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78篇
  免费   71篇
  国内免费   27篇
耳鼻咽喉   9篇
儿科学   2篇
基础医学   52篇
口腔科学   15篇
临床医学   199篇
内科学   140篇
皮肤病学   14篇
神经病学   16篇
特种医学   23篇
外科学   164篇
综合类   202篇
预防医学   117篇
眼科学   11篇
药学   89篇
  1篇
中国医学   69篇
肿瘤学   53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8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24篇
  2020年   35篇
  2019年   42篇
  2018年   51篇
  2017年   36篇
  2016年   51篇
  2015年   55篇
  2014年   83篇
  2013年   81篇
  2012年   73篇
  2011年   34篇
  2010年   32篇
  2009年   39篇
  2008年   64篇
  2007年   72篇
  2006年   87篇
  2005年   64篇
  2004年   55篇
  2003年   34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21篇
  2000年   33篇
  1999年   59篇
  199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7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41.
汪立松  赵宏  陈志阳  冯忠  章永强  章立  徐子奇 《浙江医学》2015,37(17):1432-1435
目的 对急性脑梗死合并房颤患者进行ATRIA评分,评价ATRIA评分与血清胱抑素C(Cys-C)水平的相关性,及其对急性脑梗死合并房颤患者短期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 107例住院治疗的急性脑梗死合并房颤患者根据ATRIA评分为低危、中危、高危组,比较组间年龄、既往史、Cys-C、估算的肾小球滤过率(eGFR)、血肌酐(Scr)、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的差异,并分析ATRIA评分与肾功能参数的相关性。以出院时mRS>3分为短期严重预后不良的评断标准将患者分为mRS≤3分组、mRS>3分组,评价ATRIA评分及Cys-C等参数对于急性脑梗死合并房颤患者短期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ATRIA评分低、中、高危组患者在年龄、高血压、既往卒中病史、Cys-C水平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Spearman秩相关分析显示,ATRIA评分与eGFR、Scr水平均无相关性(r=-0.187、0.185,均P>0.05),而与Cys-C水平有显著相关性(r=0.276,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入院时NIHSS评分(OR=1.28,P<0.01)、Cys-C水平高(OR=8.88,P<0.05)是急性脑梗死合并房颤患者短期严重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急性脑梗死合并房颤患者ATRIA评分与Cys-C呈正相关。Cys-C是急性脑梗死合并房颤患者短期严重预后不良的一项较为敏感的指标。  相似文献   
42.
下肢功脉硬化闭塞症(arteriosclerosis obliterans,ASO)是高脂旨血症、高血压、糖尿病、肥胖症及吸烟等危险因素导致的一种全身性疾病,常累及腹主动脉远端以及髂内、外动脉和股、胭动脉.因所累及的动脉后期常出现管腔狭窄或闭塞而导致下肢不同平面的慢性缺血改变,若不及时治疗,最终导致缺血肢体的坏疽、坏死而自行脱落或需要截肢(趾)治疗.以间隙性跛行伴有不同程度的下肢疼痛为首发症状,患者常首诊于疼痛科.我们采用CT引导下腰交感神经调制治疗ASO,取得了良好的镇痛和促进侧支循环建立效果,现总结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43.
目的探讨神经导航在颅内海绵状血管瘤显微外科手术切除中的作用和方法。方法2011年4月至2013年7月,本院在神经导航引导下显微外科切除30例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结果手术全切除率100%,无手术死亡。术后症状改善26例,与术前相比无变化2例,较术前加重2例,主要表现为肢体肌力下降和麻木。术后随访未见病灶残留和复发。结论采用神经导航系统可精确定位较小的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手术创伤,是显微外科切除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有效辅助手段。  相似文献   
44.
胰腺癌早期缺乏特异性临床表现,诊断困难。对于进行性上腹不适、脂肪泻和新发糖尿病的患者,应行胰腺增强CT和肿瘤标志物筛查。发现可疑胰腺肿块,建议超声内镜,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胰液肿瘤标志物、脱落细胞和K-ras基因突变检测,甚至穿刺活检,以提高胰腺癌的早期诊断率。胰头癌侵犯门静脉/肠系膜上静脉时,主张整块(en-block)切除后行血管端端吻合、自体血管或异体血管重建;对于肠系膜上动脉受累,可切除后以自体大隐静脉重建。胰腺癌临床诊治困难,预后不佳。如何早期诊断和规范化治疗是改善胰腺癌预后的关键,提倡胰腺癌以外科手术为主的多学科协作的综合治疗模式(MDT),不断提高我国胰腺癌诊治规范化水平。  相似文献   
45.
随着介入放射学的发展,经导管动脉灌注栓塞术(TAE)治疗肝血管瘤已成为成熟的治疗手段,尤其适用于不能或不适于手术切除的患者.2010年10月至2012年3月浙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采用介入栓塞治疗16例肝血管瘤患者,其方法为将导管插入腹腔动脉行动脉造影,观察肝血管瘤的造影表现,确认其供血动脉,将微导管超选至供血动脉,注入平阳霉素和超化碘油混悬液进行栓塞,直至透视观察瘤体周边碘油沉积完全.随访截止2012年9月,观察患者瘤体体积及患者症状缓解情况.所有患者术前造影动脉期即可见团块状或爆米花样染色,持续至延迟期仍可见,呈“早出晚归,树上挂果”的异常“血管湖”样改变.术后肿瘤明显缩小,患者症状缓解.经肝动脉介入栓塞治疗巨大肝血管效果明显,安全有效,可为外科手术切除之外的治疗选择.  相似文献   
46.
47.
子宫血管周上皮样细胞肿瘤临床病理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子宫血管周上皮样细胞肿瘤的病理学特征、诊断、鉴别诊断和生物学行为。方法对5例子宫血管周上皮样细胞肿瘤进行常规组织学和免疫组织化学(SP法)染色和观察,对患者进行随访,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光镜下5例肿瘤均由透明或嗜酸细胞巢或宽窄不等的细胞索组成,间质有丰富的小血管和程度不等的透明变。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示5例瘤细胞均黑色素细胞标记阳性和程度不等的结蛋白和平滑肌肌动蛋白(SMA)阳性,CK和CD10阴性。5例患者现均存活。结论子宫血管周上皮样细胞肿瘤具有较特征性的组织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特点,HMB45阳性对诊断有重要作用。该肿瘤分良性、恶性潜能不能确定和恶性三类,应与透明细胞癌和上皮样平滑肌肿瘤区别。  相似文献   
48.
目的分析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RE)血流感染的相关因素,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选择2013年5月-2017年5月医院收治的VRE血流感染患者62例设为VRE组,并选择同期确诊的万古霉素敏感肠球菌(VSE)患者108例为对照组,均进行菌株检测、药敏试验,分析患者性别、年龄等临床资料,归纳VRE血流感染的相关因素。结果 62例VRE患者中VREfa血流感染者10例,VREfm 52例;发生血流感染科室以ICU和神经外科为主。VRE组替考拉宁、万古霉素完全耐药,对红霉素、氨苄西林耐药率90.00%,青霉素耐药率83.87%,庆大霉素(高浓度)耐药率77.42%,仅奎奴普丁/达福普汀与利奈唑胺耐药率相对较低;与VSE组抗菌药物耐药率对比,红霉素、利奈唑胺、替考拉宁、万古霉素、庆大霉素(高浓度)耐药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入住ICU、静脉导管、住院至血流感染时间、预防性使用万古霉素/去甲万古霉素和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是VRE血流感染的相关因素(P0.05)。结论针对VER血流感染因素作合理抗菌药物使用,加强VRE定植感染者的隔离管控,提高医疗器械质量管理,预防VRE血流感染。  相似文献   
49.
目的 察移植肾活检病理呈临界改变的肾功能异常患者的预后,探讨合适的治疗方案。方法 在肾移植术后1年内,移植肾病理诊断为临界改变的50例患者进行长期随访。根据其肾穿刺时血清肌奸水平分为肾功能异常组(n=29,A组)和肾功能正常组(n=21,B组),并以移植肾病理无特殊改变者作为正常对照(n=13,C组)。比较临床预后厦病理组织中的病理学特征、免疫荧光和免疫组化改变。结果 组术后3月肌酐为(131.164-21.37)mol/L,明显高于B组和c组(P分别〈0.001和O.03),但3组在术后6月和1年的肌酐水平相近。A组慢性肾功能不全发生率较其他两组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间质浸润和间质纤维增生在A组多见(均P〈0.05),在B组中IgM的沉积较多见(P(0.05)。在A和旧组中均未发现C4e和clq的免疫荧光染色,IgG,IgA的免疫荧光染色和补体C3d、c4d在小管旁毛细血管的沉积在两组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c4d阳性组慢性肾功能不全发生率明显较C4d阴性组高rP〈0.05)。结论 植肾界改变患者存在长期预后较正常改变者差的趋势,对临床上肾功能异及病理中C4d阳性的临界改变患者应加强免疫治疗。  相似文献   
50.
目的:观察艾司西酞普兰快速滴定能否加快起效速度及提高8周疗效。方法:将78例符合ICD-10广泛性焦虑障碍的患者随机分成艾司西酞普兰快速滴定组(1周内艾司西酞普兰加量至20mg/d)(n=36)和艾司西酞普兰常规滴定组(2周内艾司西酞普兰加量至20mg/d)(n=42),治疗持续8周,用广泛性焦虑量表-7(GAD-7)评定患者焦虑症状及疗效,同时用TESS和实验室检查评估治疗安全性。结果:治疗1、2、4、8周末快速滴定组GAD-7减分率均大于常规滴定组。第1、2、4、8周末艾司西酞普兰快速滴定组的治愈率分别为11.1%、27.8%、50.0%、72.2%,常规滴定组治愈率分别为2.4%、11.9%、23.8%、50.0%。第1、2、4、8周末艾司西酞普兰快速滴定组的有效率分别为33.3%、50.0%、63.9%、88.9%,常规滴定组有效率分别为11.9%、26.2%、42.9%、66.7%,快速滴定组疗效优于常规滴定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艾司西酞普兰快速滴定治疗广泛性焦虑障碍可以加快起效速度,提高8周整体疗效,同时不会显著增加药物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