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2篇
内科学   1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4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6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探究丹参酮ⅡA对动脉粥样硬化模型小鼠及巨噬细胞RAW264.7胆固醇逆向转运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雄性LDLR-/-小鼠32只随机分为4组,给予普通饲料或高脂饲料喂养12周。对照组、模型组给予生理盐水,丹参酮ⅡA组、阿托伐他汀组给予丹参酮ⅡA溶液、阿托伐他汀溶液干预12周。RAW264.7细胞用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ox-LDL)100 mg·L^(-1)诱导24 h,并同时给予含有丹参酮ⅡA低、中、高剂量(10、20、40μmol·L^(-1))的培养基。检测小鼠血清TC、TG、LDL-C、HDL-C值。油红O染色观察小鼠主动脉根部、RAW264.7细胞内脂质积聚。Western blot测定小鼠主动脉组织、肝组织、RAW264.7细胞ABCA1、ABCG1蛋白表达。结果与模型组比较,丹参酮ⅡA、阿托伐他汀降低小鼠血清TC、TG、LDL-C水平,升高HDL-C水平(P<0.05),减小小鼠主动脉根部斑块相对管腔面积比值,上调小鼠主动脉组织、肝组织ABCA1、ABCG1蛋白水平(P<0.05);丹参酮ⅡA减少RAW264.7细胞内的脂滴累积,ABCA1、ABCG1蛋白表达增加(P<0.05)。结论丹参酮ⅡA通过促进胆固醇逆向转运,抑制泡沫细胞形成,改善脂代谢,发挥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大黄丹参对高脂饮食诱导的胰腺纤维化大鼠氧化应激、内质网应激相关因子的影响。方法:将40只雄性清洁级SD大鼠,采用随机数表法均分成对照组、模型组、大黄丹参低、中、高剂量组,每组8只;对照组喂以普通饲料,其余4组均喂以高脂饲料连续10周建立胰腺纤维化模型。造模同时,各组以相应药物灌胃,对照组与模型组生理盐水灌胃,...  相似文献   
3.
王永奇  张静喆  梁晓强  孙逊 《中医杂志》2011,(18):1546-1548
肠黏膜屏障是急性胆源性感染,进而演变为系统性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多器官功能衰竭(MOF)。病程中的重要环节,具有"清"、"下"功能的中药具有保护和修复肠黏膜屏障的作用,推理中药泻热通腑之功效与保护肠黏膜屏障存在相关性,认为中医"从肠论治"可能是急性胆源性感染新的治疗切入点。  相似文献   
4.
B类清道夫受体作为机体内广泛分布的一类高密度胆固醇受体,主要参与调节脂质代谢、介导胆固醇和其他脂质体在高密度脂蛋白和细胞之间转换、促进胆固醇从外周组织流出,并促进肝脏对胆固醇的选择性摄取,通过肝内胆管将胆固醇分泌入胆汁。因此,作为参与调节脂质代谢的B类清道夫受体能够影响胆汁胆固醇的水平,而胆汁胆固醇过饱和作为胆囊胆固醇结石发生的必要条件,其所介导的胆固醇代谢在胆囊结石过程中扮演的角色已经逐步显现。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抗乳腺癌复发转移方剂乳移平对乳腺癌前转移肺微环境的影响,探讨其可能机制。方法动物实验分两部分,第一部分是乳腺癌前转移时间的确定,第二部分是乳移平对前转移微环境的影响。第一部分实验24只BALB/c小鼠,取对数生长期4T1细胞配成细胞悬液,血细胞计数板计数,细胞浓度调至1×106细胞/m L,无菌条件下接种于24只BALB/c小鼠胸壁右侧第四乳头的脂肪垫上,每只0.1 m L。第二部分动物实验60只BALB/c小鼠,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成5组,分别为空白组、模型组、乳移平低、中、高剂量组,每组12只。造模方法同上,各组于接种次日开始给药。乳移平低、中、高剂量组给予5.13、10.26及20.52 g/(kg·d)生药量灌饲,每天给药1次,连续14天。空白组和模型组等体积生理盐水灌饲。动物实验第一部分于10、14、18、22天,每次脱颈处死6只,观察肺转移情况。动物实验第二部分观察各组肺组织的镜下形态(光镜)和肺血管超微结构(电镜),测定各组血管的通透性(依文思蓝法),研究乳移平对前转移微环境形成的影响。通过Western blot和Real time PCR法测定乳移平对前转移因子血管生成素(angiogenin,Angpt)2、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白介素(Interleukin,IL)-6和IL-1β表达的影响。结果肺转移还未发生的乳腺癌前转移时期的建模时间定为14天。与模型组比较,乳移平中、高剂量组对瘤重、瘤体积都有显著的抑制作用(P0.05,P0.01),乳移平对肿瘤的重量和体积的抑制作用随着乳移平剂量的增加而增加,呈现明显的剂量依赖关系(P0.05,P0.01)。模型组与乳移平低剂量组都有淋巴细胞浸润的发生,而乳移平中、高剂量组光镜结果发现肺组织形态与空白组无区别。肺部的血管网是由连续的、密集的毛细血管组成。空白组肺脏毛细血管结构正常。模型组血管壁不像空白组平整、规则,毛细血管扩张明显。乳移平给药后,血管的损伤情况得到改善,血管形态基本和空白组无异。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肺组织中依文思蓝渗出量明显增加,Angpt2、VEGF、IL-6、IL-1β蛋白及mRNA表达明显升高(P0.05,P0.01)。与模型组比较,乳移平各剂量组依文思蓝的渗出量均显著降低,且中药剂量越高,降低越明显,呈现剂量依赖关系(P0.01),乳移平中剂量组VEGF、乳移平高剂量组Angpt2、VEGF、IL-6、IL-1β的蛋白及mRNA表达明显降低(P0.05,P0.01),乳移平中剂量组IL-6蛋白表达降低(P0.01)。结论乳移平对肿瘤的生长和前转移微环境的形成都有很好的调节作用,它可能通过抑制Angpt2、VEGF、IL-6、IL-1β表达、保护脉管系统的完整性、阻碍前转移微环境的形成,最终抑制肺转移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疏肝利胆中药升清胶囊防治胆色素结石的作用机制。方法:以原代细胞培养方法建立胆色素结石豚鼠肝细胞模型,采用血清药理学方法制备不同浓度含升清胶囊药物血清;以RT-PCR法检测不同浓度含药血清对于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基转移酶(B-UGT)mRNA的影响。结果:升清胶囊可增强肝细胞内B-UGT的mRNA表达,且随着用药浓度的增加肝细胞内B-UGT mRNA表达呈上升趋势。结论:升清胶囊防治胆色素结石的作用机制可能与增强肝细胞B-UGT mRNA表达,进而改善胆红素代谢、抑制致石性胆汁的形成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蛇床子素配伍补骨脂素对人乳腺癌高骨转移细胞株MDA-MB-231BO增殖与侵袭的影响,并探讨其分子机制。方法:Cell Counting Kit-8(CCK-8)测定蛇床子素、补骨脂素对细胞的毒性大小。根据L9(34)正交设计表,Transwell侵袭实验筛选最佳配伍浓度。Western blot及real-time PCR检测蛇床子素配伍补骨脂素对Smad2、Smad3、Smad4、Smad7表达的影响。结果:蛇床子素和补骨脂素都能显著抑制细胞的增殖活性,且存在剂量依赖性。150μM的蛇床子素配伍100μM的补骨脂素时细胞侵袭率最低。Western b1ot和real-timePCR结果显示最佳配伍组Smad2、Smad3、Smand4蛋白及mRNA表达量明显降低,Smad7蛋白及mRNA表达量明显增加。结论:蛇床子素和补骨脂素配伍使用对细胞的侵袭抑制作用优于两个单体单用效果。配伍组通过干预TGF-β/Smads信号传导通路的各个环节从而抑制MDA-MB-231BO的增殖与侵袭。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中药清胆胶囊和养肝利胆颗粒对C57小鼠胆囊胆固醇结石模型成石的影响和差异。方法:应用C57BL/6J雌性10周龄小鼠建立胆固醇结石模型(n=15),并设立正常对照组(n=10)、清胆胶囊组(n=13)及养肝利胆颗粒组(n=13),观察各组动物的成石率、血清胆固醇、钙离子及肝脏丙二醛(MDA)及过氧化物歧化酶(SOD)等生化指标的差异。结果:各组动物成石率分别73.33%、0%、23.08%及30.77%(P〈0.001)。模型组各项指标均出现明显异常,而清胆胶囊和养肝利胆颗粒组的各项指标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其中二者在改善血清总胆固醇(TC)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有明显差异(均P〈0.01)。两种中药相比,清胆胶囊更能显著升高高密度脂蛋白(HDL-C)含量(P〈0.05),而养肝利胆颗粒更能增强肝脏SOD活性(P〈0.05)。4组间血清Ca2+浓度无显著性差异。结论:疏肝清热利胆中药清胆胶囊和养肝柔肝中药养肝利胆颗粒均可降低小鼠胆固醇结石模型成石率,改善与成石相关的血清及肝脏等生化学异常,二者均呈多靶点作用,但仍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养肝利胆颗粒在增强肝脏SOD活性方面优于清胆胶囊。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测定温肾壮骨复方对体外3种自由基(DPPH自由基、ABTS自由基、羟基自由基)的清除能力,探讨其抗氧化作用机制。方法:测定复方和其单味药对DPPH自由基、ABTS自由基清除率,筛选出抗氧化性较强的单味药;然后测定复方和其单味药对DPPH自由基、ABTS自由基、羟基自由基的清除率,计算其IC50值。采用MTT法测出复方和其单味药对乳腺癌骨转移细胞株MDA-MB-231BO的抑制率。结果:在初筛实验中,得出补骨脂和蛇床子是抗氧化性较强的两味单味药。在机制探讨实验中,得出温肾壮骨复方清除DPPH自由基能力和清除ABTS自由基能力与补骨脂相当,同时温肾壮骨复方及补骨脂也表现出较好的抗肿瘤性。结论:温肾壮骨复方具有一定的抗氧化和抗肿瘤性,表现出对DPPH自由基、ABTS自由基和羟基自由基清除的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