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篇
  免费   4篇
耳鼻咽喉   1篇
基础医学   4篇
临床医学   10篇
内科学   3篇
特种医学   3篇
外科学   6篇
综合类   10篇
预防医学   3篇
药学   2篇
肿瘤学   1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3篇
  201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通过与常规超声技术对比,明确超声造影技术在评价胆囊息肉样病变形态特征的优势和临床价值。方法:收集我院2016年3月到2018年7月因囊息肉样病变行胆囊切除患者146例纳入研究。研究对象于胆囊切除术前分别进行胆囊常规超声及超声造影检查。根据手术病理结果,将胆囊息肉分为胆固醇性息肉组与腺瘤性息肉组。分析并记录胆囊息肉常规超声特征、患者年龄、性别、胆囊结石、息肉数量、息肉内血流、息肉最大径大小以及息肉基底部宽度并进行统计分析。两组间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等级资料采用χ2检验。采用多因素回归分析明确鉴别胆囊腺瘤的独立风险因素。P <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经手术病理证实104例为胆固醇性息肉,42例为腺瘤性息肉。胆固醇组与腺瘤组间在年龄、性别、胆囊结石以及息肉数量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0.05),息肉内血流、息肉最大径在两组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间超声测量基底部宽度与超声造影测量基底部宽度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内超声测量基底部宽度与超声造影测量基底部宽度有统计学差异(p<0.05)。多因素回归分析证实息肉内血流、超声造影测量息肉基底部宽度是与腺瘤性息肉相关的独立风险因素(p<0.05)。 结论:超声造影技术能够更准确反应胆囊息肉形态特征,有助于鉴别胆固醇性息肉与腺瘤性息肉。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微囊性附属器癌的临床病理特点、免疫表型、鉴别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 报道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病理科确诊的2例微囊性附属器癌,收集患者临床信息、病理检查及随访资料,并结合文献进行分析。结果 2例患者病变均位于额部,组织学检查见肿瘤位于真皮层,向深部浸润性生长,肿瘤细胞由基底样细胞及鳞状细胞组成,形态温和,呈岛状、条索状或腺管样结构,真皮浅层见大量小的角质囊肿,深部见导管分化结构,局部见神经侵犯。免疫组化染色显示肿瘤细胞表达CK、CK7、CK5、EMA,肿瘤细胞巢周围细胞p63阳性,而中央的细胞阴性,Ki-67增殖指数较低。结论 微囊性附属器癌是一种独特的肿瘤实体,具有毛囊和汗腺双向分化,以局部浸润为主,需与圆柱状毛母细胞瘤、汗管瘤、硬斑病样基底细胞癌及鳞状细胞癌等鉴别,治疗常为Mohs显微外科手术。  相似文献   
3.
目的:检测pmTor和CTGF在甲状腺乳头状癌(PTC)、癌前病变、结节性甲状腺肿中的表达及两者相关性.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方法对58例PTC标本、43例滤泡上皮非典型增生标本,38例结节性甲状腺肿分别采用pmTor、CTGF标记.结果:PTC组织中pmTor和CTGF的表达阳性率(56.0%、56.9%)高...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具有黏液样变的高分化/去分化脂肪肉瘤临床病理及分子遗传学特征, 并与具有相似形态的黏液纤维肉瘤相鉴别。方法收集河南省人民医院及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2015年1月至2023年3月确诊黏液样变脂肪肉瘤29例、黏液纤维肉瘤5例,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荧光原位杂交(FISH)检测相关指标情况, 并复习文献。结果 34例患者中男性24例, 女性10例, 年龄41~73岁;发病部位包括腹膜后(17例)、腹腔(9例)、下肢(5例)、阴囊(1例)、上肢(1例)和腋下(1例)。高分化脂肪肉瘤以脂肪瘤样型多见(12例);去分化脂肪肉瘤的去分化成分包括低级别(13例)和高级别(2例)形态, 呈低至高级别黏液纤维肉瘤样、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样、低级别纤维肉瘤结构。29例脂肪肉瘤均具有不同比例的黏液样形态, 16例伴多少不等肿瘤性坏死。黏液样形态表现为黏液样脂肪肉瘤样, 呈分叶状生长, 特征性的纤细、分支状毛细血管网, 类似于鸡爪样形态, 富含黏液的间质和肺水肿样形态, 肿瘤细胞呈梭形及卵圆形, 伴多少不等多空泡状脂肪母细胞。FISH法检测MDM2基因显示成簇扩增(29/29), DDIT3分离探针均未...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宫颈鳞癌中程序性死亡配体1(PD-L1)表达情况及22C3、SP263、E1L3N 3种抗体免疫组化染色的一致性。方法 收集解放军总医院两个医学中心89例复发或转移性宫颈鳞癌样本,用PD-L1 3种克隆号抗体22C3、SP263、E1L3N进行染色,并采用联合阳性评分(CPS)、肿瘤细胞比例评分(TPS)两种评分标准,在不同阈值下对抗体的一致性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宫颈鳞癌在CPS阳性阈值为1时,PD-L1阳性率从高到低依次为22C3(98.31%)、E1L3N(97.75%)、SP263(93.90%);CPS为10时,阳性率依次为E1L3N(76.40%)、22C3(72.88%)、SP263(69.51%);TPS阈值为1%时,阳性率依次为E1L3N(95.51%)、22C3(93.22%)、SP263(92.68%);TPS为10%时,阳性率依次E1L3N(65.17%)、22C3(64.41%)、SP263(60.98%)。当CPS为1或10时、TPS为1%或10%时,E1L3N与22C3、SP263与22C3、SP263与E1L3N均表现较好的一致性(Kappa=...  相似文献   
6.
目的:采用生物信息学技术挖掘头颈部鳞状细胞癌(HNSCC)差异表达基因(DEGs)和信号通路,为HNSCC的治疗寻找新的治疗靶点。方法:从基因表达综合(GEO)数据库下载基因芯片数据集GSE6631,利用GEO2R筛选DEGs。采用注释、可视化和整合发现数据库(DAVID)对DEGs进行基因本体论(GO)富集分析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分析;通过蛋白质相互作用的String数据库和Cytoscape软件构建DEGs对应的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并从网络中筛选出核心基因。利用基因表达谱分析(GEPIA)网络服务器在线分析关键基因(Hub基因),制作箱线图比较核心基因在HNSCC肿瘤和正常组织的表达量及错误发现率(FDR),验证具有显著表达的核心基因。结果:共筛选出150个表达差异明显的基因,其中包括85个上调基因,65个下调基因。以P<0.05为筛选条件,上调基因富集到52个生物学过程及7条富集通路;下调基因富集到37个生物学过程及3条富集通路。所有DEGs共有49个生物学过程呈显著性富集(t=-0.033,P<0.05,FDR<0.05),6条富集通路呈显著性(FDR<0.05)。共计63个DEGs及322条互作关系的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并选出degree值排名前10的DEGs作为核心表达基因,其在HNSCC组织中均为高表达。结论:采用生物信息学方法能有效分析HNSCC与正常组织DEGs,筛选出的10个DEGs,均为HNSCC发病过程中具有显著意义的生物标记物。  相似文献   
7.
8.
9.
目的探讨原发性心脏血管肉瘤(primary cardiac angiosarcoma, PCAS)临床病理及遗传学特点。方法收集河南省人民医院确诊的PCAS共9例,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和二代测序技术检测蛋白和基因突变情况。结果本组患者男性7例, 女性2例;年龄18~53岁;6例位于右心房, 2例位于心包, 1例位于右房室沟。9例伴心包积液, 3例伴胸腔积液, 4例伴肺多发转移。细胞学见肿瘤细胞呈腺样、乳头状排列, 上皮样形态, 酷似腺癌细胞;组织学见肿瘤组织呈高-中等分化, 见不规则血管腔样结构, 瘤细胞鞋钉样或乳头状, 部分区域呈片状、束状排列, 细胞胖梭形, 核深染不规则, 异型性明显, 病理性核分裂象易见;免疫标记显示肿瘤细胞强表达CD34、CD31、ERG。伴多发肺转移结节和浆膜腔积液病例存在TP53错义突变(p.R273C), 且肿瘤细胞p53蛋白强阳性。结论 PCAS早期即存在浆膜腔积液和肺多发转移, 组织形态呈高-中等分化, 细胞学极易误诊为腺癌, 免疫组织化学有助于鉴别诊断;且TP53突变可能与肿瘤的高侵袭性生物学行为相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高帧频超声造影(H-CEUS)在肝富血供结节动脉期成像的优势及其潜在的临床价值。 方法选取2018年5月至2019年12月在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因肝局灶性病变而行超声造影(CEUS)检查患者88例。根据病理及增强磁共振结果分为恶性组和良性组。研究对象分别行超声、CEUS和H-CEUS检查并记录动态图像。2位医师分别对超声、CEUS和H-CEUS图像进行独立分析并记录结果,统计分析CEUS和H-CEUS图像特征。采用t检验比较良性组和恶性组患者年龄和结节最大径的差异,采用χ2检验比较良性组和恶性组患者性别、结节数量和结节血流的差异、2种超声造影模式特征(开始增强时间、增强程度、均匀性、方向和血管形态)的差异以及2种造影模式下不同大小恶性结节血管形态的差异。 结果良性组与恶性组间患者年龄(t=3.428,P=0.001)、结节最大径(t=3.039,P=0.003)及结节血流比较(χ2=8.159,P=0.00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开始增强时间、增强程度与均匀性在CEUS和H-CEUS技术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造影增强方向及血管形态在2种造影技术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54.795、11.510,P均<0.05)。结节最大径≤3.0 cm的恶性组中2种造影技术在显示血管形态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983,P<0.001),结节最大径>3.0 cm的恶性组中2种造影技术在显示血管形态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通过提高超声图像帧频有助于准确地显示动脉期的增强特征和血管形态,尤其是对于最大直径≤3.0 cm的富血供结节H-CEUS可以弥补CEUS在这方面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