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3篇
  免费   239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9篇
内科学   3篇
神经病学   1篇
外科学   3篇
综合类   9篇
预防医学   399篇
药学   3篇
  1篇
肿瘤学   3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25篇
  2022年   23篇
  2021年   29篇
  2020年   36篇
  2019年   38篇
  2018年   26篇
  2017年   27篇
  2016年   35篇
  2015年   18篇
  2014年   23篇
  2013年   32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19篇
  2010年   30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78 毫秒
41.
目的 了解中国≥40岁居民中COPD高危人群的分布和特征,为COPD综合防控提供依据。方法 对象来源于2014-2015年中国居民COPD监测项目中内地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共调查125个监测点的≥40岁研究对象75 107名。采用面对面询问调查方式收集相关信息,符合四项条件之一者定义为高危人群:慢性呼吸道症状、危险因素暴露史、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史、家族史。对样本进行复杂抽样加权估计高危人群比例以及95% CI结果 74 296名调查对象纳入分析,至少符合一项条件的COPD高危人群比例为89.5%(95% CI:87.8%~91.2%),且随年龄增大比例增加(P<0.001);男性高于女性(P<0.001)、乡村高于城镇(P<0.001);西部农村男性中高危人群比例最高(98.8%,95% CI:98.0%~99.6%)。至少符合两项条件、三项条件和四项条件的高危人群占总人数的比例分别为32.0%(95% CI:29.7%~34.2%)、7.4%(95% CI:6.6%~8.3%)和1.5%(95% CI:1.2%~1.8%)。在高危人群中只有一项危险因素暴露者所占比重最大(61.7%,95% CI:59.8%~63.7%)。结论 中国≥40岁居民中COPD高危人群近九成,应在该人群中开展COPD筛查,采取综合防控策略降低人群危险因素流行水平。  相似文献   
42.
卫生筹资公平性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世界卫生组织在《2000年世界卫生报告》中第一次提出了卫生系统的三个目标 :提高人群的健康水平、对个体普遍合理期望的认知和适当的反应、保证卫生筹资的公平性 ,以及在评价卫生系统目标实现程度方面发展了五项指标 :健康水平(DALE)、健康水平的分布、卫生系统反应性、卫生系统反应性的分布和卫生筹资公平性指数。世界卫生组织根据卫生筹资公平性指数对191个会员国进行的排名 ,中国居188位。对此 ,国内许多专家对该评价结果提出异议。本文就卫生筹资公平性指数的计算方法、意义及存在的问题作一综述。一、卫生筹资公平性的概…  相似文献   
43.
承德市双桥区居民甲型H1N1流感认知、行为和态度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承德市双桥区居民对甲型H1N1流感的基本认知、行为和态度,为制定适宜的健康教育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多阶段整群随机抽样方法,选择承德市双桥区城镇1个社区和农村1个村,共211人进行入户问卷调查.结果 96.7%的居民听说过甲型H1N1流感;知识总知晓率达58.5%,且有随文化程度的增加有上升趋势,不同职业间总知晓率也存在统计学差异;48.2%的居民认为自己日常生活受到了甲型H1N1流感的影响,9%的人认为将会出现甲型H1N1流感的大流行,但仍然有7%的人不将采取任何预防措施;78%的人愿意接种甲型H1N1流感疫苗,但有11.0%的人明确表示不会接种;对于政府和相关卫生机构应对甲型H1N1流感所采取的措施,93%的居民表示满意.结论 居民对甲型H1N1流感知识掌握不全面,倾向于采取健康行为,相应的健康教育还应进一步加强.  相似文献   
44.
美国心脏协会于2011年3月在上发布了"女性心血管疾病预防2011年版的最新指南"(简称:新指南).自1999年首次发布的针对女性预防心血管疾病临床推荐以来,对女性心血管疾病防治的认识已有很大的进展.  相似文献   
45.
目的调查和分析城市社区人群使用全民健身路径器材进行身体活动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为政府管理部门制定群体身体活动促进工作政策及采取相关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北京、杭州、成都三地抽取有代表性的社区,在社区内或社区附近路径器材摆放地点对正在使用“路径”器材的18岁以上的居民随机进行问卷调查。采用EpiData3.1软件建立数据库。使用SPSS13.0版本进行数据清洗和描述性统计分析、单因素分析。结果77.5%的调查对象本着强身健体的目的使用路径器材进行锻炼。47.5%的调查对象坚持每天使用路径器材进行锻炼。调查对象每周使用路径器材进行锻炼的次数平均为(6.61±5.37)次,每次锻炼时间为(30.79±20.81)min,调查对象使用路径器材进行锻炼的历史平均达到(19.35±21.47)月。中老年组调查对象的锻炼情况优于青年组,文化程度低的调查对象的锻炼优于文化程度高的居民。结论社区居民使用路径器材强身健体意识很强,目前影响路径工程使用情况的因素包括锻炼者的性别、年龄、职业和文化程度。在推广路径器材的使用过程中要考虑到上述因素的差异,针对青年、女性、老年人或在职人员研发创新性的策略动员社区各类人群积极参与锻炼,从而提升群体身体活动水平。  相似文献   
46.
目的了解北京市公安干警血压水平。方法于2009年对北京市某区全部1315名在职公安干警进行血压测量等身体检查,分析血压水平及血压分级情况。结果公安干警高血压患病率为43.3%,其中I级高血压25.3%,Ⅱ级高血压12.7%,Ⅲ级高血压5.3%;正常高值血压个体占40.9%;正常血压个体占15.2%。男性血压水平高于女性(P〈0.05),血压水平随年龄增长呈上升趋势,平均舒张压在41~50岁达到高峰。超重人群血压水平明显高于健康人群。结论公安干警血压水平高于一般人群,正常高值血压人群构成比高。  相似文献   
47.
目的了解不同体质指数成人肥胖相关知识的获取以及知识、态度和行为现况。方法2010年4—-6月,在北京市海淀区和顺义区,浙江省嘉兴市和桐乡市采用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选择35~60岁成人进行面对面问卷调查,收集人口学信息、肥胖相关知识和态度、膳食和身体活动信息,并测量了身高和体重。以体质指数≥18.5kg/m2者为调查对象。结果7039人中,正常体重、超重和肥胖者分别占41.7%、39.0%和19.3%,肥胖相关知识获取率分别为21.7%、25.1%和2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各种肥胖知识的知晓率为0.7%~43.9%,不同体质指数人群知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超重和肥胖者在“肥胖对健康有影响”、“有必要控制烹调用油量”等问题持肯定态度的比例显著高于正常体重者(均P〈0.05)。超重和肥胖者至少每季度测量一次体重的比例(66.3%和65.9%)高于正常体重者(62.0%),食用油炸食物的比例(41.1%和47.3%)高于正常体重者(38.4%),食用油消费量超过25g/d的比例(70.4%和79.3%)高于正常者(65.8%),业余静态时间在4h/d以上者比例(22.6%和25.0%)高于正常体重者(19.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体质指数成人肥胖相关知识的获取和知晓均有待提高,超重和肥胖者高脂食物消费和业余静态生活方式等行为高于正常体重者,应加强针对性健康教育和干预。  相似文献   
48.
目的了解我国农村居民癌症预防知识现况、获取途径及健康教育需求,探索农村地区癌症健康教育模式,为有效开展癌症高发区预防控制工作提供依据。方法在河南、安徽、江苏、山东4省13个县/区分别抽取一定数量的乡镇/街道,并在每个乡镇/街道21~70岁居民中按年龄分为5层,每层随机抽取20人,每个乡镇/街道抽取100人,共23 000人作为研究对象。调查其癌症危险因素及可疑症状的认识,以及获取相关知识的主观需求和途径。结果调查对象对吸烟、饮酒、环境污染、不合理饮食、职业因素、微生物感染、肥胖及生殖因素与癌症关系认识的正确率分别为87.4%、73.0%、62.0%、45.4%、38.3%、36.5%、22.2%和13.5%;正确认识到逐渐增大的肿块或结节、吞咽困难、不明原因的出血、不明原因的消瘦、长期消化不良、长期干咳/声音嘶哑是癌症的可疑表现者分别占72.5%、62.0%、60.3%、56.7%、45.6%和38.8%;高年龄者癌症相关知识知晓率低于年轻人,女性低于男性。希望了解癌症预防、表现、诊断、治疗及当地发病情况者占调查总人数的比例分别为78.2%、63.2%、52.5%、37.7%和34.1%。获取癌症相关知识的前3条途径为电视、广播和村医,分别占调查总人数的81.0%、57.8%和47.8%。年龄越大者越倾向于从乡村医生、家人/亲戚/朋友获取知识;年龄越小者越倾向于选择电视、网络、书报、宣传册等途径。结论农村居民对癌症危险因素、症状认识不足,获取健康知识途径有限,进行健康教育时应针对不同目标人群合理选择电视、广播、乡村医生、宣传册、海报等方式。  相似文献   
49.
目的为提高国家农村妇女乳腺癌筛查项目效果,第2个周期(2012-2014年)筛查模式调整为基于超声的乳腺癌筛查,本研究通过对2014年度农村妇女乳腺癌筛查数据进行分析,了解基于超声的乳腺癌筛查模式的质量和效果,为完善筛查流程、提高筛查质量和管理水平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基于超声的乳腺癌筛查模式为全国35~64岁农村户籍女性进行群体性乳腺癌筛查:先为符合条件的农村女性进行乳腺临床检查联合乳腺超声检查,超声BI-RADS 0、4、5级者进行乳腺X射线检查(mammography,MG),X射线BI-RADS 0、4、5级者进行组织病理检查,乳腺超声、X射线BI-RADS 1、2、3级者进行1年随访。检查数据以统计报表和个案表(筛出乳腺癌患者)形式录入《国家妇幼重大公共卫生项目信息直报系统》。分东、中、西部地区计算乳腺癌召回率、活检率、活检阳性预测值、检出率、早诊率、原位癌比例、早期癌比例、漏检率、假阳性率等主要评估指标;使用χ^2检验对地区间指标结果进行比较。结果2014年为30个省(市、区)697个项目县共1373524名35~64岁农村女性进行了乳腺癌筛查。检出乳腺癌1190例,检出率为0.87‰;东、中、西部地区检出乳腺癌例数分别为404、375和411例,检出率分别为0.90‰、0.86‰和0.84‰,地区间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215,P>0.05。共检出早期乳腺癌1014例,早诊率为85.21%;东、中、西部地区检出早期乳腺癌例数分别为353、323和338例,早诊率分别为87.38%、86.13%和82.24%,地区间早诊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4.638,P>0.05。检出原位癌82例,原位癌比例为6.89%;东、中、西部地区分别检出原位癌39、23和20例,原位癌比例分别为9.65%、6.13%和4.87%,原位癌比例地区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767,P<0.05。检出早期癌(0+Ⅰ期)387例,早期癌比例为32.52%;东、中、西部地区早期癌例数分别为159、115和113例,早期癌比例分别为39.36%、30.67%和27.49%,地区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922,P<0.01。MG复筛人数为33129人,召回率为2.41%;东、中、西部地区MG复筛人数分别为12827、11616和8686人,召回率分别为2.87%、2.67%和1.77%,地区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86,P<0.01。3088人接受活检,活检率为0.22%;东、中、西部地区接受活检人数分别为1106、1006和976人,活检率分别为0.25%、0.23%和0.20%,地区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5.910,P<0.01。超声初筛漏检率为7.23%,其中BI-RADS 3级漏检率为6.89%;MG复筛BI-RADS 3级漏检率3.99%;仅超声检出乳腺癌比例为5.58%。结论2014年中国农村妇女乳腺癌检查项目检出和早诊情况符合相关质控要求,说明基于超声的乳腺癌筛查在中国农村地区可行且有效。但本筛查流程的漏检率仍较高,需进行流程优化。应加强MG和活检设备配置及技术培训,以提高乳腺癌筛查服务能力,从而进一步提高检出率和早诊率。  相似文献   
50.
目的 探讨1990-2017年中国人群缺血性心脏病(IHD)疾病负担及其危险因素的变化趋势。方法 基于2017年全球疾病负担(GBD)中国研究开放数据,利用伤残损失寿命年(YLD)、早死损失寿命年(YLL)、伤残调整寿命年(DALY)等指标对1990-2017年中国不同性别和年龄人群IHD疾病负担变化趋势进行描述,并结合人群归因分值(PAF)分析IHD危险因素的变化情况。结果 2017年,IHD的YLD率、YLL率、DALY率分别为74.2/10万、2 057.2/10万、2 131.0/10万。YLD率为女性高于男性,YLL率和DALY率则为男性高于女性。与IHD有关的24种可改变危险因素中,导致DALYs、PAF、DALY率排名前5位的危险因素均为高血压(1 642.9万人年、54.6%、1 163.1/10万)、高LDL-C(1 394.1万人年、46.3%、987.0/10万)、钠摄入过多(1 090.0万人年、36.2%、771.1/10万)、吸烟(864.7万人年、28.7%、612.2/10万)、坚果摄入不足(745.2万人年、24.8%、527.6/10万)。IHD DALY率由1990年1 116.4/10万增至2017年2 131.0/10万,增长率为90.9%。与1990年相比,2017年15~49岁和≥70岁人群IHD的YLD率增加,且≥70岁人群YLD率的2007-2017年年均增长率(0.4%)高于1990-2007年年均增长率(0.2%)。但YLL率和DALY率的2007-2017年年均增长率(0.6%、0.6%)低于1990-2007年年均增长率(1.3%、1.2%)。与1990年相比,2017年归因于加工肉摄入过多(929.7%)、高糖饮料摄入过多(822.7%)、高BMI(327.3%)的DALYs增幅较大;PAF值增幅最大的为高糖饮料摄入过多(400.0%)。2007-2017年,有8种IHD危险因素的DALY率顺位上升,7种危险因素的DALY率顺位下降。结论 IHD所致伤残负担增大,尽管其所致的过早死亡得到了有效控制,但仍为疾病负担的主要来源,≥70岁人群中表现尤为明显。IHD对男性患者的影响主要为早死所致疾病负担,对女性主要为失能所致负担。加强对高血压的预防和控制、减少吸烟和改善不合理膳食习惯等行为危险因素是防控IHD的优先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