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8篇
临床医学   4篇
内科学   11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3篇
综合类   16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2篇
中国医学   9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不同入院次数冠心病患者健康教育需求差异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不同入院次数冠心病患者对健康教育知识、方法及出院后健康教育方式需求的特点.方法 根据冠心病健康教育项目设计问卷调查表,对103例初次入院与80例再次入院的冠心病患者进行调查.结果 两组患者对健康教育知识方面需求中疾病的病因及症状、诱发因素与预防、心理方面知识、检查指导、康复指导,对健康教育方法的需求中病友间的经验交流、专家讲课或讲座、公休讨论会,出院后健康教育方式的选择中电话咨询及参加健康教育俱乐部差异显著(均P<0.01).结论 初次与再次入院冠心痛患者对健康教育的需求有差异,护士应根据患者对健康教育需求的不同,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随机对照试验比较标准治疗基础上加用重组脑钠肽对患者心力衰竭疗效的影响,分析脑钠肽对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的影响。方法 140例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74例)和脑钠肽组(66例)。心力衰竭诊断采用Framingham标准,心功能采用美国纽约心脏病学会(NYHA)功能分级。全部患者均采用标准治疗(洋地黄、利尿剂、β受体阻滞剂及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脑钠肽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冻干重组人脑利钠肽。观察治疗后症状的改变,采用彩色超声心动图检测左室舒张期终末容量(left ventricular enddiastolic volume,LVEDV)和左室收缩期终末容量(left ventricular end-systolic volume,LVESV)变化及左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ejection fraction,LVEF)的变化;全部患者随访10个月,统计心脏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脑钠肽组中总有效60例,有效率90.9%;对照组总有效63例,有效率85.1%(P<0.05)。脑钠肽组因心脏原因再次入院10例,对照组15例(P<0.05),脑钠肽组心脏原因死亡5例、对照组7例(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LVESV、LVEF均有明显改善(P<0.05)。与对照组比较,治疗后脑钠肽组LVESV、LVEDV、LVEF改善更显著(P<0.05)。结论脑钠肽可显著改善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的症状,起效时间短、作用时间长,且再次发生心脏不良事件的概率较标准治疗低。  相似文献   
3.
论医学生临床实习中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批判性思维是一种质疑反思的、合理客观的、有目的性的、可靠的思维方式,是医学生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之一,在临床实习阶段对医学生进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具有可行性、必要性,对CBL教学模式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并优化是培养批判性思维的良好方式。  相似文献   
4.
痰浊为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再狭窄的重要病机之一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的再狭窄发生率较高,已经证实中医药治疗有防治再狭窄作用,本文从冠脉造影结果、血脂、血黏度、纤溶系统、自由基、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胰岛素抵抗等多方面证据说明痰浊与冠脉介入后再狭窄有直接关系,因而指出痰浊是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再狭窄的重要中医病机之一。  相似文献   
5.
血管平滑肌细胞(vascular smooth muscle cells, VSMC)的增殖和迁移是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高血压等糖尿病血管并发症的共同病理特征, 而VSMC表型转化是VSMC增殖和迁移的基础, 因此研究糖尿病中VSMC表型调节及机制, 对防治糖尿病血管并发症具有重要意义。该文拟介绍VSMC表型转化机制及糖尿病中VSMC表型的改变, 并综述中药复方及单体干预VSMC表型转化的研究进展, 为糖尿病血管并发症的中医药防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肾动脉血流量对经皮肾动脉去交感神经术(RDN)治疗慢性收缩性心力衰竭患者的疗效评估作用。方法:本研究是一项前瞻性研究。纳入的18例患者皆被诊断为慢性收缩性心力衰竭,接受双侧RDN治疗。术前及术后即刻用基于X射线造影的三维重建血流量计算方法评估患者肾动脉血流的变化,并进行6个月的随访,观察患者6min步行距离、超声心动图指数、NYHA分级及脑钠肽等生化检查。并观察手术前、后肾血流量的变化与相关指标的关系。结果:6个月随访发现,RDN术后患者的6min步行距离[(247.33±93.34)m∶(355.06±119.14)m,P=0.002]和NYHA分级改善明显(P=0.006)。相关性分析发现,肾动脉血流量与左室射血分数(LVEF)、6min步行距离有相关性(P0.05)。结论:RDN可能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新技术,可有效改善心功能,并且通过监测手术前后的肾动脉血流量变化可即刻评估RDN治疗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亚临床靶器官损伤代表着心血管疾病发展的中间阶段。本研究通过测试动态动脉硬化指数(ambulatory arterial stiffness index,AASI),在高龄高血压患者中,探讨靶器官损伤和AASI相关性。[方法]收集本院老年科住院96例高龄(≥80岁)高血压患者资料,根据24 h动态血压勺型形态分为勺型曲线组(40例)和非勺型曲线组(56例),进行AASI测定,评估AASI、平均脉压与内生肌酐清除率、颈动脉内膜厚度、左室重量、左室重量指数之间的关系。[结果]通过测试AASI发现:①在所有高龄高血压患者中,24 h尿蛋白定量与AASI呈独立正相关(P<0.05)。②在勺型曲线高血压患者中,IMT与AASI呈独立正相关(P<0.01)。[结论]考虑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变化、勺型曲线的影响,AASI在评估靶器官损伤中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  通过小鼠心脏缺血再灌注模型明确心肌缺血时心肌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 DC)所占比例、动态变化及其与单核细胞的相对比例变化, 以证明DC参与缺血损伤相关的免疫炎症反应。方法  制作小鼠的心脏缺血再灌注模型, 心脏缺血30 min后分别于再灌注1、2、4和7天时摘取小鼠心脏, 制备心脏单个细胞悬液。同时加入CD45、CD11c和Ly6C抗体进行流式细胞检测, 策略为选取CD45阳性炎症细胞进一步行DC标记CD11c、单核细胞标记Ly6C的细胞亚群分析。假手术组作为对照组。结果  每只小鼠心脏制备所得的单个细胞悬液行细胞计数为(1~2)×106个。CD45阳性细胞占总细胞数的比例于再灌注1天时即达到高峰, 逐渐恢复至对照组水平。CD45阳性细胞群中以CD11c和Ly6C标记细胞亚群的相对比例, 以CD11c+Ly6C+DC动态变化最为明显, 2、4、7天均有显著升高, 7天时恢复至对照组水平; 与此同时, CD11c+Ly6C-DC和CD11c-Ly6C+单核细胞的相对比例有短暂降低, CD11c-Ly6C-细胞的相对比例无显著变化。CD11c, Ly6C标记的各亚群细胞占心肌细胞数的比例在1~2天较对照组均有显著升高, 7天时恢复至对照组水平。结论  小鼠心脏缺血再灌注后1天时CD11c+Ly6C+DC明显增多, 在短期内可消退, 提示DC参与缺血损伤相关的免疫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索不同消融位点对经皮肾动脉交感神经消融术治疗顽固性高血压降压效果的影响。方法 选择16例顽固性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近中段消融组和全段消融组,每组8例。完善相关检查后行经皮肾动脉交感神经消融术治疗。术中记录消融参数(起始阻抗值、最低阻抗值、消融实际功率、消融实际温度),术后即刻复查肾动脉造影。所有患者术后继续监测血压,随访至术后3个月。结果 全部16例患者均成功完成经皮肾动脉交感神经消融术。所有患者消融起始阻抗平均值为(180.0±12.3)Ω,消融最低阻抗平均值为(157.8±12.8)Ω,阻抗下降率平均为(12.4±2.6)%;实际消融温度为40~50℃,功率为5~18 W。术后肾动脉造影显示全段消融组2例发生肾动脉痉挛,近中段消融组无一例发生肾动脉痉挛,两组肾动脉痉挛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8)。术后3个月随访,两组患者血压未见明显差异。结论 在肾动脉近中段进行消融,特别是在肾动脉开口处消融,可能不会影响经皮肾动脉交感神经消融术的降压效果,并可一定程度上减少肾动脉狭窄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0.
心力衰竭是多种心血管疾病发展到终末阶段的主要临床表现,其发病率高、预后差,对患者本人、家庭和社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负担。因此准确评估心衰患者病情的严重程度和判断其预后,不仅为选择适当的治疗手段提供依据,而且有助于合理的分配医疗资源。本文描述心衰患者的死亡预测因素及其目前的一些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