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06篇
  免费   259篇
  国内免费   68篇
耳鼻咽喉   1篇
儿科学   3篇
妇产科学   3篇
基础医学   56篇
口腔科学   3篇
临床医学   83篇
内科学   202篇
皮肤病学   5篇
神经病学   6篇
特种医学   23篇
外科学   12篇
综合类   118篇
预防医学   536篇
药学   28篇
中国医学   7篇
肿瘤学   47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50篇
  2022年   83篇
  2021年   85篇
  2020年   91篇
  2019年   84篇
  2018年   66篇
  2017年   52篇
  2016年   53篇
  2015年   63篇
  2014年   85篇
  2013年   57篇
  2012年   89篇
  2011年   67篇
  2010年   27篇
  2009年   38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19篇
  2006年   30篇
  2005年   21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21.
22.
Alcohol consumption is customary in many cultures and it is a common human behavior worldwide. Binge ethanol and chronic alcohol consumption, two usual drinking patterns of human beings, produce a state of oxidative stress in liver and disturb the liver function. However, a safe and effective therapy for alcoholic liver disease in humans is still elusive. This study identified the natural product berberine as a potential agent for treating or preventing ethanol-induced liver injury. We demonstrated that berberine attenuated oxidative stress resulted from binge drinking in liver by reducing hepatic lipid peroxidation, glutathione exhaust and mitochondrial oxidative damage. Furthermore, berberine also prevented the oxidative stress and macrosteatosis in response to chronic ethanol exposure in mice. Either the total cytochrome P450 2E1 or the mitochondria-located cytochrome P450 2E1, which is implicated in ethanol-mediated oxidative stress, was suppressed by berberine. On the other hand, berberine significantly blunted the lipid accumulation in liver due to chronic alcohol consumption, at least partially, through restoring peroxisome proliferator-activated receptor α/peroxisome proliferator-activated receptor-gamma Co-activator-1α and hepatocyte nuclear factor 4α/microsomal triglyceride transfer protein pathways. These findings suggested that berberine could serve as a potential agent for preventing or treating human alcoholic liver disease.  相似文献   
23.
《Vaccine》2015,33(30):3504-3511
Hepatitis E virus (HEV) is a serious public health problem that causes acute hepatitis in humans and is primarily transmitted through fecal and oral routes. The major anti-HEV antibody responses are against conformational epitopes located in a.a. 459–606 of HEV pORF2. All reported neutralization epitopes are present on the dimer domain constructed by this peptide. While looking for a neutralizing monoclonal antibody (MAb)-recognized linear epitope, we found a novel neutralizing linear epitope (L2) located in a.a. 423–437 of pORF2. Moreover, epitope L2 is proved non-immunodominant in the HEV-infection process. Using the hepatitis B virus core protein (HBc) as a carrier to display this novel linear epitope, we show herein that this epitope could induce a neutralizing antibody response against HEV in mice and could protect rhesus monkeys from HEV infection. Collectively, our results showed a novel non-immunodominant linear neutralizing epitope of hepatitis E virus, which provided additional insight of HEV vaccine.  相似文献   
24.
目的 描述分析中国双生子出生体重变化趋势。方法 使用中国双生子登记系统在中国8个省份收集的1995-2012年出生的双生子人群(共10 827对),采用病例回顾方法分析出生体重各指标情况和变化趋势。结果 调整性别、卵型、出生地区后,出生年份每推迟5年,双生子出生体重平均值降低0.01 kg(P=0.041).随着时间变化,双生子优势方出生体重、劣势方出生体重均不同程度地降低,出生体重相对差与出生体重不一致率在2007年以后有升高趋势。结论 1995-2012年中国双生子出生体重呈下降趋势,出生体重不一致率逐渐上升。考虑到出生体重不一致与某些不良健康结局的风险存在关联,应对双生子出生体重不一致予以重视。  相似文献   
25.
目的 了解江苏省南京市及山西省运城市两地2004年6月至2014年6月间HIV感染者及艾滋病患者(HIV/AIDS)终止抗病毒治疗(ART)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队列分析,以开始治疗时间作为进入队列时间,Kaplan-Meier法绘制ART终止治疗、死亡、停药的累计发生率曲线, 运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 运城市纳入分析1 006人,ART随访时间M=49.59(QR:20.02~92.84)个月;南京市纳入分析976人,ART随访时间M=19.93(QR:11.48~34.07)个月。运城、南京地区ART治疗3个月、6个月、1年、2年、4年、8年终止治疗累计发生率分别为8.19%、9.23%、11.08%、13.75%、17.74%、27.66%,3.01%、5.17%、7.47%、10.97%、17.45%、28.72%。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越大停药的风险越低,但死亡风险越高;离异/分居/丧偶者停药的风险较未婚者高;采血浆或输血传播是停药的保护因素,静脉吸毒是停药和终止治疗的危险因素,同性性传播者死亡风险较低。治疗起始时CD4+T淋巴细胞计数越高停药的风险越高,死亡的风险越低;观察截止时患者的WHO临床分期越高,则终止治疗、停药、死亡的风险均越高。结论 运城、南京地区ART保持情况整体较好,建议加强年龄较小、离异/分居/丧偶者、静脉吸毒者、开始治疗时CD4+T淋巴细胞计数较高、现时WHO临床分期较高者的干预,以减少停药。加大检测覆盖面,尽早发现及治疗,以减少HIV/AIDS死亡率。  相似文献   
26.
目的:分析2010年江苏省O1群霍乱疫情分离株病原学特征,为霍乱疫情分析及临床治疗提供实验室依据?方法:对2010年江苏省O1群霍乱疫情分离株进行毒力基因检测?ctxB基因序列分析?抗生素敏感性实验?脉冲场凝胶电泳分子分型分析?结果:2010年江苏省O1群霍乱疫情分离株均携带毒力基因ctxA?ace?zot? toxR? tcpI?ompU?rtxC?tcpAEL?hlyAEL,且CTXB氨基酸序列为古典型;对庆大霉素?诺氟沙星?环丙沙星100%敏感,对复方新诺明?链霉素100%耐药,且均为多重耐药株;除VC201014外,其余14株菌脉冲场凝胶电泳图谱相似度达100%?结论:2010年9月初至10月初,发生在江苏省徐州?淮安?宿迁?南京4个地市的O1群霍乱疫情可能是有关联的暴发流行,2010年8月底发生在连云港的O1群霍乱疫情是一起散发疫情,与上述四地的霍乱疫情可能没有流行病学关联,所有疫情的病原均为非典型埃尔托型霍乱弧菌,庆大霉素?诺氟沙星?环丙沙星可作为临床治疗的首选药物?  相似文献   
27.
目的:分析新发展晚期血吸虫病患者血清多肽,筛选有潜在应用价值的标志蛋白,为其诊断与发病机制研究奠定基础?方法:采集新发展晚期血吸虫病患者与健康人血清,利用包被有弱阳离子的磁珠富集纯化血清多肽,应用基质辅助激光解析电离时间飞行质谱(MALDI-TOF-MS)Flex分析技术结合Mascot生物信息学分析血清多肽指纹图谱?结果: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在0.8~13.0 ku区段,新发展晚期血吸虫病患者血清中m/z 2 082?4 282多肽表达上调(P < 0.01),2 661?2 991?3 241?5 337?5 906多肽表达下调(P < 0.05);常规晚期血吸虫病患者血清中m/z 2 662?4 209?5 337与5 906处显著下调,2 082处显著上调?结论:m/z 3 241?4 282血清差异多肽对新发展晚期血吸虫病患者的诊断可能具有潜在应用价值,对该病发生发展的机制也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8.
目的:评价成都欧林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研制的吸附破伤风疫苗用于成人加强免疫的临床安全性与免疫原性。方法:分两阶段开展:第一阶段采用开放性设计,评价试验疫苗的安全性,在确认安全性的情况下开展第二阶段试验;第二阶段采用单中心、随机、盲法、同类制品平行对照的试验设计,选择18~30岁的常住健康人群,按1∶1的比例随机接种试验疫苗和阳性对照疫苗,使用日记卡记录接种后28 d内的不良反应/事件发生情况。采集免疫前和免疫后28 d的血液标本,使用标准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方法进行破伤风类毒素抗体浓度检测。结果:第一阶段招募30名受试者,试验疫苗接种后7 d内总体不良反应为33.3%;第二阶段试验组和阳性对照组各入组600人,总体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30.7%和31.5%,以轻中度不良反应为主,最常见接种局部和全身不良反应分别为疼痛和发热,不良反应的发生在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加强免疫后试验组与阳性对照组均诱导较强的免疫反应:破伤风抗体浓度达到保护性水平的受试者比例均达到100%,GMC分别为3.38、3.16 U/ml。结论:成都欧林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研制的吸附破伤风疫苗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免疫原性,适用于成人进行加强免疫和进一步进行联合疫苗的研制。  相似文献   
29.
摘要] 2021年6月我国正式通过WHO消除疟疾认证,实现了消除疟疾目标。但目前全球疟疾流行形势依然严峻,近年来疟疾发病数和死亡数不降反升,我国传疟媒介仍将长期存在,巩固来之不易的消除疟疾成果任重道远。本文对我国当前疟疾防控工作中存在的困难与挑战进行分析,并提出下一步工作重点,旨在为防止疟疾输入再传播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30.
本文介绍了全球首款疟疾疫苗(RTS, S/AS01)最新现场试点研究中安全性、有效性和可操作性的评价结果,以及WHO专家组对该疫苗使用的建议,并对目标儿童疫苗接种率和全程率与降低发病率和死亡率指标的关系,以及对5岁以下儿童采用5剂以上季节性预防措施的科学依据等问题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