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2篇
  免费   81篇
  国内免费   2篇
耳鼻咽喉   3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19篇
临床医学   9篇
内科学   4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17篇
综合类   212篇
预防医学   11篇
药学   28篇
  1篇
肿瘤学   29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6篇
  2022年   21篇
  2021年   27篇
  2020年   20篇
  2019年   23篇
  2018年   25篇
  2017年   20篇
  2016年   17篇
  2015年   16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24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22篇
  2010年   23篇
  2009年   21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12篇
  200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01.
目的:检测人第10号染色体缺失的磷酸酶及张力蛋白同源基因(PTEN)与磷酸化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B(P.AKT)在胃癌和癌旁组织中的表达,探讨它们在胃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EliVision法,检测68例胃癌及其癌旁组织中PTEN和P—AKT蛋白表达水平,同时对68例胃癌和癌旁组织采用反转录一聚合酶链反应检测其中PTENmRNA的表达。结果:PTEN蛋白在胃癌组织中表达低于癌旁组织(P〈0.01),P—AKT蛋白在胃癌组织中表达高于癌旁组织(P〈0.01),两者呈负相关关系(P〈0.05)。胃癌组织中PTEN蛋白的表达在性别和年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分化程度、肿瘤大小、临床分期和淋巴结转移表达差异均有统计意义(P〈0.01)。胃癌组织中P—AKT蛋白表达在性别、年龄和肿瘤大小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分化程度、临床分期和淋巴结转移间表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胃癌组织PTENmRNA的半定量表达明显低于癌旁组织PTENmRNA的半定量表达(P〈0.01)。结论:PTEN基因在胃癌组织中低表达,癌旁组织蛋白表达也明显高于胃癌组织,P—AKT蛋白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高于癌旁组织,两者在胃癌中的表达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102.
目的 分析在早期乳腺癌保留乳头乳晕复合体(NAC)根治术后即刻乳房再造患者中应用风险护理管理对并发症的控制和心理状态改善效果.方法 将2018年1月~2019年1月期间在我院行早期乳腺癌N A C根治术后即刻乳房再造的70例患者纳入研究,并随机设为两个组别,给予对照组(35例)常规护理,给予实验组(35例)风险护理管理.观察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情况和心理状态;调查生活质量及护理满意程度.结果 实验组护理后并发症总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对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在焦虑自评量表(S A S)、抑郁自评量表(S D S)评分上,实验组相较对照组均明显更低,两组对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实验组生理功能、精神健康、社会功能、环境因子四个维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两组对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对比两组患者护理总满意率,实验组明显更高,两组对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风险护理管理应用于早期乳腺癌NAC根治术后即刻乳房再造患者中,能够有效改善心理状态,减少并发症的出现,从而提高治疗效果,提升生活质量,患者满意度较高,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03.
目的探讨无充气经腋窝入路腔镜下单侧甲状腺肿瘤切除术的疗效。方法选取69例行单侧甲状腺肿瘤切除术病人的临床资料;其中,无充气经腋窝入路腔镜单侧甲状腺肿瘤切除术39例(观察组),开放性单侧甲状腺肿瘤切除术30例(对照组);比较2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48 h引流量、术后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及手术切口满意情况。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较对照组长,术后切口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1);2组在术中出血量、术后48 h引流量及术后并发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无充气经腋窝入路腔镜下单侧甲状腺肿瘤切除术临床效果明确,美容效果好。  相似文献   
104.
105.
目的 探究胃癌细胞中CLDN18-ARHGAP26融合突变基因引起的耐化疗药的作用,并探究人参皂苷在治疗因CLDN18-ARHGAP26融合突变基因表达引起的耐化疗药治疗过程中的抗肿瘤作用。方法 采用免疫磁珠抗体标记胃癌细胞系BGC-823的侧群(SP)细胞和非侧群(NSP)细胞,选出NSP细胞转染过表达CLDN18-ARHGAP26融合突变基因的慢病毒载体。用qPCR检测细胞中CLDN18-ARHGAP26融合突变基因和三磷酸腺苷结合转运蛋白G超家族成员2(ABCG2) mRNA水平的表达。用Western blot检测转染上皮-间质转化(EMT)相关蛋白E-Cadherin、Vimentin的表达。用CCK-8检测转染细胞对化疗药奥沙利铂的敏感性。用CCK-8检测人参皂苷对转染细胞耐药性的影响。人参皂苷处理转染细胞后Western blot检测转染细胞的钙黏蛋白E(E-Cadherin)、波形蛋白(Vimentin)的表达。结果 qPCR检测显示转染过表达CLDN18-ARHGAP26融合突变基因慢病毒载体的NSP细胞中CLDN18-ARHGAP26融合突变基因表达高于未转染组,A...  相似文献   
106.
目的 探讨腔镜辅助微创甲状腺手术的可行性和手术效果.方法 32例甲状腺结节患者,肿块最大6.0 cm×3.0cm,最小1.5 cm×1.0cm,取胸骨切迹上方两横指处切口,长约2.0cm左右,在腔镜辅助下使用超声刀进行单侧甲状腺腺叶切除术23例,单侧+峡部切除术2例;双侧次全切除术2例,一侧甲状腺腺叶切除+对侧次全切除术+患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5例.结果 32例手术均顺利完成,手术时间40~120min,平均55 min.术中出血10~40 mL,平均20 mL,术后引流量20~45 mL,均于术后第3~4天拔除引流管,术后3~5d出院,平均术后住院4d,术后均未使用止痛药,2例皮肤切缘烧烫伤,余均无并发症发生.病理结果5例为微小癌,其余均为良性病变.32例随访2~7个月,无1例复发.结论 腔镜辅助微创甲状腺手术安全可靠、并发症少、美容效果较理想,具有易操作性,适用于大多数甲状腺良性疾病患者,是值得推广的手术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07.
目的检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基因外显子的突变情况。方法收集24例肺腺癌和25例肺鳞癌手术标本,抽提组织DNA,对EGFR基因的1-28号外显子进行扩增并测序,筛查EGFR基因的突变。结果在8例肺腺癌患者中检出EGFR突变,在肺鳞癌患者中未检测到突变。检测到的突变位点位于19-21号外显子内,且均为非吸烟患者,占非吸烟肺腺癌患者的61.5%(8/13)。结论 EGFR基因突变在非吸烟的肺腺癌患者具有较高的发生率,突变主要集中发生于19-21号外显子。  相似文献   
108.
目的 总结保留乳头乳晕复合体( nipple-areola complex,NAC)的乳腺癌改良根治术经验,以期提高手术成功率。方法 对1998年1月至2009年12月行保留NAC乳腺癌改良根治术的159例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回顾。结果 159例患者中成功实施保留NAC乳腺癌改良根治术141例(88.68%)。术中放弃保留NAC而改变为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或根治术14例(8.81%),其中4例(2.52%)为术中发现NAC缺血,5例(3.14%) NAC有癌浸润,2例(1.26%)为重度不典型增生,3例(1.89%)因术中发现Ⅲ级淋巴结肿大而更改术式;术后乳头完全坏死导致手术失败4例(2.52%)。术后并发症:乳头部分缺血坏死16例(10.06%),皮瓣坏死、感染11例(6.92%),皮下积液10例(6.29%)。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5 ~96个月(中位随访时间51个月)。术后局部复发5例(3.14%),远处转移2例(1.26%),NAC及其基底部未见复发。结论 保留NAC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在严格入组条件和手术流程的情况下是安全的术式,导致改变术式的常见原因为NAC癌浸润、NAC缺血坏死及术中分期改变等。  相似文献   
109.
目的:观察发现式教学法在男患者留置导尿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08级临床医学本科专业116名男学生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在男患者留置导尿术的教学中对照组(58名)采用传统教学法,观察组(58名)采用发现式教学法,比较2种教学方法的教学效果。结果:观察组操作考核成绩和违反无菌操作的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学生对发现式教学总体评价满意度为87.93%,其中认为发现式教学开发了潜能,拓展了知识和提高了能力,提高了理论与实际的结合者分别占86.21%、89.66%和91.38%。结论:技能教学中适当采用发现式教学模式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  相似文献   
110.
目的探讨乳腺癌特异基因1(BCSG1)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分别采用荧光实时定量PCR(FQ-PCR)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51例乳腺癌组织和35例癌旁组织中BCSG1的表达。结果FQ—PCR检测乳腺癌组织中BCSG1 mRNA的表达水平为1.072±0.178,相应癌旁组织中其表达量为0.324±0.135;免疫组化检测乳腺癌组织中BCSG1蛋白阳性率为74.5%(38/51),相应癌旁组织巾为14.3%(5/35);癌组织中BCSG1 mRNA和蛋白的表达均显著高于癌旁组织(P〈0.05)。BCSG1 mRNA和蛋白的表达与淋巴结转移及Nottingham预后指数等参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与乳腺癌的病理类型、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及C—erbB-2的阳性表达等参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BCSG1在乳腺癌组织中高表达,与乳腺癌的发展及临床预后密切相关,BCSG1很可能存乳腺癌的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