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1篇
外科学   32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2年   2篇
  201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枕骨、寰椎和枢椎共同构成了枕颈部活动的结构功能单位,即枕颈交界区~([1-2])。炎症、创伤、肿瘤及畸形等因素会导致枕颈交界区失稳,从而引起颈脊髓或神经根的损伤、麻痹及难以忍受的疼痛,甚至危及生命~([3-4])。后路内固定融合技术是治疗枕颈部失稳的重要手段,目前常用术式为枕骨螺钉技术,该技术较钢丝固定技术有更好的生物力学稳定  相似文献   
2.
正上颈椎包括寰椎和枢椎,构成寰枢关节,作为颅颈部的过渡区,头端承载颅脑,尾端连接下颈椎,具有重要的生理活动功能,尤其是旋转运动,占整个颈椎旋转功能的50%左右。寰枢关节因创伤、肿瘤、先天性畸形和炎症等因素引起疾病,常伴随上颈髓、神经根及椎动脉受压所引起的症状和体征。治疗上往往以减压及重建其稳定性为主要目的,由于上颈椎解剖结构的复杂性和生理活动功能的重要性,一直是脊柱外科手术治疗的高难度、高风险领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CT测量探讨枢椎峡部螺钉固定技术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收集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进行全颈椎CT检查的137例结构完整的上颈椎CT数据,其中男71例,女66例;年龄22~65(41.8±17.4)岁。通过Mimics19.0软件测量峡部螺钉技术相关的解剖学数据,包括峡部宽度、峡部垂直长度、峡部垂直高度、峡部螺钉通道长度、峡部螺钉通道头倾角度。并分析各项指标之间的相关性。结果:枢椎峡部宽度(9.05±1.63) mm,垂直长度(11.21±1.43) mm,垂直高度(17.53±2.93) mm。螺钉通道长度为(19.07±3.20) mm。峡部螺钉通道长度>14 mm的占94.53%,14~16 mm的占82.12%,16~18 mm的占63.14%,18~20 mm的占39.78%。螺钉通道的头倾角度为30°~68°,平均(46.06±8.06)°。螺钉通道长度和头倾角度呈高度正相关(r=0.965,P=0.000)。峡部垂直长度和螺钉通道长度,峡部垂直长度和螺钉的头倾角度之间都呈轻度正相关(r=0.240,P=0.000;r=0.163,P=0.007)。峡部宽度和螺钉通道长度,峡部宽度和螺钉通道的头倾角度之间都呈中度负相关(r=-0.333,P=0.000;r=-0.380,P=0.000)。结论:进行枢椎后路峡部螺钉固定安全、可靠,比枢椎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具有更大的适用范围,可以作为椎弓根螺钉的替代选择。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双开门揭盖式椎板分块切除治疗严重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ossification of posterior longitudinal ligament,OPLL)伴颈脊髓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6月至2014年6月治疗严重颈椎OPLL合并颈脊髓损伤38例患者资料,所有患者接受后路双开门揭盖式椎板分块切除减压内固定术,男25例,女13例;年龄42~78岁,平均58.2岁;35例有明确颈部外伤史,3例仅受轻微暴力(与颈部突然过伸有关)。术前颈部功能障碍指数(Neck Disability Index,NDI)19.8±4.4,术前日本矫形外科协会评分(Japanese Orthopaedics Score,JOA)为8.1±1.7;术前CT重建显示骨化韧带均分布在3个节段以上,椎管占位50%~85%,平均70.7%。结果:所有患者获得随访,时间10~24个月,平均15.6个月。手术时间90~150 min,平均120 min;出血量300~800 ml,平均(480±80)ml。末次随访时颈椎NDI和JOA评分分别为7.5±2.5和13.5±2.0,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术前颈椎前凸Cobb角为(8.10±2.70)°,末次随访时为(15.60±1.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发生深部感染1例,硬膜外血肿1例,C5神经根麻痹症状3例,轴性症状(axial symptom,AS)8例。无椎动脉损伤、神经症状加重、脑脊液漏、内固定失败等并发症。结论:颈椎后路双开门揭盖式椎板分块切除减压技术治疗重度颈椎OPLL合并颈脊髓损伤患者疗效良好,安全、可行,临床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伤椎椎弓根固定结合伤椎成形与跨伤椎椎弓根固定结合伤椎成形在治疗骨质疏松性胸腰椎爆裂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符合纳入标准的骨质疏松性胸腰椎爆裂骨折患者70例,其中35例采用伤椎椎弓根螺钉固定结合伤椎椎体成形术治疗(A组),男20例,女15例;年龄55~74 (64.03±7.82)岁;AO分型A3型26例,A4型9例。其余35例采用短节段跨伤椎椎弓根固定结合伤椎椎体成形术(B组),男18例,女17例;年龄54~72(62.78±6.40)岁;A3型28例,A4型7例。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并发症、临床疗效及影像学参数。结果:所有患者随访时间至少12个月;术前两组患者性别、年龄、损伤部位、术前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Cobb角与伤椎前缘高度比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差异无有统计学意义。术前、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时VAS评分:A组分别为(5.5±2.5)、(1.8±0.8)、(0.9±0.4)分,B组分别为(5.4±2.3)、(1.7±0.6)、(1.2±1.8)分;术前、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时伤椎前缘高度比例:A组分别为(40.4±8.8)%、(92.0±4.9)%、(87.1±3.8)%,B组分别为(41.2±6.6)%、(93.2±4.6)%、(80.0±4.3)%;术前、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时Cobb角:A组分别为(18.4±6.9)°、(2.8±2.2)°、(4.2±2.6)°,B组分别为(16.8±7.2)°、(2.7±2.5)°、(6.0±2.4)°。所有患者术前与末次随访3项评估结果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obb角和伤椎前缘高度比例术后1周与末次随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末次随访伤椎前缘高度比例与B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后出现2例内固定失败,B组出现4例内固定失败。两组均无神经并发症。结论:对骨质疏松性胸腰段椎体爆裂骨折,伤椎固定结合伤椎椎体成形与单纯结合伤椎成形均能取得良好临床疗效,但伤椎固定结合成形术更有利于维持术后伤椎高度和矢状位排列,减少内固定相关并发症,值得研究应用并推广。  相似文献   
6.
<正>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和交通运输业的不断发展,多节段非连续性脊柱骨折(MNSF)的发生率呈上升趋势,主要由高空坠落、交通事故及重物砸击等暴力因素造成[1]。暴力直接造成的第一处骨折为原发伤,此处骨折往往严重,力继续向上下传导过程中,由于某种原因停留在另一椎体,造成相邻或间隔的继发脊柱骨折;原发损伤多为爆裂骨折并常伴有脱位,继发损伤部位常无神经损伤或损伤症状被原发损伤造成的神经  相似文献   
7.
椎管狭窄在解剖学上表现为椎管容积减少和神经卡压,按病理学分类可分为先天性和特发性[1].前者常因软骨发育不全导致椎弓根长度及间距过短而发生;后者又称为"获得性"椎管狭窄,通常由椎间盘、小关节和黄韧带退行性变导致.椎管狭窄好发于腰椎,其次为颈椎,但胸椎同样可受累,在某些情况下,所有区域可同时受到影响[2].颈腰综合征(串...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腰椎椎间融合术后置入物后移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0月—2016年12月接受后路腰椎椎间融合术(PLIF)或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术(TLIF)治疗的628例患者临床资料,以术后是否发生置入物后移将患者分为后移组(22例)和非后移组(606例)。记录所有患者术后发生置入物后移的潜在影响因素,包括性别、年龄、骨密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方式、融合节段、置入物类型、螺钉类型、术中是否加压、终板是否刮除、置入是否充分等,分析以上因素组间差异是否具有统计学意义,并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评价其与术后置入物后移的相关性。结果 628例患者中22例发生置入物后移,其中轻度后移12例、重度后移10例,后移发生率为3.5%。组间比较显示,螺钉类型、术中是否加压、终板是否完全刮除、置入是否充分4个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上述4个指标与术后置入物后移具有相关性。结论万向螺钉的应用、术中未加压、终板完全刮除及置入不充分是腰椎椎间融合术后出现置入物后移的危险因素,术中融合器的放置应尽量靠近椎体中央,对置入物后移合并神经功能受损者应尽早行翻修手术。  相似文献   
9.
上颈椎由枕骨髁(C0)、寰椎(C1)、枢椎(C2)及其相互连接的关节、关节囊和韧带结构组成.该部位解剖结构重要且复杂,若发生畸形、肿瘤、外伤、结核或风湿等病变,会导致上颈椎失稳,压迫脊髓、椎动脉和神经.上颈椎疾病通常症状较重且致残、致死率较高,大部分患者需要手术治疗.由于C0~2周围解剖结构复杂,手术暴露和置钉都较为困...  相似文献   
10.
Centerpiece钛板内固定在单开门颈椎管扩大成形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Centerpiece钛板内固定在单开门颈椎管扩大成形术的临床应用。方法:自2009年1月至2010年12月采用单开门颈椎管扩大成形Centerpiece内固定术治疗颈椎管狭窄症患者25例,男16例,女9例;年龄44~75岁,平均(57.2±6.7)岁。其中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8例,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12例,发育性颈椎管狭窄症5例。以JOA评分(17分法)及其改善率评价术后神经功能改善情况;术后复查颈椎X线、CT,在术前及术后6个月的颈椎侧位X线片上测量C5节段椎管矢状径,计算椎管扩大率,评价椎管扩大和维持情况及门轴侧骨融合情况。结果:手术时间为(165.5±35.6)min;术中出血量为(325.0±75.1)ml。随访时间6~18个月,平均(7.3±3.8)个月。术前JOA评分为9.3±1.1;术后6个月为14.7±2.1(t=4.12,P<0.05),JOA改善率为(64.5±10.2)%。术后随访X线片及CT示椎管扩大满意,门轴侧均骨性愈合,均未见椎板塌陷和再关门现象,术前C5节段椎管矢状径为(9.0±1.5)mm,术后6个月为(14.3±2.0)mm(t=7.61,P<0.05),椎管扩大率为(67.6±11.8)%。结论:Centerpiece钛板内固定应用在单开门颈椎管扩大成形术中是安全有效的,在抬起椎板获得即刻稳定的同时,可以恢复椎管的完整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