确的肝损害因素所致的,以肝脏脂肪变性为主要特征的临床病理综合征.临床类型包括单纯性脂肪肝,以及...  相似文献   

6.
《中国现代医生》2019,57(26):28-32
目的基于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分析国内近视相关中医防治方面的研究现状。方法计算机检索CNKI数据库内中医及中西医结合学科方向的近视主题相关研究文献,采用书目共现分析系统(BICOMB2)提取发文量、作者、机构及期刊等信息后统计分析,通过SPSS及Ucinet软件对高频关键词进行可视化分析。结果国内近视中医研究文献整体占比仅3.92%,发文量增长缓慢。研究者分散,发文量≥3篇的核心作者仅9位;高频研究机构缺乏,学位论文≥3篇的机构仅4所中医药院校;发文期刊类型较单一,均为中医药类期刊。关键词分析显示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中医外治方法(耳穴、针刺等)的临床疗效观察、高度近视黄斑出血的中西医诊治以及近视相关中医理论研究和文献综述,尚缺乏中医药防治近视的生理病理机制等深入研究。结论国内近视中医研究仍侧重临床疗效观察,发文数量、研究质量、核心作者及机构均有待提升,可通过加速中西医融合、规范研究方法、深化机制研究等途径推动该领域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对中医药治疗早泄的文献进行梳理和可视化分析,初探中医药治疗早泄的研究热点和方向。[方法]检索中国知网(China National Knowledge Infrastructure,CNKI)从建库至2021年7月已发表的关于中医药治疗早泄的文献,应用CiteSpace 5.8.R1软件,通过合作网络、关键词聚类、关键词共现等方法对纳入文献的年代、作者、关键词等基本信息进行可视化分析,绘制中医药治疗早泄的知识图谱,并总结出中医药治疗早泄的研究热点。[结果]共检索获得346篇文献,排除与主题明显不相关和重复发表文献后,最终纳入328篇;作者王福发文量最高,为22篇,发文量≥5篇的作者有10人;共形成15个主要聚类标签,研究现状主要包含了肾阳虚、性功能障碍、针灸治疗、性生活、前列腺炎、针灸疗法、中医疗法、特效疗法、糖尿病、阳痿早泄、中西医结合疗法、临床观察。研究趋势涉及中医药治疗早泄的治疗方法、中医证型及治疗理念的转变。[结论]基于知识图谱的直观表达揭示了当前中医药治疗早泄领域的研究仍处于缓慢发展阶段,研究成果相对少,研究多停留在临床中应用中药、针灸治疗的阶段,对中医药、针灸等...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纤维肌痛综合征(FMS)中医药研究状况,总结研究历程和发展趋势,建立FMS中医药研究现状可视化图谱。方法: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为数据源,对文献进行检索,使用CiteSpace软件对纳入文献作者、研究机构、关键词进行共现分析。结果:纳入文献232篇,年发文量呈现波动上升态势,研究者集中于各大中医药高校及其附属医院。高频关键词有针灸、疗效、推拿、临床观察、疼痛、病因病机;研究热点集中于经验医案探讨,单一证候诊断与治疗,中医治疗机制探索等。结论:具有高等级循证医学证据的FMS中医药治疗方法及FMS中医证候特征是目前研究的热点,病理机制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中医证候分布特点。方法通过流行病学调查,收集196例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症状、舌脉等四诊信息资料,运用因子分析的统计方法,对24个症状、舌脉指标进行因子分析,探究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中医证候分布特点。结果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主要有肝郁化火证、脾气虚证、肝郁脾虚证、痰湿蕴结证、湿热内蕴证、血瘀证6个证型。主要相关脏腑为肝脾,病性有虚有实,实证有痰湿、湿热、血瘀、气滞(肝),虚证主要为脾气虚。结论用因子分析的方法在一定程度上能揭示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证候分布特点。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索中医药治疗小儿慢性咳嗽的发展历程和当前的研究热点,为中医药治疗小儿慢性咳嗽提供参考。方法 在中国知网中搜索中医药治疗小儿慢性咳嗽相关的期刊文献,通过CiteSpace软件进行可视化分析,包括发文量、作者、发文机构、关键词共现、关键词聚类、聚类时间线。结果 共纳入851篇文献,时间跨度为1973–2022年,发文量大致呈上升趋势;发文作者以团队合作多见,形成以王雪峰、侯江红、宋桂华等为核心的合作团队;发文机构以学校和附属医院合作为主,跨省合作以天津、北京、河南为主;关键词显示468个节点,聚类分为18类,时间线提示90年代后研究重点逐渐呈现多样化。结论 该领域目前以中医内、外治的疗效观察及名医经验为主要研究内容,变异性哮喘为主要研究疾病,咳嗽反射的调节或将成为研究新热点,但具体中药药理研究较少,需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颈项针的组方规律、疗法特点和临床适应证。方法对1994—2012年间111篇运用颈项针的临床报道文献进行分析、对比。结果颈项针的组方遵循一定的规律,刺激量大于一般针刺法,临床应用疗效肯定,尤其对脑源性疾病,精神、神经系统疾病,运动系统疾病有较好疗效。结论应在临床实践中开展规范化的技术操作,拓展颈项针应用范围,为临床研究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12.
在疾病的不同阶段,机体内环境由于受许多生理病理因素的影响,对针灸效应产生不同的影响,在相同病人的不同病程中,这种对针灸效应所表现出的差异,可能对针灸临床上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本文主要介绍了传统脉冲电针仪的主要性能指标,以及针刺手法电针仪的在研情况和应用情况,为电针仪的国家标准、国际标准的制定提供依据。并对传统脉冲电针仪提出改进方案,预测电针仪将向多功用、智能化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4.
舌针头针联合体针治疗中风后遗症疗效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舌针头针联合体针治疗中风后遗症的临床疗效。方法:按就诊顺序随机将77例中风后遗症的病人分为2组,舌针头针联合体针治疗组56例,传统针刺对照组21例,一般治疗2个疗程后观察疗效。结果:治疗组的总有效率96.4%,而对照组仅为76.1%,两组比较,χ2=0.491,P<0.05。结论:舌针头针联合体针治疗中风后遗症疗效满意,优于传统单纯体针针刺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运用头针丛刺方法针刺焦氏头穴运动区下点治疗顽固性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56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 治疗组采用头针丛刺方法针刺焦氏头穴运动区下点, 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方法针刺面部穴位, 针刺1个月后观察临床疗效。[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组优于对照组。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4%, 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5.7%.[结论] 运用头针丛刺方法针刺焦氏头穴运动区下点, 治疗顽固性面瘫疗效确切优于传统针刺方法。  相似文献   

16.
黄顺贵  黄艳红  陈文  吴艳红 《中医学报》2016,(11):1811-1814
目的:观察椎针通督循经疗法对脑中风患者肢体痉挛状态的影响。方法:将84例脑中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2例。对照组采用传统针刺,治疗组采用椎针通督循经疗法,两组患者在治疗期间均进行基本的药物治疗和康复训练,疗程结束后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FMA),改良的Ashworth评分和改良Barthel指数对运动功能、痉挛程度和日常生活能力进行比较,采用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eural function defect Score,NFDS)对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变化情况做比较,并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比较,FMA评分、Ashworth评分、改良Barthel指数、NFDS评分均有显著改善(P0.05);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以上各指标的改善幅度较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有效率为78.57%,治疗组有效率为95.2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椎针通督循经疗法可以显著改善脑中风患者的运动功能、肢体痉挛程度和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头穴久留针治疗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VD)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VD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治疗组运用头穴久留针法针刺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法治疗,治疗8周后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简明精神状态量表(mini mental state examination,MMSE)评分、Blessed痴呆量表(Blessed dementia scale,BDS)评分、Barthel指数(Barthel index,BI)及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临床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MMSE、BDS评分及BI均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1),但治疗组治疗前后MMSE、BDS、BI差值均显著大于对照组(P0.01)。结论头穴久留针法治疗血管性痴呆疗效确切,优于常规针刺疗法。  相似文献   

18.
19.
探讨在相同的针刺刺激条件情况下,针刺效应与机体状态的关系.通过匀速持续静脉给予2种不同剂量的盐酸山莨菪碱,制作2种胃电异常背景,观察比较针刺足三里对2种程度不同的异常胃电状态的调节.结果:在2种胃电异常背景下,对足三里穴位施以同样的针刺刺激,针刺的效应有所不同.说明针刺效应与机体异常状态的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丹参川芎有效成分不同配伍对缺氧损伤大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rat brain micro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s,rBMECs)的影响,并找出较优组合。方法采用体外培养的rBMECs,并进行兔抗鼠Ⅷ因子鉴定,建立体外细胞缺氧模型。对参芎有效成分丹参素(A)、丹参酮Ⅱa(B)、川芎嗪(C)、藁本内酯(D)、阿魏酸(E),以3个剂量水平进行正交实验,另设正常组、模型组,观察不同配伍对细胞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活性、细胞上清液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LDH)、细胞凋亡率及细胞周期的影响。采用正交方差分析、直观综合分析对实验结果进行多指标优化。结果与模型组比较,各配伍样品均可提高SOD活性,降低LDH含量,减少细胞早期凋亡,抑制缺氧诱导的rBMECs发生G1/S期阻滞的作用。正交方差分析表明:A2B1C3D2E1为SOD的较优组合,A3B1C1D2E3为LDH的较优组合,A2B1C2D3E2为早期凋亡的较优组合,A2B3C3D3E2为G1期的较优组合,A2B3C3D2E2为S期的较优组合;综合分析结果显示A2B1C1D3E2为多指标的较优组合。结论丹参川芎有效成分不同配伍可在一定程度上保护缺氧对rBMEC的损伤,不同配伍作用方式的侧重不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