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2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5篇
基础医学   5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73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13篇
预防医学   1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15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23篇
排序方式: 共有9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81.
近年来在乙型肝炎病毒(HBV)相关性肝癌中癌基因 ras、myc、fos 和抑癌基因 p53、RB、TTR、nm23及 p16等研究中发现,癌基因的突变和 HBV 基因产物的转化激活使其过量表达;抑癌基因的突变失活,与 HBV 蛋白产物的结合,以及抑癌基因产物表达、磷酸化过程的异常均与肝癌的发生发展和分化、转移有关。  相似文献   
82.
肿瘤的发生发展除了与饮食、环境等因素有关外,还与多个癌基因的激活和肿瘤抑制基因的失活有关。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为肿瘤分子生物学的研究提供了极好的模式。遗传性结直肠癌包括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结直肠癌及遗传性非息肉性结直肠癌,总发病率约占结直肠癌的15%左右。遗传性结直肠癌的基因定位是  相似文献   
83.
老年人(≥60岁)急性胰腺炎临床上并不少见,本文分析我院89年至93年间收治的老年人急性胰腺炎34例,并与同期住院的非老年人急性胰腺炎73例作比较,探讨老年人急性胰腺炎的临床特点。  相似文献   
84.
胃壁细胞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胃窦黏膜由单层柱状上皮、固有膜和黏膜肌构成。单层柱状上皮在胃小凹处凹入,小凹底与位于固有膜内的幽门腺细胞相连,其中有产生盐酸的壁细胞、产生胃蛋白酶的主细胞、产生含丰富黏多糖类黏液的黏液细胞等多种细胞。壁细胞与泌酸功能相关。随着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和各种显微研究技术的不断完善,对壁细胞的认识也有了长足的提高。现就有关壁细胞的一些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85.
跨科室新任护士长,由普通护士到护士工,由原来熟悉的工作科室到新的科室,在开展临床护理管理工作中,面临专科业务不熟练,管理经验缺乏,需要建立新的人际系等问题。笔认为,增强自信心,努力学习专科理论知识,护理管理知识,提高业务及管理能力,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消除各种不相容因素,创造和谐工作气氛,是做好跨科室新任护士长工作的几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86.
目的 研究bcl-xS基因对体内大肠癌细胞生长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方法 将bcl-xS基因稳定转染的人大肠癌LoVo细胞接种于裸鼠体内并使其生长,然后取移植瘤标本原位末段标记并进行电镜观察,同时将neo基因转染的及未经转染的LoVo细胞分别接种于裸鼠体内,作为对照。结果 经bcl-xS转染的LoVo细胞移植瘤有明显的散在或成团的凋亡细胞,而经neo转染的LoVo细胞则无明显的细胞凋亡。结论 本研究结果提示bcl-xS基因在体内有诱导细胞凋亡的作用。  相似文献   
87.
双歧杆菌的完整肽聚糖对实验性大肠癌MAPK和AP-1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索双歧双歧杆菌(Bifidobacterium bifidum)的完整肽聚糖(WPG)的抑瘤机制。方法:以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检测大肠癌裸鼠移植瘤丝裂原活化的蛋白激酶家系中的ERK1/2、JNK和p38以及激活蛋白1的主要组分c-fos和c-jun的含量,结果:WPG注射组大肠癌组织的ERK1/2和c-jun的平均荧光强度均明显低于肿瘤对照组(P<0.01);而JNK、p38和c-fos的平均荧光强度在两组间差异则无显著性(P>0.05)。结论:双歧双歧杆菌的WPG体内能降低大肠癌ERK1/2的活性以及c-jun的表达,这可能是其抑瘤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88.
双歧杆菌对实验性大肠癌NF-κB和ⅠκBα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阐明青春型双歧杆菌的体内抑瘤机理.方法以大肠癌裸鼠移植瘤为动物模型,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和免疫组化检测了大肠癌组织NF-κB及其抑制性蛋白ⅠκBα的活性.结果双歧杆菌注射组大肠癌移植瘤NF-κB的阳性细胞密度明显低于肿瘤对照组(P<0.01);而ⅠκBα的表达则相反,双歧杆菌注射组大肠癌ⅠκBα的平均荧光强度显著高于肿瘤对照组(P<0.01).结论青春型双歧杆菌体内能抑制大肠癌ⅠκBα的降解,进而阻止NF-κ B的活化.  相似文献   
89.
目的 探索放线菌酮和TNFα协同诱导人大肠癌LoVo细胞凋亡的发生规律.方法 用细胞体外培养方法,以放线菌酮和TNFα均小剂量作用于人大肠癌LoVo细胞,经Hoechst33258荧光染色,光镜观察形态改变,并用流式细胞术检测DNA断裂情况.结果 单用TNFα5 万U/L或放线菌酮4 mg/L,均未引起LoVo细胞凋亡效应.而两者协同,作用12 h至48 h,LoVo细胞逐渐出现明显的凋亡形态学改变和DNA断裂.结论 小剂量的放线菌酮和TNFα协同作用于人大肠癌LoVo细胞,出现明显的凋亡效应.  相似文献   
90.
经皮穿刺胃造瘘术(PG)是一种建立较长时间胃肠营养途径的方法,主要包括在X线或内镜引导下经皮直接穿刺胃腔,胃造瘘导管直接置于胃腔内,并固定于上腹部等步骤,各种原因所致吞咽困难所引起营养不良(无禁忌症)的患均适于行PG,因操作简便、安全、成功率高、并发症少、损伤小,易被患接受。我院从1999年7月到2000年2月对6例因各种原因所致吞咽困难的患成功地施行了PG术(其中内镜引导下5例,X线下1例),护理体会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