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47篇
  免费   14篇
  国内免费   53篇
基础医学   39篇
临床医学   20篇
内科学   314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17篇
外科学   11篇
综合类   148篇
预防医学   6篇
药学   9篇
中国医学   3篇
肿瘤学   46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27篇
  2009年   28篇
  2008年   20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20篇
  2005年   24篇
  2004年   21篇
  2003年   46篇
  2002年   47篇
  2001年   37篇
  2000年   48篇
  1999年   43篇
  1998年   43篇
  1997年   27篇
  1996年   38篇
  1995年   13篇
  1994年   16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10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7篇
排序方式: 共有6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海尔曼螺杆菌(Helicobacter heilmannii,Hh)是除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外,人胃内发现的第二种致病菌。国内外学者研究发现虽然海尔曼螺杆菌的发病率与幽门螺杆菌相比而言较低,但越来越多的文献报道[1],其出现与胃多种疾病相关:包括急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癌和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 MALT)淋巴瘤。由于该菌体外培养困难,动物模型的建立对进一步探讨病菌与宿主间的相互作用、发病机制等具有重要意义。由于小鼠个体差异小、容易饲养、费用低、遗传背景明确等优点成为目前最常用的动物感染模型。  相似文献   
2.
内镜及活检病理对回盲部溃疡的鉴别诊断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评价内镜及活检病理对回盲部溃疡性病变病因的诊断价值。方法经内镜检查发现回盲部溃疡,结合临床表现和活检病理对证实的回盲部溃疡改变如肠结核病、克罗恩病、溃疡性结肠炎、恶性淋巴瘤、大肠癌(溃疡型)进行鉴别诊断。结果内镜检查对溃疡性结肠炎、大肠癌较易诊断;对肠结核病、克罗恩病、恶性淋巴瘤诊断率不高。内镜组织活检病理形态学研究表明:异型淋巴细胞、异型上皮、类上皮结节合并干酪样坏死分别相对于恶性淋巴瘤、溃疡型大肠癌和肠结核病均有确诊意义(P〈0.05);单纯类上皮结节(即结节样肉芽肿)见于克罗恩病和肠结核病,若未发现肠结核干酪样坏死,两者不易鉴别;隐窝脓肿多见于溃疡性结肠炎,但该病理特征诊断意义不强,可见于多种病变。结论回盲部病变以溃疡型病变最为多见。内镜及活检组织病理学检查对回首部溃疡病变的诊断是安全有效的,综合分析其结果可进一步提高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3.
本研究旨在以悉尼系统为基础,利用常规内镜下活检取材,探讨除菌前后 Hp 感染或残留与胃粘膜炎症的关系,为 Hp感染胃粘膜的观察提出一种规范化评价方法.通过对1237例内镜活检及316例除菌治疗后复检病例的观察,表明该分级系统标准易于掌握,能客观反映 Hp 感染后胃粘膜生物学特性,特别适合于 Hp 感染后胃粘膜炎症程度的判断和除菌治疗效果的评价,适于临床推广.进一步的研究表明由于胃窦、胃角或胃体部位取材,Hp 的检出率及定植量并无明显的差异,因此临床内镜活检中,无需强调多点或多部位取材.  相似文献   
4.
乳糜性腹水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乳糜性腹水是指乳状或奶油状的腹腔渗液 ,富含甘油三酯 ,是胸内和肠道淋巴液进入腹腔所致。乳糜性腹水临床发生率不高 ,国外[1,2 ] 的临床观察显示其大约占住院病例的两万分之一 (1∶2 0 0 0 0~ 1∶10 0 0 0 0 )。然而 ,由于进展性心肺疾患、腹部外科手术的增多和肿瘤患者的存活期延长 ,其发生率已经增加。北京协和医院[3 ] 乳糜性腹水近十年就检出 2 2例 ,远高于过去六十七年的 17例 ,当然这也可能和临床对它的认识提高有关。一、病理生理学乳糜性腹水形成和淋巴系统的破坏有关 ,主要是由于创伤性的损伤和阻塞引起。病因可能是良性或恶性…  相似文献   
5.
cag致病岛在幽门螺杆菌致病与免疫防治中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细胞毒素相关基因蛋白致病岛 (cagPAI)在幽门螺杆菌(Hp)致病与免疫防治中的作用存在争议 ,本研究应用 3对cagPAI野生株与cagPAI基因“敲除”(knockout)的突变株对此进行了研究。一、材料与方法1.材料 :重组霍乱毒素 (CT) ,PKH2 6、PMA和Iono mycin购自美国Sigma公司。ELISA检测试剂盒购自德国Boehringer Mannheim公司。其他试剂为国产分析纯。实验中共应用 3对cagA阳性野生菌株及其对应的cagA致病岛(PAI)“敲除”突变株 ,均由美国德克萨斯大学PeterBErnst教授惠赠。所用菌株见表 1。Hp悉尼株 (SS1)、胃上皮细胞系Kato Ⅲ系…  相似文献   
6.
7.
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CAG)是指以胃黏膜固有腺体的减少或消失为主的慢性炎症,其发生、发展可能与年龄、幽门螺杆菌(Hp)感染、饮食等多种因素有关[1].目前国内外学者提出CAG的变化是演变成胃癌的关键环节[2],因此及时诊断、定期随访CAG对胃癌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应用放大内镜观察胃窦黏膜小凹在胃萎缩及肠上皮化生时的形态学特征,以探讨:Hp感染、年龄、性别等相关因素对其形态变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具有家族背景大肠癌微小卫星 DNA 不稳定性(MIN)、MMR 基因(hMLH1、hMSH2)表达及细胞增殖活性特征。方法:应用银染聚合酶链反应-单链构相多态性(PCR-SSCP)分析技术、免疫组化 SP 法和流式细胞术(FCM),对46例大肠癌进行研究。结果:与无家族史的原发性大肠癌相比,具有家族背景大肠癌 MIN 的表达增高(P<0.05);癌家族史、MIN 与大肠癌发病年龄轻、右半大肠癌、大肠外癌及低分化癌的发生率高均有明显关系(P<0.01,P<0.05);癌组织 hMLH1 表达阴性率及其切缘“正常”腺体 hMLH1 和 hMSH2 表达阴性率明显增高(P<0.05);而其 PCNA 标记指数、DNA 异倍体率则显著减低(P<0.01,P<0.05).hMLH1和 hMSH2表达阴性与 MIN 有显著的相关性(P<0.05).结论.MIN 在具有家族背景大肠癌中起着明显的作用。具有家族背景及 MIN阳性大肠癌肿瘤细胞及切缘“正常”腺体 hMLH1和 hMSH2突变率的增高,其增殖指标有所降低.  相似文献   
9.
应用超声内镜(EUS)检查了21例食道癌和28例胃癌。结果显示:两者的EUS影像特征均表现为不规则的低回声肿块,伴部分或全部正常管壁结构的破坏;EUS对肿瘤浸润深度诊断正确率:食道癌为88.9%,胃癌为83.3%;对肿大淋巴结的显示率两者分别为90%,83.3%,而对转移性淋巴结诊断正确率分别为50%,80%。EUS对食道癌、胃癌患者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手术方式的确定和预后的评估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本文联合采用人血红蛋白抗血清包被的含A蛋白葡萄球菌(SPA)进行免疫便潜血试验(SPA试验)和直肠粘液T抗原检测(T抗原试验)用于大肠癌普查初筛并对筛检人群进行随访。结果表明,在4843例无症状人群中,SPA和T抗原试验阳性者分别为472例(9.75%)和297例(6.13%).共769例阳性者行纤维结肠镜检查,检出大肠癌4例,腺瘤48例(>1.0cm者17例,占35.4%)。其中,SPA试验中仅3例癌,29例腺瘤阳性,T抗原试验中2例癌,27例腺瘤阳性,提示联合这两种初筛试验可提高大肠癌及其腺瘤的检出率。为验证普查后减少大肠肿瘤发生的效果,2年后对这些人群采用同样的普查方案随访,结果在受检的3641例人群中,共477例阳性者行纤维结肠镜检查,未发现大肠癌病例,腺瘤18例(>1.0cm者仅4例,占22.2%)。将两次检出的腺瘤进行不典型增生程度的比较,第二次检出的腺瘤轻度不典型增生病变占88.89%(16例),中重度不典型增生病变仅占11.11%(2例),而第一次检出腺瘤、中重度不典型增生病变占25%(12例)。上述结果表明利用这两种初筛试验进行互补性普查。可提高大肠癌及癌前病变的检出率,随访结果提示在无症状人群普查,不仅可使大肠癌及腺瘤的再检出率明显减少,且可使中重度不典型增生病变的发病机会明显减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