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7篇
  免费   13篇
临床医学   9篇
内科学   9篇
皮肤病学   1篇
神经病学   3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104篇
预防医学   39篇
肿瘤学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18篇
  2015年   16篇
  2014年   22篇
  2013年   25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72.
73.
目的:了解吉林省成年居民血压水平、高血压患病率及分布特征,为制定有针对性高血压防制策略提供依据。方法:于2012年在吉林省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抽取18~79岁成年居民20 473人,对调查对象进行体检和面对面问卷调查获取高血压患病信息,电子血压计测量血压,样本数据通过复杂加权后统计分析以估计全省血压水平及高血压患病率。结果:经复杂加权后,吉林省成年居民收缩压为(128.1±20.2)mmHg,舒张压为(78.4±11.6)mmHg;高血压患病率为30.5%(95%CI:29.7%~31.2%),高血压患病率随年龄增长逐渐增高,男性(34.4%,95%CI:33.3%~35.6%)高于女性(26.3%,95%CI:25.3%~27.2%),东部地区(33.2%,95%CI:31.4%~35.1%)和西部地区(32.4%,95%CI:30.5%~34.3%)高于中部地区(29.0%,95%CI:28.1%~29.9%),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城镇(30.4%,95%CI:29.3%~31.4%)与农村(30.6%,95%CI:29.6%~31.7%)成年居民高血压患病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2012年吉林省成年居民高血压患病率高于以往调查,且存在年龄、性别和地区间差异,提示高血压的防制应结合其流行病学特征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  相似文献   
74.
目的:探讨5-羟色胺2A受体(HTR2A)基因T102C位点多态性与精神分裂症的关联性,
为精神分裂症的遗传背景提供循证医学证据。方法: 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CNKI、
万方医学网和维普数据库,收集2003-2012年有关HTR2A基因T102C多态性与精神分裂症关联
性研究的文献,在全文回顾的基础上对文献进行筛选、评价和数据提取。应用RevMan 5.1
和Stata 12.0软件对纳入的文献进行Meta分析,依据不同种族将研究对象分为欧洲人群和亚洲
人群2个亚组进行分别统计,对等位基因C/T和不同遗传规律基因型CC/TT、CC/CT+TT、CC+CT/T
T及CC+TT/CT共5种模型进行统计,包括异质性检验、合并效应量及评估发表偏倚。结果:
共纳入11个研究,包括2 443例精神分裂症患者和2 469名健康对照者。Meta分析,等位
基因总人群合并OR=1.12,95%CI=0.96~1.31,P>0.05;CC/TT遗传模型总人群合并OR=
1.11,95%CI=0.80~1.53,P>0.05;CC/CT+TT遗传模型总人群合并OR=1.13,95%CI=0.99~1
.30,P>0.05;CC+CT/TT遗传模型总人群合并OR=1.18,95%CI=0.93~1.50,P>0.05;CC+TT/CT
遗传模型总人群合并OR=0.95,95%CI=0.84~1.06,P>0.05。结论:目前的证据不足以表明HTR
2A基因T102C多态性与精神分裂症存在关联性,提示该基因多态性与精神分裂症的遗传无显著关联性。
  相似文献   
75.
目的:探讨中国人群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VCI)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为VCI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计算机检索2002年1月-2013年1月PubMed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中国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VIP)和万方数据库公开发表的有关中国人群VCI危险因素的观察性研究文献;采用Meta分析方法对文献进行定量综合分析,计算合并相对危险度(OR)或均差(MD)及其95%可信区间(95%CI)。结果:共纳入42篇合格文献,累计病例3 282例
,对照7 815例。分类型变量因素与VCI关系的合并OR及OR 95%CI分别为:高血压2.56(2.03~3.21)、高血脂1.79(1.39~2.30)、高血糖2.46(1.90~3.19)、脑白质稀疏病变5.46(2.60~11.46)、脑梗死多发病灶4.39(2.61~7.38)、多次脑卒中史3.79(2.35~6.11)、左半球梗死病变2.13(1.42~3.20)、吸烟1.51(1.08~2.11)、饮酒0.99(0.73~1.36)、基底节部位梗死2.15(1.55~2.99)和丘脑部位梗死2.34(1.57~3.47);连续型变量因素与VCI关系的MD及MD 95%CI分别为:甘油三酯水平0.35(0.15~0.55)、总胆固醇水平0.44(-0.16~1.04)、叶酸水平-4.10(-5.50~-2.69)和维生素B12水平-130.44(-225.46~-35.41)。结论:除饮酒和总胆固
醇水平外,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脑白质稀疏病变、脑梗死多发病灶、多次脑卒中史、左半球梗死病变、吸烟、基底节部位梗死、丘脑部位梗死、甘油三酯水平高、叶酸水平低和维生素B12水平低均可能是中国人群VCI发生的危险因素。
  相似文献   
76.
目的:了解吉林省0~5岁儿童出生缺陷状况和分布特征,探讨出生缺陷干预对策。方法:采用多阶段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在吉林省东、中、西部区域共抽取15个县(市、区)的共90个乡(镇、街道)作为调查点,对各调查点于2008年10月1日0时-2013年9月30日24时出生的儿童进行回顾性调查。调查共收集吉林省0~5岁儿童样本48720例,剔除不合格样本291例,有效样本48429例。使用自行设计的儿童出生缺陷调查问卷进行调查,数据采用EpiData3.1软件进行数据录入,采用SPSS21.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儿童出生缺陷发生率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调查有效样本共48429例,发现出生缺陷患儿共517例,吉林省0~5岁儿童出生缺陷总发生率为10.68‰。男童出生缺陷发生率(11.52‰)高于女童(9.56‰)(χ2=83.768,P<0.01)。农村儿童出生缺陷发生率(11.87‰)高于城镇(9.64‰)(χ2=5.651,P=0.017)。出生缺陷发生率较高的前五位疾病依次为先天性心脏病、多指(趾)、先天性脑积水、唇裂并发腭裂和脊柱裂。结论:吉林省0~5岁儿童出生缺陷发生率在全国处于较低水平,出生缺陷发生率性别和城乡分布差异明显,先天性心脏病已成为吉林省首位高发出生缺陷。  相似文献   
77.
目的 通过对吉林省残疾人康复中心儿童康复科近3年就诊的114例住院脑瘫患儿的康复状况进行分析,探讨脑瘫患儿康复训练的效果.方法 使用小儿脑瘫个案调查表,调查内容主要包括治疗方法及康复评估.结果 对114名脑瘫儿童治疗前后疗效分析,治疗前后平均分分别为(10.5±9.0)分和(16.0±9.0)分,治疗前后得分分布有统计学差异Z=-6.187(P<0.05),治疗后得分显著高于治疗前.结论 脑瘫患儿康复治疗多采取综合措施,以肢体运动康复治疗为主,综合性的康复训练是治疗儿童脑瘫的行之最有效的方法,早期、合理的康复治疗对减轻功能障碍、减少残障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78.
目的:调查2012年吉林省成年人超重和肥胖的患病情况,分析其分布规律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采取调查问卷和体格检查相结合的方式,共收集吉林省32个调查县(市、区)18~79岁常住居民20 839人的有效数据。以体质指数(BMI)作为超重、肥胖的判定指标。样本经过复杂加权后,统计描述吉林省成年人超重(24≤BMI<28)、肥胖(BMI≥28)的患病率,分析不同人群中超重、肥胖的分布,探讨体质量超标(BMI≥24)的相关影响因素。结果:2012年吉林省成年人超重率为32.3%(男性34.3%,女性30.2%;城市32.9%,农村31.6%);肥胖率为14.6%(男性16.3%,女性12.8%;城市14.6%,农村14.6%);吉林省成年男性超重率及肥胖率均高于女性(P<0.001),但城乡间超重率和肥胖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男性、45~55岁、已婚或离异、其他职业、既往吸烟、饮酒和肉食为主饮食者更容易发生体质量超标;而吸烟、素食为主饮食、睡眠时间超过7 h者不容易发生体质量超标(P<0.05)。结论:与2010年全国、吉林省调查结果比较,2012年吉林省成年人超重、肥胖患病率增高,体质量超标的影响因素包括性别、年龄、婚姻状况、职业性质、吸烟、饮酒、饮食习惯和睡眠时间,提示应根据相关影响因素进一步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切实有效地预防和控制超重、肥胖的发生。  相似文献   
79.
目的:探讨RET基因第11外显子上rs1799939位点基因多态性与甲状腺乳头状癌(PTC)的关系,为PTC的遗传学机制研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选取100例PTC患者作为病例组,选取与病例组患者年龄、性别匹配的100例健康人作为对照组,采用PCR-RELP方法检测病例组和对照组的基因型,应用SPSS 13.0统计软件分析该单核苷酸多态性(SNPs)位点与甲状腺癌的关联性。结果:病例组和对照组在rs1799939位点上的基因型频数分布均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定律(P>0.05);病例组和对照组rs1799939位点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数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性别的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在该位点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数分布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RET基因rs1799939位点的基因多态性可能与PTC的发生无关联。  相似文献   
80.
目的:观察中国20~60岁男性腰3(L3)椎体松质骨密度和生物力学的变化。方法:取捐献的新鲜中国男性L3椎体32个,年龄20~60岁,分成20~、30~、40~和50~60岁4个年龄组,每组8个椎体。常规操作去除L3椎体周围软组织及附属结构,只保留椎体部分。沿椎体正中矢状面将椎体切成左右两半,均保留上下终板,制成规则试件,一部分行密度测量,另一部分行生物力学实验。结果:①随着年龄的增长,骨胶原交联能力下降,胶原纤丝粗细不等,走向一致,但排列松散、稀疏、紊乱,连接相邻较粗纤丝的更细的胶原纤丝的走向杂乱无章。②与20~岁组比较,30~60岁的L3椎体松质骨表观密度和体积比均逐渐减小(F=8.280、10.600,P均<0.001),但30~60岁各年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与20~岁组比较,50~60岁组的L3椎体松质骨弹性模量和极限应力均减小(F=4.330、9.800,P均<0.05)。结论:中国20~60岁男性椎体松质骨的密度、极限载荷和弹性模量逐渐减小,骨密度和生物力学随年龄的变化可能是中国男性骨质疏松和骨折危险性增加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